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文學期刊 熱度: 時間:
《劇本》
關注()【雜志簡介】
《劇本》是一本戲劇文學和戲劇藝術刊物。以發表優秀劇本、總結創作經驗、培養青年劇作家、繁榮戲劇創作為宗旨。刊登話劇、戲曲、歌劇、電視優秀劇本,發表劇本評論、劇作家研究、創作問題研究等。
【收錄情況】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收錄 獲獎情況
中國文聯優秀期刊獎
【欄目設置】
主要欄目:劇本、戲劇理論。
雜志優秀目錄參考:
1 第26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大賽 高揚;謝天然; 2
2 想飛的孩子 董妮; 4-27
3 淺述兒童劇《想飛的孩子》風格定位及人物塑造 董妮; 28-29
4 半個月亮 余青峰; 30-44
5 不就是一首歌嘛 黃梅戲《半個月亮》創作散記 余青峰; 45-46
6 天下第一橋 李維平;王元平; 47-72
7 我為什么要寫彭英甲 《天下第一橋》創作隨筆 王元平; 73-74
8 北京地區戲劇創作及劇作家現狀調研報告 楊乾武; 75-77+86
9 戲劇,意味著什么? 泰晤士河畔漫步隨想 余青峰; 78-80
10 美國當代嚴肅戲劇(1990—2013年) 胡開奇; 81-86
11 梅花炒雞漿豆腐 李春明; 87-89+93
12 神醫華蛇 張文彪; 90-93
13 門 霍進芳; 94-96
14 圖片報道 曹志鋼;王雨晨; 97-98
戲劇論文發表:傳統戲曲藝術在工科院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作用
摘 要:中國戲曲它是一門綜合藝術,是中華文明的瑰寶。它特有精神文化對于推進校園文化建設,提升校園文化品質,營造健康向上的文化藝術氛圍,打造良好的育人環境等方面具有現實意義。根據工科院校校園文化自身的特點,本文從戲曲藝術特有精神文化、高校校園文化及工科校園文化特色的三個維度,圍繞如何創建特色校園文化這個問題進行了有益的探討。
關鍵詞:戲劇論文發表,戲曲藝術,工科院校,校園文化
1 戲曲藝術與校園文化的有機結合
中國戲曲藝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至今3000年前先秦的祭祀活動,而后經宋元發展成型,明清到達頂峰,以至于到近現代隨著社會的跌宕起伏而不斷發展。中國傳統戲曲藝術在千百年的歷史長河中,各劇種不斷兼收并蓄相互學習,劇種豐富多樣各具特色。中國戲曲藝術現可查已存劇種300余種,其中京劇、昆曲、豫劇、秦腔、河北梆子等是的杰出代表。在我國各地又有根植于地方文化的地方戲曲劇種,他們也是中國戲曲藝術的優秀代表。
劇本最新期刊目錄
真正驚心的,都很普通和日常!《誰在敲門》從小說到話劇的叩問與重構————作者:喻榮軍;
摘要:<正>去年春節剛過,四川人藝的院長羅鴻亮聯系我,希望我能把長篇小說《誰在敲門》改成話劇,不過這部小說可是個大部頭,63萬字,一百多個人物。我沒等他說完就拒絕了,雖然之前我們也討論過別的題材創作,但是我更感興趣原創,尤其是近幾年我改編了《紅樓夢》《戰爭與和平》《覺醒年代》《英雄兒女》《基督山伯爵》和《映山紅》等一系列作品,雖然我一直認為改編就是全新的創作,我也很喜歡從經典作品中尋找與當代鏈接和共鳴的...
