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社會學論文 發布日期:2021-11-20 10:57 熱度:
云南孟連縣景信鄉回俄村是云南省西南部一個傣、拉祜、佤族為主體民族的行政村,這里的傣族大多居住在山下的壩子周圍,而拉祜族和佤族居住在周邊的山上。祈福儀式是當地傣族在寺廟里做得最多的一種佛教儀式,當地傣族稱為“做禮”。儀式對當地傣族日常生活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涂爾干認為宗教信仰是表達神圣事物本質的體現,而儀式是“那些引導人們如何在神圣物質在場時做出怎樣的舉動的行為規定”[1]。祈福儀式是通過大佛爺和相關的物品,讓傣族通過大佛爺的幫助向佛主祈禱,希望佛主保佑自己的愿望能夠達成。祈福儀式既表現了當地傣族對小乘佛教的虔誠信仰,又反映了它對當地傣族日常生活的重要作用。
一 回俄村傣族的宗教信仰
(一)原始宗教信仰
原始崇拜是傣族早期的原始信仰,它經歷了一個從誕生到發展,從發展到完善的漫長過程。在傣族形成早期,由于生產力和認識水平的局限,人們對自身及自然界中的一切現象都不能進行正確的認識和科學的解釋,從而賦予了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有神圣性,傣族原始崇拜由此產生。目前回俄村傣族每年都要到神山上去祭拜山神,出遠門的人也要到請“翰丹”(傣語音譯)做叫魂儀式,住進新房時要邀請“翰丹”(傣語音譯)做“敬新房”儀式,這些都體現了傣族原始宗教信仰。
(二)小乘佛教信仰
回俄村傣族信仰小乘佛教,與大乘佛教普度眾生的觀念有所不同,小乘佛教比較講究積德行善的修行。小乘佛教提倡通過行善積德來謀求自我解脫,到達極樂世界。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小乘佛教提倡“賧”,即布施,用“賧”的行動來積累個人的德行,以修來世。如果不布施行善,死后就會被打入地獄。回俄村有兩座寺廟,寺廟是由傣族村民集體投資建成,由安章管理。每當傣族遇到不順的事情,就會到寺廟里燒蠟條拜佛祈禱佛主的保佑。因此,經常有傣族村民到寺里做祈福儀式。當地傣族在三大節日如關門節、開門節、潑水節等中必須到寺廟里舉行滴水和賧佛的宗教活動。
回俄村傣族在宗教生活中,既信仰他們最初的原始宗教,又信仰后面傳入的小乘佛教。經過長期的歷史發展,形成了原始崇拜和佛教信仰互容、并存的二元信仰現象。這主要體現在他們平常到寺里面誦經念佛,同時又會請“翰丹”(傣語音譯)叫魂、驅邪和掃屋子。舉行葬禮時,既要邀請大佛爺到現場去念經,又要邀請“翰丹”(傣語音譯)做與葬禮相應的儀式,這些無不體現出原始崇拜與佛教信仰在傣族社會的互相包容與并存。
二 祈福儀式及其過程
如前述,傣族是一個多神信仰的民族,即信仰原始宗教,又信仰小乘佛教。在景信一、二組的寺廟內,經常看到老人、青年人和小孩帶著很多物品到寺廟找大佛爺“做禮”,當地傣族稱 “做禮”的過程為祈福儀式。
(一)舉行祈福儀式的緣由
傣族舉行祈福儀式的原因很多,或由于結婚未育想要求子;或由于生病了到醫院治療后沒有好轉,所以來求佛主保佑、消除疾病、早日康復;或由于家里諸事不順,求佛主保佑家庭平安順利;或即將遠行,求佛主保佑路上平安,使在外工作順心如意。他們認為,到廟里做祈福儀式,能夠讓佛主知道他們生活中遇到的諸多不順,保佑他們萬事順利,平安大吉。
據當地傣族村民YXD說,他們家最近不順,喂養的牲畜總是無故死亡,而且家里的老人身體不舒服,經常生病,但是到醫院去又沒有完全治好,所以到寺廟里面來祈福。希望通過找大佛爺做祈福儀式,使他們家變得順利,老人身體健康。1
(二)祈福儀式的過程
1.物品的準備
