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教育期刊 熱度: 時間:
基礎教育課程
關注()《基礎教育課程》國家級教育刊物,曾用刊名(中小學圖書情報世界)1993創刊,本刊雜志是教育部主管、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主辦的國家級正式刊物。設立“政策·熱點”、“教學·教研”、“爭鳴·討論”、“信息·博覽”四大板塊,下分若干欄目,以滿足教育管理者和教師、教研等專業人士在課程改革實踐中的最大需求。
《基礎教育課程》為配合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需要,本著宣傳新教育思想,報道課程改革主流聲音,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區提供最權威的政策與專業支持的宗旨,突出針對性、有效性和人文性,借助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的優勢,為教師、教育行政、教研人員與專家、政策決策者間搭建對話的平臺,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指導性刊物。
基礎教育課程雜志欄目設置
政策·熱點、教學·教研、爭鳴·討論、信息·博覽
基礎教育課程雜志榮譽
知網收錄(中)維普收錄(中)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全文收錄期刊
閱讀推薦:北京教育
《北京教育》教育雜志投稿,創刊于2001年,是北京市教委主管、北京教育音像報刊總社主辦,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融理論性、指導性、服務性于一體的教育綜合類刊物,是北京市社科類一級期刊。
基礎教育課程最新期刊目錄
單元整體意識下單篇課文的教與學——以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夏日絕句》為例————作者:嚴開莉;
摘要:本文以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夏日絕句》的教與學活動為例,通過對單元教學目標的解析,探討單篇教學的定位;結合單元整體情境,構建單篇教學子任務;圍繞單元主題,細化學習活動,以此探索如何基于單元整體意識落實單篇課文的教與學,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實現“以文化人、培根鑄魂”的育人目標
過程型質量:學校教育質量綜合評價的區域實踐————作者:鮑雯雯;
摘要:浙江省創新構建了“三維質量”的分層承責模型,將結構型質量、過程型質量和結果型質量作為區域、學校及學生發展的評價重點。在此框架下,杭州市西湖區聚焦過程型質量,重構了以激發學校內生動力為導向的教育質量綜合評價體系,推動學校從“管理”向“治理”轉型,強化自我診斷與持續改進能力。通過重構評價指標體系、創生評價結果運用支持體系、研發智慧評價技術平臺等舉措,全面提升學校教育質量
基于學科實踐的通用技術項目化學習設計與實施————作者:管光海;李正福;
摘要:通用技術課程是一門立足實踐、注重創造的學科,項目化學習為其有效實施提供了極具潛力的教學方式。當前通用技術課程項目化學習設計與實施存在形式化、淺層化等問題,究其原因,在于教師對項目化學習理解不深入、對學科實踐內涵理解不足以及實施層面的支持不足。對此,通用技術項目化學習設計與實施應精心設計驅動性問題,以基本概念引領學習,合理規劃項目任務,提供支持性工具,并將評價貫穿項目化學習始終,從而保障項目化學習的...