大漢母子————作者:李莉;
摘要:<正>人物表 呂雉——漢朝皇后、太后。審食其——劉家侍從,后封辟陽侯。婆婆——劉邦老母。幼年劉盈——呂雉親生,皇太子。劉盈——皇帝,史稱漢惠帝。張簡——老太監。冷月——呂雉貼身侍女。戚懿——劉邦愛妃。楚兵楚將、宮廷侍衛、內監、宮女、太醫等
從“戲”到“人” 新編歷史故事劇《大漢母子》創作絮片————作者:李莉;
摘要:<正>粗略算來,《大漢母子》文本自創作完成到舞臺呈現,歷時八載有余。如果追溯其構思動念則更為久遠。早在京劇《成敗蕭何》的創作過程中,呂雉這一歷史人物就進入了我的關注視線——她既是農耕文明滋養的傳統女性典范,又是秦漢政治大變局中掌握帝國命脈的實際執政者。兩種截然不同的身份、兩個天壤之別的極端,其間所撕裂所延宕開的空間,讓人不由得想去窺探、想去揣摩、想去再現。尚未落筆時,推動文本完成的是一位著名演員。...
創造經典名著現代改編新風貌 昆劇《家》印象————作者:季國平;
摘要:<正>巴金的《家》問世已經九十余年,流傳甚廣,影響很大。今年正值巴金先生誕辰一百二十周年,蘇州昆劇院適時創排了昆劇現代戲《家》,自然十分令人期待和關注。此前,當林琳院長告知劇院創排昆劇《家》時,我曾略有顧慮,不僅因為幾十年來已有大量舞臺劇和影視作品的改編,而且用古老的“百戲之祖”昆劇改編,必然面臨著時代性、獨創性和昆劇化、現代戲的多重挑戰。令人欣喜的是,昆劇版《家》不僅完成了名著的舞臺轉化,也創造...
一個人的覺悟 昆劇《家》的結構空間————作者:王馗;
摘要:<正>巴金先生的小說《家》,是寫給大哥李堯枚的。書中隱忍負重的“覺新”儼然就是大哥的翻版,但是當小說開始在報刊上連載時,大哥卻不堪重負自殺了。他永遠沒有機會看到小說里似曾相識的兄弟姊妹以及他們的生活。在小說《家》初版的序言《呈獻給一個人》中,巴金用“你”送給“我”的筆,寫出了自己滿腔的激憤,也寫出了“你”糾結的生命。短短的序言,以“我”對“你”的傾訴,將他與李堯枚兩種背道而馳的生命態度,置放在完全...
粘滯與靈活 有感于小說《家》的昆劇改編————作者:趙建新;
摘要:<正>談到文學作品的舞臺改編,是否忠實原著常被認為是改編能否成功的重要原則和標準。但是戲劇史上很多案例恰恰說明,那些看上去最忠實于原著的作品,卻往往很容易被人遺忘。吳天和曹禺對小說《家》的改編就是明證。兩人先后于1940年和1942年把巴金的這部經典小說改編為話劇。相比較而言,吳天的版本側重展現覺慧的反抗,更忠實于原著;而曹禺的版本則側重描寫覺新、瑞玨和梅芬三人的愛情關系,劇作家更多地把當年自己和...
慶祝建軍百年征稿啟事
摘要:<正>2027年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成立100周年。為慶祝人民軍隊百年華誕,贊頌不同時期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國家建設、和平發展和人民福祉建立了豐功偉績的人民軍隊,傳承戰無不勝的鐵血軍魂,彰顯人民軍隊的崇高精神,江西省劇協、《劇本》編輯部將共同組織開展“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100周年”主題戲劇文學劇本征集活動。一、組織機構主辦單位:江西省文聯、江西省文演集團承辦單位:江西省劇協、《劇本》編輯部二、征...
那些走向未知之境的人們(四) 毛俊輝————作者:喻榮軍;
摘要:<正>劇場是人們觀看演出的地方,作為從業者,也是我們與各種各樣的人相遇的地方,迎來送往都是客,其中有許多人會成為我一輩子的師友,總會讓我受益匪淺,毛Sir就是其中一位。毛Sir叫毛俊輝,是華語戲劇界的知名導演,朋友們都叫他毛Sir,我也就跟著這么叫了。認識毛Sir已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那天晚上我寫的話劇《WWW.COM》正在上海演出,2000年這出戲首輪就連演44場,場場爆滿。當時演藝很不景氣,在...
