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農業期刊 熱度: 時間:
《玉米科學》
關注()【雜志簡介】
《玉米科學》由吉林省科技廳主管,吉林省農業科學院、國家玉米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吉林) 國家玉米改良中心、中國農業科技東北創新中心合辦,著重報道有玉米科學等經濟作物的研究報告、試驗簡報、綜合評述、經驗交流、應用技術、科技簡訊、信息研究及有關其他生物、綠色食品和環境保護等科技文章。
本刊是1992年經國家新聞出版署和國家科委批準出版的全國性科技期刊。近年來,玉米科學已經發展成為我國唯一的玉米學術刊物,在國內學術界具有較大影響。《玉米科學》現已成為:“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來源期刊”,“《中國期刊網》”和《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全文收錄期刊,《吉林省一級期刊》。
【收錄情況】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收錄
2004年榮獲“第四屆全國優秀農業期刊學術類一等獎”
2004年被評為“中文核心期刊”
2002年榮獲“第三屆全國優秀農業期刊獎”
國外數據庫收錄
英國國際農業與生物科學研究中心:網絡版
【欄目設置】
本刊主要欄目:遺傳育種、品種資源、耕作栽培、生理生化、植物保護、土壤肥料、貯藏加工、綜合利用等。
雜志優秀目錄參考:
遺傳育種品種資源(吉林省學術期刊名欄)
玉米早衰相關性狀的遺傳分析 楊雙;韓曉日1-7+14
玉米生物誘導孤雌生殖DH群體的SNP偏分離分析 許理文;段民孝;宋偉;田紅麗;王鳳格;趙久然;王守才8-14
不同生長帶玉米自交系和雜交組合品質的差異分析 徐淑兔;王文斌;高杰;杜軍;張興華;薛吉全15-20
光溫敏無雄穗系玉米I17雄穗分化發育研究 丁帥濤;羅紅兵;程曉梅;邱博;劉偉華21-27
歐洲玉米種質BRC選系主要農藝性狀的配合力及雜種優勢分析 高旭東;周旭梅;高洪敏;豐光;景希強28-33
玉米單倍體誘導系JS9誘導率研究 任雪嬌;楊巍;崔學宇;楊偉光;吳春勝34-38
玉米自交系丹99長的選育方法及應用 關國志;魯寶良;劉日尊;趙文媛39-43
玉米彎孢葉斑病菌RhoGAP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組鑒定與生物信息學分析 王玉瑩;侯巨梅;趙豐舟;申永強;左豫虎;劉銅44-49
玉米內生細菌Y19的熒光標記及其在玉米體內的定殖應用效果 蔣曉玲;何鵬飛;王婭玲;郭力維;吳毅歆;楊靜;何月秋50-56
生理生化·耕作栽培
不同春玉米品種干物質生產和子粒灌漿對種植密度的響應 張明;宋振偉;陳濤;閆孝貢;朱平;任軍;鄧艾興;張衛建57-65
玉米S型細胞質雄性不育系可溶性糖、游離脯氨酸及丙二醛含量分析 焦東寶;趙永鋒;郭晉杰;寇鳳仙;賈曉艷;黃亞群;祝麗英;陳景堂66-70+75
不同人工老化法測定玉米種子耐儲性的比較分析 邸宏;呂婷婷;劉玲玲;郭新海;夏鶴鳴;王振華71-75
甲醇老化處理對玉米種子發芽和幼苗生長的影響 張海艷76-79+85
職稱論文發表:基于結構方程模型的遼河水質污染問題探究
【摘要】為進一步確定遼河水質污染的影響因素之間的相關程度,本文建立了水質污染問題的結構方程模型。結果表明,各污染因子共同影響水質,導致水質污染越來越嚴重,抑制了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關鍵詞】遼河,水質污染,結構方程模型
本文利用2013年遼河流域的監測數據,包括生活污水,氮磷營養鹽、重金屬污染及船舶油類和工業污染之間的關系建立了影響水質污染的結構方程模型,揭示了這五大污染因子對水質影響的程度。
玉米科學最新期刊目錄
氣候變化對玉米播種面積的影響——基于農戶氣候適應性行為視角————作者:葛思伯;劉帥;
摘要:玉米作為我國主要糧食作物,探究氣候變化對玉米播種面積的影響,評估其內在的調整幅度,能夠反映我國糧食生產應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性,對完善我國應對長期氣候變化特征或是短期極端天氣沖擊的緩解機制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本文基于我國28省1990—2020年的面板數據,采用雙向固定效應模型實證研究氣候變化對玉米播種面積的影響,并重點分析該影響的地形異質性。結果表明:(1)全年積溫對于玉米種植面積存在正向影響,長期來...
