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歷史論文 發布日期:2011-01-24 17:03 熱度:
【摘要】本文以丹陽市歷史文化保護規劃為例,針對其保護中存在的保護框架不完善、保護理念與機制相對落后、保護與發展的矛盾突出等典型問題,探討解決方案,以期對同類城市有所啟迪。
【關鍵詞】非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保護;對策;丹陽
我國有眾多的歷史文化資源存在于非歷史文化名城之中,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市建設的迅猛推進,城市歷史文化資源的正在逐漸被蠶食;與此同時,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對城市歷史文化價值的認識在不斷深化,對歷史文化的保護要求也在不斷提高。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許多非歷史文化名城的歷史文化資源保護體系還很不健全,存在著保護框架不完善、保護理念與機制落后、保護與發展的矛盾突出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城市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和城市的和諧發展。
作為非歷史文化名城中的典型代表——丹陽市,地處南京和蘇錫常兩大都市圈交匯地帶,具有廣闊而美好的發展前景。因境內歷史文化遺存眾多,素有“江南文物之邦”的美稱。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大規模的城市建設對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產生了諸多不利的影響,丹陽市歷史文化保護所面臨的挑戰具有相當的代表性。本文通過分析丹陽歷史文化保護中存在的典型問題,探討保護策略,以期對同類城市有所啟迪。
1. 概況
1.1歷史文化資源概況
丹陽是一座擁有6000多年文明史和3000多年建城史的江南文化古城,在歷史上曾是春秋吳國季子封疆和南朝齊梁帝王故里,古時名勝古跡眾多,境內歷代名人輩出,城市文化積淀十分豐厚。
南朝帝王陵墓及其石刻公認為全國文物之瑰寶,孔子所書的延陵季子墓碑和唐中和銅鐘則為江蘇乃至全國所罕見。至于古之丹陽八景、練湖二十四景、七峰山房等則可與其他江南名勝相媲美,眾多的古建筑、古墓葬又代表著丹陽歷史文化之豐富。丹陽境內現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86處,文物控制單位23處,古文化遺址、古建筑、古墓葬等300余處。有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4項,鎮江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13項。
1.2保護工作概況
丹陽市政府十分重視文物古跡保護,開展了一系列工作:
(1)出臺了《丹陽市文物保護辦法》、《丹陽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及建設控制地帶管理職能》、《城市建設規劃中的文物保護工作意見》等一系列規章制度。
(2)加強了對文物古跡的保護,重視地下考古挖掘工作。
對文物進行普查并分批公布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修復一批重點文物,文物保護工作取得較大進展;劃定了文物保護單位及文物點的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成功發掘一批有價值的歷史文化遺址等。
(3)對歷史地段進行控制,劃定了西門大街歷史文化街區。
(4)重視重點文物的規劃控制,完成了《南朝陵墓石刻保護規劃》。
(5)加強歷史文化保護的宣傳和研究。
2. 存在問題
2.1保護框架不完善,難以有效保護歷史文化資源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對歷史文化保護的關注度、認識和要求在不斷提高。歷史文化保護的對象已不僅僅局限于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文化街區,城市格局、城市環境風貌、大量非文保單位歷史文化資源點以及非物質文化遺存的保護已成為歷史文化保護的重要內容。對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也不局限于單純的保護,而且更注重突出文化主題,促進歷史文化活力的再現。
