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所屬欄目:教育學論文 發布日期:2012-03-20 10:43 熱度:
摘要:生源危機不是一個局部現象,目前在全國各省市都普遍存在,弱勢高校尤為突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導致影響岌岌可危,如何化危機為生機,概括為四求,即求準——準確定位;求升——提升質量;求轉——轉變發展方式;求特——辦學追求特色。
關鍵詞:高校;生源危機;對策
20世紀未開始的高等教育擴招,使我國高等學校的數量和在校生人數迅速增加,高等教育由此從精英化進入大眾化階段,高等教育總規模由1998年的108萬人迅速升到2009年2979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24%以上,在我國高等教育急劇擴張的過程中,由于新校的不斷涌現,資源的嚴重不足和競爭的加劇,出現了不少弱勢高校,隨著高等教育適齡人口數的大幅度減少,危機顯現,它的生存狀態堪憂,由弱勢高校引發的問題日益突出,必須予以高度關注。
一、弱勢高校及其生源危機的現狀
所謂弱勢高校是指高等教育系統中已經產生并有可能繼續產生的一批高等學校,因其存在著辦學條件相對薄弱,戰略選擇失誤和經營管理狀況長期不能得到有效改進等生存與發展障礙,面對日益惡化的外部環境,在高等教育競爭中處于明顯不利的地位,這類高校構成的群體即是弱勢高校群體,與優勢高校和強勢高校相比,弱勢高校普遍存在著辦學條件相對薄弱,辦學理念滯后,戰略思路模糊,總體競爭力不強,公眾認同度不高以及生存和發展前景暗淡等典型特征[1]。這類弱勢高校在我國高等教育系統中處于較低層次,它包括一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和相當部分的高職高專。
自1999年高校擴招后,高考報名人數開始了長達10年的迅猛增長,但在2008年,高考生源達到歷史最高的1050萬人開始全面下降,2009年高考人數首次下降至1020萬人,2010年這個數字降到957萬人,今年又比去年減少了24萬人[2]。幾年前,地方一般本科院校就受到降分錄取新生及新生報到率下降問題的困境,生源危機已初露端倪。以江蘇為例,2001年到2004年三年之間均降分錄取的地方一般院校有近10所,地方一般院校降分幅度均在20分上下,最多的需要下降30分才能勉強完成招生計劃。2007年福建省15所高校在本一批首輪投檔出現零生源,一志愿投檔后,文理都有接近半數的學校生源不足,缺額計劃數都達到三分之一。2009年,河南省本三批招生中近半數院校一志愿生源不足,有三分之二的學校文理科志愿生源不足,計劃缺額數占到該批一志愿缺額總數的90%以上。2010年河南本科二批六成高校一志愿上線數不足,文科54所,理科63所院校出現了零投檔,專科批次零投擋現象更不在少數。河南省2011年�?普猩媱�19萬人,填報志愿僅有10萬人。山東2011年�?其浫【降至180分,仍有4萬多招生計劃落空,有關專家預測高考人數的下降趨勢將持續至2018年。
二、生源危機原因及影響論文
�。ㄒ唬┪覈叩冉逃m齡人口減少。
多項專題研究表明: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期內,我國高等教育適齡人口將逐年減少。國家教育與人力資源問題報告課題組對2000—2050年我國高等教育學齡(18—22歲)人口變動趨勢進行總體分析后預測:我國高等教育學齡人口基數將在2008年達到峰值(12488萬人),以后將呈逐步下降趨勢,到2020年,將下降到8208萬人[3]。
另據教育部發布《2009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09年全國普通高中14607所,比上年減少599所;招生830.34萬人,比上年減少6.67萬人,下降0.8%;在校生2434.28萬人,比上年減少42萬人,下降1.7%;畢業生823.72萬人,比上年減少12.34萬人,下降1.48%[4]。
