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由于被修復路段面積小,施工機械化程度不高,基底和基邊緣夯填不實。
(4)混凝土抗壓強度高而抗析強度不高,在恢復混凝土路面時,不能減少混凝土路面的析裂破壞。
(5)由于恢復的混凝土路面面積小,其混凝土厚度有限,其水灰比、坍落度難以掌握,故此難以達到設計要求。
(6)水泥漿流失問題為解決,混凝土施工工藝不良,造成混凝土在凝固過程中無提漿措施,表面水泥漿稀少,部分路面出現浮石現象。
(7)急于使用后天養護不到位,時間太短(一般僅5-7天),嚴重的影響了后期工程質量。
(8)修復路面面積小,在沙子、水泥、石子的使用上存在隨意性,配合比經驗化,難以保證質量。
二、預防和修復措施
1、預防
(1)在水泥混凝土路面設計中,應該由靜力學向動力學發展;其次,水泥混凝土路面基層要達到支撐穩固的要求,必須解決基層耐沖刷和彎沉均勻性問題,即要選用適合本地區氣候特點和交通量要求的基層材料類型,合理地設計性能優良且適宜攤鋪的集料級配;對高填方軟基和臺背填土進行認真處置的基礎上,如果可預見沉降變形過大,可采用薄層瀝青混凝土或砌塊的過度路面形式;待沉降穩定后,再施工永久混凝土路面板;在路基基層下,地下水位高和多雨地區,應考慮設計一定厚度的滲透排水砂礫墊層。另外,保證接縫質量是防止水泥混凝土路面破壞的關鍵,因此在接縫設計中應選用合理的接縫型式和優良的填縫材料,路線設計中,應在避免路線穿過洼地,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應在路堤兩側都采取措施,截斷表面水流向路堤。
(2)嚴格控制主要材料和水的配合比,掌握好含砂率和水灰比。科學、準確地進行混凝土配合比設計,生產穩定、均勻的混凝土是保證水泥混凝土路面質量的關鍵。
(3)加強凝固全過程的養護工作,做好早期覆蓋、灑水養護,利用真空吸水加快早期強度增長速度。水泥砼路面的特點是在養護良好的長期保持下使用年限比其它路面長,可一旦開始破損,將會迅速發展,因此,必須作好預防性、經常性養護。公路的養護、管理部門,除了日常的養護工作外,應定時組織有資質的檢測或科研機構進行路面狀況調查,及時制定養護工作計劃,確定養護內容,規范養護工作,提高養護隊伍素質和機械化的水平,確保公路養護的質量。應建立嚴密的質量保證體系和質量責任制,建設單位、監理公司、承包商應明確各自的責任,各司其責,共同把好質量關。制定具體的質量保證計劃和攻關措施,還要經常抽檢混凝土強度。
(4)嚴把材料質量和數量進場關,選用低熱水泥,控制水泥最大用量,最大限度的降低水化熱,同時采用早強劑和緩凝劑,對水泥的水化熱有延時、延峰的作用,提高抗裂強度。基層施工時,應將基層材料集中進行廠拌,有條件的采用攤鋪機進行攤鋪,待基層整平壓實后,嚴格進行養生,防止基層出現干縮或溫縮裂縫。為減少路基土的壓實變形,增加路基強度和穩定性,必須認真進行壓實,特別是要加強路堤邊部碾壓,使路堤橫向的密度盡可能均勻;也不要將兩種材料性質差異甚大的路堤相接,而需要設置一個不太長的過渡段,在橋頭或其它構造物與一般路堤相接處,應進行加載,甚至超載預壓加快地基沉降。
2、修復措施
混凝土路面出現裂縫,有的會破壞路面結構的整體性,降低路面的承載力和使用的耐久性,因此要了解混凝土路面出現裂縫的性質、大小、路面受力情況和使用要求,以便及時修復。試論以下幾種處理方案。
(1)化學灌漿
化學灌漿方案,具有可灌性好,能控制凝結時間,以及有較高的粘結強度和一定的彈性等優點,故恢復結構的整體性效果較好。對路面工程產生的裂縫處理,選用環氧樹脂漿液及膩子灌漿,做好注漿和固定灌漿嘴封閉用的環氧漿液和環氧膩子的配合比,并應注意控制材料溫度和漿液的初凝時間。
施工前先用切縫機清除接縫中夾雜的砂石、凝結的泥漿,再使用壓力大于等于0.5MPa的壓力和壓縮空氣徹底清除接縫中的灰土及其他污染物,確保封閉及內部清潔、干燥。封閉檢驗以擦不出灰塵為灌縫標準。如表面潮濕,應用噴燈烘烤干燥后方可施工。
灌漿時,一般采取騎縫直接用灌漿嘴灌漿,而不另外鉆孔。灌漿最可用φ12mm薄鋼管制成,一段帶有細絲口以連接活接頭,應選擇在裂縫較寬處,間距為40-50mm,灌漿嘴在裂縫中間,用環氧膩子貼在裂縫壓降部位,膩子后1至2mm,操作時要注意防止堵塞裂縫,裂縫表面可用膩子進行封閉,待環氧膩子硬化后,即可進行試氣,了解裂縫通順情況。試氣要從一端向另一端(氣壓保持2-4公斤如發現漏氣再次進行封閉。
灌漿及封孔:將配好的漿液注入壓漿管灌內,先將活接頭接在第一個灌漿嘴上,然后開動空壓機(氣壓3-5公斤/平方厘米)進行送氣,將環氧漿液壓入裂縫中。經3-5分鐘待漿液順次從鄰近灌漿嘴溢出后,即用小木塞將第一個灌漿孔封閉。按此方法類推。在漿液硬化12-24小時后,可將灌漿嘴取下重復使用,同時應及時清理封閉帶及灌漿嘴四周,以保持路面觀感質量。
(2)整體加固法
對于較大的裂縫可采用環氧漿液灌壓后在裂縫兩側縱向各300mm處,垂直縱縫切出一個矩形槽,在槽內設置鋼筋網,鋼筋網下留置保護層,然后用比原混凝土高出一個標高的混凝土,并滲入水泥和膨脹劑再次澆筑,按要求振實、抹面、拉毛、養護。
三、保證混凝土路面修復質量措施
1、加強對混凝土材料規格的管理。對水泥、砂子、石子應在使用前按照規范要求把好原材料關。
2、嚴格按照技術要求施工。保證混凝土厚度達到300mm以上。其作用可解決損壞混凝土周圍地基不實和混凝土恢復后表面水泥漿稀少的問題
3、混凝土恢復前的縫隙留置。混凝土恢復前,必須掌握周圍混凝土情況,使設計脹縫位置恢復后仍為脹縫,縮縫位置恢復后仍為縮縫。設置適應注意選用的材料必須有較強熱脹性和冷縮性。注意氣溫變化,在15-30℃施工時,按30m長設置脹縫。在冬季氣溫變冷時應再次處理灌縫問題。
4、改變混凝土的施工過程。恢復混凝土一次澆筑,易造成混凝土中水泥漿流失。應先澆筑下部200mm厚混凝土,經1.5h混凝土初凝后在澆筑表面混凝土,既能使表面混凝土中的水泥漿不再向下部流失,又不影響混凝土整體結合質量。
2/3 首頁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