誰在敲門————作者:喻榮軍;
摘要:<正>(根據羅偉章同名小說改編)真正驚心的,都很普通和日常!——羅偉章時間:21世紀,2010年前后的某年四月初二,及以后的日子。地點:川東地區,燕兒坡村許春樹家的院壩、回龍鎮許春紅的家、東軒縣城第三醫院走廊、東軒縣大路溝煤礦監獄走廊,以及相關的地點。人物:許春紅——52歲,許家大姐,像母親一般照顧著全家人。李光文——53歲,許春紅的丈夫,許家大姐夫,李家巖村的村支書,鄉村能人
“壹元金種子計劃”新聞發布會在京召開————作者:陳端;
摘要:<正>2025年2月24日,由中國劇協主辦、《劇本》編輯部承辦的“壹元金種子計劃”暨首批授權劇目簽約儀式在中國文聯報告廳舉辦。本次活動旨在深入貫徹落實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關于加強基層文化建設、建立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機制、提升公共服務水平的文藝工作要求,充分發揮中國劇協的專業優勢和資源優勢,面向全國知名劇作家征集有市場、有口碑、適合民營院團排演的作品,以象征性收取一元版權費的形式,將作品一定時間內的...
2025年世界戲劇日致辭————作者:提奧多羅斯·特佐普洛斯;郭雨楓;
摘要:<正>戲劇能否聆聽到我們所處的時代發出的求救之聲?這個世界充斥著貧困潦倒的人民,他們被虛擬現實的牢籠囚禁,被令人窒息的私人空間禁錮,他們生活的各維度都被控制與壓迫,像機器一般麻木生存。戲劇是否對生態破壞、全球變暖、生物多樣性大規模喪失、海洋污染、冰蓋消融、森林火災頻發以及極端天氣事件等環境問題給予了足夠的關注?是否能對脆弱的生態系統發揮積極作用?盡管戲劇多年來一直在關注著人類對地球的影響,但面對這...
給文學形象以戲劇生命 話劇《三家巷》簡評————作者:宋寶珍;
摘要:<正>《三家巷》是歐陽山的長篇小說,問世于1959年,是新中國一代文學青年抹不去的青春記憶。編劇唐棟立足于當代文化立場,將小說長達30余萬字的編年體敘事進行戲劇重構,經由配合默契、交誼深厚的導演傅勇凡執導,由廣州市話劇團一眾優秀演員搬上舞臺,實現了從文學經典到舞臺精品的創造性轉化。談到這一次的創作經驗,唐棟說,他不想對原小說做一般性的臨摹和縮編式呈現,而是以完整的戲劇結構和有質感的生命體現,實現跨...
對文學經典的精湛藝術再造 評廣州話劇藝術中心《三家巷》————作者:汪守德;
摘要:<正>根據歐陽山同名長篇小說改編的話劇《三家巷》,于2024年9月在廣州大劇院隆重上演。此前由這部文學名著改編的藝術形式,已有舞劇、粵劇、影視劇等多種,這次通過話劇的形式進行改編,無疑既是一次新的探索和實踐,更是舞臺藝術創作演出的又一盛事。因此該劇甫一上演,便受到各方面的熱情關注。劇作從近三十萬字的長篇巨著,濃縮為大約兩個半小時的話劇,其間必然經歷了主創者精心研讀、取舍、提煉,乃至帶有提升性質的創...
往前走,路還長著呢 觀話劇《三家巷》————作者:徐健;
摘要:<正>在“十七年”的紅色經典小說中,人們耳熟能詳、傳播接受最廣的當屬“三紅一創、青山保林”,與之相較,歐陽山的《三家巷》就偏于內秀與從容。雖然它也嘗試用文學的方式承載一段厚重而駁雜的歷史,努力融入一種宏大的敘事體系和表述規范中,但其整體的敘事氣象、藝術呈現以及由此衍生出的關于青春、愛情、革命、城市等內容的嚴謹而詩意的表達,又使之有了全新的閱讀和接受可能。歷史的書寫,在《三家巷》中,不僅與人物的成長...
