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建筑設計論文 發布日期:2010-08-17 11:37 熱度:
【摘要】:本文對居住區園林景觀設計進行了初步探討,并重點分析人性化、生態化、個性化的居住區景觀設計。并結合某花園景觀設計的案例分析。
【關鍵詞】:居住區景觀;景觀設計;人性化;生態化;個性化
隨著現代城市化進程的逐漸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房地產業隨市民對自己居住生活環境的注重而乘風破浪、飛速向前。高度重視居住區綠色環境,全面建設生態住宅、綠色住宅已成為當今住宅建設的發展趨勢。過去居住區景觀設計往往被簡單地理解為綠化設計,景觀布置也以園藝綠化為主,景觀規劃設計在居住區規劃設計中往往成為建筑設計的附屬,常常是輕描淡寫一筆帶過,未經深入設計的環境效果難免不盡人意。如今,專業化景觀設計已成居住區建設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環境景觀在居住區中逐漸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城市人大約有三分之二的時間花費在住區中,居住區環境景觀質量已經直接影響到人們的心理、生理以及精神生活。因此,居住區的景觀設計質量已經成為樓盤開發的重點,也是消費者購房的重要決定因素。
1.居住區景觀的構成
1.1綠化綠化是環境景觀的基本構成元素,現代居住區的園藝綠化呈現幾種趨勢:
(1)種植綠化喬、灌、花、草結合,高低錯落、遠近分明、疏密有致,綠化景觀層次豐富;
(2)種植綠化平面與立體結合,居住區綠化已從水平方向轉向水平和垂直相結合;
(3)種植綠化實用性與藝術性結合,追求構圖、顏色、對比、質感,形成綠點、綠帶、綠廊、綠坡、綠面、綠窗等綠色景觀,同時講究和硬質景觀的結合使用,也注意綠化的維護和保養。所有這些都極大地豐富了居住區綠化的內涵。
1.2道路設計道路是居住區的構成框架,一方面它起到了疏導居住區交通、組織居住區空間的功能,另一方面,好的道路設計本身也構成居住區的一道亮麗風景線。在進行居住區道路設計時,我們有必要對道路的平曲線、豎曲線、寬窄和分幅、鋪裝材質、綠化裝飾等進行綜合考慮,以賦予道路美的形式。
1.3水體水是萬物之源,生態環境的靈魂;有了水,環境才會顯得空靈,才有生動的氣韻。水體的各種造型,能形成不同的景觀效果。水體設計分為動態水體和靜態水體。動態水體主要分為噴泉、涌水、瀑布等,可增添空間的活躍氣氛。靜態水體以不同深淺的水池形成平靜的水面,增添空間的寧靜氣氛。水體與植物、園林小品一樣,在改善環境小氣候,豐富景觀,增加視覺層次等方面都有其特有的作用。
1.4鋪裝廣場鋪地在居住區中是人們通過和逗留的場所,是人流集中的地方。在規劃設計中,通過它的地坪高差、材質、顏色、肌理、圖案的變化創造出富有魅力的路面和場地景觀。優秀的硬地鋪裝往往別具匠心,極富裝飾美感,能使空間更富層次變化。
1.5園林建筑及園林建筑小品園林建筑具有使用和造景的雙重功能,在空間構圖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園林建筑小品功能簡明、造型別致、體量小巧,是構成游園空間活躍的要素,起到豐富空間和點綴、強化景觀的作用。常見的有涼亭、花架、雕塑、景墻、園桌、園凳、欄桿、園燈等。
2.居住區景觀設計的指導思想
2.1堅持以人為本、使用為本原則用可持續性發展的眼光,營造能夠滿足人舒適、親切、愉悅、安全、輕松、自由及充滿活力等體驗和感覺的空間。在空間景觀規劃中貫徹“以人為本”的原則創造最符合人們需求的,充滿人情味的空間。對低耗、節能、高效原則認真把握,對環境景觀服務的終極目標———健康與舒適性進行全面把握。
2.2堅持生態學原理。
2.2.1以城市生態系統為基礎,注重生態效益;以提高居民小區的環境質量,維護和保持城市的生態平衡為前提。
2.2.2根據植物共生、循環、競爭、生態位、植物種群生態學、植物他感作用等生態學原理,因地制宜地將喬木、灌木、藤本、草本植物進行空間藝術處理,合理配置在一個群落中,有層次、厚度、色彩,使具有不同生物特性的植物各得其所,從而充分利用陽光、空氣、土地、肥力,實行集約經營,構成一個和諧、有序、穩定、壯觀而能長期共存的復層混交的立體植物群落,使居住區綠化發揮更好的生態效益。
2.3努力提高居住區的綠地率改善植物的空間分布狀況,是提高綠化水平的有效途徑。運用生態園林原理,設計多層結構,喬木下加栽耐蔭的灌木和地被植物,構成復層混交的人工植物群落以得到最大的葉面積總和,從而提高居住區綠化的綠地率。
2.3.1在居住區內不透水的部分如道路、建筑、廣場比例較大,而綠地面積已經很少的情況下。設計時,合理分配園林諸要素,充分發揮植物造景對空間處理的作用。
2.3.2合理安排植物、道路、建筑、廣場、水體的比例關系,重點突出植物造景,同時充分運用植物覆蓋所有可以覆蓋的黃土,努力提高單位面積的綠地率。
