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臨床醫學論文 發布日期:2014-10-26 15:57 熱度: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是基層醫院臨床常見病,臨床試驗和觀察表明[1],慢性肺心病患者常有內皮細胞損傷,血液處于高凝狀態,形成微血栓。因此,在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急性期的治療過程中適當給予保護血管內皮細胞,改善血液高凝狀態的治療是必要的。本研究通過觀察參麥注射液治療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患者血漿D-二聚體含量的變化,旨在探討參麥注射液對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患者凝血系統的影響。
摘要:目的:觀察參麥注射液治療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急性期和臨床緩解期患者血漿D-二聚體含量的變化,探討參麥注射液對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患者凝血系統的影響。方法:選擇78例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患者隨機平均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以及30例健康體檢者,對照組常規抗炎、平喘、化痰及對癥等處理,治療組加用參麥注射液,治療前及治療10天后檢測全部病例血漿D-二聚體含量,進行治療前后及D-二聚體下降值的比較。結果:治療前對照組、治療組和正常對照組血漿D- dimer分別為(2.66士0.85)、(2.69士0.80)和(1.61士0.53)μg/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對照組與治療組患者血漿D-dimer含量下降值分別為0.54士0.20(μg/L)與0.85士0.26 (μg/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結論:參麥注射液具有降低慢些肺源性心臟病患者血漿D-二聚體水平,保護肺血管內皮細胞,改善高凝狀態的作用。
1資料與方法
1. 1研究對象 全部78例來自2009年5月至2013年8月在我院內科住院和門診治療的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患者,均符合以下納入標準:(1)符合2007年中華醫學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診斷標準以及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的診斷標準[2]。(2)排除其他心臟病和肺病。(3)神志清楚,無昏迷,檢體合作。(4)可以耐受并同意相關檢驗。(5)近2周內未進行過抗凝治療。
1.2 分組方法 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9例。治療組,男23例,女16例,年齡58-80歲,平均(64. 28士10. 05)歲,病程6-19年,平均(61. 44士5.90)年。心功能分級參照美國紐約心臟病學會(NY11A)標準,其中心功能I級12例,II級18例,III級9例;對照組,男25例,女 14例,年齡55-78歲,平均(61. 62士9. 81)歲,病程5-19年,平均(10. 73士5. 77 )年。心功能I級14例,II級18例,III級7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及心功能分級的比較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另設正常對照組30例,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齡51-72歲,平均(61.66士8.92)歲,均為健康體檢者。
1.3 治療方法 所有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患者都行常規綜合治療即抗感染、低流量吸氧、二羥丙茶堿平喘、氨溴索靜脈滴注化痰、調整水、電解質和酸堿度平衡及其他對癥治療。治療組在上述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加用參麥注射液40mL加入200mL 5%的葡萄糖注射液中,靜脈慢速滴注,每天1次,10天為1個療程。兩組治療1個療程之后,檢測血漿D-dimer。
1.4 檢測方法 兩組病例及正常對照組健康體檢者均于清晨空腹抽靜脈血2.5ml送檢,ELISA法通過比色及標準曲線求得D-dimer的含量[3]。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5. 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值士標準差表示,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治療前對照組、治療組和正常對照組血漿D-dimer分別為(2.66士0.85)、(2.69士0.80)和(1.61士0.53)μg/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患者血漿D-dimer含量高于正常對照組;治療后,對照組與治療組患者血漿D-dimer含量下降值分別為0.54士0.20(μg/L)與0.85士0.26 (μg/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3 討論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患者都存在長期的缺氧、二氧化碳儲留以及反復的炎癥刺激和損傷,致使血管內皮受損、各種組織因子釋放,激活凝血系統,從而形成纖溶亢進和高凝血癥狀態。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病例尸檢已經證實,病例肺細小動脈內普遍存在著血栓,并且多發于血管原位,而非血栓栓塞,因此認為肺細小動脈內膜內皮細胞損傷是形成這些小血栓的病理基礎。研究表明,血漿D-二聚體(D-dimer)增高正是由于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急性期和臨床緩解期血液系統病理生理的改變,并且能夠反應疾病的嚴重程度,檢測慢性肺心病患者血漿D- dimer含量水平能夠正確評估血凝狀態和微小動脈血栓及血管內皮損傷[4]。本研究結果表明,對照組與治療組慢性肺心病患者血漿D-dimer水平顯著高于正常對照組(P<0.05),進一步證實慢性肺心病血管內皮、肺泡上皮受損,組織纖溶酶原激活物分泌增加,纖溶酶生成增加。
有學者研究參麥注射液具有增強心肌收縮力.降低肺血流阻力;明顯改善微循環.改善組織血供;能改善血管內皮細胞形態、促進血管內皮細胞增殖,合成、分泌內皮素 1和N0并優化二者比值,維持血流動力學指標穩定等作用[5]。本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與治療組治療10天后,兩組血漿D-dimer含量與治療前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且對照組與治療組下降值分別為(0.54士0.20))和(0.85士0.26μg/L,治療組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因此認為,血漿D-二聚體水平可以反應慢些肺源性心臟病血管內皮損傷及血凝狀態,參麥注射液具有降低慢些肺源性心臟病患者血漿D-二聚體水平,保護肺血管內皮細胞,改善高凝狀態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Carman TL, Dcitchcr SR. Advances in diagnosing and excluding pulmonary embolism; spiral CT and D-dimer measurement[J]. Cleve Clin J Med,2002,69(9)721-729.
[2] 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學組COPD診治指南(2007年修訂版)中華內科雜志,2007,46:254 -261.
[3]肖洪廣,黃澤紅,林誠,等.肺栓塞患者血漿D-一聚體與纖維蛋自原聯合測定的意義[J].熱帶醫學雜志,2005,5(5):609-611.
[4]劉玉春,劉永翠,林士軍,等.D-二聚體在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患者中檢測的臨床意義.熱帶醫學雜志.2011,11(12):1394-1395.
文章標題:醫生評職稱論文參麥注射液對慢些肺源性心臟病D―二聚體的影響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optiwork.cn/fblw/yixue/linchuang/23386.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7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www.optiwork.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