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城市管理論文 發布日期:2010-08-13 14:15 熱度:
摘要:本文對柳州市飲用水水源遭受突發性污染情形予以分析、研究,提出水源污染事故應對保障措施。并對建立柳州市飲用水水源污染事故應急預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進行探討。
關鍵詞:柳江;飲用水水源;污染事故;應對措施
柳江既是柳州市100多萬人的生活飲用水源及工農業用水水源,同時又是全市工農業及生活污水的最終納污水體,而目前柳州市現有水廠均直接從柳江主河道取水的方式缺少安全保障,一旦流域發生重大水污染事故只能斷水,此外,據市環保局對柳江上游進行的監測調查結果表明,匯入柳江的融江、龍江及柳江上游都有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飲用水安全隱患,河流水質污染造成觸目驚心的災難在國內已有許多案例,對于柳江,也有過同樣慘痛深刻的教訓。因此加強柳江飲用水安全保護,建立柳州市飲用水水源污染事故應急預案已刻不容緩。
一.城市飲用水水源污染事故原因分析
河流的水污染風險是由自發的自然原因或人類活動引起的。其中自然原因主要是自然災害引起的,如地震、洪災爆發導致污染物進入水體;而人類活動引起的則包括污染源事故排放、事故救援產生二次污染、農業面源、人為破壞、交通事故等各種因素導致的河流污染。
1.有毒有害化學品污染事故: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因使用、貯存、排放不當等導致有毒有害物質泄漏或非正常排放所引發的水體污染事故。
2.易燃易爆物品泄漏污染事故:煤氣、天然氣、石油液化氣、氯氣、氨氣、苯、甲苯等氣體和易揮發的有機溶劑的泄漏所引起的水體污染事故。
3.油類污染事故:原油、燃料油、潤滑油等各種油品在生產、貯存、使用等過程中由于意外造成泄漏所引發的水體污染事故。
4.影響飲用水源地水質和破壞生態環境的嚴重污染事故。
5.其他生產經營活動引起的突發事故而造成水體污染事故。
6.柳州市轄區上游的龍江、都柳江流域水環境污染事故的污染水體流入柳州市轄區造成水體污染事故。
7.由交通運輸意外事故造成有毒有害化學品泄漏,引發江河水體污染事故。
二.飲用水水源污染事故的應對保障措施
1.組織保障
根據環境污染事故應急工作需要,市、縣(區)兩級環保局設立突性環境事故應急管理機構,并確定專人負責突發飲用水水源污染事故應急準備、報告、管理等各項工作。
2.技術保障
2.1飲用水水源污染事故專家咨詢庫
同步建立市環境污染事故應急處置專家咨詢庫,確保在飲用水水源污染事故時能迅速成立飲用水水源污染事故應急處置專家咨詢組,為指揮決策提供專業咨詢。專家咨詢組的職責是:(1)了解掌握國內外飲用水水源污染事故應急處理相在知識和和信息,提供咨詢服務;(2)綜合評估飲用水水源污染事故,預測其發展趨勢,提出啟動和終止應急預案的建議;(3)指導、調整和評估應急處理措施;(4)參與飲用水水源污染事故的總結評估。
2.2現場應急環保專業隊伍
由監察、監測、科研人員組成飲用水水源污染事故應急處置機動隊,參與和指導事故發生地的應急處置工作。應急處置機動隊的主要職責是:(1)應急監測分析,確定污染類別、程度、范圍;(2)進行現場調查、取證、評估及上報工作;(3)根據調查結果及專家意見,確定應急處置的技術措施;(4)督導各項現場應急處理措施的落實;(5)開展飲用水水源污染事故應急處理的業務培訓和咨詢;(6)指導環境應急隊伍必須經常維護、保養應急儀器設備。
2.3自來水水質監測隊伍
由衛生監督部門,市疾病防控相關部門和市自來水公司等人員組成,負責對自來水水源水質、自來水供水水質、應急供應飲用水水質組織監測,指導供水部門組織應急飲用水供應。
2.4培訓與演練
各級環保部門以及有關類別環境事故專業主管部門應加強環境事故專業技術人員日常培訓和重要目標工作人員的培訓和管理,培養一批訓練有素的環境應急處置、監測等專門人才,提高其應對環境事故的素質和能力。
市衛生部門應當加強自來水監測專業人員的日常業務和應急監測業務培訓,提高應急監測水平。
有關部門對大中型化工等企業的消防、防化等應急分隊進行組織和培訓,保證在環境污染事故發生后,能迅速參與并完成搶救、排險、消毒、監測等現場處置工作。
飲用水水源污染事故應急處理的常備隊伍要按照環境應急預案要求,定期組織不同類型的環境應急實戰演練,提高防范和處置飲用水水源污染事故的技能,增強實戰能力。
2.5通信保障
建立和完善環境安全應急指揮系統,建立適合我市需求的飲用水水源污染事故信息系統決策支持與指揮調度的技術平臺,承擔全市飲用水水源污染事故及相關信息的、處理、分析、發布和應急響應等工作。并確保本預案啟動時應急指揮部和有關部門及現場各專業應急分隊間的聯絡暢通。
2.6科研和交流
積極開展應對飲用水水源污染事故相關的防治科學研究,做到技術上有儲備。同時,開展應對飲用水水源污染事故應急處理技術的國內外交流與合作,引進國內外的先進技術和方法,提高應對飲用水水源污染事故的整體水平。
