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城市管理論文 發布日期:2014-09-28 16:40 熱度:
產業轉移是推動城市群產業協調發展的重要途徑,通過積極地承接產業轉移,城市群可以集聚要素資源,逐步形成增長極。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又會通過產業轉移向外輻射,帶動周邊區域發展。推進城市群區域經濟發展,應選擇重點城市,在高梯度地區承接相對先進的產業,同時又要及時將本地劣勢產業轉移到產業梯度更低的地區。
摘要:產業轉移是推動城市群產業協調發展的重要途徑,產業轉移對于優化城市群的生產要素、產業結構和資源配置,促進城市群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激發城市群經濟發展的活力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首先分析了城市群創新發展中產業轉移的理論基礎,包括城市群協調機理模型、產業轉移的概念和產業集聚的相關理論;然后,以皖江城市群為例,對皖江城市群承接產業轉移進行了集群分析,并進行了集群間的產業鏈關聯分析;最后,討論了城市群承接產業轉移的模式選擇問題,重點分析了區域合作模式、共建模式和特色園區模式。
關鍵詞:城市管理論文發表,城市群,轉移,創新發展,集群分析,發展模式
一、引 言
我國已進入承接產業轉移的新階段。一方面,我國沿海經濟較發達地區已進入工業化發展的中后期轉型階段,這些地區面臨著來自生產成本、環境保護和國家宏觀政策等諸多方面的壓力。這些地區在積極推動和承接現代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而將勞動密集型的生產加工環節和對資源環境依賴較大的上游產業不斷向內地區域進行轉移。[1]另一方面,廣大中西部地區正進入工業化加速推進的時期,面臨著國外與東部沿海發達地區雙重產業轉移帶來的機遇,承接產業正由加工制造業向服務業延伸,承接區域正由面的擴張向配套能力強的城市群集中。
作為我國三大城市群(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之一,長三角城市群的區域合作范圍已由16個城市組成的“小長三角”擴展到包括滬蘇浙三省市在內的“大長三角”,政府、行業和企業三個層次相互聯動、相互融合的區域合作機制逐漸形成,從而促進了長三角地區區域合作的縱深發展。[2]
2010年1月,中國第一個“承接產業轉移”的示范區 ――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經國務院批復正式成立。作為我國中部的重點發展區域,作為長三角的重要成員,安徽省緊鄰江浙滬等經濟發達省市,產業基礎好、要素成本低、配套能力強,因此成為承接產業轉移和輻射的典型區域。《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規劃》中指出:“皖江城市群是國家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重點開發區域,是泛長三角地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長三角地區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和輻射最接近的區域。皖江城市群范圍為安徽省長江流域,包括合肥、蕪湖、馬鞍山、銅陵、安慶、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全境和六安市金安區、舒城縣,共59 個縣(市、區),輻射安徽全省,對接長三角地區。2008 年規劃區年末總人口3058 萬人,地區生產總值5818 億元,分別占安徽省的45%和66%。”[3]
二、城市群創新發展中的產業轉移
(一)城市群的產業創新發展
城市群,又稱城市帶、都市圈或城市群等,是指由存在著密切的經濟聯系和產業協作,且城市設施和交通存在著相互影響的若干城市構成大的城市集合系統。城市群通常以一個中心城市為核心,向周圍區域輻射并與周圍城市密切聯系。[4]城市群具有核心性、地域性、密集性和集聚性等特征。
產業空間布局優化、產業互動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是城市群創新發展的重要內容。而產業轉移則是城市群產業創新發展的重要形式,產業轉移對于優化城市群中的資源配置、促進城市群中的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激發城市群經濟發展的活力具有重要意義。[5]通過整合城市群中的土地、人才、資本、技術和管理等資源要素,可以充分發揮城市群中不同城市的比較優勢,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資源利用率和生產效率,從而促進城市群產業協調發展。
