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所屬欄目:美學論文 發布日期:2011-03-07 09:14 熱度:
[摘要]自從人類文明起房子(洞穴)就已人的出發點存在,而人們開始使用工具學會利用水火等自然力時藝術也悄然被人類所認知。是房子啟發了藝術還是藝術創造了房子我們不得而知,可兩者卻以不可分割的形式一直聯系到了今天。且越來越緊密和矛盾以至于直接影響的人類社會的情感.觀念和潮流以及各種文化行為。即與藝術的必然聯系
[關鍵詞]藝術創作建筑設計聯系
一、藝術的由來及創作
1藝術起源于“模仿”
這是最古老的一種說法。主要代表人是兩千多年前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和亞里士多德,他們認為模仿是人的本能,所有的文藝都是“模仿”,不管是何種樣式和種類的藝術。中國古代認為音樂也是由模仿現實生活中的自然音響而來。魯迅認為,“畫在西班牙的阿爾塔米拉洞里的野牛,是有名的原始人的遺跡,許多藝術史家說,這正是‘為藝術而藝術’,原始人畫著玩玩的。但這解釋未免過于‘摩登’,因為原始人沒有19世紀的文藝家那么有閑,他的畫一只牛,是有緣故的,為是關于野牛,或者是獵取野牛,禁咒野牛的事”。
2藝術起源于“游戲”
這種學說的代表人是18世紀德國哲學家席勒和19世紀英國哲學家斯賓塞,稱為“席勒一斯賓塞理論”。這種說法認為,藝術活動或審美活動起源于人類所具有的游戲本能,它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由于人類具有過剩的精力,另一方面是人將這種過剩的精力運用到沒有實際效用、沒有功利目的的活動中,體現為一種自由的“游戲”。
3藝術起源于“表現”
19世紀后期以來,藝術起源于“表現”的說法,在西方文藝界具有較大的影響,流行于現代西方各種美學思潮。西方現代主義文藝思潮的主要理論基礎,就是強調藝術應當“表現自我”,顯示出這種說法的巨大影響力。
系統地以理論方式提出這種說法的應當首推意大利美學家克羅齊。其美學思想核心是“直覺即表現”說。英國史學家科林伍德對克羅齊的表現說作了進一步的詳盡發揮,認為藝術不是再現和模仿,更不是單純的游戲,只有表現情感的藝術才是所謂“真正的藝術”,藝術就是藝術家的主觀想象和情感的表現。而把藝術的起源歸結為“表現”,脫離開人類的社會實踐,脫離原始社會生產力低下的實際情況,仍然是把現象當作本質,把結果當作原因,同樣不能科學地闡明藝術的起源問題。
4藝術起源于“巫術”
此種學說的代表人物是英國著名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他在《原始文化》一書中,最早提出藝術起源于“巫術”的理論主張。他認為,原始人思維的方式同現代人有很大的不同,對原始人來說,周圍的世界異常陌生和神秘,令人敬畏。原始人思維的最主要特點是萬物有靈。山川草木、鳥獸蟲魚,在原始人看來都是有靈的,并且都可以與人交感。英國著名人類學家弗雷澤認為原始部落的一切風俗、儀式和信仰,都起源于交感巫術,人類最早是想用巫術去控制神秘的自然界,顯然是辦不到的,于是,人類又創立了宗教來求得神的恩惠。當宗教在現實中也被證明是無效時,人類才逐漸創立了各門科學,以此來揭示自然界的奧秘。
5藝術起源于“勞動”
在我國文藝理論界占據主導地位的理論,是認為藝術起源于生產勞動。19世紀末葉以來,在歐洲大陸許多民族學家與藝術史家中,就廣為流傳藝術起源于“勞動”的理論。希爾恩在《藝術的起源》中就曾經列出專章來論述藝術與勞動的關系;俄國普列漢諾夫在《沒有地位的信》中,通過對原始音樂、原始歌舞、原始繪畫的分析,以大量人種學、民族學、人類學和民俗學的文獻證明,系統地論述了藝術的起源及其發展問題,并且得出了藝術發生于勞動的觀點。恩格斯指出,“首先是勞動,然后是語言和勞動一起,成為兩個最主要的推動力,在它們的影響下,動物的腦髓就逐漸地變成了人的腦髓”。
二、建筑設計
1建筑設計的定義