9.75萬株/hm2和12.00萬株/hm2密度條件下新疆主推玉米品種的耐密性評價————作者:張雪;阿克博塔·木合亞提;楊杰;阿布來提·阿布拉;梁曉玲;呂玉平;韓登旭;李銘東;董遠;秦天元;劉毓茹;馬超;
摘要:本研究旨在篩選適宜新疆種植的耐密春玉米品種。研究通過在9.75萬株/hm2和12.00萬株/hm2兩種密度條件下,對13個玉米品種主要農藝性狀及產量水平的影響進行深入研究。結果表明,在兩種密度下,華西948、新農育6003和先玉335的株高及穗位高均顯著高于其他品種;華美1號、新農育5008、禾育187和正泰101的籽粒含水量低,出籽率高。在9.75萬株...
土地細碎化、農業社會化服務與玉米生產技術效率——基于吉林省樣本的實證分析————作者:薛煒;付梓譽;顧莉麗;穆楠;
摘要:土地細碎化嚴重阻礙了農業生產力解放與技術效率提升,農業社會化服務的投入能否通過向傳統農業注入現代要素以提高玉米生產技術效率?本文選擇農業社會化服務作為中介變量,基于2023年吉林省微觀調研數據,通過TOPSIS法測算土地細碎化程度,構建隨機前沿生產函數和中介效應模型,對土地細碎化與玉米生產技術效率之間的作用機制進行研究。研究結果表明,土地細碎化對玉米生產技術效率有顯著負向影響,同時,農業社會化服務...
2024年美國玉米高產競賽簡報及淺析————作者:呂光輝;孔國東;高洪昌;肖艷華;葉劍;
摘要:簡要介紹2024年美國玉米高產競賽概況,分析競賽中各州優勝者、高產紀錄產量和優勝品種分布情況,總結優勝者種植經驗及高產原因。根據近年中國玉米高產創建總體情況提出相應建議,為發展我國玉米產業及高產玉米創建提供參考
鮮食玉米全產業鏈協同發展模式研究————作者:原詩琪;都君;馬超;謝作渺;
摘要:“龍頭企業+農戶”和“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是農業現代化縱深推進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本文從農業全產業鏈視角切入,運用Stackelberg博弈理論,分別構建由種子企業領導的研發主導型協同模型和由零售商領導的市場主導型協同模型,對比分析不同模式下的博弈均衡策略。鮮食玉米作為一種果蔬兼用經濟型作物,在優化農業結構和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中優勢顯著,以鮮食玉米產業為例,運用仿真模擬驗證模型的有效性。...
15個青貯玉米品種農藝性狀及營養價值綜合評價————作者:王永亮;張智海;陳娟;馬田;尉熊熊;白炬;楊治平;岳善超;高嘉瑞;
摘要:以15個不同地區的青貯玉米品種為供試品種,種植密度60 000株/hm2,采用隨機區組設計,蠟熟期(R4)進行植物樣品采集,測定青貯玉米的產量、農藝性狀和營養品質,對15個青貯玉米品種進行綜合評價,為山西省北部地區的青貯玉米品種引種資質提供理論依據。結果表明,在產量方面,鮮重高于各品種平均值(52.23 t/hm2)的品種為渝青386、北農青貯208、大...
利用回交循環選系改良旅大紅骨自交系機收性狀的研究————作者:魯俊田;曲江波;劉中杰;郭奇;陳增齊;王秀鳳;于兵;豐光;姚永祥;
摘要:針對旅大紅骨種質配合力高、部分性狀不適宜機械化收獲的缺點,以旅大紅骨優良自交系丹黃34(DH34)為受體,以與旅大紅骨遺傳背景遠且具有性狀互補的優良NSS自交系為供體,根據回交循環育種原理,構建基礎選系群體,經過系譜選擇,創制篩選出11份優良自交系。通過對農藝性狀、產量及穗部性狀、宜機收相關性狀等14個指標進行表型性狀差異分析,利用優良SS自交系作為測驗種,測定回交改良后代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
玉米穗部葉片相關性狀的GWAS分析————作者:李昊;劉瑞來;許家偉;張振弘;李春翔;張林;
摘要:以294份自交系構成的玉米自然群體為試材,調查穗部3片葉片的葉長、葉寬和葉面積等表型性狀,結合5 850 982個SNPs標記的基因型數據進行全基因組關聯分析(GWAS)。結果表明,參試材料的穗部葉片性狀存在顯著差異,表現出典型的數量性狀特點,性狀間表現為顯著相關(P<0.05)。檢測出極顯著相關的SNP位點439個(
玉米單倍體誘導的分子機制解析及其應用研究進展————作者:郭華;鹿紅衛;王幫太;王志紅;蘇玉杰;張曉春;秦貴文;
摘要:單倍體誘導(HI)及雙單倍體(DH)技術為加快玉米自交系的選育起到了重要作用。DH育種是改良作物和整合新基因以選育出滿足不同育種需求的有效方法,已逐步實現規模化生產。自1959年Coe發現玉米單倍體誘導自然突變體以來,單倍體誘導率(HIR)已從最初的2%~3%逐漸上升至10%以上。針對單倍體誘導基因克隆及誘導機制開展大量研究,先后發現多個QTL誘導位點,克隆4個重要的單倍體誘導基因,并在誘導機制方...