項目式學習中有關學科知識學習的幾點思考————作者:楊燕燕;
摘要:項目式學習作為一種能藉以實現學生素養培養的學習方式,蘊含著兩類學科知識學習方式的范式轉換,凸顯了學科知識學習的實踐屬性。在項目式學習中,學科知識的學習既是知識建構性理解的增進,也是基于高階思維的創造性行動。因此,項目式學習中學科知識學習的落實不僅需要對“學科實踐”進行重新審視,也需要教師提供支架性指導并創建相應的課堂文化
兩會代表委員話教育
摘要:<正>新時代需要什么樣的好教師?走出校門時自帶“強師基因”(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寧波市鎮海中學黨委書記張詠梅)新時代對教師隊伍的要求正在加速從“量”的滿足轉向“質”的飛躍。現階段基礎教育對新教師的強烈需求有三個:一是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二是掌握“授業解惑”的教學基本功;三是熟練駕馭“智慧課堂”所需的各類技術
家園社協同育人的“四個聯教”基層路徑————作者:李聰;韓高波;
摘要:家校社協同育人是國家教育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聯合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力量,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進學生全面健康成長。本文從當前家庭、幼兒園、社會三方協同育人過程中存在的普遍問題入手,提出“文化認同、科學育人、雙向互動、多元互評”四個聯教策略,探索構建有效的家園社協同育人路徑
長作業:激活學生批判性思維——以初中數學長作業設計與實施為例————作者:胡素芬;
摘要:批判性思維是創新的基礎。本研究探討通過長作業的有效設計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提出通過課標解讀、整體設計、情境關聯設計作業;按照有疑問、想提問、能解問、會釋問四個步驟實施作業;在長作業的評價、反饋、迭代中跟蹤反饋與持續改進,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促進教學評一致,助力“雙減”政策落地
德國數學教育標準:發展與實施——訪德國漢堡大學Gabriele Kaiser教授與明斯特大學Gilbert Greefrath教授————作者:陳順潔;朱家怡;李讓美;
摘要:通過對德國漢堡大學Gabriele Kaiser教授和明斯特大學Gilbert Greefrath教授的專訪,研究發現,德國數學教育標準構建了內容、過程和認知水平的三維框架,其中,認知水平用以評估學生的關鍵能力;最新版標準在小初內容的銜接、數字技術的應用等方面進行了完善,并對數學建模和微積分教學以及過程性評價等內容尤為重視。基于德國數學教育的經驗,本文提出以下建議:關注數學核心素養的發展與評估,重...
教材“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單元學習任務欄目的分析與運用——以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二單元為例————作者:施張怡;
摘要:高中語文教材中,“實用性閱讀與交流”任務群單元下的“單元學習任務”欄目,融合了知識要素、作業要素、助讀要素,在編排上兼顧“向內聚攏”和“向外延伸”。欄目設置的任務指向對學生高階思維的培養,促進學生學習遷移的發生,在將寫作任務融入閱讀時也兼及寫作的相對獨立性,是教師設計單元教學方案、開展課堂教學的重要抓手和支架。教師可結合實用類文本與社會生活緊密相關的特性,通過創設探究性的學習活動情境、能動安排和完...
項目學習視域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設計與實施——以“推介徐州的鄉土文化名片”為例————作者:馬志響;
摘要:項目學習是落實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有效載體。本研究以“推介徐州的鄉土文化名片”項目為例,探討項目的設計與實施策略,即確立真實情境下的驅動性問題,明確目標導向;開展綜合性實踐體驗活動,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設計項目核心任務,推動多學科有機融合;運用高階認知策略,注重項目成果展示;遵循素養導向,構建多維評價體系
小學科學改課的立場轉變與層級躍升————作者:張懿;范穎;王楚涵;
摘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陣地在課堂。“好課多磨”,改課既是學生核心素養落地的“效能放大器”,也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了“加速度”。只有將研究課的改課思路和經驗反哺到常態課教學中,由一節好課催生一類好課,才能真正達成課堂教學的高質量實施。改課的底層邏輯與價值實現,應以課堂教學對學生生命的奠基意義為第一性原理。基于此,小學科學改課需要由課程立場、課堂立場逐步轉變為學生立場,經由“依標施教,理解頂層設計”“以改...
“課間一刻鐘”:重構義務教育育人體系的北京探索————作者:楊德軍;羅海風;楊帆;
摘要:為落實“雙減”,進一步提升學校教育質量,北京市推出了“課間一刻鐘”教學改革行動,以調整課間時長為切入點,重構學校育人體系。這一體系的調整體現了基礎教育從“管理導向”向“育人導向”、從“課堂中心”向“全時空育人”的轉變,體現了全時空育人、一體化育人、功能性育人和主體性育人四大理念。通過“市級統籌、區域推進、校本落實”的三級聯動機制,在頂層設計、課程創新、教師發展和質量保障等方面進行了系統探索,形成了...