建筑設計(ArchitecturalDesign)是指建筑物在建造之前,設計者按照建設任務,把施工過程和使用過程中所存在的或可能發生的問題,事先作好通盤的設想,擬定好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方案,用圖紙和文件表達出來。作為備料、施工組織工作和各工種在制作、建造工作中互相配合協作的共同依據。便于整個工程得以在預定的投資限額范圍內,按照周密考慮的預定方案,統一步調,順利進行。并使建成的建筑物充分滿足使用者和社會所期望的各種要求。
2建筑設計的發展史
在古代,建筑技術和社會分工比較單純,建筑設計和建筑施工并沒有很明確的界限,施工的組織者和指揮者往往也就是設計者。在歐洲,由于以石料作為建筑物的主要材料,這兩種工作通常由石匠的首腦承擔;在中國,由于建筑以木結構為主,這兩種工作通常由木匠的首腦承擔。他們根據建筑物的主人的要求,按照師徒相傳的成規,加上自己一定的創造性,營造建筑并積累了建筑文化。
在近代,建筑設計和建筑施工分離開來,各自成為專門學科。這在西方是從文藝復興時期開始萌芽,到產業革命時期才逐漸成熟;在中國則是清代后期在外來的影響下逐步形成的。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建筑所包含的內容、所要解決的問題越來越復雜,涉及的相關學科越來越多,材料上、技術上的變化越來越迅速,單純依靠師徒相傳、經驗積累的方式,已不能適應這種客觀現實;加上建筑物往往要在很短時期內竣工使用,難以由匠師一身二任,客觀上需要更為細致的社會分工,這就促使建筑設計逐漸形成專業,成為一門獨立的分支學科。
3建筑設計的藝術范疇
建筑藝術是指按照美的規律,運用建筑藝術獨特的藝術語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體現出民族性和時代感。以其功能性特點為標準,建筑藝術可分為紀念性建筑、宮殿陵墓建筑、宗教建筑、住宅建筑、園林建筑、生產建筑等類型。從總體來說,建筑藝術與工藝美術一樣,也是一種實用性與審美性相結合的藝術。建筑的本質是人類建造以供居住和活動的生活場所,所以,實用性是建筑的首要功能;只是隨著人類實踐的發展,物質技術的進步,建筑越來越具有審美價值。
三、建筑設計與藝術創作的聯系
1起源
建筑,是人類創造的最偉大的奇跡和最古老的藝術之一。從古埃及大漠中的金字塔、羅馬龐培城的斗獸場到中國的古長城,從秩序井然的北京城、宏闊顯赫的故宮、圣潔高敞的天壇、詩情畫意的蘇州園林、清幽別致的峨眉山寺到端莊高雅的希臘神廟、威懾壓抑的哥特式教堂、豪華眩目的凡爾賽宮、冷峻刻板的摩天大樓⋯⋯無不閃耀著人類智慧的光芒。人類從事建筑的最原始最直接的原因是為了居住。人類經歷了由穴居野處到構木為巢到建造房屋的過程。最初的所謂房屋是用樹木搭成的,僅僅是為了遮雨蔽風、防寒祛暑。這個時期只能說是建筑的雛形,還不能說具有了審美意義。我國西安半坡村遺址就說明母系氏族后期,氏族聚居的房屋已初具規模,布局也已經注意了合理,還有公共活動場所、公共倉庫、公共墓地等。到公元前4000年的烏貝德文化期,就有了堡壘式的套間住宅。遺址沒有屋頂,可能是由木架上鋪蓋樹枝草稭之類做成。新石器時代中期,克里特島上已經有石材建造的房屋,丹麥和瑞士也發現了屬于此時的木構造湖上村落遺址,意大利半島南端的塞浦路斯島上的原始村落是由道路相通的圓形堡壘組成的,屋頂多半是木結構的,其內部情況與我國半坡遺址中的住宅相仿。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的不斷進步,建筑功能越來越復雜,發展到現代,已與手工業方式決裂,而與大生產相聯系,受現代意識形態和其他藝術形式的影響,已經在傳統建筑的基礎上產生了巨大的飛躍,顯示出嶄新的風貌。它重視功能要求,采用新結構、新材料,主張空間和體形靈活自由地組合,簡化建筑裝飾,注意抽象形式的應用以及和周圍環境的和諧。建筑藝術的代表作品,不再是宮殿、神廟、陵墓之類,而是企業、學校、旅館、辦公樓、文化中心等等。建筑藝術的類別復雜而繁多,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分類。大體上有這樣幾類:從使用的角度來分類,有住宅建筑、生產建筑、文化建筑、園林建筑、紀念性建筑、陵墓建筑、宗教建筑等;從使用的建筑材料來分類,有木結構建筑、磚石建筑、鋼筋水泥建筑、鋼木建筑等等;從民族風格上來分類,有中國式、日本式、伊斯蘭式、意大利式、英吉利式、俄羅斯式等等;從時代風格上來分類,可以分為古希臘式、古羅馬式、哥特式、文藝復興式、古典主義式等。從流派上來分類,就更多了,僅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西方就有歷史主義、野性主義、新古典主義、象征主義、有機建筑、高度技術等等不勝枚舉的流派。
