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所屬欄目:美學論文 發(fā)布日期:2012-02-02 09:15 熱度:
摘要:從模板工程、鋼筋工程、砼工程三方面談清水砼的外觀質量控制。
【關鍵詞】模板論文;竹膠板論文;振搗。
新沂河整治工程三邵地區(qū)因洪致澇影響工程的砼工程主要包括泵房及出水池內襯等。在參建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該工程的砼構件不僅滿足了設計強度,而且其外觀質量達到清水砼的效果,保證了結構的“內堅外美”。下面從工藝、原材(中間產品)控制、成品保護等方面淺談本工程的砼外觀質量控制措施。
一、模板工程論文
模板工程是保證鋼筋砼結構質量的重要分項工程。為保證砼的質量和外觀,出水池內襯墻體、屋面、梁柱模板大部分采用了竹膠板,在保證模板結構具有足夠強度、剛度的基礎上,竹膠板具有平整度好,接縫少的優(yōu)點。
1.1方案確定論文
承包人根據(jù)建設、監(jiān)理方的建議,結合流水作業(yè)的劃分,在滿足進度要求的前提下,以最少的模板投入來保證模板在整個工程中的合理周轉來確定模板配備方案。根據(jù)工程特點,確定本次工程中模板工程的重點是屋面模板和出水池內襯墻體模板。
為保證屋面板和出水池砼內襯墻體的平整,統(tǒng)一采用厚度為12mm的優(yōu)質竹膠板,模板厚度一致性對構件的平整度至關重要,如相臨兩塊模板厚度差異太大,砼構件成型后在接縫處形成錯臺,影響砼表面平整度。因此我們對進場的每一塊竹膠板進行嚴格檢查,以確保竹膠板質量合格、厚度一致。模板次龍骨采用50x100mm木枋,間距30cm,主龍骨為100x100mm木枋,間距90cm。
1.2支撐固定工藝論文
屋面板采用滿堂腳手支撐,支撐鋼支柱間距不大于100cm,根據(jù)地形情況進行適當調整,以利受力均勻。為保證支撐系統(tǒng)的整體穩(wěn)定,鋼支柱之間用水平及斜拉桿固定;出水池內襯墻高均大于550cm,采用沿中心軸線對稱布置支撐方案,利用原出水池下游輸水涵洞洞身墻作為水平力支撐,防止位移,保證腳手架的整體剛度滿足要求。
1.3細部處理
屋面模板、出水池內襯墻體模板、柱模板沿陰(陽)角線位置設50x100mm的木枋,保證垂直相交面的陰(陽)角線平直,防止?jié)仓艜r漏漿,轉角處木枋與平面模板可靠相接,不僅保證了角線的的順直也使其成為了真正的直角。
門窗洞口模板:為解決門窗洞口易跑模問題,門窗洞口模板采用專用卡具固定側模,端模采用50mm厚木枋,底模采用竹膠板,內部加支撐。支模時模板側幫與墻體接觸處添加海綿條,防止漏漿。由于門窗模板周轉使用容易變形,在支模前祥加檢查,發(fā)現(xiàn)變形及時修理或更換,保證門窗洞口線條順直。
1.4模板安裝與拆除論文
模板裝配前首先檢查變形情況,發(fā)現(xiàn)變形及時調整;安裝前對接觸處的成型構件的薄弱層進行清理,并將模板本身清理干凈并滿刷水質脫模劑,然后按照裝配圖確定的位置依次安裝,初安裝完成后結合加固支撐進行模板定位。相鄰模板的接觸面填壓海綿條,施工中注意檢查海綿條不要超出模板內表面,以防吃進砼構件內形成夾渣。安裝成型后的模板還要保證平整度(垂直度)和緊密性,防止模板間縫隙過大,海綿條失去作用。泵房屋面模板安裝前,根據(jù)墻體上50線來控制標高;出水池內襯墻體模板根據(jù)設計高程校驗標高,用底板上的控制輪廓線控制底部模板位置,并依此線采用油浸重錘方法校驗垂直度。
模板拆除按照“先支后拆,后支先拆”的順序,拆除模板時禁止用大錘敲擊,防止墻面及門窗洞口出現(xiàn)裂紋。
模板拆除后及時清理,刷水質脫模劑(油質脫模劑容易污染混凝表面,影響砼觀感,且對以后裝修造成一定困難),防止下次澆筑砼拆模后在砼表面形成麻面。拆模時間并應符合《鋼筋砼結構施工及驗收規(guī)范》所規(guī)定的強度才能拆模,依據(jù)砼同條件試塊確定,防止過早拆模,造成砼表面麻面和砼結構缺棱掉角影響砼外觀。
二、鋼筋工程論文
鋼筋工程影響砼外觀質量主要有這樣幾種情況:①鋼筋外移位造成露筋;②保護層厚度不夠造成砼表面沿鋼筋向的細小裂紋或保護層過厚造成砼的表面裂縫;③綁扎鋼筋的扎絲頭外露砼表面產生銹斑。前兩種情況都是因為鋼筋的位移造成的,施工中我們采取以下方法有效地解決了鋼筋位移的問題。
出水池內襯墻體鋼筋采用在原出水池漿砌石墻體上設梅花型藥卷錨固鋼筋的方法(間距400*400mm)來固定鋼筋網(wǎng),防止位移;外部砼保護層厚度采用專用模具加工帶有凹槽的砂漿墊塊,這種墊塊凹槽與鋼筋結合緊密,不易脫落,而且墊塊與砼材質相近,結合牢固。樓板雙層鋼筋用鐵馬凳固定,間距l(xiāng)m,成梅花狀布置;為保證鋼筋保護層的厚度,在屋面板鋼筋下墊塑料墊塊,間距l(xiāng)m,成梅花狀布置,這種塑料墊塊與鋼筋結合牢固,解決了常規(guī)綁水泥砂漿墊塊容易脫落、位移,不能有效控制保護層厚度這一弊病。
