所屬欄目:文學期刊 熱度: 時間:
《嶺南文史》
關注()搜論文知識網并非《嶺南文史》的官網或雜志社,為客戶提供期刊征稿、論文發表等中介服務,在客戶與期刊雜志社之間搭建了一座省時、省力的便捷橋梁。本站與《嶺南文史》等上百家同類正規期刊保持著多年的密切合作關系,切實提高客戶期刊發表的質量與效率。通過本站發表論文,客戶將獲得更大的選擇空間、更高的通過率、更快的發表速度、更滿意的服務質量。
雜志簡介
《嶺南文史》綜合性刊物。旨在挖掘整理、研究嶺南地區二千多年的歷史文化遺產,探討有關嶺南地區各個歷史時期的問題,保存鄉土文史資料,激發讀者的愛國主義精神,把文史研究工作更好地用于為祖國統一、振興中華,為改革開放和兩個文明建設服務。
收錄情況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收錄 收錄情況:中國知網、維普資訊科技期刊數據庫全文收錄期刊。
欄目設置
研究報告;文獻綜述;簡報;專題研究。
本站已成功發表的論文:
1 談談制度文化 王本祥; 3
2 從海洋制度文化看歷代中國政府對南海領土主權的管理(下) 司徒尚紀; 1-4
3 試論冼夫人文化研究的傳承與發展 張均紹; 5-10
4 歷代廣東地方志編修簡述 侯月祥; 11-13
5 清代“金堡”獄案對韶關文化的影響 劉麗英; 14-17
6 《嶺南文史》雜志征訂單 17
7 廣東臺山下川島王府洲是南宋皇朝的最后王府 趙福壇; 18-19
8 方志有關高州市和電白縣錯誤記述對冼夫人研究的影響 周忠泰; 20-26
9 康有為與朝鮮儒士的交往 帥倩; 27-32
10 禺南地區迎神賽會中的對聯文化 陳銘新; 33-37
11 清游會 畫壇一笑泯恩怨——嶺南畫派和傳統國畫研究所的恩怨解析(下) 曾陽漾; 38-48
12 殷殷良馬情 拳拳知遇心——李黼平和阮元的情誼 方尤瑜; 49-51
13 《梁格莊會葬圖》:余紹宋與梁鼎芬的如煙往事 鄢衛建; 52-54
14 芻論“廣州十三行”到“嶺南十三行” 冷東; 55-58
15 番禺學宮建筑沿革考略 魏雅麗; 59-62
16 嶺南商貿體系中的“點—線—面”——《內聯外接的商貿經濟》書評 劉強; 63-64
17 嶺海名流 廣東省文史研究館館員 孔憲明 65
《嶺南文史》雜志社編輯部投稿:
(一)基本要求來稿要求題材新穎、內容真實、論點明確、層次清楚、數據可靠、文句通順。文章一般不超過5000字。投稿請寄1份打印稿,同時推薦大家通過電子郵件形式投稿。
(二)文題文題要準確簡明地反映文章內容,一般不宜超過20個字,作者姓名排在文題下。
(三)作者與單位文稿作者署名人數一般不超過5人,作者單位不超過3個。第一作者須附簡介,包括工作單位、地址、郵編、年齡、性別、民族、學歷、職稱、職務;其它作者附作者單位、地址和郵編。
(四)摘要和關鍵詞所有論文均要求有中文摘要和關鍵詞,摘要用第三人稱撰寫,分目的、方法、結果及結論四部分,完整準確概括文章的實質性內容,以150字左右為宜,關鍵詞一般3~6個。
(五)標題層次一級標題用“一、二、……”來標識,二級標題用“(一)、(二)、……”來標識,三級標題用“1.2.”來標識,四級標題用“(1)、(2)”來標識。一般不宜超過4層。標題行和每段正文首行均空二格。各級標題末尾均不加標點。
(六)計量單位、數字、符號文稿必須使用法定的計量單位符號。
(七)參考文獻
限為作者親自閱讀、公開發表過的文獻,只選主要的列入,采用順序編碼制著錄,按其文中出現的先后順序用阿拉伯數字編號,列于文末,并依次將各編號外加方括號置于文中引用處的右上角。書寫格式為:作者.文題.刊名年份;年(期):起始頁.網上參考材料序號.作者.文題網址(至子--欄目).上傳年月。
為保證本刊的權威性,杜絕任何形式的抄襲稿。稿件文責由作者自負,編輯部有權作必要的修改。文稿在3個月內未收到退修或錄用通知,作者可自行處理,另投他刊。未被錄用的稿件一般不退稿,請自留底稿。
社科類論文發表:生態文明城市評價指標體系研究
[摘 要]在“五位一體”視角下,從生態經濟文明、生態文化文明、生態社會文明、生態政治文明、生態環境文明5個層面,選取47個要素指標,構建生態文明城市評價指標體系。在此基礎上,運用層次分析法和模糊綜合評價法對青島市生態文明城市建設中的5個層面進行評價分析。
[關鍵詞]社科類論文發表,五位一體,生態文明城市,評價指標體系
