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社會學論文 發(fā)布日期:2019-06-03 09:57 熱度:
摘 要:綠釉陶灶(漢代),現(xiàn)藏于河南博物院。綠釉陶灶修復前灶門殘為四塊,且有兩處不規(guī)則的缺失。在前壁右邊沿偏上的部位有一處磕碰口且脫釉的狀況。灶體上大火眼口沿上分別有兩處不規(guī)則的缺失。一小火眼口沿上有一面積為的不規(guī)則缺失。在灶面的右邊沿處有一磕碰口且脫釉的狀況。為使該綠釉陶灶恢復原貌,并得以穩(wěn)定保存,對該器物進行了斷碴清理、粘接、填縫、補缺、修型、批膩子、著色做舊等一系列修復工作。
關鍵詞:陶灶 綠釉 修復
一、該綠釉陶灶的細節(jié)描述
該綠釉陶灶是漢代文物,灶體呈長方形,通長 31 厘米,通寬 20.5 厘米,通高 12.2 厘米。在該綠釉陶灶的前壁中部開一馬蹄形不落地灶門,前壁稍高出灶面,形成一梯形擋火墻,擋火墻兩側(cè)向里收,較灶門寬,比灶面小。在灶面上有三個火眼,前面二小眼并列,中后部有一大火眼,火眼上各置一釜,釜與灶連為一體。在灶面的末端開有一凸起不透空的小圓眼,以象征煙孔。在灶面圍繞三個火眼的周圍,用釉下淺浮雕刻畫的方式,刻畫有廚房用具和食物,包括有幾案、魚、灶刷、瓢、勺、火杵、鍋圍圈等。灶面邊緣四周也采用釉下淺浮雕刻畫的方式,刻畫有十組斜“十”字幾何紋飾。該綠釉陶灶本體為陶質(zhì),在灶面及灶的前后、左右四壁表面都施有一層薄綠釉,不但使灶體色彩豐富,整體表現(xiàn)的清淡秀雅,而且大大減少了陶器本體的吸水與粉化程度,延長了該綠釉陶灶的壽命。
二、該綠釉陶灶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及科技價值
灶,造也,創(chuàng)造食物也。灶是生養(yǎng)之本,是人們?nèi)粘E腼兪澄锏闹匾钤O施,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占據(jù)著重要的地位。兩漢時期,受“事死如生,事亡如存”及厚葬之風的影響,人們常常將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灶制作成模型隨葬于墓中。該綠釉陶灶對于研究兩漢時期的葬俗與祭灶之風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該綠釉陶灶表面所施的薄綠釉典雅大方,灶面裝飾圖案極為豐富,邊框有構圖規(guī)整的幾何圖案花紋,同時灶面淺浮雕的有各種廚房用具和食物,整齊擺放于三個火眼周圍,畫面的構圖講求完整與規(guī)矩,反映了漢代藝人豐富的想象力和制作工藝,生動再現(xiàn)了當時人們的生活和飲食習俗,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與美學價值。該綠釉陶灶內(nèi)部為空心,由灶面、灶門、灶尾及左右兩側(cè)面,共五個面組成(無底面)。五個面厚度基本一致,該綠釉陶灶制作時是先分別模制出不同尺寸、大小的五個面,后將五個面按順序粘合到一起,該過程涉及到模制、雕刻、粘接等工藝。另外該綠釉陶灶表面所施薄釉主要是以銅氧化物為呈色劑,經(jīng)高溫燒制之后呈現(xiàn)出典雅大方的綠釉效果。該綠綠釉陶灶中所蘊含的豐富的科學價值自不待言。
三、該綠釉陶灶修復前的保存狀況
綠釉陶灶修復前灶門殘為四塊,且有兩處面積分別為 3.5 厘米伊5 厘米及 4 厘米伊1 厘米的不規(guī)則缺失,灶前壁右邊沿偏上部位有一處磕碰口且脫釉的狀況。灶面大火眼口沿處分別有兩處面積為 4.5 厘米伊1.5 厘米及 4 厘米伊1 厘米的不規(guī)則缺失,一小火眼口沿處有一 1 厘米伊0.5 厘米的不規(guī)則缺失,灶面的右邊沿處有磕碰口且脫釉的狀況。該綠釉陶灶修復前的該種保存狀況,不僅影響展覽效果,也不利于文物的存放。圖一給出了該綠釉陶灶修復前狀況圖。
四、該綠釉陶灶的修復步驟
為了延長該件器物的壽命,也為了使該綠釉陶灶得以穩(wěn)定保存,現(xiàn)需對該綠釉陶灶進行修復保護,分別采取七個步驟來進行。
