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加快制度創新,進一步推進農村社會救助體系建設。農村社會救助體系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涵蓋的內容多、涉及面廣,要保持發展后勁,需要建立長效機制。一是完善和理順社會救助工作體制。要加強領導小組辦公室建設,使之成為農村社會救助工作核心。各相關部門要為政府和社會困難群眾救助工作領導小組當好參謀,維護困難群眾的合法權益。二是健全社會救助社會化機制。從解決農村困難群體的實際問題出發,以政府救助為主,社會幫扶為輔,社會各界捐助為補充,社會保障與救助服務站為依托,注重農村社會救助體系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有機統一,通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來培育社會組織,充分發揮各方面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逐步形成社會救助社會化機制,確保困難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三是加快建設農村社會救助體系。要把社會救助體系建設列入年度考核目標,責任到人、責任到部門,建立和完善以保障農村社會困難群體基本生活為主,幫困助醫、幫助勞動力轉移、住房解困、幫困助學等專項救助為補充的多層次、多方位的農村社會救助體系。
(三)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完善多元籌資渠道。社會救助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要加快建立農村社會救助體系,一方面要強化政府的主體地位,另一方面又要發揮社會的作用。政府要在爭取中央和省級財政更大支持的前提下,逐步提高農村社會救助支出在財政總支出中所占比重,要調整財政政策,改善財政支出結構,把一部分扶貧資金直接投入到困難群眾的社會救助中。但益陽還是經濟欠發達地區,市級和縣級財力有限,單依靠政府財政來開展農村社會救助是不現實的。因此,要廣拓渠道、多種形式籌措社會救助資金。為此,必須開辟新稅源,把征收的社會保障稅、土地補償費、土地使用費、個人所得稅等納入農村救助基金渠道。同時通過慈善機構、基金會等社會公益組織和民間救助組織,專項承擔為特定對象、特定救助項目進行募捐等籌集救助資金。要大力弘揚中華民族樂施好善的傳統美德,把企業和公民參與慈善事業、回報社會作為一個企業、一個人士成功和有愛心的重要標志。
(四)重視基層基礎建設,提高社會救助組織的能力。社會救助工作是上為黨和政府分憂,下為特殊困難群眾解難的工作,與其他工作相比,加強社會救助組織網絡建設顯得更為緊迫。從調研情況看,各地和部門救助管理機構、工作平臺弱化問題突出。對此,政府要引起高度重視,認真研究,切實加以解決。一是加強社會救助工作的力量。市、縣(市)區民政局應建立社會救助服務中心,事業編制,按總人口和困難人數的相應比例,編足配好專職工作人員,落實有錢辦事、有人做事的救助管理機制。二是完善基層救助管理機構,特別是鄉鎮新一輪改革時要考慮救助工作的需要,適當調整和增加救助管理機構的人員編制,鄉鎮(街道)要設立社會事務管理機構,加強社會救助服務站建設。三是為各級社會救助管理機構安排好必須的工作經費,改善工作條件,社會救助工作人員應享受同級信訪人員待遇,落實工作待遇。四是各級各部門要加強對救助管理人員和基層社會救助工作人員的培訓,不斷提高他們的思想覺悟和業務能力,培養一支愛崗敬業、熱心為困難群眾服務的社會救助隊伍,真正把黨和政府的關懷落實到困難群眾身上。
2/2 首頁 上一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