然而,非歷史文化名城由于保護框架還很不完善,屢屢出現“漏保”、“欠保”的現象。以丹陽為例,在本次規劃以前,丹陽沒有編制歷史文化保護專項規劃,僅編制了《南朝陵墓石刻保護規劃》、《九里歷史文化名村保護規劃》等。由于缺乏歷史文化保護規劃的系統指導,丹陽歷史文化的保護內容主要停留在對文物古跡、歷史地段等實行保護措施,而對城市格局、傳統風貌等缺乏保護意識,對區內地下文物埋藏區的保護缺乏有力措施。
2.2保護理念與機制相對落后,無法有效引導城市建設
由于缺乏科學的理念指導,丹陽歷史文化保護出現了城市建設對城市傳統風貌特色保護不夠、歷史街區保護與周邊發展協調不夠、文物古跡保護與周圍城市環境融合不夠的“三不夠”的問題。目前,由于大規模舊城改造強烈的沖擊,老城區的特色正在逐漸消失;由于對西門大街歷史街區的保護采取的是簡單化保存的措施,造成歷史街區與城市發展進程極不協調;除了南朝陵墓石刻,對其他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主要停留在對文物個體實施保護階段,文物保護缺乏與周邊環境的協調。
同時,在現階段,由于吸引社會資金參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機制尚未建立,歷史文化遺產的利用與城市建設未能有機結合,作為城市重要資源的歷史文化遺產未能發揮充分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歷史文化的保護與發展。
2.3保護與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影響城市總體和諧發展
長期以來,歷史地段一直存在“保護”與“發展”的基本矛盾,這兩者在同一空間內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延續城市文脈需要對歷史地段進行有效保護;另一方面,城市發展需要對舊城進行改造,導致歷史地段不斷遭到“建設性破壞”。
從丹陽的實際情況來看,老城區保護未受到足夠的重視,隨著大規模的舊城改造和房地產開發,丹陽老城風貌已不復存在;政府雖然劃定了西門大街歷史文化街區,但保護效果卻并不明顯。西門大街雖然仍保存著古運河碼頭、胡家住宅、林家大院、正義坊、城隍廟遺址、警鐘樓、三思橋等豐富的歷史遺跡和建筑,但由于沒有對歷史街區進行系統的保護,一些文物保護單位得不到有效監控和保護,居住在古建筑內的部分居民亂搭亂建、出租房屋,破壞了古建筑的原有風格。在長期演變的過程中,西門大街歷史街區積淀了豐富的歷史文化,同時也累積了歷史遺留下來的各種矛盾和弊端,社會結構也趨向于老齡化、貧困化,與城市發展進程極不協調,與現代化的城市形象形成了極大的反差,對和諧社會的構建提出了極大的挑戰。
3. 思路與對策
3.1科學架構保護框架,全面展現歷史文化內涵
科學構架保護框架的意義在于將城市歷史傳統空間中那些真正具有穩定性、積極意義的東西組織連接起來,并將歷史要素與未來發展的可能性結合進來,形成一個以保護傳統文化、展現傳統特色文化內涵為目標的城市空間框架。
3.1.1保護框架的構成要素
保護框架由自然環境要素、人工環境要素、人文環境要素三部分構成。
(1)自然環境要素
指有特征的地貌和自然景觀,包括地理條件和氣候,物候條件。
(2)人工環境要素
指人們建設活動所產生的物質環境。指對丹陽以內城河、護城河為骨架的傳統空間格局和傳統民居、特色街市以及各類文物點所反映的人工環境特征的保護。
(3)人文環境要素
人們生活風貌的環境體現,指對居民的社會生活、生活習俗、生活情趣、文化藝術等方面所反映的人文環境特征的保護。包括歷史人物、宗教信仰、歲時節慶、傳統文化等。
3.1.2保護框架的構成結構
保護框架的結構包括節點、軸線、區域三部分以及它們相互關系所共同構成的城市景觀特色。
節點――人們感覺和識別城市空間的重要參照物,指對山水、寺觀、民居、樓閣、古塔、古墓葬、古井、古木、牌坊等的保護。
軸線――人們組織生活,體驗歷史的主要通道。主要指歷史街道。
區域――具有某種共同特征的地段或各街區,人們在其中活動能得到特殊的感受。主要指西門大街歷史街區。
3.1.3保護框架主題
在概括提煉丹陽歷史文化風貌特色的基礎上,通過加強對城市整體歷史文化環境、重點歷史地段和單個文物保護點的保護,整體地保護丹陽歷史文化名城傳統的物質形態和文化內涵。為突出保護丹陽歷史文化名城的內涵,確定出保護框架的主題有:
主題一:“江南文物之邦”——突出丹陽在歷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歷史景觀風貌的保護。