(一)斷碴
清理為了使該綠釉陶灶的殘片在與主體進行粘接時達到嚴絲合縫,首先需對該綠釉陶灶的各個殘片的斷碴面進行清理。采用的工具有手術刀、竹刀、牙刷、毛筆等。手術刀用于清理殘片斷碴面上殘留下來的堅硬的土質(zhì),而竹刀則用于清除殘留在斷碴面凹坑里的細小的膠類及碎碴,牙刷、毛筆主要用于掃除殘片斷碴面的灰塵。殘片斷碴面清理工作進行完畢時才可進行下一步的粘接工作。
(二)粘接
粘接前首先用批刀挑取桃膠 (天然桃膠與水融合而成的透明膠狀液體)對陶灶各個殘片的斷碴面進行加固處理。加固的過程要控制好批刀挑取的桃膠量及桃膠流動的方向,防止桃膠粘染到陶灶釉層的表面,影響釉層的外觀。第二步,用環(huán)氧樹脂 E-44 和聚酰胺樹脂 650 按 1頤1 的比例調(diào)制成粘接劑對各個加固完畢的殘片進行粘接。粘接時,首先用不銹鋼批刀將調(diào)制好的粘接劑均勻地、薄薄地批制一層于各個需要粘接的殘片的斷碴面上,稍等 20 分鐘后用吹風機對斷碴面上的粘接劑進行加熱,使其稀軟粘稠而更利于粘接,之后將各個殘片逐一的粘接起來。由于環(huán)氧樹脂粘接劑完全凝固需要 36 個小時,為防止殘片在凝固前的這段時間內(nèi)發(fā)生錯位及走形,需用白布帶將各個殘片與陶灶主體捆牢固定在一起。等 36 小時之后,粘接劑凝固,可將白布帶去除,粘接工作即算完成。
(三)填縫
殘片與殘片或殘片與陶灶主體,經(jīng)嚴絲合縫的粘接完成后,因在殘片邊沿存在崩釉、脫釉的情況,在粘接處陶灶表面會形成細小的縫隙,此時則需對各細小縫隙進行填充。填縫時需用漆片和酒精加各種所需的礦石粉顏色調(diào)制出與陶灶本體顏色相一致的、稀稠相宜的顏料,用批刀對縫隙進行灌填。首先用以上調(diào)制出的稀料先對所有縫隙灌填第一遍,等第一遍顏料自然晾干后,觀察縫隙是否填平,如縫隙沒有填平則進行第二遍、第三遍的灌填,直至縫隙填平為止。在灌填的過程中要小心謹慎,防止顏料灌制到縫隙兩邊的釉層上,影響釉層的外觀。
(四)補缺
實物中有七處缺失的部位都需要進行補缺工作。補缺所用的原料是用黏土加水及桃膠調(diào)制而成的。首先用剪刀剪出大小適宜的塑料膜墊在需補缺部位的下方,防止補缺料從下方漏出,后用批刀將缺失部位隨型批制上已調(diào)制好的補料即可。(在對該綠釉陶灶大、小火眼口沿處缺失不規(guī)則的部位進行補缺時,則需將塑料膜隨型墊在缺口的內(nèi)側(cè),將補料從外側(cè)批制于口沿缺失處)。注意,批制時補缺料要略高于隨型面,補缺的面不得低于器型的隨型面或出現(xiàn)凹陷部位,這樣做的要求是為下一步的隨型修整打基礎。由于七處缺失部位分布在綠釉陶灶長方體的一個前壁、兩個邊棱及灶面火眼口沿上,所以在補缺時要分步驟地進行,先補一個面的缺失,待此面補料干硬后再補另一面的缺失。以防一面補料未干而隨即進行另一面的補缺操作時,使得該面未干的補料掉落下來,帶來返工,而影響總體的工作進度。
(五)修型
待所有缺失部位批補完畢,并補料完全自然晾干后,即可對補缺的部位進行隨型修整。首先將補缺部位背面或內(nèi)側(cè)面的塑料膜撕除。其次用手術刀、小銼子對各個補缺部位進行隨型修整,手術刀用于刻除大面積的突出隨型面的多余補料,小鋼銼則用于對細節(jié)部位進行隨型加工。在用手術刀進行大面積隨型修整時,可用毛筆蘸取清水輕輕的涂刷于補料上方,這樣做可以將干硬的補料稍微的軟化,便于手術刀對多余補料的刻除。在進行隨型修整時要小心謹慎,防止手術刀或小鋼銼傷及補缺面附近的釉面,也防止在補缺面上磨出凹坑,而造成返工,延誤工期。
(六)補缺部位膩子的批制,填縫及補缺部位作底色