進行祈福儀式之前,祈福人先聯系佛爺,看佛爺是否有時間。確定時間后,祈福人帶著兩碗大米、兩碗谷子、三個碗(碗中裝水)、一小竹籃的谷子、100元現金、由四根小竹子綁成的竹子架、圣水(自己家里的自來水)、芭蕉葉、甘蔗葉、白色大蠟燭一支、自制的小蠟條若干。他們把一片芭蕉葉和三片甘蔗葉綁在四根竹子上形成一個竹子架,每個祈福人一個竹子架,并且提供佛爺灑水用的葉子,這種葉子傣語稱“剛給”。寺廟提供做儀式用的桌子、黑色的圓缽、白色細線和麻布袋子(麻袋里面主要裝的是當地祈福用的樹葉和靈符,有的法事需要用到靈符)。在桌子四方擺著米和谷子,米和谷子之間放一碗水,祈福人在裝有米和谷子的碗中分別插上一支蠟條。大佛爺用兩根蠟條折疊后放在裝有水的碗里,并把白色的大蠟燭放在自己的面前。桌子中間放著衣服、麻布袋子和黑色的圓缽,缽里裝著圣水。用小竹籃裝著谷子,谷子上插著紙幣包裹著的蠟條,竹籃放在桌子下。在桌子正前方的兩個角分別捆著一片芭蕉葉和三片甘蔗葉。接著用白線繞著桌子三圈,線的一端放在圣水中,另一端繞過祈福人的脖子后放在大佛爺身上。儀式開始前祈福人要在佛像前點燃蠟條并跪拜三次。
2.第一階段儀式:叫魂
儀式開始時,大佛爺先向寺廟里各個方向的佛像拜了幾下,然后祈福人拿著一支未點燃的小蠟條放在佛爺手中的扇子上,給大佛爺跪拜。大佛爺替祈福人念經,確認祈禱人的身份。接著,祈福人到桌子前蹲下,并用白線繞過自己的脖子。佛爺開始念誦叫魂經,這時只點燃四方的蠟條和白色的大蠟燭,不點燃水上面的蠟條。每念誦完一段經,大佛爺都向祈福人灑幾滴圣水,一次灑八下。有幾個祈福人,大佛爺就念誦幾篇叫魂經,直到念誦經完畢。之后,大佛爺從碗里抓出幾粒米,握在臉前繼續念經,念誦畢把米粒給祈福人。祈福人接過米粒后,把一部分放入口袋里,一部分當場吃掉。大佛爺收回白線,叫魂結束。
3.第二階段儀式:祈福
叫魂儀式結束后,大佛爺和祈福人一起把準備好的竹子架拿過來,在桌前架好。祈福人坐到竹架里面,大佛爺拿著白線繞竹子架和桌子三圈,線的一端放在裝有圣水的黑圓缽里,另一端放在大佛爺身上。佛爺點燃放在水上的蠟條,然后開始念誦祈福經。每念誦一段祈福經,大佛爺會向祈福人灑圣水,每次灑八下。這一段念誦的經與叫魂階段念誦的經并不一樣,主要向佛主表達祈福的意愿。和叫魂階段一樣,每一個人都要念誦一遍的祈福經,有時祈福人同時可以達20多人,那就要念誦20多遍,因此祈福的時間也會很長。祈福完畢后,祈福人到大佛爺跟前跪拜,佛爺把做儀式用的白線綁在祈福者的手上,祈求佛主保佑祈福人平安順利。
三 祈福儀式的物品及內涵
在儀式過程中,總看到大佛爺在每念誦完一段經后就會用“剛給”(傣語音譯)葉子蘸一點圣水灑向祈福人。在傣族思想認識中,水是非常神圣的物質,具有驅邪凈化的功能。因此,在儀式的過程中需要用水來驅除一切邪惡,保佑祈福人平平安安。米和稻谷是傣族祖祖輩輩傳下來的,表示傣族有水、有米、有谷子,象征著他們美好的生活。祈福人帶來的衣服表示一種替代作用,寓意祈福人的靈魂存在于衣服中,在給一家人祈福時,不能到場的人員可以用衣服代替。儀式中白線的主要作用就是祈福,在儀式結束后佛爺會給祈福人的雙手都帶上白線,請求佛主保佑祈福人平安順利。儀式中竹子架的作用主要是庇護祈福人,只有坐在竹子架內進行祈福,才能避免邪念的侵擾,安心祈禱,從而得到佛祖的保佑。
四 祈福儀式的功能分析
(一)心理調適
涂爾干認為,宗教就是一整套與神圣事物有關的信仰和儀式活動。[2]祈福儀式是傣族對佛主虔誠信仰基礎上的一種外在詮釋,這種通過儀式的活動展現了傣族對佛主的崇敬,既體現了信仰外在化的一種行動表現,又在儀式過程中通過大佛爺實現人與佛主之間的溝通,也為信徒祈福避災。祈福儀式是傣族世代相傳下來的傳統儀式,通過儀式可以給他們一種心靈的慰藉,起到心靈調適的作用。