根據城市群的協調機理模型[6],城市W的年投資收益率RCI可以表示為
RCI=■(1)
其中,Q為城市W的GDP,C為城市運營成本,I為城市投資。
假設各城市獨立存在,沒有形成城市群,n個城市的整體收益為RT=R1+R2+…Rn,而所有城市的總運營成本和總投資分別為CT=C1+C2+…Cn,IT=I1+I2+…In。因此,這種情況下,n個城市的總體投資收益率為
(RCI)T=■ (2)
這表明,當各城市的運營成本和投資直接不存在任何關聯,n個城市的總體指標可以通過簡單求和得到。然而,當這些城市相互關聯,存在密切的產業協作時,根據規模效益理論和區域分工理論,當總收入相同,城市群的總運營成本則會低于獨立運行時的總成本,即
QS=QT時,有CS 其中,下標S表示城市群, T表示城市獨立運行時的總體。因此,有
(RCI)S?叟(RCI)T(3)
這表明,城市群之間通過產業協作和互動發展,產生的總體收益將大于單獨運行時的總收益。這是因為,在一個城市群內部,各種資源得到優化配置,市場化運作消除了區域貿易壁壘,激發了城市群產業發展的活力,提高經營運作效率,產生規模經濟效應,從而實現了城市群總體收益的最大化。
(二) 產業轉移
產業轉移是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種重要經濟現象,也是推動城市群經濟結構優化升級、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的重要途徑。自從20世紀中葉開始出現產業轉移現象以來,全球范圍內已完成了三次大范圍的產業轉移活動,目前第四次產業轉移浪潮已經開始。產業轉移現象發生的主要動因是,經濟發展水平存在一定差異的城市或區域為了獲得由于資源供給或產品需求變化所產生的區域比較優勢。[7]產業轉移對于促進城市群經濟結構調整、增強不同城市間經濟關系的協同發展和優化配置區域間的資源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為推進城市群產業結構調整和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從而優化生產力資源的布局,形成更加合理的產業分工體系,承接產業轉移是必經之路。目前,全球范圍內產業分工日趨顯著,產業轉移步伐不斷加快,在國家相關政策的引導下,城市群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應該充分利用自身的資源、環境和區位優勢,抓住經濟發展的機遇,積極
承接國內外產業的轉移,這既有利于一流的管理、技術和人才等要素的引入,也有利于生產力資源的空間優化配置。
產業轉移是城市群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后產生的必然要求,它有自己特有的發展規律。產業轉移和城市群經濟發展相輔相成,緊密聯系,在這種條件下,才能促進城市群經濟協調發展。按照產業轉移的客觀規律,積極主動地組織和承接產業轉移,對國家和區域的經濟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 城市群產業集聚的相關理論
城市群中的產業集群促進產業轉移活動的發生,產業轉移又促使新的產業集群的形成,產業集聚是城市群產業創新發展的重要形式。關于產業集聚的相關理論主要有馬歇爾的產業區理論、韋伯的集聚因素理論、佩魯的增長極理論、波特的競爭鉆石理論、克魯格的產業集聚理論等。[8][9]10]
馬歇爾最早從古典經濟學視角,系統研究了產業集聚這一經濟現象,馬歇爾認為外部規模經濟效應是推動產業集聚的重要因素;韋伯基于區域選擇視角,指出成本收益的比較是影響企業是否集聚的重要因素,韋伯還將產業集聚劃分為企業自身的簡單擴張和大企業集中引發的更多企業集聚兩個階段;佩魯認為增長是以不同的強度首先出現在一部分增長極上,空間范圍內的經濟增長總是圍繞這個極進行的,被非均衡作用支配下的現實經濟中的經濟因素存在著不對稱關系,增長極理論在強調增長極的推動作用的同時,也指出了政府和企業對推動產業發展的重要作用;競爭鉆石理論認為生產要素條件,需求條件,相關產業及支持產業的表現,以及企業的戰略、結構和競爭對手的表現是決定一個國家或地區產業競爭力的四大主要因素,四個方面的要素相互作用,形成“鉆石”體系[11],產業在地理范圍內的集聚有利于四方面要素的相互協調和作用,從而提高區域產業發展的競爭力;克魯格曼認為產業集聚傾向于發生在特定的空間集中,其理論基礎是收益遞增,克魯格曼的新經濟地理思想整合了新古典經濟理論和傳統區域經濟理論,用規模效益遞增和內生的集中經濟解釋產業的空間集聚現象。
三、皖江城市群承接產業轉移的集群分析
