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所屬欄目:社會學論文 發布日期:2012-04-09 15:48 熱度:
【摘要】語言與文化密切相關,當今的中國英語學習已經成為普遍的現象。但是英語教學中大多只注重西方文化的輸入,忽視了本土文化的學習,這樣勢必會造成學生對本土文化的漠視,也會影響跨文化交際。本文社會學論文論述了在中國當代英語教育中導入本土文化的迫切性,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幾點建議,目的在于使本土文化輸入成為促進跨文化交際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本土文化;英語教學;跨文化交際
一、論文引言
眾所周知,語言和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知識是內涵,沒有內涵的語言教學必定是蒼白的、枯燥的、不受歡迎的(劉潤清,2003)。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要在跨文化交際中避免誤解、摩擦和失誤,只學習外語的語音、語法、詞匯、用法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同時學習與掌握對象國的文化和跨文化交際學諸研究范疇內的各種知識和跨文化交際策略(曲政、俞東明,2003)。
在當今全球化的背景下,英語逐步演變成一種國際語言,為越來越多的不同語言和文化背景的人學習和使用,隨之而來的是英美強勢文化的滲透。據報導,全中國約有三億多人在學英語,約占總人口數的四分之一,其中,在大、中、小學學習英語人數超過一億人。英語是從小學到中學直至大學必修的課程,也是重大考試如高考、碩士、博士研究生考試的必考科目。很多老師甚至在教學中鼓勵學生養成用英語思維和行事的習慣。他們以為只有如此,才能獲得母語者的熟練程度(native-speakerproficiency)。目前,許多中國學生的文化立場開始發生動搖,他們對英美文化的認同甚至超出了本土文化的認同。這種情況是十分危險的。現實主義大師漢斯摩根曾經說過,“較之軍事、經濟等因素,如果運用得當,文化能征服人們的頭腦,產生持之以恒的、更穩定的戰略效果。”Kramsch也認為,外語教學并不是一種文化認同和文化同化的過程。而且,她認為,英語并不是一種自我封閉的文化實體而一定要學習者取適應它,不同文化背景者講英語會有不同的文化感受(張伊娜,2000)。一味的強調英語文化的輸入,忽視對本土文化的理解與傳承,勢必造成英語學習者對本土文化的漠視。這不僅不利于學生文化平等意識的培養,也不利于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因此,在中國特殊的英語教學環境下,增強學生的民族文化意識,提高學生本土文化的表達能力,促進跨文化交際是英語教師不可推卸的責任。
二、本土文化輸入的必要性
隨著世界各國之間交流的不斷密切,英語成了全球通用語,在國際貿易、信息技術、教育教學等領域占有絕對的優勢,英語在世界信息流通中的壟斷地位使人們對這門語言工具產生了極大的依賴,熟練掌握英語已經成為發展中國家強烈的社會需要。美英等西方國家借此推行語言和文化霸權,借以影響和控制廣大發展中國家。正如Phillipson指出,英語的推廣,是對一種語言(英語)和一種文化(英美文化)的提升,而犧牲的是其他語言和文化(Phillipson,2001:193)。他將“英語霸權主義”定義為:通過家里和不斷修整英語和其他語言之間的物質、文化上的不平等來主張和維護英語的主體地位((Phillipson,2000:47)。這是一種思想和社會的悲劇。將英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國家早已意識到了在接受英語這個世界性語言的同時,保持本土的語言和文化、維系民族文化身份的重要性。畢竟各種語言文化都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結果,本身并沒有高低優劣之分,對不同的語言文化都應采取平等和寬容的態度。
目前,中國作為發展中的大國,在世界的經濟活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是中國的文化依然作為弱勢文化而存在,其他國家對中國文化的了解是有限的,誤解比較深,對中國的歪曲甚至是有意詆毀也不可避免的存在著。中國的文化要想不被強勢文化所同化,保持勃勃生機,必須提高人們的民族意識,自覺使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在外語教學中只有引導學生從本民族文化的基礎上去審視西方文化的優劣,才能更好的吸收外來文化的精華,促進本民族文化的發展。