Abstract:From the ecological economic civilization, the ecological cultural civilization, the ecological social civilization, the ecological political civilization 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civilization, 47 element indicators are selected and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eco-civilized city is construc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ive in one”. Based on this, the paper makes an empirical evaluation analysis of Qingdao city on the five aspects with the methods of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nd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嶺南文史最新期刊目錄
《近代廣東文鈔》序————作者:陳永正;
摘要:<正>廣東文化的發展,經歷漫長的道路。歷史上,嶺南地區的文化一直受到中原、江左等地的影響。到近代,由于政治、經濟和文化上各種因素的推動,廣東成為全國最早產生近代進步思想、最富于革新精神的地區,也成為近代史上一系列重大政治事件——太平天國運動、維新變法、辛亥革命的策源地。這時,廣東的文化發生重大的變化,廣東籍的進步人士們所寫文章也有了飛躍的發展,成為喚醒民眾的戰斗號角,在全國產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近...
《經濟導報》與解放戰爭時期的廣州社會研究————作者:肖輝棟;
摘要:《經濟導報》是1947年1月在中共香港組織領導下創辦的一份兼具宣傳與統戰職能的經濟類刊物。在解放戰爭期間,《經濟導報》將廣州社會作為其重要的觀察對象,向工商界乃至廣大民眾揭露國民黨剝削民眾的種種罪行,宣傳黨的新民主主義經濟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此外,《經濟導報》部分同人還深度參與了廣州解放前的情報收集與解放后的社會治理工作,貢獻顯著。因此,深入剖析《經濟導報》在1947—1949年的發展歷程及其...
偉大建黨精神與閩粵贛邊區革命精神的邏輯關系探析————作者:祝全永;龐光鵬;
摘要:偉大建黨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創立時期形成的一種崇高精神品質,是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一切奮斗、一切創造的精神動力,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高度凝練。閩粵贛邊區革命精神作為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了偉大建黨精神的核心內涵。偉大建黨精神是閩粵贛邊區革命精神形成和發展的政治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與價值邏輯。深入理解偉大建黨精神和閩粵贛邊區革命精神之間的邏輯關系,有利于以偉大建黨精神...
唐代嶺南地區的民族與社會治理——以《全唐文》中嶺南相關奏議為中心————作者:王榮倩;
摘要:奏議是古代臣子向君主上書進言、陳請文書等的統稱。奏議的內容不僅可以幫助君主治國理政,也可以從側面反映出古代歷史面貌。作為唐代中央與地方溝通的重要形式,與嶺南相關的奏議記錄了政府治理嶺南地區的理念與實踐,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民族等多方面內容。通過對有關嶺南的奏議進行討論,可知奏議中提到的唐朝在嶺南區域實行獨特的官員任命與管理制度、經濟上設置市舶使管理,對“蠻夷”實行“以夷制夷”“分化招撫”等治理措...
