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美學論文 發布日期:2021-07-08 08:58 熱度:
在進入飛速發展的新時代,大眾對環境藝術的審美需求不斷提升,因此,作為人類生活的重要的物質與精神融合的體現,環境藝術體現出了其大眾審美的愉悅性與藝術性,我們在適應環境的同時也在進一步改造與美化環境,可見,環境藝術不再是停留在外在的服務層,而是具有美學,信息學,心理學等多種學科的滲入,這就要求環境藝術設計師從受眾的審美需求上進行創作,城市雕塑作為現代環境藝術的重要表現形式,其形式化與藝術化將是時代藝術的重要體現。
一、城市雕塑藝術的審美特點
城市環境雕塑是城市建設與環境藝術的結合,既有其外在形式,也有內在含義,其功能性與古代建筑雕塑有著巨大的不同,古代建筑雕塑比如石窟,寺院等更多的精神生活的體現,現代城市雕塑則是一種公共性藝術,表達的主題也更加豐富多彩,題材多以人民的基本生活為根基進行的改編創作,結合大眾審美情趣需求來呈現雕塑藝術的獨特性,與城市發展與文化特色相契合,而非獨立環境藝術之外,同時城市雕塑具有實用性,材料與設計本身則是城市的名片,以其獨特的材質,紋理與設計呈現出不同的美的元素。城市公共藝術產生于人們的藝術審美需求和精神需求之上,作為重要形式之一,城市雕塑增強城市個性,將人文,社會,生態,文化整合,實現資源優化。[1]
二、現代環境中的設計屬性
環境藝術是由人工將自然元素整合進行再次創造,將物化環境轉換為人文環境,因此具有時代屬性與生態屬性。
(一)生態屬性
城市環境藝術是具有生態屬性的,并且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科技的注入,發生著變化,每一次科技進步都會為環境藝術的創新帶來全新的機遇與挑戰,可見,環境藝術是大環境系統中的子系統,具有生態屬性。
(二)時代屬性
不同的時代有著屬于特定時期不同的藝術標志,而多元化是當今時代的獨特表現形式,在城市環境設計中,風格多樣,形式豐富,題材多元,體現著當代藝術的時代性,正是這種精神的指引,使得如今的環境藝術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
三、環境藝術設計的基本特征
城市雕塑,公共藝術,建筑藝術都是環境藝術的從屬部分,它既包含了人的活動范圍與空間,也是人類改變生存方式的根本性標志之一。
(一)人文性與自然性環境藝術依賴于自然環境,是“天人合一”的美學體現,環境藝術的自然性,是系統本身所呈現的自然屬性部分以及環境藝術系統對自然環境的依賴。人文性體現在關心人,關愛人的文化精神,因此環境藝術設計的城市建筑作品均從根本利益出發,以人為本,強調人的價值,環境藝術的審美性只有符合人文性,才能夠更好地達到美與善的統一。[2]
(二)實用性與審美性
環境藝術設計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其實用性,尤其體現在公共建筑藝術與城市雕塑中,滿足人的精神層面的審美需求,使得環境藝術系統從實用性與審美性出發,展現人類文明的新結果。
(三)多樣性與整體性
藝術形式的多樣性伴隨著科技與材料的變革,為大眾帶來無窮的變化與視覺盛宴,展現出城市文化的豐富性,而當環境藝術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出現時,則是指不同的材質,不同的理念通過設計者的完美結合,有機的聯系在一起,將都市文明以實用性,功能性,美觀性等融合在一起,呈現出環境藝術的整體性。
四、城市雕塑與現代環境設計的融合
環境本身有著人類與大自然生存的物質空間,而藝術則更多地停留在精神層面,在傳統美學理念中,“審美文化”一詞的出現似乎將這一物質空間與精神層面結合在一起,在體現文明進步的同時,也是自然狀態,道德準則,以及審美品評三者合一的評判準則,遵循人類文明發展史,將城市雕塑與現代環境設計緊密結合,符合人類的審美期待,可見,環境藝術的崛起也是人類社會審美文化時代到來的重要標志之一。雕塑是造型藝術種類中最重要的表現形式,城市雕塑作為其一個分支,是將藝術語言與藝術對象進行概括提煉,夸張變形的重組,通過不同的材質,塑造出城市的裝飾性藝術,城市雕塑側重強調形式美感,既滿足大眾審美需求,又展現城市文化,與此同時,不同的城市發展歷史與文化背景,導致城市之間的民族習慣,宗教信仰,倫理道德,審美需求等各不相同,作為設計師,綜合考慮各要素之間的供給與平衡,使之成為動態平衡狀態,也恰恰是環境藝術所追尋的審美目標,即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與精神文明同步平衡發展。