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所屬欄目:城市規劃論文 發布日期:2011-02-14 07:43 熱度:
【摘要】商業街區承載城市歷史和文化傳統,是城市生活的重要載體,生活的重要信息源。隨著商業的發展,出現了步行街室內化的傾向,本文通過對商業步行街的產生及發展過程的溯源,利用城市空間自組織發展理論剖析室內化風格的產生原因。
【關鍵詞】商業步行空間,室內化風格,城市空間組織理論
【正文】商業文化日益壯大,與傳統歷史傳統文化與生活方式交融碰撞沖突的過程中,商業步行空間街及附屬要素隨著城市空間競爭而發展。
一.商業步行街的產生與發展
西方現代商業步行街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簡要地說:第一代步行商業街――僅僅為了吸引顧客;二代步行區――體現了對步行者的關懷;第三代步行區――成為社會活動中心。步行街發展到第三代,完整地體現了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經濟效益三者的結合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城市商業步行街的理論與實踐還相對滯后。在我國,現代意義上的商業步行街建設起步較晚。自1980年蘇州觀前街開辟為全國第一條步行商業街,短時間內成為我國各地更新舊城商業街道的一種主要模式,較有影響的有北京琉璃廠文化街、南京夫子廟、紹興府河步行商業街等。九十年代以來鄭州、上海、海口等城市開始將此項建設列入了城市總體規劃或綜合交通規劃,并在建設實踐中取得了較大成就。在廣州,95年3月開放的上下九路步行街,一年間客流量超過2000萬人次。但總的來說,我國城市步行街的建設還處于起步階段和發展初期,只相當于西方發達國家第一階段的發展水平.一般來說,這些步行街(區)還是單純的購物場所與交通管理的簡單結合。
二.室內化傾向的表現
室內化風格是商業步行街作為城市空間,在其發展中所表現出來的一種傾向和狀態,在深層次受到城市空間規律的制約,是這一規律內在機制運動發展的必然結果。它主要有如下的表現:
(1)開敞空間室內化
將原有房屋界定的街道加以頂蓋。通過對街道交通控制、鋪地、綠化、小品等的處理,將原有的城市進路變成帶有室內性質的街道,更加緊密聯系組織實體,室內化的街道不僅成為步行者的天堂,也是城市有機整合的有效途徑。
(2)建筑內外界限摸糊化
建筑與城市交通系統緊密相連,開放底層或局部空間,成為城市公眾步行或活動場所,借助室內環境創造宜人的城市環境。城市中心區的建筑有相當數量具有保留價值,通過街道的室內化,使建筑更好地相互補充利用,形成綜合效應,又不對原有面貌進行大規模的變更,往往可以煥發新的活力。
(3)城市功能室內化
傳統城市空間的諸多使用內容如集會、游憩、購物、休閑等隨城市的變異、生長,逐漸向建筑內部空間轉移。建筑擔負起越來越重要的城市功能,成為人們休閑、集會的場所。諸如,在建筑內部開辟公共步行街,并與其它建筑一起,形成網絡化、系統化的步行體系,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城市街通的功能。這樣的嘗試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開始了。當時的一些百貨商店設置了獨特的玻璃中庭,創造出可以讓顧客感受到舒適性、獨特性的內部空間,使得商業設施具有自身鮮明的特色,以便吸引更多的顧客。這種城市外部功能室內化的表現在城市中心顯得更為突出和明顯。隨著機動車數量劇增導致的空氣污染與步行危險、建筑密度太高導致環境惡劣等客觀條件,促使人們更愿意在室內活動。正如簡•雅各布斯指出的,這也是導致現代城市街道活力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城市空間理論
(1)引入城市空間理論的根據:商業步行街產生于城市空間競爭
城市步行街空間興起于上世紀二十年代后期汽車開始普及以后,為了解決擁擠不堪的交通狀況而開辟出了一段專供人行走的地面交通系統,卻帶來意想不到的商業成功。商業步行街空間誕生于工業化城市興起的年代,是城市工業化力量日益強盛,商業文化開始蔓延,大眾心理更替演進,城市諸多要素由于以上因素的變化產生巨大而突然的變化時,城市空間作為這些變化最直接的承載者,產生的一種調整的結果。城市商業步行街空間的產生本身就帶有著城市空間自身運作的秩序與必然,而這對這一空間的研究必然要追溯城市空間自身發展的自律性規律。研究城市的運作機制,揭示城市商業步行空間所包含的諸多要素。
(2)對城市空間的整體認識