事實上,英語教學中已經意識到語言與文化之間的密切關系以及文化輸入的必要性。新版的各種教材也增加了文化輸入的內容,提供了更多相關英語國家的歷史、文化、習俗的介紹,例如許多大學的英語專業都開設《英美國家概況》、《歐洲文化入門》等課程,還聘請外籍教師講授英美歷史與文化。新版的大學英語教材《新視野大學英語》中介紹了“身體語言”、“美國人的時間意識”、“文化沖擊”、“適應新文化”等方面的內容。但是這些教材中的語料多出自目的語國家其中以英、美國家的語料居多。由于每一種語言都會用其獨特的方式和視角來描述客觀事物,體現在篇章中便是以本國文化為出發點,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強調其民族文化的優越性并推行其強勢文化。久而久之,部分外語教師或學生便滋生出一種崇洋心理,極力推崇西方文化。這種文化輸入方式只側重于目的語國家的文化輸入,而忽視了本土文化的輸入。許多大學課程設置中,大學語文只開設一兩個學期,有的甚至作為選修課開設,而且沒有任何要求學生語文水平的規定。文史哲課程除其本專業開設外,其他專業幾乎不開設,致使許多學生對西方文化及其寬容,甚至來者不拒,而對本土文化知識欠缺已經達到了令人擔憂的程度,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除了由于對于目的語文化人士缺失而受到限制之外,也會因為對本土文化知識的欠缺或因為沒有掌握本土文化的英語表達而出現交際障礙,在跨文化交際中出現文化休克(cultureshock)或“中國文化失語癥”現象便不足為奇了。例如有的學生在進行翻譯時,遇到古代詩歌或典故時只能望文生義。當被外國朋友問及中國的儒家思想、書法繪畫、氣功八卦等知識時更是不知所云。
外語學習的目的絕對不是使學習者越來越外國化,而是為了實現跨文化交際。文化輸入的目的是促進跨文化交際,“跨文化交際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信息的發出者和信息的接受者)之間的交際”(賈玉新:1997,23)。交際是交際雙方相互的傳送和接受�?缥幕浑H不僅僅是對目的語知識的認知、理解的簡單過程。其核心在于跨文化交際者能夠擔當起文化使者的重任,在向國人介紹、引進目的語先進文化的同時也向世界傳播本土文化。如果只強調目的語文化而忽視本土文化知識,勢必影響交際的平衡。前教育部部長陳至立在《21世紀:教育的自強發展與國際融合》的報告中強調指出:“中國入世的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培養的人才必須適應國際市場變化的需求,成為基礎知識扎實、懂外語、善合作、會溝通的復合型人才,同時還要保持本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诜N種原因和變化,中國的教育必須走一條自強發展和與國際合作之路。自強而不喪失個性與特色;合作而不致落伍于時代潮流。”學生要學好英語并成功地運用英語進行跨文化交際并不意味著一定要丟棄自己的文化身份使自己英美化,不一定因為使用英語而改變自己的文化價值觀念甚至改變自己的思維和行為方式。文化本身具有多樣性和平等性,每一個國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每一種文化由于產生的地理環境、歷史條件和發展演變的過程不同,因而各有自己的特點和個性。中國的本土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帶有典型的中國文化特色。學生在跨文化交際中應該以英語為媒介,平等對待中西文化,這樣才能顯現出自身的文化素養和獨立的文化人格,才能使目的語文化和本土文化變成自己的精神財富,使其不僅促進跨文化交際的成功,提高學生的文化認同和歸屬感,以便更加準確的理解和恰當得體的使用英語,提高英語表達能力。
三、本土文化的輸入方式
Holliday把課堂教學比作珊瑚園,世界環境、教學管理機構、教師、學生等各個方面相互交流、相互影響,構成園中獨特美麗的風景�?缥幕浑H能力的形成不僅是一個簡單的學習知識的過程,更重要的是掌握獲取知識的方法以及正確看待、分析問題的技能。要使英語教學成功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本土文化輸入需要幾個方面共同努力。
1.教材的編寫和課程的設置
外語教材決定著外語教育的成效,同時決定著外語教育的文化傾向。中國的外語教材應該體現文化的多樣性和平等性,加強學生對目的語文化和本土文化的雙重理解。學生對本土文化的了解應主要包括歷史傳統、民俗風情、文化語境等方面的知識,而這些知識的獲得的主要渠道是教材。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從來不缺乏編寫教材的素材。以中國文學為例,在翻譯教材中可以適當加入中國古典詩歌的翻譯。中國的古典詩歌是中國文學的精髓,具有驚人的藝術魅力,讓學生感覺到自然、社會、人類的多維美學魅力。文學作品作為一種語言實踐的藝術,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深切體會到本國語言豐富的表現力和無限的生命力。當然,對中國文化的介紹不應局限于文史哲,但也不能太泛濫,應選擇有代表性的,具有典型中國特色的文化材料,堅持實用和審美的統一(曾青梅,2007)。
2.增強教師文化修養,改變文化教學方式
“外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應定位于提高意識,而非認同采納。文化教學的目的并非是要讓學習者變得越來越外國化,而是要通過外國語言文化學習的跨文化對話讓學習者具備跨文化的交流意識和理解意識,做到母語文化與第二文化的互動(Kramsch,1993)。我們提倡本土文化的輸入,對英語教師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應該充分意識到本土文化輸入的必要性�,F在的教師大多沒經過正規的文化教育,文化基礎比較薄弱,應通過閱讀書籍、報刊,參加與文化教育有關的培訓班等方式更好的了解中西文化,加強自身的文化修養。
