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教育學論文 發布日期:2016-07-09 14:20 熱度:
英語教學不僅要傳授語言知識、訓練語言技能,還要讓學生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汲取充盈的人文精氣、滋養自己的精神家園。今天,英語新課程全新的理念為我們提供了實現理想教育的機遇、激發智慧的舞臺,為我們實現自身的價值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英語新世紀》譯林出版社利用強大的英語教材優勢及豐富的國外英語讀物資源,于2005年9月傾情推出全新的《英語新世紀》初一版、高一版。新版《英語新世紀》集教材同步學習與課外知識拓展為一體,在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的同時,讓學生接觸地道的英語,關注世界,開拓視野。
作為一門工具性的人文學科,英語教學不僅要傳授語言知識、訓練語言技能,還要讓學生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汲取充盈的人文精氣、滋養自己的精神家園。因此,英語教學必須突出“人本”,體現深切的“人文關懷”。英語教學如果不能回歸“人本”,就無法使英語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水乳交融、相得益彰;英語教師如果舍棄了“人文關懷”,也就舍棄了語言教學的精髓和本質。
一、確立人文性的教學理念
有什么樣的教學理念就會有什么樣的教學行為,所以,我們首先必須確立人文性的教學理念。
一方面我們要尊重個性差異,另一方面我們要包容不同的觀點。“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是對建構主義思想的形象寫照,建構主義強調學習的多元化、事物的復雜性、學生的差異性。作為學習的主體,每個學生對事物的認識都具有顯著的差異性,他們各有各的秉賦和天性。作為教學主導的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個性的差異性、不同觀點或看法,讓學生的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在教學“What is happiness to you?”時,我從教材中挖掘出了對學生的人文態度進行教育的一個非常好的話題,即如何看待幸福問題。由于這個問題是基于學生的生活體驗,學生有很多感受,而他們的感受是有差異的,差異是一種師生共享的資源。作為教師,我們更應充分尊重學生的理解和感受。我搭建了Discussion和Debate等不同形式的活動平臺,讓學生和學生之間通過交流進行思想上的調整,我只是適時對一個基本的思想觀點加以引導:要善待父母、親人,要懂得真正幸福的含義。同時我還講了桑蘭的經歷,讓學生了解到:人要考慮事情的積極面,始終保持樂觀的態度。這樣,不但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而且教育學生應做到熱愛生命、與自然和諧共處,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選擇人文性的教學內容
新的教育理念正蕩滌著新一輪的課程實施者,而新課程理念由科學世界回歸到生活世界,正是這種理念的一大飛躍。我們驚喜地發現,新課程更加貼近學生的社會生活實際,內容涉及諸多領域,如時裝、節日、運動、音樂、購物等,很對學生的胃口。這就為課程實施者提供了很好的教學資源,因為學生的現實生活經驗有助于他們對于文本的理解。學生生活在現實世界里,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已經形成了對“自然界、社會和他人”的感性認識,因此,教學內容的選擇一定要面向學生的家庭、學校以及社會現實生活。
盧梭說過:“教育的藝術會使學生喜歡你所教的東西。”是的,興趣是學習活動中一個重要的心理因素,可以起到內驅和強化的作用,“快樂地學習,在學習中獲得快樂”,這是教學所追求的效果。這就要求我們教者充分挖掘語言材料的文化內涵和教育意義,選擇學生所關心的話題,從多角度激發學生參與的熱情。
此外,在與學生進行語言文化溝通的同時,可適時地對他們進行人文精神的教育。如學習Getting along with others時,同學們圍繞making friends這一話題實話實說,談興趣,談愛好,談性格,甚至談學習成績。
我適時并非常中肯地提出了某些學生交友不慎而害人的現象,引起了大家的共鳴;圍繞How to make friends即怎樣理智地交友的話題,我積極引導學生形成了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并教育學生關愛他人、樂于助人、學會做人。讓學生在對教材的自我解讀中反饋人生,這正體現了英語教學中的人文關懷。
三、設計人文性的教學任務
我們的教學對象是一群個性鮮明、思想豐富的學生。要教好他們,首先必須理解他們,理解他們的個性、思想。因而教學任務的設計應注重人文性,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和語言水平,盡量貼近學生的生活和經驗,讓學生置身于貼近自己生活的語境中積極主動地參與活動。要突出任務的真實性,真實的任務與學生的生活學習經驗有關,他們能感到該任務離自己很近,從而能做、愿做、樂做;同時還要充分考慮任務的層次性,根據學生的個性差異設置不同難度的任務,以適應不同學生的需要。
四、營造人文性的教學環境
馬斯洛認為:“只有在真誠、理解的師生人際關系中,學生才敢于和勇于發表見解、自由想像和創造,從而熱情地汲取知識、發展能力、形成人格。”的確,沒有民主和諧的氛圍就不可能有合作學習的模式,融洽的師生關系永遠是第一教學原則。作為新課程的施教者,我們應努力地創設民主、和諧、自由、安全的教學氛圍,營造氣氛寬松的“心理安全”環境和無拘無束的“心理自由”環境,從而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舒展靈性的空間。#p#分頁標題#e#
一節優秀的英語課,貴在能否營造一個充滿“磁性”的教學環境,能否在課堂上激活學生的思維,能否使學生實現自我并從中獲得愉悅的情感體驗。
如在《牛津高中英語模塊5》第二單元The environment的授課過程中,可通過機智巧妙的設疑、點撥和大量的活動,鍛煉學生的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此外,這一課蘊含了許多感元素和人文信息,承載著許多可以發掘和輻射的德育素材,我使用多媒體技術剪接了電影中的一組鏡頭,用一種不事渲染、潛移默化、自我啟悟的視覺手法來鋪展了“我愛我家”的親情主題。
五、開展人文性的教學活動
同樣是課堂,有的老師視為畏途,有的老師視為樂園;同樣的教學內容,一位老師講,學生興趣盎然,換了一位老師,學生學得索然無味。這道理大家都明白:教者對教材處理方式的不同以及課堂內所采用的活動形式的不同必然會導致教學效果的不同。
課程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教材承載著的知識,需要通過師生間的交流、體驗來獲得,因而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中心是新課程實施的核心。我們教者在設計教學的每個環節時都應關注學生積極平等參與、主動獲取知識的理念,注重學生個性的發展和情感態度以及價值觀的自我體現,通過師生、生生間的互動,開展人文性的教學活動,從而形成“互動型”課堂教學模式。
六、建立人文性的評價體系
我們知道,評價的本質功能在于促進師生的共同發展。每個學生都具有不同于他人的先天素質和生活環境,學生的差異表現在許多方面。發展性評價正是強調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建立 “因材施教”的評價體系,真正實施教學的個性化。同時,課堂內外的即時性評價應更具鼓舞性,要用欣賞的眼光去肯定學生的點滴努力,用發展的眼光去對待學生的失誤,對不足不要苛求,對夸獎不要吝嗇。
總之,語言課的學習不僅僅是語言知識的學習,我們從中更應感受到蘊涵豐富的人文內涵、極具魅力的人本精神,我很幸運地率先走進了新課程,用牛津版教材進行著首輪新課程的實踐,感觸良多。新課程使我多了一份寬容和民主,也使我更加自信、更加陽光,我用自己的真情撥動著學生心靈,點燃了學生情感的火苗,使之肯學樂學,以臻教與學的和諧統一。
文章標題:英語教學中體現的人文關懷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optiwork.cn/fblw/jiaoyu/jiaoyuxue/32212.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0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copyright © www.optiwork.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