清代高要縣疍民與七十二魚埠研究——以碑刻資料為中心————作者:劉威龍;
摘要:疍民是廣東常見的一類水上人群。因其長期受到一些岸民的排擠和欺壓,因此只能浮生于江河。雍正、乾隆以降,清政府逐漸認可疍民的社會身份與經濟權利,并對其開始編甲造冊,同時賦予魚埠免租的捕撈權利。高要縣屬于西江要沖,境內魚類資源豐富,歷史上生活著大量以水為生的疍民。經過當地疍民的長期爭取,廣東官府最終允許高要縣在籍疍民在七十二處魚埠進行捕撈。然而,岸民與疍民圍繞魚埠利益的糾紛時有發生,土豪強占魚埠利益的局...
應元書院小考————作者:馮天賜;
摘要:王凱泰是活躍于晚清同治年間的一位名臣,關心教育,熱心于書院事業。在廣東布政使任上時,創辦了以“舉人應元”為宗旨的應元書院。應元書院規章制度明確,特色突出,聘請了眾多進士出身的粵中名士出任山長,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促進了地方舉業的發展,書寫了廣東書院史與教育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探尋廖仲愷何香凝伉儷的日本足跡————作者:羅聲;
摘要:廖仲愷何香凝伉儷是中國近現代史上聞名遐邇的革命夫妻,中國同盟會的重要成員,革命先驅。他們曾赴日留學,追隨孫中山尋求救國真理,投身民主革命活動。本文以實地考察為基礎,結合中日文件記錄,對廖何伉儷旅日留學和參加民主革命活動的數個重要地點及其變遷進行了考證
林伯桐《安宅規模》簡析————作者:許外芳;何冰瑩;
摘要:林伯桐是清代中期廣東著名考據學家、詩人,學海堂首任學長之一。他學問淹博,除有經學著作外,還著有堪輿學《安宅規模》一書。該書唯一現存本為手稿本,彌足珍貴。林伯桐在書中引用了多種堪輿學著作,顯示出他有深厚的堪輿學素養,也有他自己獨到的堪輿觀點。書中還保存了林伯桐研究《易經》逸象的部分成果。該書是珍貴的傳統文化遺產
投稿須知
摘要:<正>《嶺南文史》是由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主管,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主辦的文史綜合類期刊(雙月刊),以研究嶺南地區文史、探尋嶺南文脈、促進學術交流、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宗旨,國內外公開發行(CN 44-1004/K、ISSN 1005-0701)
珠江流域“西江”得名史考————作者:蘇若陽;
摘要:如今廣西境內的郁江以及郁江口以下的兩廣西江干流,在唐代以前通稱“郁水”。后起的“西江”一名,孕育于南北朝時期,確立于唐代。宋代以后,“西江”取代“郁水”,成為西江段的通稱,隨后該名稱逐漸涵蓋整個西江水系。“西江”之名的確立,與嶺南區域性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廣州的巨大影響力密不可分
國畫·蔬果圖————作者:鄭伯都;
摘要:<正>~
中共廣東省臨委對東江縱隊的領導及其歷史經驗————作者:歐陽湘;朱華強;
摘要:中共廣東省臨委是抗戰后期中國共產黨在廣東的最高領導機構,代表黨中央領導全省黨的工作和華南敵后抗戰。黨中央對東江縱隊的領導大都是通過廣東省臨委得以實現的。廣東省臨委通過多種形式直接領導東江縱隊的組織建設和黨建工作,與軍政委員會共同領導東江縱隊的軍事工作,通過東江縱隊政治部領導東江縱隊的政治工作和政權建設。廣東省臨委對東江縱隊的領導為東江縱隊建設與華南地區抗戰做出了突出的歷史貢獻,有其豐富的歷史經驗
懷念饒公宗頤大師————作者:趙松元;
摘要:本文是為緬懷饒宗頤先生而撰寫的紀念文章。饒宗頤先生是享譽國際的漢學大師,學術領域涵蓋敦煌學、甲骨學、詞學、史學、宗教史等,且在文學、藝術創作上也有卓越成就,堪稱“通儒通佛通道”的文化巨匠。同時,饒宗頤先生也是韓山師范學院的校友,1938年曾代詹安泰先生在韓師授課,在韓師任教的經歷奠定了其教學生涯的起點。在校期間,他不僅在學術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還以其高邁獨立的人格精神深深影響了后輩學者。1996年...