英語教師在向學生教授文化知識時,可以直接大量的講解,也可以將中西文化進行比較分析,這樣學生在理解本土文化的基礎上增強對目的語文化的理解和寬容。例如,一位老師在講授《修辭與寫作》課程時,曾將宋代文學家范仲淹的《岳陽樓記》與Lincoln的GettysburgAddress比較說明中西文化的共通之處。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俱興,乃重修岳陽樓,
whenwhowherewhat
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選自范仲淹,《岳陽樓記》)。
why
Fourscoreandsevenyearsagoourfathersbroughtforthonthiscontinentanewnation,
whenwhowherewhat
conceivedinliberty,anddedicatedtothepropositionthatallmenarecreatedequal.
why
兩個處于不同時代、來自不同地域國家的人,表現手法卻驚人的相似。利用這種方式授課特別便于學生理解,并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3.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本土文化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只有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才能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本土的學生學習本土的文化有先天的優勢,可以使他們在學習西方文化的同時感受到本土文化的價值。教師應該利用這一優勢注重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所謂文化意識,指的是對文化多元性的意識和對差異的寬容態度,對異文化成員的共情能力,以及對其自身文化價值觀念及行為方式的覺察和反�。ㄚw冬云,2004)。文化意識能夠促使學生主動獲取、應用文化知識,并在跨文化交際中具有高度的靈活性和創造性。
教師可以設置一些活動讓學生參與進來,從而激發他們的興趣。例如讓學生模擬對外漢語教學、在跨國公司面試求職等場景,使他們親自體會到本土文化在跨文化交際中的重要作用。
論文結束語:語言與其負載的文化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的中國,實行本土文化教育是英語學習的必然要求,只有實現中西文化的融會貫通,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跨文化交際。
【參考文獻】
[1]Phillipson,R2001InternationalReviewofEducation,EnglishforGlobalizationorfortheworld’speople?KluwerAcademicPublishers.
[2]Phillipson,R2000LinguisticImperalism[M],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
[3]Holliday,A1994AppropriateMethodologyandSocialContext.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4]Kramsch,C1993ContextandCultureinLanguageTeaching.[M].Oxford:OUP.
[5]劉潤清.漫長的學習道路[J].外國語,2003(4).
[6]曲政,俞東明.功能語體.跨文化交際.外語教學[J],(2003,3).
[7]張伊娜.外語教育中跨文化教學的重點及其內涵[J].國外外語教學,2000,(3).
[8]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9]《陳至立:21世紀:教育的自強發展與國際融合》,《中國教育報》,2001年8月28日第一版.
[10]曾青梅.論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文化輸入[J]湖南社會科學,2007(4).
[11]趙冬云.英語教學中文化教學的兩個誤區[J]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2004(6).
文章標題:大學英語教學中本土文化輸入對于跨文化交際的影響之社會學論文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optiwork.cn/fblw/wenyi/shehui/11664.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6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文史藝術論文范文
播音與主持論文 動畫藝術設計論文 美術論文 戲劇論文 導演論文 表演論文 音樂論文 哲學論文 歷史論文 社會學論文 邏輯學論文 美學論文 倫理學論文 心理學論文 文學論文 廣告論文 公共關系論文 新聞論文 外文學論文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www.optiwork.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