產業集群作為國家競爭優勢的來源和區域經濟發展的“增長極”,其具有極強的吸附效應、擴散效應和輻射效應,不僅能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還有助于帶動周邊地區和相關產業的發展。[12][13]因此,對皖江城市群的主要產業進行產業集群分析不僅是其承接產業轉移中的基礎條件,也是促進城市群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重要支撐,同時也為皖江城市群確定重點承接與發展的細分產業指明方向。
(一)先進裝備制造產業集群
皖江城市群重點承接與發展的大型鑄鍛件產品主要應用于電站、船舶、大型機械、冶金和石化等行業。主要產品包括高溫汽冷堆超大型鍛件,火電機組高中壓轉子和低壓轉子鍛件等,火電汽輪機缸體不銹鋼鑄件,水電水輪機上冠、下環不銹鋼鑄件以及核電壓力容器鍛件等。目前國內的大型鑄鍛件產業由數目不多的國有大中型企業主導,這些企業 80%左右分布在環渤海地區、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國內大型鑄鍛件的消費區域也主要集中于環渤海、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區。
皖江城市群重點承接與發展的機械基礎零部件主要有軸承、液壓件和密封件等。我國機械基礎零部件產業在全國已形成遼寧省瓦房店市,河南省洛陽市,江蘇省蘇州、無錫、常州和鎮江四市,浙江省新昌縣等四個機械基礎件產業集聚地區。
皖江城市群重點承接與發展的機械通用零部件主要有冶金齒輪箱、高速火車齒輪箱與城市軌道交通齒輪箱等傳動件,以及連軸器、離合器、制動器等緊固件等。隨著城市規劃和戰略調整及對環保提出更高的要求,給勞動密集型的機械通用零部件產業帶來更大的壓力。考慮到環保、能源、運輸、材料、人力等多方面因素,機械通用零部件產業已經逐步戰略性地從東部沿海地區向中西部地區進行梯度轉移,這為集中區承接上述產業提供了機遇。
皖江城市群重點承接與發展的節能及新能源汽車零部件主要有重型載重汽車動力及傳動系統包括發動機整機、變速器、離合器,乘用車底盤總成包括電動轉向裝置、高性能懸架系統、制動系統及安全系統、車輪,車身部件包括內飾件、燈具企業等。近年來,汽車零部件產業的全球化進程進一步加快,國際汽車行業開始實行零部件“全球化采購”策略,國內市場將出現巨大的零部件配件缺口。我國現已基本形成東北、京津、華中、西南、長三角、珠三角等六大零部件的產業集中區域,并會帶動周圍臨近省市的汽車零配件產業的發展。
(二)高新技術產業集群
從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情況來看,近年國家和地方都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勵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形成了多個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區,但也存在著地域產業發展不平衡,技術含量有待提升等問題。國際上,目前電子信息產業由于技術和網絡的融合、信息服務化需求的擴張等原因,產業調整升級的趨勢日益加快;從國內角度看,我國電子信息的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已成為全球電子產品第一制造大國。
皖江城市群重點承接和發展的電子信息產業的主要產品包括集成電路領域、新型電子元器件領域、計算機外設及網絡產品領域、計算機軟件等領域的產品。例如,在新型電機產業領域,皖江城市群應大力引進永磁同步電動機交流伺服系統及其控制單元等高效電機設計、制造關鍵技術,重點承接與發展汽車電機領域、大型電機領域、家用電機領域和縫制設備電機領域等領域的相關產業。
(三)新型化工產業集群
新型化工產業是一類技術密集型產業,發達國家在這個領域占領了制高點,同時已經形成明顯的產業轉移趨勢。從國際上來看其產業發展主要呈現以下幾點特征:一是世界對化工產品的需求仍將以較快的速度增長,二是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不斷加快,跨國公司實施國際化戰略,三是高新技術成為影響化學工業國際競爭力的重要因素,四是超大型跨國化工集團的影響不斷擴大,五是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成為推進化工產品和技術更新換代的主要動力;六是亞太地區已成為發達國家轉移大宗石化產品和傳統化工產品生產的熱點地區。 [7] 從國內情況來看,中國已形成了門類比較齊全、品種大體配套并基本滿足國內需要的化學工業體系,包括化學礦山、化肥、無機化學品、純堿、氯堿、基本有機原料、農藥、染料、涂料、新領域精細化工、合成橡膠及加工、合成樹脂新材料等12個主要行業,成為世界石化和化工大國。