清代百色的興起與發展————作者:秦煒棋;鄧小飛;
摘要:清雍正年間,桂西軍事重心調整,滇桂水道全面貫通,“百色”作為地名正式在文獻中出現。同一時期,百色乘“勢”而興,成為聯結滇粵兩省經貿的要沖之地,經濟、文化與城市建設隨之進入較快發展階段。至清光緒元年,百色脫離思恩府的羈絆躍升為直隸“百色廳”,“蠻疆”歷史從此開啟了新篇章
陸希聲《仰山通智大師塔銘》研究————作者:廖銘德;
摘要:仰山慧寂,韶州懷化人(今廣東南雄人);陸希聲,唐昭宗乾寧宰相,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慧寂于唐中和三年(883年)入寂,乾寧二年(895年)陸希聲撰《仰山通智大師塔銘》,該《塔銘》是研究慧寂生平行狀的重要文獻。研究分析《塔銘》及《僧傳》《方志》及歷史地理有關文獻,可以明晰慧寂、陸希聲生平行狀或補之闕,為相關研究提供參考
“周恩來冒險掩埋楊匏安遺體”的傳聞及其辨析————作者:張求會;
摘要:大革命失敗后,中共早期黨員楊章甫避居港澳,恢復本名楊士端。他與同鄉兼友人陳君葆長期交往。楊士端留存下一些中共早期歷史的口述回憶材料,其中有一件事涉及周恩來,后來被記錄者陳君葆一步步“加工”成“周恩來冒險掩埋楊匏安遺體”一文,并在香港《大公報》上發表。辨析這則資料從“傳聞”到“新聞”的演變過程及復雜成因,既可幫助今人深刻認識特定年代里一定范圍內的普遍心態,又可在它再次傳播之前早作澄清,以免混淆視聽
黃甦“中共中央委員”身份考辯————作者:劉裕強;
摘要:黃甦是中共六屆中央委員,在向忠發向共產國際報告的中共六屆四中全會增補黃蘇等九人為中央委員記載中的“黃蘇”是廣東籍黃甦,而非陳云。黃甦因其豐富的革命資歷、產業工人的出身以及得到中共中央高層的推薦等原因,在中共六屆四中全會中補選為中央委員
粵調說唱文學的文人化現象初探————作者:鄧海濤;
摘要:早期的粵調說唱只作為民間風俗載于文人筆記,并無經典代表作,亦未形成其應有的文學地位。自有文人介入后,在創作格調、文體格式、文句辭藻等方面均予以改良,撰作了《花箋記》《嘆五更》《客途秋恨》《今夢曲》等系列作品,并出現點評分析、酬唱雅集等現象。粵調說唱的文人化,主要集中在“才子書”系列和南音、粵謳形式,在區別說唱種類,彰顯說唱文學本體以及文人化撰作的說唱體選擇的同時,也使說唱從市井里巷走向書坊、豪門,...
嶺南大學早期發展歷程考(1888—1921)————作者:葉丹丹;
摘要:嶺南大學是一所由基督教人士創辦的私立大學,自創立之日起,就未與任何具體的教會產生從屬關系,而是依托于獨立的基金會的支持。這使嶺大缺乏固定的經費來源、穩定的教師隊伍及生源,以致于很晚才升格為大學,卻也因此擁有極大的辦學自由度。嶺大企圖在其早期階段即建立起文、理、農、醫、神各分科大學,走向綜合性大學之路。嶺大的這種企圖雖因經費支絀、辦學理念分歧等各種現實困難而無法實現,但其主觀性與所做出的努力卻不可忽...
湛若水《白沙子古詩教解》辨誤————作者:宋德華;
摘要:《白沙子古詩教解》是湛若水闡釋白沙心學的重要文獻,總體上堪稱精當之作。但由于以詩言理不易詮釋及陳、湛師徒心學取向不無差異等原因,該作對某些詩句似存誤讀誤解之處。文中所選取的《贈陳秉常·其三》等六首詩,就是解讀差誤較明顯的案例。辨析這些差誤,既有助于更準確地把握白沙詩的內涵,領會其獨特的心學思想,又可以此為線索,深究湛若水自身心學不同于乃師的特點
相關文學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optiwork.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