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臨床醫學論文 發布日期:2015-04-07 16:43 熱度:
摘要:目的:探討分析產科失血性休克患者的診治情況,并分析其對母嬰結局的影響。方法:選取我院收治的45例產科失血性休克患者按照患者搶救流程的不同分為觀察組(按照危重癥搶救流程救治)和對照組(傳統搶救流程救治),對比觀察兩組患者的搶救效果以及孕婦并發癥情況;根據患者是否為轉院患者分為住院組(24例)和轉入組(21例),對比觀察兩組母嬰結局。結果:觀察組患者再出血量、休克糾正時間、產褥感染、心力衰竭、凝血功能障礙等情況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住院組孕婦失血量、死亡率、并發癥發生率以及圍產兒結局等情況均明顯優于轉入組(P<0.05)。結論:及早發現,贏得有效的搶救時間可有效改善母嬰結局,產科失血性休克患者按照孕產婦危重癥搶救流程進行搶救是相對安全、有效的搶救方式,值得在臨床上進一步推廣。
關鍵詞:醫學論文指導發表,產科,失血性休克,就診有效時間,危重癥搶救流程,母嬰結局
失血性休克是產科較為常見的一種嚴重并發癥,主要是指快速出血量在人體總血量20%以上引發的休克癥狀,若不采取及時有效的處理或處理方式不對,誘發一系列嚴重并發癥,甚至會威脅孕產婦及胎兒預后;當出血量超過人體總血量50%時,則會導致產婦死亡[1],目前產科失血性休克已經成為孕產婦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該病往往發病較急,病情發展較快,且危重,休克糾正時間長短、失血速度、失血量、有效止血時間、產婦機體的耐受性等因素都與產婦預后具有密切的聯系。及早發現病情,及早采取有效的對癥處理辦法是改善孕產婦及胎兒預后的關鍵,為進一步提高臨床診治水平,本文對我院收治的45例產婦失血性休克患者的臨床診治過程及其對母嬰結局的影響進行回顧性分析,具體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我院在2011年4月-2013年10月收治的45例產科失血性休克患者的臨床資料,所有患者均符合臨床診斷標準[2],患者年齡介于18-42歲之間,平均(28.3±7.9)歲;初產婦17例,經產婦28例;孕周均在28周以上,最大孕周為41周;分娩方式:經陰道自然分娩17例,剖宮產28例。現將患者是否為轉入我院治療分為住院組(24例)和轉入組(21例),兩組患者在主要發病病因等方面并無明顯差異。同時將所有患者按照搶救流程的不同分為觀察組(23例)和對照組(22例),對比觀察兩組患者的搶救效果以及對孕產婦預后的影響。
1.2 產科失血性休克診斷標準及休克糾正指標
①產科失血性休克診斷標準[3]。各種原因導致產婦出血,出現譫妄或反應淡漠、異常興奮、昏迷、遲鈍等癥狀,脈搏在120次/min以上或在50次/min以下,患者會出現器官功能衰竭、細胞缺氧、血液灌注不足、代謝紊亂等病理反應。②休克糾正指標。脈搏在100次/min以下,中心靜脈壓恢復正常,脈壓差在30mmHg以上(1mmHg=0.133kPa);血壓恢復正常,收縮壓在90mmHg以上;血氣分析指標均正常,尿量在30ml/h以上,尿色清亮;患者意識清楚,體溫正常,面色紅潤,反應良好。
1.3搶救方法
1.3.1對照組。采取傳統搶救流程,一旦發現孕婦發生失血性休克后,即刻啟動產科專門的搶救小組進行急救,首先應快速建立靜脈通道,對患者進行鼻導管給氧,保持患者呼吸道暢通,密切監測患者呼吸、脈搏、心率、血壓等生命體征變化。在1h內應給予250ml濃度為5%碳酸氫鈉溶液、500ml低分子右旋糖肝、1500-2000ml平衡液靜脈滴注。應認真查找孕產婦出血的原因,并積極采取止血治療,精確計算患者的失血量,根據計算結果輸入全血及紅細胞懸液(輸入比例為1:3)。待患者的搶救成功后,再返回普通病房進行進一步治療。