2建筑藝術的審美特征
�。�1)建筑藝術是物質功能性與審美功能性相結合的藝術
建筑的物質功能性是指建筑的實用性、群眾性、耐久性。所謂實用性,即是說,建筑的目的首先是為了“用”,而不是為了“看”。即使是紀念碑、陵墓也要考慮舉行紀念儀式時人流活動的具體要求。其它各類藝術,美可以是唯一目的或主要目的,而建筑卻必須和實用聯系在一起。建筑的實用性特點,影響著人們的審美觀。即是說,建筑物對人類生活的功能好壞,往往決定著人們觀感的美與丑,因而建筑的審美意義,有賴于實用意義。試想,一座通風不良、噪聲震耳、光線幽暗的車間,打扮得再花哨,也不會引起工人的美感;一座華貴高大的樓房,如果風一吹就要傾倒,那么色彩無論怎么鮮艷,多姿多彩,住在這座樓房里的人也不會覺得它美。相反,如果實用功能處理得好,住起來很舒適,即使外形簡單一般,也會給人以美的感受。即使是藝術比重大的建筑,比如展覽館、歌劇院、大會堂、高級酒店、園林,如果用起來讓人別扭,也會被認為“華而不實”。建筑的實用性是藝術性的基礎,而藝術性中也常常包含著實用性。
�。�2)建筑是空間延續性和環境特定性相結合的藝術
建筑是個空間環境,它要占據一定長、寬、高的位置。那么,我們在一定的視點上,不可能一下子看到全體,只能看到它的一部分面。比如,看一座坡屋頂的房子,在室外我們只看到三個面。如在室內,我們最多也只能看到它的五個面。我們要想看到全部的面,就要移動自己,才能陸續地把所有的面看完。即是說,人們在任何一點上欣賞建筑,感覺都是不完整的,只有在各個位置,從遠而近,從外而內,從上到下,從前而后,圍繞建筑走遍,才能獲得完整的感覺。如果是一個建筑群體,那就更復雜,更需我們不斷地變換觀賞位置。人們就是在這種位置的不斷變換中,也就是空間的不斷延續中獲得了審美感受。
�。�3)建筑藝術是正面抽象性與象征表現性相結合的藝術
建筑藝術在空間里塑造的永遠是正面的抽象的形象。說它是正面的,是因為建筑所反映的社會生活只能為一般的,而不可能出現什么悲劇式的,頹廢式的、諷刺式的、傷感式的、漫畫式的形象。同時,它塑造的這個正面形象又是抽象的。是由幾何形的線、面、體組成的一種物質實體,是通過空間組合、色彩、質感、體形、尺度、比例等建筑藝術語言造成的一種意境、氣氛,或莊嚴,或活潑,或華美,或樸實,或凝重,或輕快,引起人們的共鳴與聯想。它不可能也不必要像繪畫、雕塑那樣細膩地描摹,再現現實;更不能像小說、戲劇、電影那樣表達復雜的思想內容,反映廣闊的生活圖景。正因如此,建筑藝術常用象征、隱喻、模擬等藝術手法塑造形象。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建筑和藝術相互依托的,在每一個歷史進程里都產生著不同的變化和聯系。從而衍生出了許多形式風格。隨著地域文化的不同,人們生活習慣和情感的變化發生了一系列影響,無論是藝術注入建筑還是建筑啟發了藝術,這種現象是必然存在的,也是永遠糾結在一起的
參考文獻:
1楊志明,章建剛著.藝術的起源.云南大學出版社,2007
2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執業資格注冊中心網編.建筑設計.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
3熱爾曼・巴贊著.藝術史.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9
藝術與建筑的關系
唐大為
沈陽都市建筑設計有限公司遼寧沈陽110043
[摘要]自從人類文明起房子(洞穴)就已人的出發點存在,而人們開始使用工具學會利用水火等自然力時藝術也悄然被人類所認知。是房子啟發了藝術還是藝術創造了房子我們不得而知,可兩者卻以不可分割的形式一直聯系到了今天。且越來越緊密和矛盾以至于直接影響的人類社會的情感.觀念和潮流以及各種文化行為。即與藝術的必然聯系