不同類型玉米品種子粒產量與品質對低氮脅迫的響應————作者:溫濤;穆心愿;劉天學;趙霞;丁勇;曹麗茹;魯曉民;唐保軍;夏來坤;
摘要:以18個玉米品種為試驗材料,以正常施氮(NPK)為對照,研究低氮脅迫(PK-N)對玉米子粒產量與品質的影響,并對玉米品種進行氮效率類型劃分和評價。結果表明,低氮脅迫導致玉米穗粒數顯著減少而產量降低,子粒淀粉、蛋白質和賴氨酸含量顯著降低而品質下降。相關分析表明,兩個氮肥處理下,子粒產量與穗粗、行粒數、穗粒數、穗粒重均呈顯著正相關,淀粉含量與蛋白質、脂肪、賴氨酸含量呈不同程度的負相關,蛋白質、脂肪和賴...
種植密度對不同玉米品種莖稈力學特性及抗倒伏能力的影響————作者:張盼;盧道文;孫海潮;董文恒;李永江;張瑩瑩;史麗麗;牛永鋒;
摘要:以安玉706、鄭單958等7個品種為材料,設置6.75萬(T1)、7.5萬(T2)、8.25萬(T3)、9萬株/hm2(T4)4個種植密度,對抽雄散粉期和生理成熟期的玉米莖稈力學特性和倒伏倒折率進行測定,并對兩者之間的關系進行探討。結果表明,種植密度由T1增加至T 河北滄州夏玉米產量動態預報的多方法對比研究————作者:秦俊靈;王培娟;王瓊;魏秀梅;任妙春;劉炳杰;李琛; 摘要:利用1987-2021年河北滄州氣象資料和夏玉米產量數據,采用豐歉指數法、關鍵氣象因子法、氣候適宜度法和權重線性集成法分別構建夏玉米產量動態預報模型,利用預報準確率、正確率和標準差評估模型的預報效果。結果表明,集成模型的預報效果和穩定性明顯優于單模型,且權重系數賦值時預報效果排序為相關系數>專家經驗>預報準確率。單模型中關鍵氣象因子法和氣候適宜度法的預報效果和穩定性明顯優于豐歉指數法。最優起報日期... 不同播期對鮮食玉米花粒期光合特性和碳氮代謝的影響————作者:安林;韋海龍;程乙;鄒軍;左晉;劉代鈴;宋碧; 摘要:以萬糯2000(A1)、農科糯336(A2)和彩甜糯6號(A3)為試驗材料,于2021-2022年在貴陽清鎮設置B1(3月10日)、B2(3月20日)、B3(3月30日)、B4(4月9日)、B5(4月19日)、B6(4月29日)共6個播期,測定鮮食玉米吐絲期光合特性、灌漿期碳氮代謝物質和產量。結果表明,播期和品種顯著影響吐絲期葉片光合指標,適當推遲播期有利于改善葉片光合特性。晚播不利于淀粉的積累,... 不同間作處理對鮮食玉米和鮮食大豆農藝性狀、產量及土地生產力的影響————作者:雷雲翔;應曉成;彭先進;陸思豪;沈新平;蔣敏; 摘要:通過分析鮮食玉米與大豆間作的干物質積累、分配及種間競爭,探討其對產量和土地生產力的影響,為玉米、大豆間作提供科學依據。采用完全隨機區組設計,對比黃金小玉米和蘇豆21的單作與不同比例的間作(S3為2∶3、S4為2∶4、S5為3∶3)效果。結果表明,間作處理下,玉米和大豆的地上干物質積累量分別增加了30.34%~46.81%和24.83%~48.10%,并優化了干物質分配,干物質主要分配給玉米穗和大豆... 連年施用不同濃度硫肥對玉米田土壤有效硫含量和pH值的影響————作者:李哲;胡楠;崔帥;張毓;高強; 摘要:通過連續5年玉米定位施硫試驗,在兩種土壤類型(黑土、風沙土)、兩種硫肥(硫磺、硫酸銨)、4個硫濃度梯度(0、30、90、150 kg/hm2)處理下,探討第5年玉米各生育時期及各年際間土壤有效硫和pH值的變化規律。結果表明,風沙土有效硫含量年際間變化幅度較黑土偏高,高濃度硫肥處理的土壤有效硫含量逐年遞增,增長趨勢從第3年開始趨于平緩;低濃度硫肥處理始終呈上升趨勢。土壤有效硫含... 