3.后勤保障
3.1裝備和物質保障
環保部門要建立和完善專家數據庫和環境、生態安全數據庫系統。加強危險化學品檢驗、鑒定和監測設備建設。增加應急處置、快速機動和自身防護裝備、應急救援物資的儲備,指定部分重點單位建設應急救援物質儲備倉庫。
3.2經費保障
飲用水水源環境污染事故應急處置與救援建設,是環境污染事故應急處置與救援建設的組成部分,所需經費納入環保部門和相關部門的預算安排中的環境污染事故應急處置與救援建設經費預算統籌解決。
3.3治安保障
市公安局負責加強治安管理和安全保衛工作,預防和打擊各種違法犯罪活動,維護社會治安,維護道路交通秩序,保證應急處理工作順利進行。
3.4社會救助
根據國家民政部有關規定,由市民政局負責接受、安排社會各界的緊急救助,參與轉移安置受污染群眾。
4.社會宣傳
利用電視、廣播、報紙、互聯網、應急手冊等多種形式,對社會公眾廣泛開展飲用水水源污染事故的應急知識的專業教育,宣傳環境應急科普知識,增強公眾的防范意識和相關心理準備,指導群眾以科學的行為和方式對待飲用水水源污染事故。
5.紀律保障
當發生飲用水水源污染事故時,各有關部門在應急指揮部的統一領導下,按職責積極采取響應措施,確保及時、有效的開展應急處置與救援工作。
6.獎勵措施
對在處理處置飲用水水源污染事故中出色完成應急處置任務的單位和個人給予獎勵;對防止或挽救應急事故有功,有效減少污染造成的國家財產損失及人員傷亡的單位及個人給予獎勵;對提出有效建議,實施效果顯著的單位及個人給予獎勵;有其他特殊貢獻的實施獎勵。
三.結語
柳州市轄區是本文重點關注的核心區域,制定城市飲用水水源污染事故應急預案的主旨在于處理該市轄區內生產經營單位在生產過程中因突發事故導致水體污染及上游地區水環境污染事故的污染水體入境的預警、處置及善后等工作。
制定城市飲用水水源污染事故應急預案既能有效防范飲用水水源污染事故,加強我市突發環境污染事故應急管理,規范和強化我市水環境污染事故應急處置工作,提高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處置突發公共事故的能力,又能最大程度的預防和減少飲用水水源污染事故及其造成的損害,保護環境,保障公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綜上,本文根據流域內各種污染源及潛在的污染因素對柳江及其上游支流水環境污染風險源進行了分析研究,并對其可能出現的突發性水環境污染風險進行了預測和評估,提出了相應的水環境污染風險防范措施,對于最終保障柳州市飲水和工農業用水安全、保障柳州市民的身體健康和社會穩定,促進柳州市社會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傅桃生主編,《環境應急與典型案例》,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6年3月;
2.柳州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所,《柳州市水環境功能區劃》,2006年12月;
3.柳州市人民政府,《柳州市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2006.1.10;
4.A.J.MSmits等著,姜魯生等譯《河流管理新方法》,科學出版社,2006年8月;
5.中國災害防御協會,《飲用水安全暨突發公共危機應急處理技術研討會論文集》,2006年3月;
6.傅國偉、程聲通,《水污染控制系統規劃》,清華大學出版社,1985年9月;
7.白永平著,《區域工業化與城市化的水資源保障研究》,科學出版社,2004年7月;
8.曲久輝等著,《飲用水安全保障技術原理》,科學出版社,2007年4月。
摘要:本文對柳州市飲用水水源遭受突發性污染情形予以分析、研究,提出水源污染事故應對保障措施。并對建立柳州市飲用水水源污染事故應急預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進行探討。
文章標題:柳州市飲用水水源污染事故應對措施的探討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optiwork.cn/fblw/zf/chengshi/536.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政治法律論文范文
軍事論文 城市管理論文 思想政治論文 國際政治論文 行政管理論文 勞動與社會保障論文 國際法論文 公司法論文 婚姻家庭法論文 環境法論文 知識產權論文 民事訴訟論文 民商法論文 犯罪學論文 法律史論文 行政法論文 憲法論文 法理論文 刑法論文 刑事訴訟法論文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www.optiwork.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