因用黏土補缺后,在補缺表面會出現(xiàn)肉眼無法看到的微小的空隙,所以需用與實物底色相近的顏色稀料對補缺部位進行稀稀的批灌,以使其表面平滑,為該綠釉陶灶著色過程中的軋光步驟打下基礎。首先用玻璃研缽將白色、土色、綠色三種礦石顏色研磨細膩,這樣做是為了使調(diào)制出的顏色料無顆粒狀。其次將三種顏色根據(jù)該綠釉陶灶實物表面的顏色情況,適量的相繼加入漆片中,并用油畫筆調(diào)制出所需的顏色稀料,后用竹刀挑取該顏色稀料對補缺部位進行批灌即可。第一遍批灌完成后,待顏色料自然晾干后,需進行第二遍的批灌,操作方法與第一遍相同。待顏色稀料自然晾干后即可對填縫及補缺部位進行接下來的底色的著色。將漆片、酒精倒入調(diào)色瓷盤中,然后加入白色礦物顏料并少量的綠色礦物顏料(注意,礦物顏料使用前先用玻璃研缽研磨細膩),用油畫筆進行調(diào)制,調(diào)制出與實物底色相一致的顏色,即淺白綠色,然后用油畫筆結合竹刀將調(diào)制的底色顏料彈制到縫隙及補缺部位,自然晾干,用 1000~1500 目的砂紙進行細致的打磨后,底色的著色工作即算完成,下一步可進行表面顏色及附著物的著色工作。
(七)著色做舊
根據(jù)對綠釉陶灶實物部位的觀察,實物表面的顏色有洋藍色、淡麥苗綠色、琥珀色及發(fā)淺暗紅的臟附著物色,四層顏色。根據(jù)觀察出來的顏色,在瓷碗中加入漆片和酒精,然后用小勺舀取相應的、適量的礦石顏色(礦石顏色在使用之前必須用玻璃研缽研磨細膩)于瓷碗中,后用油畫筆對礦石粉顏色進行調(diào)制,調(diào)制出所需的四種顏色料。為了使四種顏色稀料在之后的做色過程中不致?lián)]發(fā)變干,顏色調(diào)制完成后即將四種顏色稀料分別轉(zhuǎn)放入四個不銹鋼小杯中,用剪刀剪取大小適度的塑料薄膜,用橡皮繩將塑料薄膜密封覆蓋于不銹鋼小杯杯口即可,每次取用顏色稀料完畢后,都將其密封覆蓋完好,以避免材料的浪費。下一步,首先用 6 號油畫筆從不銹鋼杯中蘸取洋藍色,結合自制的竹刀將洋藍色均勻而薄薄地撥彈至填縫及補缺部位上,待洋藍色自然晾干后,將醫(yī)用藥棉揉成小團對其部位進行揉壓軋光,第一層顏色著色即算完畢。之后用 4 號油畫筆蘸取淡麥苗綠色,同樣用自制竹刀將淡麥苗綠色均勻而薄薄地部分撥彈至第一層的淡洋藍色上,使兩層顏色相互融合,并呈現(xiàn)出自然的層次過渡。自然晾干后,用自制瑪瑙軋子揉壓軋光,然后進行第三層琥珀色的著色。用 7 號油畫筆從不銹鋼小杯中蘸取相應的琥珀色,后結合自制的竹刀將琥珀色均勻而薄薄地部分繃彈至前兩層顏色部位上,使三層顏色呈現(xiàn)出自然的層次感。徹底自然干透,最后根據(jù)實物最外層附著物的顏色,將已調(diào)試出的淺暗紅的臟附著物顏色,用 12 號油畫筆結合自制竹刀輕輕、少量地撥彈至填縫及補缺部位的最外層,使所有填縫、補缺著色的位置與實物其他色彩部位相融合。該綠釉陶灶內(nèi)部,根據(jù)里部整體所呈現(xiàn)的舊狀,相繼做舊如舊。至此,著色做舊工作即算完成。圖二給出了該綠釉陶灶修復完成后的照片。通過對該綠釉陶灶進行的一系列修復程序,使得該綠釉陶灶能夠再現(xiàn)往日完整的面貌,達到了更好的陳展效果,在文物庫房存放時能夠得以更穩(wěn)定的保管。觀眾在展廳對該綠釉陶灶駐足觀看時,能夠更加清晰直觀的感受到該件陶灶所蘊含的藝術美感,贊嘆于古人對釉陶的燒造技術和工藝,同時也良好地保留了該件陶灶中所含有的科技信息,在后人對漢代釉陶進行歷史研究時提供了更加完整的實物資料。
綠 釉 陶 灶 的 修 復 相關論文期刊你還可以了解:《文物修復與研究文物研究雜志》
文章標題:綠 釉 陶 灶 的 修 復
轉(zhuǎn)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optiwork.cn/fblw/wenyi/shehui/40272.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chǎn)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yè)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0
評職稱發(fā)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copyright © www.optiwork.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wǎng)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