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棧技術是IPv4向IPv6過渡的基礎,所有其它的過渡技術都以此為基礎。雖然對IPv4和IPv6提供了完全的兼容、良好的互通性、易于理解,但由于需要雙路由基礎設施,增加了網絡的復雜度,而且依然無法解決IP地址耗盡的問題。
雙棧技術是應用最廣泛的IPv6過渡技術,主機端安裝IPv6協議具體實現如下:以Windows2003操作系統為例
第一步:IPv6協議棧的安裝
可以使用ipv6install命令添加,也可在“撥號和網絡連接”中添加;
第二步:IPv6地址設置
Windows2003下使用命令“netsh”設置。
Netshinterfaceipv6>addaddress“本地連接”IPv6地址。
第三步:IPv6DNS設置
netshinterfaceipv6>adddns“本地連接”DNSIPv6地址。
第四步:路由器配置
工作站的路由設置可以通過命令行方式或路由器的公告來自動配置。
(2)隧道(tunneling)技術
隧道(tunnel)是指將一種協議封裝到另一種協議中,提供了兩個IPv6網絡間通過IPv4網絡實現通訊連接,以及兩個IPv4網絡間通過IPv6網絡實現通訊連接的技術。隧道技術只需要在隧道的出入口進行修改,而對中間部分沒有特殊要求,較為容易實現。
隧道技術的優點在于隧道的透明性,IPv6主機之間的通信可以忽略隧道的存在,隧道只起到
物理通道的作用,并且不用把所有的設備都升級為雙棧,只要求邊緣設備實現雙棧和隧道功能,是IPv4向IPv6過渡初期最易于采用的技術。
①手工配置隧道實現
手工隧道是最簡單的一種實現IPv6和IPv6互通的技術,同時也是其它IP隧道技術的基礎,適合于比較固定的IPv6連接,缺點是每兩個IPv6網絡之間都要手工建立隧道,配置較麻煩,因此適用于少量和重要的主機。
主機配置:
第一步:IPv6ifcrv6v4主機地址對端邊界路由地址。
第二步:Createdinterface虛擬端口。
第三步:IPv6adu虛擬端口/IPv6地址。
第四步:IPv6rtu::/0:配置缺省路由,指向該虛擬端口。
路由器配置:
第一步:interface隧道接口。
第二步:ipv6address隧道接口地址。
第三步:tunnelsource隧道源端地址。
第四步:tunneldestination隧道目的端地址。
第五步:tunnelmodeipv6ip:指定隧道類型。
②6to4隧道實現
IPv6toIPv4隧道技術在過渡初期較為有效,這種IPv6地址的前綴中包含IPv4地址,也就是隧道邊緣設備的IPv4地址,無須申請正式IPv6地址就可以部署IPv6網絡并接入到IPv6骨干網中,簡化了IPv6區域的邊界路由的配置,并且隧道的建立是自動的。這種機制很適用于一個隧道為大量IPv4地址提供向IPv6站點通信的情況。
第一步:IPv6adu3/2002:IPv6地址:端口3用于6to4隧道虛擬接口。
第一步:IPv6rtu2002::/163:啟動網關。
隧道路由器配置:
第一步:interface隧道接口。
第二步:ipv6addess隧道接口地址。
第三步:tunnelsource隧道源端地址。
第四步:tunnelmodeipv6ip6to4:指定隧道類型。
第五步:ipv6route前綴為2002::/16的靜態路由。
四、結語
互聯網向IPv6過渡的根本原因是IPv4地址缺乏,無法滿足逐漸興起的如網絡視頻、多媒體、在線游戲、家庭網絡、3G、移動終端、汽車移動網絡等對網絡地址數量的需求。本文首先對IPv6技術進行了概述,然后介紹了IPv6的三個發展階段以及常用的過渡技術,最后詳細介紹了校園網的升級策略,依次對雙協議棧和手工配置隧道和6to4隧道技術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和敘述。每一種過渡技術都具有各自的特點和使用條件,因此在實施網絡過渡的時候,應根據實際需求進行仔細的規劃是非常關鍵的,往往需要采用多種過渡機制組合使用來實現特定網絡的過渡,高校校園網作為CERNET2的中堅力量始終站在IPv6研究應用的前沿,校園網部署IPv6的成功經驗必將會對IPv6網絡建設起到巨大的推動和示范作用。
參考文獻:
[1]周敏.淺析IPV4向IPV6的過渡[J].農業網絡信息,2007(6):79-80.
[2]巴森.網絡應用解決方案IPv6過渡技術簡介.賽迪網.2007.
[3]田宇.校園網過渡到IPv6的必然與策略[J].南丘師范學院學報.2007,23(12):100-118.
[4]張慶.基于校園網IPv4到IPv6過渡機制的研究與實現[J].蘇州大學學報,2006,6(26):33.
[5]王曉峰.互聯網過渡技術綜述[J].
小型微型計算機系統.2006,27(3):385-394.
[6]杜治國.基于雙棧技術的IPv6校園網絡設計[J].
計算機工程與設計.2007,28(11):2583-2585.
[7]姬同亮.IPV4向IPV6的過渡技術研究[J].江蘇通訊技術.2006,22(6):21-24.
[8]姚樹宇.IPv6技術分析及其前景展望[J].中山大學信科院計算機系,2005,221:73.
[9]張云勇.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聯網[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4:244-250.
ResearchonIPv6TransitionTechnologyonCampusNetwork
Liubin
(DepartmentofPlanningandArchitecture,TIUC,Tianjin300384,China)
Abstract: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theInternet,theproblemssuchasIPv4spaceofaddress,qualityofserviceandwebsecurityhavebecometheprimaryobstaclesforthefurtherdevelopmentofit.IPv6isthecoreprotocoladoptedbythenextgenerationInternetanditcansolvetheabovementionedproblemsthoroughlyandeffectively.ThispaperanalyzesthetechnologicaladvantagesanddevelopmentphasesofIPv6,discussesthetransitionstrategyofcampusnetworkandexpoundsthefeaturesandrealizationofthreetransitiontechnologies.
Keywords:IPv6,IPv4,campusnetwork
搜論文知識網致力于為需要刊登論文的人士提供相關服務,提供迅速快捷的論文發表、寫作指導等服務。具體發表流程為:客戶咨詢→確定合作,客戶支付定金→文章發送并發表→客戶接收錄用通知,支付余款→雜志出版并寄送客戶→客戶確認收到。鳴網系學術網站,對所投稿件無稿酬支付,謝絕非學術類稿件的投遞!
2/2 首頁 上一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