主題二:“吳文化發祥之城”——突出丹陽作為吳文化發祥地之一,展現吳國早期古城址——葛城遺址、春秋吳國季子封疆的魅力和內涵。
主題三:“齊梁文脈體驗之城”——突出保護齊梁石刻及古墓葬等,展現丹陽齊梁文化。
主題四:“紅色革命戰斗之城”——突出保護丹陽的革命遺跡,展現丹陽紅色文化。
主題五:“文人雅士寄寓之城”——突出保護名人故居、故里等,展現丹陽名人文化。
3.2創新保護理念,探索保護與利用的有機結合之路。
一是確立歷史文化保護與經濟發展雙贏理念,為經濟建設提供保障。將歷史文化保護工作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納入城鄉建設規劃,納入財政預算,納入體制改革,納入領導責任制,在服務發展中不斷提升文物保護工作的地位和水平。
二是樹立文化資源向文化資本轉變的理念,促進文物管理方式的轉變。按照文物保護工作“保護—利用—再保護”原則,以文物的保護、開發和利用為載體,大力發展文物旅游業,促進文物再保護,以此推進地方經濟的發展。
三是落實以人為本的理念,不斷探索文物保護工作新機制。通過領導重視、部門配合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形成了歷史文化大保護的新格局。
3.3采取整體保護、有機更新的策略,促進城市歷史與現代共生。
堅持科學發展觀,從繼承弘揚優秀歷史文化和保護真實的歷史文化遺存及其環境出發,采取整體保護、有機更新的策略,妥善處理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與城市現代化建設的關系,使傳統風貌保護與現代化城市建設相互協調,在保護中求發展,在發展中促保護,促進城市歷史與現代共生。
整體保護有利于延續城市歷史文脈,整體提升地區的價值和魅力。但同時歷史地段不僅是城市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也是人們生活的物質載體。因此,一方面,我們應積極保護歷史地段的歷史價值;另一方面,我們也應采取有機更新方式,解決人民生活需求同歷史環境中生活設施匱乏、人口密度過大等不利的客觀問題。保護和更新的意義都在于其能否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精神文化需求,能否發展成為既富有歷史文化特色、又具有現代城市生活功能的城市環境。
因此,無論從丹陽城市總體發展的要求還是從舊城改造的難度來看,采取“整體保護、有機更新”的策略,有利于解決歷史地段保護與發展的難題,促進歷史文化保護和城市和諧發展。
4. 結語
中國正處于快速城市化和現代化的進程中,由此帶來的大規模城市建設和老城更新對歷史文化的保護形成威脅,加強非歷史文化名城的歷史文化保護十分及時且意義重大。歷史文化保護是一項長期的、任務艱巨的工作,不能急功近利,不能一勞永逸。只有通過我們堅持不懈的努力,才能使燦爛的歷史文化永遠傳承。
注釋
①據《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理論與規劃》及相關資料分析,我國有歷史文化城鎮2000多個,其中98%以上都沒有獲得法定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的稱號。
參考文獻
1、阮儀三,王景慧,王林.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理論與規劃.同濟大學出版社,2007.
2、張松.歷史城市保護學導論.同濟大學出版社,2008.
3、江蘇省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丹陽市歷史文化保護規劃,2008.
文章標題:對丹陽市歷史文化資源保護的幾點思考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optiwork.cn/fblw/wenyi/lishi/6647.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6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文史藝術論文范文
播音與主持論文 動畫藝術設計論文 美術論文 戲劇論文 導演論文 表演論文 音樂論文 哲學論文 歷史論文 社會學論文 邏輯學論文 美學論文 倫理學論文 心理學論文 文學論文 廣告論文 公共關系論文 新聞論文 外文學論文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www.optiwork.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