用健康的方式育健康的人——城市小學“新三好”健康育人方案實踐————作者:張智利;俞登揮;朱洪飛;
摘要:隨著《“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及《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的發布,落實“健康第一”理念成為強國建設的國家戰略。然而,當前我國兒童青少年的健康問題嚴峻,亟須創新教育模式以提升其健康素養。浙江省杭州市澎匯小學響應國家健康戰略要求,嘗試通過架構“新三好”健康育人導向體系、探索“新三好”健康育人成長路徑、創設“新三好”健康育人支持保障,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全面發展,...
結構化知識:建構英語學科觀念的知識基礎————作者:趙連杰;
摘要:語篇研讀的核心目標之一在于生成指向主題意義的英語結構化知識。本文從理論依據、認識誤區以及價值意蘊三個維度,圍繞英語結構化知識開展學理性剖析,并提出英語結構化知識是構建英語學科觀念的知識基礎的觀點。在此基礎上,結合具體教學案例,對基于英語結構化知識構建英語學科觀念的操作路徑展開示范與闡釋
指向拔尖創新人才基礎培養的課程體系建構————作者:周迎春;
摘要:拔尖創新人才的基礎培養,就是促進全體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也就是從促進學生在日常學習與生活中的創造力著手,在面向全體學生培養創新素養的同時,滿足不同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落實《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中的“沃土計劃”和對有創新潛質的高中生的“脫穎計劃”,需要對普通高中課程體系進行重新審視與變革。在課程定位上,面向全體學生,落實全面育人,推動學校發展轉型升級。在課程功能上,強...
讓每個孩子、每個創意都閃閃發光——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的校本實踐————作者:江萍;
摘要:小學階段是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的重要時期。浙江省杭州市求是教育集團秉持“求是創新”的理念,于2017年創建求是少年創新科學院,通過創造性地舉辦“小雛鷹科技個展”,保護學生好奇心、激發學生想象力、提升學生探究力、增強學生自信心,積極探索基礎教育階段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的有效舉措
基于概念圖的單元教學:價值意蘊、設計思路與實施策略————作者:楊鵬勇;
摘要:單元教學是落實核心素養的重要支點,概念圖因其學習可視化、知識結構化等價值,是該支點的絕佳助力。基于概念圖的小學科學單元教學設計思路包括:初學繪圖,析出原有認知;合學正圖,添加科學新知;互學辨圖,推動思維進階;拓學優圖,實現深度學習,并將反思貫穿整個學習過程。其中,緊扣核心素養目標是學習前提,嵌入多元精準評價是實施關鍵,搭建概念繪圖支架是成功保障,小組合作探究實踐是重要方式,最終推進課堂教學取得實效...
指向非認知能力培養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發與實施————作者:萬偉;萬鶯燕;
摘要:任何認知過程都需要非認知能力的參與,非認知能力還與人的事業成功、生活幸福、家庭美滿等具有緊密聯系。在基礎教育階段,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具有綜合性、活動性,強調實踐、體驗、探究,在培養學生非認知能力方面具有獨特優勢。教師可通過明確學生非認知能力培養的主要內容、設計主題專項訓練課程、強化項目化學習方式、構建開放的關系網與朋友圈、挖掘學生的潛能和興趣愛好以及家校協同改善教養方式這六大行動策略,有效培養學生的...
北師大版義務教育物理新教材的習題配置分析————作者:蔣煒波;斯琴高娃;陳藝靈;李俊鵬;
摘要:本文從物理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科學態度與責任四個核心素養要素,以及知識立意、能力立意、素養立意、價值立意四個命題評價維度,統計分析北師大版義務教育物理新教材(郭玉英主編)的習題配置情況,并據此提出對教材習題配置與使用的一些建議
挖掘教材主題,培育學生文化意識的小學英語教學實踐————作者:杜意妹;
摘要:主題閱讀是培養學生文化意識的重要策略之一,教材為師生提供了豐富的表達主題的語言和文化內容。在小學英語主題閱讀教學中,應充分利用教材,圍繞主題意義選擇適切的語篇材料,設計邏輯關聯、螺旋遞進的語言實踐活動,幫助學生建構基于主題的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培養學生文化意識,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和發展
相關教育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optiwork.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