另外,鋼筋的位移還可能是振搗棒碰到鋼筋所引起的,所以我們要求振搗砼手在振搗砼時盡量避開鋼筋。施工澆筑砼時搭設專用馬道,防止鋼筋特別是懸臂構件的上層鋼筋被踩下,造成保護層過厚,砼表面易產生裂縫,影響砼外觀,而且使鋼筋的有效受力高度減小,嚴重的還會影響結構安全。
為防止扎絲頭外露砼表面產生銹斑。影響砼外觀質量,在綁扎時將扎絲頭彎入結構里面。
三、砼工程
砼的外觀與其原材料、澆筑、養(yǎng)護、成品保護密切相關,所以在的施工過程中我們加強了以下幾個方面的控制。
3.1把好原材料及中間產品關
工程開工前,由建設單位組織參建各方對原材料的料源及質量情況進行考察,最后確定材料生產商(產地),并聯(lián)合監(jiān)理單位及施工單位對原材料進行采樣,按規(guī)定送交有關部門進行檢驗。除了考察認定的材料外,其它產地的材料一律不準使用,從而在原材料供應上保證了質量。
在中間產品的質量控制上,做到嚴格按照試驗室的配合比進行施工配合比的測算并根據(jù)測算結果進行配料計量控制,并主要做到如下幾點:
�、偈┕挝桓鶕�(jù)試驗室配合比計算施工配合比,在得到監(jiān)理人批準后進行現(xiàn)場稱量,稱量過程由承包人、監(jiān)理人、建設單位三家共同見證進行。
�、诠潭ㄉ狭嫌玫倪\輸工具,并要求上料工人嚴格按照稱量所標識的高度線進行上料。
�、酃潭ㄉ狭先藛T,防止新手不熟悉限高線而影響施工配合比。
④每天開工前對水泥進行標準隨機稱重試驗。
⑤承包人質檢人員、監(jiān)理人、項目部現(xiàn)場管理人員隨時檢查配料情況,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糾偏。
由于采取了有效的控制措施,從而保證了砼中間產品的質量。
3.2砼澆筑和養(yǎng)護
砼的外觀質量與砼振搗和養(yǎng)護密切相關,控制不好容易使砼表面出現(xiàn)蜂窩、麻面、孔洞、氣泡、冷縫等質量通病,針對性從以下幾個方面控制。
(1)分層澆筑,對于出水池內襯墻體和泵房柱等結構砼采用分層澆筑,每層厚度不超過450mm,用專用標尺桿控制每層砼澆筑厚度。振搗上層砼時,振搗棒插入下層砼50mm,使上下層砼結合緊密,防止上下層接縫明顯。振搗時振點間距不得大于振搗器作用半徑的1.5倍,一般不小于500mm,防止漏振。開始澆筑時先鋪一層50mm~lOOmm水泥砂漿,以避免墻根處產生蜂窩現(xiàn)象。澆筑門窗洞口時保證兩邊均勻下料,防止因洞口模板受力不均而產生變形。振搗時間以砼表面出現(xiàn)浮漿、沒有氣泡為宜,防止過振和欠振。
(2)屋面板砼的振搗采用插入式和平板式振搗器相結合,避免漏振。操作工人用劃有標記的鋼筋棍控制澆筑厚度。砼澆筑后適時拉線找平,用長木刮杠刮平。
(3)砼澆筑完畢后在12h之內進行養(yǎng)護,采用噴霧器噴水養(yǎng)護。屋面后期采用澆水后覆蓋塑料薄膜養(yǎng)護,效果較好;出水池墻體采用直接澆水養(yǎng)護。
3.3成品保護
(1)砼澆筑完畢后,嚴禁立即上人,以免在踩出腳印和污染砼。
(2)砼構件沒達到設計強度前不準集中堆放腳手管、模板等材料,以避免在樓板底而出現(xiàn)裂縫。
(3)踏步、門窗洞口陰(陽)角和其他墻角等容易碰撞的地方用竹膠板固定保護,防止因碰撞而缺棱掉角。砼的外觀質量是砼構件質量很重要的組成部分,外觀質量好、強度合格,構件的質量就會得到保證。砼外觀達到了清水砼的質量不僅保證了砼構件的質量,而且省去了抹灰工序,消除了建筑外墻抹灰脫落傷人的事故。對施工單位而言,減少了濕作業(yè),加快了施工進度。對業(yè)主而言既保證了工程質量,又增加了房屋的使用面積。
文章標題:三邵地區(qū)影響工程砼外觀質量控制之美學論文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optiwork.cn/fblw/wenyi/meixue/11132.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6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yè)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fā)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文史藝術論文范文
播音與主持論文 動畫藝術設計論文 美術論文 戲劇論文 導演論文 表演論文 音樂論文 哲學論文 歷史論文 社會學論文 邏輯學論文 美學論文 倫理學論文 心理學論文 文學論文 廣告論文 公共關系論文 新聞論文 外文學論文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www.optiwork.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wǎng)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