[關鍵詞]藝術創作建筑設計聯系
一、藝術的由來及創作
1藝術起源于“模仿”
這是最古老的一種說法。主要代表人是兩千多年前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和亞里士多德,他們認為模仿是人的本能,所有的文藝都是“模仿”,不管是何種樣式和種類的藝術。中國古代認為音樂也是由模仿現實生活中的自然音響而來。魯迅認為,“畫在西班牙的阿爾塔米拉洞里的野牛,是有名的原始人的遺跡,許多藝術史家說,這正是‘為藝術而藝術’,原始人畫著玩玩的。但這解釋未免過于‘摩登’,因為原始人沒有19世紀的文藝家那么有閑,他的畫一只牛,是有緣故的,為是關于野牛,或者是獵取野牛,禁咒野牛的事”。
2藝術起源于“游戲”
這種學說的代表人是18世紀德國哲學家席勒和19世紀英國哲學家斯賓塞,稱為“席勒一斯賓塞理論”。這種說法認為,藝術活動或審美活動起源于人類所具有的游戲本能,它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由于人類具有過剩的精力,另一方面是人將這種過剩的精力運用到沒有實際效用、沒有功利目的的活動中,體現為一種自由的“游戲”。
3藝術起源于“表現”
19世紀后期以來,藝術起源于“表現”的說法,在西方文藝界具有較大的影響,流行于現代西方各種美學思潮。西方現代主義文藝思潮的主要理論基礎,就是強調藝術應當“表現自我”,顯示出這種說法的巨大影響力。
系統地以理論方式提出這種說法的應當首推意大利美學家克羅齊。其美學思想核心是“直覺即表現”說。英國史學家科林伍德對克羅齊的表現說作了進一步的詳盡發揮,認為藝術不是再現和模仿,更不是單純的游戲,只有表現情感的藝術才是所謂“真正的藝術”,藝術就是藝術家的主觀想象和情感的表現。而把藝術的起源歸結為“表現”,脫離開人類的社會實踐,脫離原始社會生產力低下的實際情況,仍然是把現象當作本質,把結果當作原因,同樣不能科學地闡明藝術的起源問題。
4藝術起源于“巫術”
此種學說的代表人物是英國著名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他在《原始文化》一書中,最早提出藝術起源于“巫術”的理論主張。他認為,原始人思維的方式同現代人有很大的不同,對原始人來說,周圍的世界異常陌生和神秘,令人敬畏。原始人思維的最主要特點是萬物有靈。山川草木、鳥獸蟲魚,在原始人看來都是有靈的,并且都可以與人交感。英國著名人類學家弗雷澤認為原始部落的一切風俗、儀式和信仰,都起源于交感巫術,人類最早是想用巫術去控制神秘的自然界,顯然是辦不到的,于是,人類又創立了宗教來求得神的恩惠。當宗教在現實中也被證明是無效時,人類才逐漸創立了各門科學,以此來揭示自然界的奧秘。
5藝術起源于“勞動”
在我國文藝理論界占據主導地位的理論,是認為藝術起源于生產勞動。19世紀末葉以來,在歐洲大陸許多民族學家與藝術史家中,就廣為流傳藝術起源于“勞動”的理論。希爾恩在《藝術的起源》中就曾經列出專章來論述藝術與勞動的關系;俄國普列漢諾夫在《沒有地位的信》中,通過對原始音樂、原始歌舞、原始繪畫的分析,以大量人種學、民族學、人類學和民俗學的文獻證明,系統地論述了藝術的起源及其發展問題,并且得出了藝術發生于勞動的觀點。恩格斯指出,“首先是勞動,然后是語言和勞動一起,成為兩個最主要的推動力,在它們的影響下,動物的腦髓就逐漸地變成了人的腦髓”。
二、建筑設計
1建筑設計的定義
建筑設計(ArchitecturalDesign)是指建筑物在建造之前,設計者按照建設任務,把施工過程和使用過程中所存在的或可能發生的問題,事先作好通盤的設想,擬定好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方案,用圖紙和文件表達出來。作為備料、施工組織工作和各工種在制作、建造工作中互相配合協作的共同依據。便于整個工程得以在預定的投資限額范圍內,按照周密考慮的預定方案,統一步調,順利進行。并使建成的建筑物充分滿足使用者和社會所期望的各種要求。
2建筑設計的發展史
在古代,建筑技術和社會分工比較單純,建筑設計和建筑施工并沒有很明確的界限,施工的組織者和指揮者往往也就是設計者。在歐洲,由于以石料作為建筑物的主要材料,這兩種工作通常由石匠的首腦承擔;在中國,由于建筑以木結構為主,這兩種工作通常由木匠的首腦承擔。他們根據建筑物的主人的要求,按照師徒相傳的成規,加上自己一定的創造性,營造建筑并積累了建筑文化。