沼肥配施化肥對鮮食玉米養分和產量的影響————作者:趙旻爽;高浪濤;孫世琦;張志丹;楊靖民;張昊;張瀟;項楠;楊洋;景泉;湯曉艷; 摘要:以鮮食玉米為試驗對象,共設6個施肥處理,分別為沼肥N替代20%化肥N(BM20)、沼肥N替代50%化肥N(BM50)、沼肥N替代80%化肥N(BM80)、沼肥N替代100%化肥N(BM100)、不施肥(CK)、全部施用化肥(BM0)。通過兩年田間試驗,研究土壤肥力、鮮食玉米養分(植株、子粒)和產量對不同沼肥配施化肥施用模式的響應。結果表明,土壤速效養分含量、有機質、全磷含量值均以BM50處理最高。... 微生物菌劑對青貯玉米生長及根際真菌群落結構的影響————作者:楊碩;王玉麗;鄭百芹;李金璐;周禹;裴小亮;吳江愛;杜瑞煥;曹慧慧; 摘要:以青貯玉米為試材,分析施用微生物菌劑對青貯玉米生物學性狀及不同生育期內根際土壤真菌群落結構的影響。基因測序共得到1 104 318條有效序列、1 146個OTUs,注釋到12門、40綱、94目、203科、396屬、541種,結合Alpha多樣性和菌屬聚類分析,各組樣品間真菌群落結構差異性顯著,試驗組物種多樣性指數降低,但有益菌屬的相對豐度增加,毛殼菌屬(Chaetomium)是試驗組的絕對優勢菌屬... 玉米單交種氮肥利用效率雜種優勢對氮肥的響應研究————作者:余少波;渠肄敏;高志強;張中東; 摘要:明確玉米單交種氮肥利用效率(NUE)是否具有雜種優勢并闡明其生理基礎,對玉米氮高效品種選育及栽培調控均具有重要實際意義。以我國典型玉米單交種先玉335和鄭單958及其親本自交系為試驗材料,在0 kg/hm2(0N)和150 kg/hm2(150N)兩個氮水平下,研究玉米單交種NUE對比其親本自交系是否具有雜種優勢。結果表明,玉米單交種NUE雜種優勢主要決... 玉米耐低氮種質資源篩選及遺傳機制的研究進展————作者:李穆;武陽春;侯宗運;杜金洹;張楠;才卓;靳一男;劉巖峰;徐國良;任軍; 摘要:氮素是玉米生長發育所必需的大量元素,也是影響玉米產量形成的主要限制因子。增加氮肥供應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玉米的生長發育及產量形成,但近年來玉米生產中普遍存在氮肥過量施用的問題,導致玉米氮肥利用率低,生產成本增加和環境污染等一系列問題,已成為限制我國玉米產業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選育耐低氮玉米品種是減少氮肥施用量、促進玉米產業健康發展最為經濟、有效的措施。本研究對近5年國內外玉米耐低氮研究進展進行... 漯河地區亞洲玉米螟越冬代種群與溫度關系分析————作者:侯艷紅;李衛華;杜夢園;陳莉;沈海龍;王文豪;劉迪;陳琦;范志業;師興凱;袁劉正;李世民;黃建榮; 摘要:為了解亞洲玉米螟越冬代種群與溫度的相關關系,指導玉米螟預測預報和田間防治策略,本研究對2006-2023年河南省漯河市自動蟲情測報燈和當地溫度的歷史數據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河南漯河玉米螟越冬代成蟲年均發生量1071頭,發生期主要在4月下-6月上旬;高峰日集中在5月下旬,高峰日有效溫度累積范圍在278.37℃~475.57℃。18年來,1-6月河南漯河地區有效溫度累積值顯著升高100.32℃,超過... 相關農業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optiwork.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