2.4努力提高社區性活動空間在居住區環境中會發生很多活動,每種活動都是在一定得場景中展開的,每個人對場景的質量、私密性以及社交的渴望程度等因素均有所不同。在不同的場景中,行為是否適當,何時有什么樣的人參與等,這些均取決于不同人對文化及規則的認知程度。當文化規則變時,人的行為亦將改變。設計時必須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的環境行為學知識,使建成環境滿足居民日常活動的需要。
3.居住區景觀設計手法與實例分析
3.1人性化設計
居住區的園林景觀是為了休閑、運動和交流,因此,園林景觀所創造的環境氛圍要充滿生活氣息,做到景為人用,富有人情味。在該小區花園中,人們能在樹蔭下乘涼、聊天、散步,在綠地中健身、博弈、陶冶情操;天真活潑的孩子們能在戶外游樂場上玩耍、嬉戲,在成長中感受童年美好的環境;老人們散步時能有個涼亭、花架等歇腳的地方,空閑時談笑風生、回味往事當年、與自然同在。
從住宅入口,直到分戶入口,都進行了綠化,使人們盡量多接觸綠色,多看到園林景觀,可以隨時隨地地享受到新鮮空氣、陽光雨露、鳥語花香以及和諧的人際關系(圖1)。
在花園中,為了削弱樓間距小而造成的壓抑、生硬、樓與樓層次分不開的問題,削弱朝向不好的戶型的缺陷,讓住戶天天回家走在樓間環境中感到放松、舒適。在此住區樓間區域,拋棄以硬質設施體現環境豐富性的手法,只設置少量滿足最基本的必要活動的環境設施,如通行的步道、座椅、小尺度的活動鋪裝等,而將大量的精力放在植物的空間塑造與精致上,通過精心搭配最常用的鄉土植物,弱化密集的建筑群給人帶來的壓抑感(圖2)。
圖1兒童活動場地圖2通過植物設計削弱樓間距較小的環境空間
3.2生態化設計
園林綠化生態效益的發揮,主要由樹木、花草的種植來實現。因此,該花園以綠色生態作為小區景觀的著眼點。目前有些設計過分強調標志性建筑,占用過多的空間建造園林小品,使原本不多的綠化面積更加可憐。在這里,喬木下面有灌木,灌木下面有花草的復層種植結構,是強調以綠為主的具體體現,是增加綠量的基本保證。良好的植物景觀往往作為園林小品、甚至鋪裝、坐凳的獨特背景,通過色彩、線條、形貌、體量、質感等方面的對比突出園林小品以及鋪裝、坐凳所處的特定空間,起到點景的作用。而且該住區的園林綠化不只是平面化,而是“林蔭型”的立體化模式。利用墻壁種植攀緣植物,可以弱化建筑形體生硬的幾何線條,使這部分空間增加美化、彩化效果,從而提高住宅小區的生態效益(圖3)。
圖3生態化居住休閑空間圖4動靜結合的水景設計
3.3個性化設計
居住區園林景觀設計與其它設計一樣,要求不斷創新,切忌在不同的環境中作出相同的設計來。該花園的園林景觀設計以自然道路為主線,自然環線型主干道打破了整齊建筑群的僵化布置。自由地應用光影、色彩、聲音、質感等形式要素與地形、水體、植物、建筑及構筑物形體要素創造優美環境。水景設計在手法上將形與色、動與靜、秩序與自由、限定與引導等水的作用有機結合,使水體環繞主干道帶壯分布,形成人與自然充分親近的生活領域,既改善城市小氣候,豐富了城市環境,又可供觀賞,鼓勵人們參與。使得身居鬧市的人們能獲得重返自然的美好享受(圖4)。
4.結語
居住區景觀設計,是一個綜合性的課題,是技術與藝術的結合,與建筑設計、園藝設計等密不可分。它能反映出不同時期的社會經濟、文化特點。社會的發展和形勢的需要向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們用發展的眼光去研究探索這門學問。通過建設具有較高水平的現代居住區景觀設計,以達到改善城市生態質量和人居環境的目的,在人與自然相互依存的條件下,開拓人與自然充分親近的休憩生活境域,使久居鬧市的居民獲得重返自然的身心享受,這是人們共同追求的理想,是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參考文獻:
[1]白德懋.《居住區規劃與環境設計》.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劉濱誼.《現代景觀規劃設計》(第二版).東南大學出版社.
[3]黃曉鸞.《居住區環境設計》.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0.
[4]吳林春、丁金華.《對居住區環境建設中綠化設計的思考》.建筑知識.2002.
文章標題:現代居住區景觀設計探析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optiwork.cn/fblw/ligong/jianzhusheji/778.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www.optiwork.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