在近代,建筑設計和建筑施工分離開來,各自成為專門學科。這在西方是從文藝復興時期開始萌芽,到產業革命時期才逐漸成熟;在中國則是清代后期在外來的影響下逐步形成的。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建筑所包含的內容、所要解決的問題越來越復雜,涉及的相關學科越來越多,材料上、技術上的變化越來越迅速,單純依靠師徒相傳、經驗積累的方式,已不能適應這種客觀現實;加上建筑物往往要在很短時期內竣工使用,難以由匠師一身二任,客觀上需要更為細致的社會分工,這就促使建筑設計逐漸形成專業,成為一門獨立的分支學科。
3建筑設計的藝術范疇
建筑藝術是指按照美的規律,運用建筑藝術獨特的藝術語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體現出民族性和時代感。以其功能性特點為標準,建筑藝術可分為紀念性建筑、宮殿陵墓建筑、宗教建筑、住宅建筑、園林建筑、生產建筑等類型。從總體來說,建筑藝術與工藝美術一樣,也是一種實用性與審美性相結合的藝術。建筑的本質是人類建造以供居住和活動的生活場所,所以,實用性是建筑的首要功能;只是隨著人類實踐的發展,物質技術的進步,建筑越來越具有審美價值。
三、建筑設計與藝術創作的聯系
1起源
建筑,是人類創造的最偉大的奇跡和最古老的藝術之一。從古埃及大漠中的金字塔、羅馬龐培城的斗獸場到中國的古長城,從秩序井然的北京城、宏闊顯赫的故宮、圣潔高敞的天壇、詩情畫意的蘇州園林、清幽別致的峨眉山寺到端莊高雅的希臘神廟、威懾壓抑的哥特式教堂、豪華眩目的凡爾賽宮、冷峻刻板的摩天大樓⋯⋯無不閃耀著人類智慧的光芒。人類從事建筑的最原始最直接的原因是為了居住。人類經歷了由穴居野處到構木為巢到建造房屋的過程。最初的所謂房屋是用樹木搭成的,僅僅是為了遮雨蔽風、防寒祛暑。這個時期只能說是建筑的雛形,還不能說具有了審美意義。我國西安半坡村遺址就說明母系氏族后期,氏族聚居的房屋已初具規模,布局也已經注意了合理,還有公共活動場所、公共倉庫、公共墓地等。到公元前4000年的烏貝德文化期,就有了堡壘式的套間住宅。遺址沒有屋頂,可能是由木架上鋪蓋樹枝草稭之類做成。新石器時代中期,克里特島上已經有石材建造的房屋,丹麥和瑞士也發現了屬于此時的木構造湖上村落遺址,意大利半島南端的塞浦路斯島上的原始村落是由道路相通的圓形堡壘組成的,屋頂多半是木結構的,其內部情況與我國半坡遺址中的住宅相仿。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的不斷進步,建筑功能越來越復雜,發展到現代,已與手工業方式決裂,而與大生產相聯系,受現代意識形態和其他藝術形式的影響,已經在傳統建筑的基礎上產生了巨大的飛躍,顯示出嶄新的風貌。它重視功能要求,采用新結構、新材料,主張空間和體形靈活自由地組合,簡化建筑裝飾,注意抽象形式的應用以及和周圍環境的和諧。建筑藝術的代表作品,不再是宮殿、神廟、陵墓之類,而是企業、學校、旅館、辦公樓、文化中心等等。建筑藝術的類別復雜而繁多,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分類。大體上有這樣幾類:從使用的角度來分類,有住宅建筑、生產建筑、文化建筑、園林建筑、紀念性建筑、陵墓建筑、宗教建筑等;從使用的建筑材料來分類,有木結構建筑、磚石建筑、鋼筋水泥建筑、鋼木建筑等等;從民族風格上來分類,有中國式、日本式、伊斯蘭式、意大利式、英吉利式、俄羅斯式等等;從時代風格上來分類,可以分為古希臘式、古羅馬式、哥特式、文藝復興式、古典主義式等。從流派上來分類,就更多了,僅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西方就有歷史主義、野性主義、新古典主義、象征主義、有機建筑、高度技術等等不勝枚舉的流派。
2建筑藝術的審美特征
(1)建筑藝術是物質功能性與審美功能性相結合的藝術