在回俄自然村,全為傣族。在小乘佛教傳入這里以前,傣族主要信仰原始宗教。但自從佛教傳入當地之后,當地傣族不僅信仰以前祖傳下來的原始宗教,同時也接納佛教。隨著歷史的發展,佛教在他們宗教生活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特別是每年關門節、開門節、潑水節都在廟里舉行。祈福儀式是他們平常做得最多的儀式,也是大佛爺為他們祈求佛祖保佑重要儀式之一。每當傣族遇到不順,或者家里有人生病,去醫院治療后沒有好轉,他們都會到寺廟里請大佛爺做祈福儀式,祈求佛祖的保佑,消災解難。
據當地村民BYHZ說,他們村里有很多由于生病到醫院治療后沒有好轉,到寺里面做祈福儀式后,很多祈福人得到了康復。還有的家里總是不順,做了祈福儀式后家里比之前更加順利。祈福儀式給了他們一定的安全感,讓他們干起事情來更加努力,所以任何事情都能變得比以前更順利了。2
由此可見,祈福儀式具有心理調適的功能。通過祈福儀式祈求佛主的保佑,讓他們有了安全感,心靈得到慰藉。
(二)增強族群認同感
認同是人們意義與經驗的來源。[3]通過認同,我們可以了解到我者與他者的區別,我族與他族的不同。這種不同是人們通過長期的歷史積累而建構的,儀式就是認同建構的一種方式。認同是與族群聯系在一起的。于是,儀式就具有了族群的專屬性,這樣只有特定的族群才會出現特定的儀式。每一種文化都有一種價值、意識形態、傳統來定義自己族群和其他族群不同的世界認知模式,這種模式建立在象征的形式之上,把人們的經驗組織起來,并表達族群之間的關系,把構建的認同作為一個族群構建文化邊界,保護自己并協調與外界的關系。[4]祈福儀式是當地傣族的一種宗教文化,通過這個儀式可以區分傣族與周邊族群的文化邊界,從而增強傣族的族群認同。
回俄村是多民族村落,現有896戶,3704人,其中:傣族占37%,拉祜族占40%,佤族占20%,其他民族人口僅為3%。“山上缺物找壩子,壩區缺柴火找山上”,各族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和生產過程中,由于生活和生產需要,逐漸形成了多民族互助形式,傣語稱“賓弄賽嗨”。在孟連傣語中,“賓弄”意為親戚,“賽嗨”意為朋友,是指當地傣族與周遭拉祜族和佤族在歷史上形成的一種互幫互助的關系。他們之間雖無血緣關系,但有一種擬親屬關系。以家庭為單位,主要包括四個方面:勞動互幫促生產、生活互助促進步、經濟互通促發展、文化共融促團結,以傣族為主體,各民族互幫互助。其中,文化共融的主要標志是各民族一同過節、語言上互通及民族間通婚。經濟互通主要體現村里成立了農村合作社,共同種植甘蔗,咖啡,茶葉,砂仁,流油果。勞動互幫主要是農忙時互相幫忙,促進生產。生活互幫是家庭遇到困難是互相幫助。
然而,回俄村各民族宗教信仰卻各不相同。傣族信仰原始宗教和小乘佛教,拉祜族和佤族卻只信仰原始宗教。在當地,祈福儀式是只有傣族才會去做,其他民族根本不會去寺廟里拜佛,更不會去做這個儀式。因此,在回俄村,當看到在寺廟里面做儀式的一定是傣族。在“賓弄賽嗨”機制的影響下,傣族和周遭拉祜族、佤族關系非常融洽,他們在生活上互幫互助,但是他們的宗教信仰并不會因此而發生改變。傣族通過祈福儀式來區分我族與他族的區別,進一步加深了當地傣族的族群認同。
當地傣族村民BYD告訴筆者:“在我們村里,只有我們景信自然村和東島新寨有寺廟。但是東島新寨寺廟的大佛爺由于簽證到期了,就回緬甸去了,現在廟里沒有和尚,只有我們村子的寺廟里面有和尚,而且還有大佛爺。祈福儀式必須要佛爺才能做,所以東島村需要做儀式的都到我們村廟里來做。但是周遭山上的拉祜族和佤族不會來,因為他們不信佛教嘛,他們有魔巴,很多儀式都找魔巴去做,所以從來不會來廟里做祈福儀式。你看到來我們寺里做祈福儀式的人,不是我們村的就是東島新寨的”。3