1.3.2觀察組。采用危重癥搶救流程,在發現孕產婦發生失血性休克后,應立即組織產科、醫務科、檢驗科、藥劑科以及麻醉科等多科室醫護人員形成專門的搶救小組。待患者入室后,應取患者平臥位,迅速開通2條或2條以上靜脈通道,給予面罩輔助給氧,注意加強患者的保暖措施,必要時可采取呼吸機輔助通氣,保持呼吸道暢通。同時應密切檢測患者的呼吸、脈搏、心率、血壓等生命體征、血氧飽和度、中心靜脈壓等變化情況,計算液體出入量,并做好相應記錄,應對肝、腎功能,血常規、動脈血氣、凝血功能、電解質等變化進行實時動態跟蹤。其次應采取限制性液體進行復蘇治療,開始半小時應給予1000ml平衡液快速輸入,待15 min左右,應給予500ml輸賀斯(主要成分為羥乙基淀粉、高滲鹽水)靜脈輸入,積極糾正酸中毒癥狀,恢復患者平均動脈壓在60mmHg以上。應按照血小板:新鮮冰凍血漿:紅細胞懸液=1:2:3的比例補充相應的紅細胞懸液;應針對不同患者采取針對性的止血治療,若患者出血甚為兇猛,且止血難度較大,凝血功能出現嚴重障礙,應立即進行子宮切除。待患者搶救成功后,應繼續轉入重癥監護室加強監護,積極應用抗生素進行抗感染治療,并采取相應的肝腎功能以及胃黏膜保護措施。
1.4 統計學處理
選用軟件SPSS11.0對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數據用(X±S)表示,使用t對其進行檢驗,χ2對計數資料進行檢驗,P <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 果
2.1轉入組和住院組母嬰結局。如表1所示。
表1 轉入組和住院組母嬰結局對比
2.2不同搶救方式的搶救效果及并發癥對比。如表2所示。
表2 不同搶救方式的搶救效果及并發癥對比
3.討論
產科出血往往發病較突然且急,加強高危因素患者的識別與管理,可贏得寶貴的臨床搶救時間,根據國外大多數學者的研究報道,休克后1h內被稱為“黃金1h”,若在該階段采取有效的液體復蘇可有效改善患者預后以及轉歸。本組研究表明,在醫院住院待產的孕產婦相對轉入治療的孕產婦而言,失血量,孕婦發生心力衰竭、死亡以及凝血功能障礙等并發癥明顯較低(P<0.05),且新生兒窒息、圍產兒死亡等不良妊娠結局明顯改善。提示應加強產前檢查,注意高危孕產婦的管理,并建議具有高危因素產婦到具有搶救能力的醫院進行住院治療,可從源頭上降低產科失血性休克的發生風險,改善孕產婦及胎兒預后。迅速止血,補充血容量,查找失血原因進行對癥治療,避免多臟器功能衰竭是臨床處理失血性休克的關鍵,因此需要制定一個科學、規范、合理的搶救流程。本組經對比研究,發現觀察組患者休克糾正時間、再出血量、孕產婦并發癥發生率等方面均優于對照組(P<0.05)。主要是由于觀察組中產科搶救小組由產科、藥劑科、麻醉科等多個科室共同組成,人力、物力資源更加充足,可有效提高搶救流程的規范性、有序性、有效性。
綜上所述,及早發現,贏得有效的搶救時間可有效改善母嬰結局,產科失血性休克患者按照孕產婦危重癥搶救流程進行搶救是相對安全、有效的搶救方式,值得在臨床上進一步推廣。
參考文獻:
[1]楊祖清,楊敬寧,杜娟,等. 限制性液體復蘇治療失血性休克的應用研究[J]. 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12,15( 11) : 1032.
[2]余艷紅,黃莉萍. 限制性液體復蘇在產科失血性休克治療中的應用[J]. 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12,25( 2) : 148.
[3]陳敦金,許波.產科失血性休克的血液動力學監測及補液治療[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12,23(3):171―173.
[4]于威威,吳琦嫦,王宏.20例難治性產后出血臨床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12,34:4812.
文章標題:醫學論文指導發表45例產科失血性休克患者診治分析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optiwork.cn/fblw/yixue/linchuang/26102.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0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copyright © www.optiwork.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