建筑的物質功能性是指建筑的實用性、群眾性、耐久性。所謂實用性,即是說,建筑的目的首先是為了“用”,而不是為了“看”。即使是紀念碑、陵墓也要考慮舉行紀念儀式時人流活動的具體要求。其它各類藝術,美可以是唯一目的或主要目的,而建筑卻必須和實用聯系在一起。建筑的實用性特點,影響著人們的審美觀。即是說,建筑物對人類生活的功能好壞,往往決定著人們觀感的美與丑,因而建筑的審美意義,有賴于實用意義。試想,一座通風不良、噪聲震耳、光線幽暗的車間,打扮得再花哨,也不會引起工人的美感;一座華貴高大的樓房,如果風一吹就要傾倒,那么色彩無論怎么鮮艷,多姿多彩,住在這座樓房里的人也不會覺得它美。相反,如果實用功能處理得好,住起來很舒適,即使外形簡單一般,也會給人以美的感受。即使是藝術比重大的建筑,比如展覽館、歌劇院、大會堂、高級酒店、園林,如果用起來讓人別扭,也會被認為“華而不實”。建筑的實用性是藝術性的基礎,而藝術性中也常常包含著實用性。
�。�2)建筑是空間延續性和環境特定性相結合的藝術
建筑是個空間環境,它要占據一定長、寬、高的位置。那么,我們在一定的視點上,不可能一下子看到全體,只能看到它的一部分面。比如,看一座坡屋頂的房子,在室外我們只看到三個面。如在室內,我們最多也只能看到它的五個面。我們要想看到全部的面,就要移動自己,才能陸續地把所有的面看完。即是說,人們在任何一點上欣賞建筑,感覺都是不完整的,只有在各個位置,從遠而近,從外而內,從上到下,從前而后,圍繞建筑走遍,才能獲得完整的感覺。如果是一個建筑群體,那就更復雜,更需我們不斷地變換觀賞位置。人們就是在這種位置的不斷變換中,也就是空間的不斷延續中獲得了審美感受。
�。�3)建筑藝術是正面抽象性與象征表現性相結合的藝術
建筑藝術在空間里塑造的永遠是正面的抽象的形象。說它是正面的,是因為建筑所反映的社會生活只能為一般的,而不可能出現什么悲劇式的,頹廢式的、諷刺式的、傷感式的、漫畫式的形象。同時,它塑造的這個正面形象又是抽象的。是由幾何形的線、面、體組成的一種物質實體,是通過空間組合、色彩、質感、體形、尺度、比例等建筑藝術語言造成的一種意境、氣氛,或莊嚴,或活潑,或華美,或樸實,或凝重,或輕快,引起人們的共鳴與聯想。它不可能也不必要像繪畫、雕塑那樣細膩地描摹,再現現實;更不能像小說、戲劇、電影那樣表達復雜的思想內容,反映廣闊的生活圖景。正因如此,建筑藝術常用象征、隱喻、模擬等藝術手法塑造形象。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建筑和藝術相互依托的,在每一個歷史進程里都產生著不同的變化和聯系。從而衍生出了許多形式風格。隨著地域文化的不同,人們生活習慣和情感的變化發生了一系列影響,無論是藝術注入建筑還是建筑啟發了藝術,這種現象是必然存在的,也是永遠糾結在一起的
參考文獻:
1楊志明,章建剛著.藝術的起源.云南大學出版社,2007
2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執業資格注冊中心網編.建筑設計.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
3熱爾曼・巴贊著.藝術史.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9
文章標題:藝術與建筑的關系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optiwork.cn/fblw/wenyi/meixue/7507.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6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文史藝術論文范文
播音與主持論文 動畫藝術設計論文 美術論文 戲劇論文 導演論文 表演論文 音樂論文 哲學論文 歷史論文 社會學論文 邏輯學論文 美學論文 倫理學論文 心理學論文 文學論文 廣告論文 公共關系論文 新聞論文 外文學論文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www.optiwork.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