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所屬欄目:城市規劃論文 發布日期:2011-02-14 07:45 熱度:
摘要:居住小區是城市的基本構成。住宅小區規劃設計最終是為人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使人能更好的實現他們的各種個人與社會活動。因此,適應與滿足人的需求是住宅區規劃設計的基本要求。
關鍵詞:居住區、小區規劃、交通規劃、方案
針對近年來國家提出將住宅建設作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和居民新的消費熱點,并將住房制度由福利型分配轉為貨幣型分配,住宅建設進入由"數量型"轉向"質量型"的開發建設階段。在居住區規劃與住宅設計中,積極推進"以人為核心"的設計觀念和"可持續發展"方針,通過規劃設計的創新活動,標準的居住環境,從而使中國住宅建筑技術獲得整體的提高,城市居民對居住環境要求也隨之日益提高。
一、居住小區設計與城市交通規劃
根據傳統的說法,城市用地及其道路骨架形式往往構成格網狀、環形放射狀、星狀、組團狀、帶狀、環狀等不同的城市形態。但是在實踐中,往往形成綜合狀。例如北京的城市道路網,是沿襲了很有民族特色的棋盤式街道布局,后來形成了二環、三環、四環以及五環、六環的綜合型道路骨架。隨著環路的增加,無形中就擴大了城市邊緣。而在邊緣建的住宅區城,都是“睡區”臥城,大大增加了由交通帶來的城市聚焦現象。由市中心放射出去的主干道和環路,又因交叉路口太多而起不了快速路的作用。
二、居住小區的規劃設計
1居住小區的生態環境系統
在住區規劃中要防止盲目提高容積率、只重建房不重環境的傾向。對住區空間的布置,必須首先考慮生態環境,并按生態要求,本著"以人為本"原則,在住宅布置、環境布置、交通系統等環節保證住區有充足的日照,清新的空氣,良好的通風,潔凈的水面,盡可能擴大綠化面積,提高植物的中面系數(多種樹)和造氧功能。不讓小區有裸露泥地,以盡量減少塵埃。要充分利用原有樹林和水面,并使其合理使用。絕不能盲目破壞自然山水,隨便推山建房,砍樹取地。同時要做到處理"三廢",凈化空氣和水面,落實防風、防塵、防曬措施,改善小氣候,使住區生態環境比原來好得多。生態住區要提倡環保理念、節能理念,充分利用環保材料、節能材料,使用太陽能,節約用水,垃圾進行無害化處理。
2居住小區空間布局合理化
居住小區的空間按其功能要求一般劃分為公共空間、半公共空間、半私用空間和私用空間四級。公共空間即居住小區的公共干道和集中的綠地或游園,供居民共同使用。在公共空間的規劃上應與文化建筑、水面、曲橋、草坪、樹木、雕塑小品或城市公園、河流水系等結合在一起考慮,營造出一種舒適、幽雅的空間氛圍。半公共空間,是指其公共性具有一定的限度的查間,作為居住組團內的半公共空間是供居民共同使用的,它是居民增加相互接觸、熟悉、交流的地方,是鄰里交往、游樂、休息的主要場所,也是防災避難的疏散的有效空間,以及通過較完整的綠地和開闊的視野作為居民接近自然的場所。在這部分的空間規劃上應注重根據各居住組團的不同組合方式來考慮,并保證其交通暢通、功能齊全。半私用空間是住宅樓幢之間的院落空間,是居民就近休息、活動和健身的場地,在設計上應注重其設施的多樣化和完備性,把它規劃成小區中最具有吸引力的居民活動空間。私用空間即住宅底層庭院、樓層陽臺與室外露臺。底層庭院的設置使居民可以自由種植,增加組團內的景觀,又使居民有安全感。樓層上陽臺可以眺望、休息、種植花卉,營造垂直綠化的景色。
3居住小區的安全性
住宅小區的居住環境安全與否,是小區居民極其關心的問題,要創建一個安全的居住環境不僅要有科學的小區管理制度,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賴于小區規劃的安全性,這其中涉及到居民的生理、心理安全和社會安全等因素。在住宅小區的規劃設計中應充分考慮居民的有效防范行為,通過控制小區和組團入口、明確劃分空間領域等措施來提高小區的安全防衛能力。一是在小區和組團的人口處設置明顯標志,使住宅小區具有較強的領域性和歸屬性。二是注重院落空間的強化,使居民之間既有充分了解和相互熟悉的機會,又可以使住戶視線能夠觸及到住宅人口,便于對陌生人進行觀察、監視。三是注重小區交通網絡的合理組織。在小區主干道的規劃設計上要做到"順而不穿,通而不暢",減少交通環境的混亂交雜,提高安全系數,在小區級道路的規劃上盡量作曲形設計,限制車輛穿行的速度,達到安全與降低噪音的目的。同時,規劃時應盡量減少組團的出入口,一般設置兩即可,以便有效控制外來行人任意穿行,從而起到安全防衛的作用。
4居住小區的配套服務
在住宅小區規劃中,社會服務環境的營造也是不可忽視的內容。在服務設施的設置上要考慮居民的生活要求和行動軌跡,如小區級商業服務設施應布置成外向型,設在人流交通必經之路的出人口附近,使居民方便順路購買。自行車、摩托車存放與垃圾處理也是小區服務環境的關鍵問題之一,住宅小區中的自行車庫應遵循集中與分散的布置方式,因地制宜,采取多種途徑。如利用院落中的半地下室以及高架平臺下部等。以往住宅的垃圾處理通常是將垃圾道附設于住宅的樓梯平臺處,因而經常發生堵塞而造成臭氣四散、影響居住環境,在住宅小區規劃中可以將垃圾道改設在住宅內部生活服務陽臺處,避免公共場所的交叉污染,也可以放棄垃圾收集方式而采用室外垃圾桶、垃圾箱和中轉站來處理。在垃圾中轉站的設置上應注意便于垃圾清運和處理,不要使清運垃圾的車輛橫穿小區,造成污染的擴散。
文章標題:淺談居住小區規劃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optiwork.cn/fblw/ligong/chengshiguihua/7111.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6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www.optiwork.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