由此可知,祈福儀式具有區分傣族與其他民族的功能,在祈福儀式過程中逐漸加深了當地傣族的族群認同。
(三)促進家庭美滿與社會和諧
儀式是宗教生活中的一種表現形式,人們希望通過儀式來與神建立起溝通的橋梁,通過儀式來表達信徒對神的膜拜,也希望通過儀式來向神述求自己的愿望,以期望神靈會保佑自己達成所愿。通過舉行儀式,群體可以周期性地更新其自身和統一體的情感。與此同時,個體的社會本性也得到了增強,從而促使家庭和睦與社會和諧。
回俄村傣族代代流傳下來的祈福儀式,是傣族對佛教信仰的一種外在表現,也是傣族希望祈求家庭和睦、社會和諧的一種社會活動。除了傣歷三、四月,每月都有很多傣族村民到寺里做祈福儀式。他們或由于家里不順,或由于和鄰里關系不和睦,或由于家里鬧矛盾,或由于結婚多年沒有生育。因此,當地傣族到寺廟里去做祈福儀式,希望佛主降福,保佑他們達成所愿。
當地村民YXG告訴筆者:“我和媳婦已結婚有三年多了,但是一直沒有孩子。我們去醫院做了系統的檢查,檢查結果顯示雙方都不存在生育問題。因此,從去年開始,我們基本上每個月都到廟里請大佛爺幫我們做祈福儀式,希望佛主保佑,賜給我們一個健康的孩子。果然,今年三月份,我老婆就懷上了。我們現在還是每隔幾個月都到廟里來做祈福儀式,希望我的孩子能夠健康的生下來,祈求佛主保佑母子平安”。4
由此可見,在傣族傳統意識中,祈福儀式能夠使實現他們的美好愿望,促進家庭美滿。社會是由家庭組成的,家庭又是由人組成的。只有人的愿望實現了,家庭才會幸福美滿,家庭幸福美滿必然會帶來社會和諧。
五 結語
從孟連傣族祈福儀式中,我們不僅看到了傣族對小乘佛教的虔誠信仰,也深刻地認識到了祈福儀式在傣族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儀式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功能主義學者認為,每個文化之所以被人類所創造,就是由于它能夠滿足人們實際生活的需要。傣族通過祈福儀式,向佛主表達了他們的愿望,同時希望佛主能夠保佑自己的愿望能夠達成,這就說明祈福儀式的存在是為了滿足傣族日常生活的需要,體現了儀式的功能。
參考文獻
[1]涂爾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林宗錦,彭守義,譯.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2.
[2]曼紐爾.卡斯特;認同的力量:第二_版[M]曹榮湘.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6,9.
[3]路芳.火的祭禮:阿細人密祭摩儀式的人類學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2.
[4]彭兆榮:人類學儀式研究評述[J]民族研究,2002(2).
《云南孟連縣景信鄉回俄村傣族祈福儀式探析》來源:《紅河學院學報》,作者:龍大武 張青
文章標題:云南孟連縣景信鄉回俄村傣族祈福儀式探析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optiwork.cn/fblw/wenyi/shehui/47216.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0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copyright © www.optiwork.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