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伴隨著審美的提升,城市雕塑和環境藝術設計也有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當一座城市有了自己的自然景觀與建筑景觀,并形成一種城市文化,這便是最高的審美需求了,例如法國巴黎德方斯區建筑群落與雕塑廣場,被稱為巴黎的“曼哈頓”,將藝術與視覺充分結合,加上科學合理的規劃,以其非凡的城市建設規劃藝術在世界城市設計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其中的城市建筑“大拱門”,建在廣場的中軸線上,東起盧浮宮,沿途經過杜伊勒花園,協和廣場,香榭麗舍大街,凱旋門到終點,將城市的古老文化與現代文明有機結合,城市建筑使人類文明的發展連成線,演繹著城市的發展史,建筑風格本身充滿現代感,有著極強的現代主義的設計理念,拱門本身簡潔而純凈,是法國設計的杰出代表,形式本身具有一定的永恒含義,結合了“門”與“窗”的多重寓意。在城市建筑設計中,結合光影表現手法,展現強大的視覺沖擊力,因此,在科技性,設計感,審美性上充分展現了建筑與城市的完美融合。在這座建筑群落中有一個貝殼一般的建筑,內部沒有任何立柱,完全拋開了傳統的古羅馬柱式結構,整個空間由三個點來支撐,體現了現代機器美學的審美傾向,配合城市規劃不同風格建筑,打破傳統網狀布局,以中軸線為對稱點,呈不規則排布,安置了城市雕塑與噴泉近八十余件,作為老城邊的新城,古典中的現代,繁華中的靜謐,不僅僅沒有觸動老城的古樸,反而增添了幾分青春的活力,平面的城市變得具有立體性,充分展現了藝術與城市的結合(如圖一)。圖一我國隨著經濟的發展,民眾的審美需求與審美品位也在不斷提升,不同年齡,不同欣賞層次的人都有著對城市環境的審美品評,因此,城市雕塑比任何室內陳設對一座城市的文化面貌來說都起著決定性的影響,在城市文化景觀中,單純評價雕塑本身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將其放在城市發展與區域內整體審度,設計者要有系統的觀點,包括每一個制約因素,在這個文化景觀大系統中,更要整體規劃穿梭城市的人群密度,高峰時期的時間段等,例如在養老度假休閑區安置的城市雕塑,則可以考慮更多的細節,針對的受眾群體的年齡層面,人們可以有時間閑暇停下腳步靜靜品味;城市雕塑往往側重紀念性與宏偉性,在空曠的廣場中出現更多的是紀念碑性的雕塑,在都市商業辦公區,樓層密度較大,高樓大廈堆積成林,為了更好地讓受眾群體感到設計的舒適度,則可以考慮城市雕塑簡潔性,較高的光潔度,形成放松的審美導向。在設計中,由于整體的功能是由多系統結構所決定,所以城市雕塑的出發點離不開雕塑環境,兩者相互聯系,也相互制約。[3]如今的城市雕塑已經走上了國際設計的舞臺,結合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根基,城市雕塑藝術呈現了一片繁榮的景象,在設計中融入更多的科學思考,結合環境藝術的審美性與大眾的審美需求,按照藝術科學的規劃,促進城市雕塑在環境協調方面邁上新的征程。[4]
參考文獻:
[1]李硯祖.環境藝術設計[M].北京:中國人 民大學出版社,2005.
[2]蘇偉.論現代城市環境雕塑藝術的審美特征[J].藝術教育,2008(10):110+105.
[3]曹帥.現代城市公共藝術中裝飾雕塑藝術的應用與研究[D].湖北工業大學,2013.
[4]貢布里希.藝術與錯覺[M].杭州:浙江攝 影出版社,2013.
作者:陳秋
城市雕塑在現代環境藝術中的審美性體現相關推薦淺析新形勢下河南城市雕塑的發展
文章標題:城市雕塑在現代環境藝術中的審美性體現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optiwork.cn/fblw/wenyi/meixue/46126.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0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copyright © www.optiwork.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