眾所周知,城市空間是一個開放的復雜系統,人口、物資、能量、資金、信息,在空間的流動,地域和城市的不均衡發展,通過分化合調整,組織新秩序,構成了城市系統的開放性、動態性、內部作用非線性及內部各關系漲落等自組織條件和特制。因而城市空間發展的過程現象雖然紛繁復雜,由于其自組織特性的存在,仍有隱藏其中的秩序和成長方式。這種秩序和規律作用于空間的類型,及各空間的生長方式,發展時序以及區位選擇,并作為一種隱藏的機制作用于各空間隱藏的發展過程之中。
(3)城市空間發展變化規律
①地區化空間協同一體的趨勢。
城市空間的發展實質上是城市建設個體通過集聚(concentration)、侵入(invasion)、接替(succession)等形式對各種空間生態位的開發、選擇、競爭、共生,最終形成相對穩定有序的空間結構的過程。
②空間競爭
所謂空間競爭就是運用某種差異或優勢,在有限資源的前提下通過相互作用獲取生存和發展機會,在時間和空間上擇優汰劣、選擇和發展的過程。競爭是相互聯系的個體之間的一種基本關系。它反映著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事物、系統或要素具有個體性,并為了保持個體性而相互排斥、相互影響、互相干預的自然屬性。這種竟爭關系不是由外來力量強加于個體之間的,而是個體之間固有的。
城市系統中由于資源的有限分布和區位差異導致空間競爭的發生。其過程是通過對資源的占有和對對方產生負反饋作用。空間競爭可以分為互相利用和互相干擾兩個方面,二者也可以在一定階段互相轉換。
③不對稱性與連鎖性
不論空間競爭采取哪一種方式進行,其結果都具有不對稱性和連鎖性的特點。不對稱性是指競爭不均等的影響競爭者,競爭各方受到影響的大小和后果不同,一個空間類型的競爭代價可能遠高于另一個,即競爭后果的不等性。這種不對稱性是使競爭繼續進行的重要力量。連鎖性指的是對一種資產的競爭,能影響對另一資源的竟爭結果。如對土地資源的開發會導致電力資源的重新分配;水資源的短缺使得土地資源的開發受限等等。空間競爭的不對稱性和連鎖性體現了競爭結果造成空間形態發展的連續與突變。
由于空間競爭引起的生態位分化以及空間梯度的形成導致了區域不均衡發展的加劇和整體效益的下降。經過長時期的發展演化,空間競爭引發空間協同,不同空間類型逐漸走向集約化和一體化,以便于在競爭中以群體出現,而不被淘汰。同時采取時空分離或通過對資源利用方式的轉化形成各空間類型之間的協同共存。協同機制的產生使得空間系統能夠多渠道、更有效地利用資源、提高系統的整體功能和效益,使空間系統得以持續發展。因而,空間競爭演化的一種表現是空間類型地域性的加強,不同類型在競爭資源時都有各自的勢力范圍。在長期的競爭中,最終在協同作用下形成相對穩定的“割據”局面。
城市在區域范圍內,欲求得生存和發展,就必須選擇最佳的發展區位,以達到成本最小、利潤最大和市場最優。激烈的競爭形成了合理的空間結合,即區域內城市規模合理布局、職能互補、空間分離、結構動態穩定在區域上形成各自的腹地、市場和影響區。
四.結論
城市商業步行街空間產生于空間競爭,作為一種的空間解決方式,商業步行街誕生之初本身帶有步行為空間特征及心理特征的室內化傾向。室內化是符合資源競爭的成本最小,利益最大原則,有助于在單位面積上形成資源利用、職能互補、形態合理的空間實體,是空間集成的一種方式,也是空間競爭必然的結果。
室內化風格在深層次受到城市空間規律的制約,是這一規律內在機制運動發展的必然結果。
【參考文獻】
[1](美)埃德蒙•N•培根著.黃富廂,朱琪譯.城市設計.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
[2]譚縱波著.城市規劃.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3]王建國著.現代城市設計理論和方法.東南大學出版社.2001.
[4]李雄飛編.國外城市中心商業區與步行街.天津大學出版社.1980
[5](日)蘆原義信著,伊用相譯.街道的美學.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89.
文章標題:試用城市空間理論分析商業步行街的室內化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optiwork.cn/fblw/ligong/chengshiguihua/7109.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6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www.optiwork.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