(四)現代輕紡產業集群
現代輕紡產業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伴隨全球“第四次產業轉移”的展開,現代輕紡產業在發達國家出口產品中的所占比重正在逐步降低,以美國的輕紡企業為例,在近3年的發展中,企業裁員達到65萬人以上。而中國中西部地區、東盟地區以及其他發展中國家則成為重要的現代輕紡產業承接區域。現代輕紡產業的國際轉移趨勢有利于發展中國家把握時機,積極吸引外資開展區域之間的橫向經濟聯合和協作,盡快發展自己的現代輕紡產業。
現代輕紡產業是我國的傳統優勢產業。近年,在該領域我國的國際市場占有率和國際競爭力都在逐步擴大,同時現代輕紡產業具有吸納就業能力強、應用范圍廣的特點。因此,國家和許多地區都出臺了現代輕紡產業調整和振興的有關規劃,通過實施技術改造、淘汰落后產能等措施促進現代輕紡產業自主創新能力的進一步提升,為國民經濟的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五)現代服務業產業集群
皖江城市群具有發展成為現代化區域物流中心的優越條件,物流業的發展能夠迅速提升皖江城市群的發展優勢,為其他產業的引入創造十分有利的條件。皖江城市群重點承接與發展現代物流產業主要包括港口、碼頭等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現代物流園區建設,引進培育第三方物流企業,多式聯運建設,公共物流信息平臺建設等。
皖江城市群擁有豐富的潛在休閑資源和旅游資源,具有良好的開發前景,大力發展休閑旅游業對于高水平建設人居環境,提高城市品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皖江城市群重點承接與發展旅游產業的產品主要有:以長江岸線、西梁山、境內三條河流為主的自然旅游資源開發,以人文景觀、宗教活動區、名人故居、體育保健、休憩類旅游景點為主的人文旅游資源開發,創建工業旅游資源,高水平建設陳橋洲休閑度假村等。
皖江城市群要大力加強招商引資工作,吸引國內外著名的商貿公司前來投資、開發。同時要加快物流等基礎配套設施的建設,大力推進商貿園區的建設。皖江城市群重點承接與發展商貿產業的產品主要為特許連鎖經營、超級市場和倉儲商店等。
(六)集群間產業鏈分析
上述產業集群之間還存在著重要的關聯,如新型化工產業能夠為現代輕紡產業提供原材料,為裝備制造業提供原產品,機械零部件的充足供應是裝備制造業整機發展的前提,現代物流業能夠為其他主導產業發展提供服務保障。
四、皖江城市群承接產業轉移的模式選擇
(一)區域合作模式
地理位置上,皖江城市群處于長江北岸和縣境內,緊鄰馬鞍山市和蕪湖市,同時靠近三座長江大橋;同時緊鄰長三角,屬于泛長三角的范圍;從全國的范圍看,皖江城市群位于我國中西部,其周邊沿海有珠三角、京津翼、海峽西岸經濟區。為促進皖江城市群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其需要與上述相關區域進行緊密的合作,努力構建政府、企業和社會團體共同參與的全方位、協作式和多層次的區域協作架構。[5]皖江城市群的區域合作框架如圖1所示。
(二)共建模式
鑒于不同共建模式的特點和合作要求的條件不同,皖江城市群可以在不同發展階段分別重點采用不同的共建模式。根據皖江城市群在不同發展階段的產業基礎、發展重點以及人力資源配備等情況,皖江城市群在不同發展階段,可以重點采用的共建模式如表1所示。
在初始形成期階段,皖江城市群幾乎沒有產業基礎,也沒有相關的園區建設經驗,相關的職能機構正在組建,人員配備尚未完全到位,沒有足夠的人力參與園區的合作共建工作。因此在初始形成期階段可以重點探索以“托管園”、“園中園”的方式,利用沿海地區政府、開發區、企業的管理經驗、產業基礎和資金優勢,將集中區的特定區域全權或部分委托給合作方操作,合作方進行基礎設施投資并獲取園區前期開發所有收益,后期合作雙方依比例共享園區發展收益。[14]
在大力提升期階段,通過初始形成階段的積累,皖江城市群可以考慮“共建園”、“項目合作”和“交流合作”模式與沿海發達地區政府、開發區、企業集團或戰略投資者進行合作共建。一是采用“共建園”的合作模式,皖江城市群以園區土地入股,區外合作方主要以資金、技術、知識產權等入股,聯合成立投資公司,區外合作方負責經濟事務,園區復雜管理社會事務,對合作共建園實行公司化運作管理,公司經營利潤按股權比例分成。二是采用“項目合作”模式,以重大項目為抓手,通過技術合作與援助、項目建設及運營等方式引入先進裝備制造業中主機產業和新型化工產業中的精細化工產業,共建特色園區。三是主動與沿海發達地區的結為友好園區,互通信息,互派干部,互設代表,互介商資,互搭平臺,開展理念互動和成果交流,不定期舉辦項目推介和對接活動,深化合作,共同發展。此外,通過設立高層次人才創業園區、引智示范基地,開辟專門孵化場地,吸引高校、科研院所、留學回國和民間科技人員在園區內創辦企業,構建集中區“內生型”的自主創新體系,促進園區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