那些走向未知之境的人們(三) 彼特·林奇菲爾斯————作者:喻榮軍;
摘要:<正>遇見彼特·林奇菲爾斯是在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的六樓咖啡廳,當時,他與夫人一起來上海戲劇學院參加演藝院長論壇,也想順便了解一下上海劇院的情況,于是我們便聊開了。其實,在我的工作中,許許多多的國內外的編劇、導演、演員、舞臺設計、制作人都是這樣認識的。因為有戲劇作為內容,所以聊起來也相當自然。來訪者的興趣所在、我們劇院的定位與目標等,許多合作就是這樣慢慢聊成的。世界很大,但是戲劇的世界相對集中,很容易...
左公柳————作者:盛和煜;
摘要:<正>時間:晚清。地點:長沙、北京、肅州(今酒泉)、新疆。人物:左宗棠——字季高,入疆湘軍統帥。林則徐——字元撫,清朝大臣,民族英雄,謚號“文忠”。滿伢子——邵滿,左宗棠的親兵。劉錦棠——入疆湘軍前軍主將。胡雪巖——商人。曾紀澤——清朝出使俄國大臣。慈禧——清朝皇太后。李蓮英——清朝總管太監。李鴻章——清朝大臣。邵母——滿伢子母親。索思諾夫——沙俄使者。張曜、金順、崔岳、董福祥、眾師爺、太監、湘軍...
畫網巾先生————作者:戴先良;
摘要:<正>時間:明末清初。地點:福建泰寧地區人物:癲生——25歲,福建泰寧人,諸生(秀才),生。嚴氏——27歲,癲生妻,旦。王之綱——40多歲,北京宛平人,清朝福建總兵,末。江申來——45歲,南明隆武朝泰寧知縣,后投清,外。池鳳陽——30多歲,福建邵武人,清朝邵武府守將,凈。七七——15歲,福建泰寧人,癲生書童,丑。阿月——中年婦女,福建泰寧人,池鳳陽所俘民婦,貼。隨從、衙役、書生、群眾、清兵若干
衣冠與文化依賴性————作者:戴先良;
摘要:<正>2016年泰寧縣梅林戲劇團為參加省戲劇會演找劇本,向我約稿。本土題材容易討地方歡心,規定了應制范圍,我開始爬梳史料。對于桐城派古文,我曾花過一番心思,想起吾家戴名世老前輩有篇《畫網巾先生傳》,影響頗大,其中有涉及泰寧的記載,于是重新找來翻讀。作為戲劇題材,事件所蘊含的強烈的文化沖突,畫網巾先生身份之卑微渺小與崇高行為構成的戲劇張力,怪誕舉止所體現的傳奇性,以及網巾作為故事紐結物件的運用,使我...
萬火關————作者:閆小平;
摘要:<正>時間:當代。地點:北京中軸線南端一小院。人物:老人——是一件使用多年、保存不當的京劇大靠。舞臺上,他是一個面上有灰白硬胡茬的老人,曾經俊美的身體已經松弛,但帥氣的面孔還沒完全走形。他權威而殘暴,也有些狡猾,以及一點兒未泯的慈愛。青年——是一件制作精美,卻始終沒被使用的京劇大靠。舞臺上,他外形飄逸瀟灑,但內心深處已經懈怠、松弛,是個飽受無聊生活消磨的年輕人。他穿著脫離日常的淺色雙宮絲西裝,看起...
英雄聯盟:人聽見衣服吐露的言語 話劇《萬火關》創作談————作者:閆小平;
摘要:<正>在我們的文學傳統里,“衣”是一個穩定的意象,一個悠久的符號。搗衣是哀愁,補衣是懷念與凄涼,衣上殘香是回憶愛情,征衣是跨越地域與時間的守候。“夜戰桑干北,秦兵半不歸。朝來有鄉信,猶自寄征衣。”詩言兵士已在夜戰中殞命,他的新衣卻在天明后自家鄉而來。“天狼正芒角,虎落定相攻。盈篋寄何處,征人如轉蓬。”做的衣裳存滿一柜,但戰事頻亂,不知寄往哪里。衣物跨越風霜、瀚海,奔赴征人埋骨之地,飽含一切語言都無...
相關文學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optiwork.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