在高速發展期階段,皖江城市群可重點考慮“貿易合作”模式,依據較低的商務成本優勢、便捷的物流服務和產業基礎,將沿海合作方總部經濟的部分訂單和服務需求吸引到合作共建園區,在加工貿易和服務外包方面開展合作。
(三)特色園區模式
根據特色產業園的運作要點及集中區實際,皖江城市群可以采取“政策引導、市場運作、多元投入”的方式,將產業發展與園區建設緊密結合,逐步建立起政府引導和市場化運作相結合的運行機制,具體機制如圖2所示。
皖江城市群在建設中,要逐步建立“政府規劃引導、市場配置資源”的招商引資機制,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多元投入”的模式,政府為園區企業提供各種服務,提高資源配置效率,進行市場化招商,鼓勵發展多元投資主體參與特色園區的建設;而不是過去的“政府主導、市場跟進”、政府直接進行園區開發和招商引資的機制。 五、結 語
產業轉移是城市群產業創新發展的重要形式,積極有效的承接產業轉移,對于優化城市群資源配置,提高資源利用率和激發城市群經濟發展活力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以我國第一個“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皖江城市群承接產業轉移為例,討論了皖江城市群承接產業轉移的集群結構,提出了皖江城市群承接產業轉移的模式構想,這對于促進我國城市群產業創新發展和推動區域產業轉移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新華網.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被納入國家發展戰略規劃[EB/OL].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0-01/22/content_12858450.htm,2010.
[2]程必定.泛長三角區域合作機制及政府管理創新[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5):133-138.
[3]中國發展門戶網.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規劃(全文)[EB/OL].http://cn.chinagate.cn/economics/2010-03/25/content_19684822.htm,2010.
[4]姚士謀,陳振光,朱英明.中國城市群[M].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06.
[5]李朋,李姚礦.國際產業轉移趨勢對安徽江北、江南產業集中區發展的啟示[J].江淮論壇,2012,(2): 43-49.
[6]陳群元,宋玉祥.中國城市群的協調機理與協調模型[J].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10,27(3):356-363.
[7]梁魏.區域經濟發展中新興地區的主導產業選擇研究[D].合肥工業大學,2012.
[8]陳柳欽.產業集群與產業競爭力[J].南京社會科學,2005,(5):15-23.
[9]王永剛.中國城市群經濟規模效應研究[D].遼寧大學,2008.
文章標題:城市管理論文發表城市群創新發展中的產業轉移研究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optiwork.cn/fblw/zf/chengshi/22988.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7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政治法律論文范文
軍事論文 城市管理論文 思想政治論文 國際政治論文 行政管理論文 勞動與社會保障論文 國際法論文 公司法論文 婚姻家庭法論文 環境法論文 知識產權論文 民事訴訟論文 民商法論文 犯罪學論文 法律史論文 行政法論文 憲法論文 法理論文 刑法論文 刑事訴訟法論文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www.optiwork.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