�。ǘ┐髮W生就業困難,入學愿望與入學能力持續弱化。
首先,由于物價指數持續上升,我國多數家庭的收入水平不升反降,這極大地削弱了中低收入家庭的高等教育支付能力,相應地弱化了其高等教育入學能力。再加上學費標準居高不下(目前,即便按照國家核定的學費標準,我國高校收費也遠遠超過了經濟發達國家年均學費占人均GDP20%的比例,達到40%到50%,這遠遠超出貧困家庭的經濟承受能力。這使上大學這一原本是縮小貧富差距、構建公平社會的橋梁變成了拉大貧富差距、加劇社會不公的途徑),我國相當一部分家庭實際上已經無力購買高等教育服務。雖說國家已經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力圖解決貧困家庭子女上大學的問題,但可以預計,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因貧困而無力上大學的問題還將大量存在,在某些地方甚至會進一步加劇。
其次,持續惡化的就業形勢打擊了普通家庭投資子女高等教育的愿望。現代高等教育說到底是一種投資,就業率是學生畢業后對他們預期的教育投資回報的一種測量手段。研究發現,自擴招以來,我國高校畢業生初次就業率呈逐年走低的趨勢:2001年尚能維持在70%以上,2002年下降5.3個百分點,為64.7%,而到2003年擴招后第一屆本科畢業生走向就業市場時,就業率快速降到50%,比上年下降了15個百分點。[5]進入2008年后,由于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壓力進一步加大。2009年普通高校畢業生總量達611萬人,據最保守估計,近200萬大學畢業生未落實就業崗位。[6]再考慮到2008年及此前累計留下的失業大學生,大學畢業生就業問題的嚴峻程度可能已遠遠超過一般估計。大學畢業生起薪水平的不斷降低從別一側面表明了高等教育投資收益呈不斷降低的走勢:據調查分析,1998屆本科畢業生的平均月薪為1085元左右,2003年為1516元左右,看起來是增長了,但考慮到這期間工資年均增長近12.4%以及通貨膨脹等因素,實際上明顯下降了。2009年以來,大學畢業生的薪酬待遇呈進一步下滑態勢,本科生月收入降到1846元,降幅為12%左右,有調查發現,大學畢業生的年均月收入甚至出現了略低于農民工的情況。[7]
�。ㄈ└叩冉逃偁巼H化,世界高等教育正向中國大進軍。
中國是最大的生源市場,吸引了不少外國教育機構到中國招生和在中國辦學等不同方式與中國高校爭奪生源。越來越多學生選擇出國加劇了生源縮水,多年來中國到美國留學生以讀研究生為主,但近年來赴美留學就讀本科的中國學生越來越多。據美國國際教育協會的數據,2008—2009學年,在美國的中國大陸留學生人數為98510人,比上一學年增長21%,而且其中讀本科學位的中國學生增長了兩倍多。越來越多的家長愿意傾其積蓄供子女留學海外,據相關統計,在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中,放棄國內中高考轉而選擇出國留學的學生,正以年均20%的速度增加。
生源危機導致的影響,直接關系弱勢高校的生存,首先反映在學校財務危機上。如果說前幾年我國多數弱勢高校僅僅面臨一定程度的生源短缺危機,現在相當一部分弱勢高校已經可以說是深陷生源短缺的困境了。由于缺乏其他經費來源,在學費標準不可能大幅度提高的背景下,生源短缺就意味著學校財務陷入嚴重危機;招不滿學生就意味著其服務得不到充分購買,收不到足夠的學費,學校的財務風險必然會大大增加;很多學校通過增加銀行貸款擴建的校區,一旦招不到新生,連支付利息都會成為沉重的負擔。盡管如此,由于學校的攤子已經鋪得很大,各方面資金依然會非常大,增收帶支的成效非常有效,學校財務將陷入入不敷出的窘境。其次引發學校的生存危機。對弱勢高校而言,生源短缺既是學校生存與發展陷入困境的結果,也是學校即將面臨更大生存與發展困難的信號。學生的減少會使相關專業的規模效益大幅降低而無以為繼。由生源短缺引發的財務危機會使學校減少教師崗位,降低教師的收入待遇,消減課程及培養項目,減少教學儀器設備的采購。這樣,學校將難以改善辦學條件,不僅難以吸引優秀教師,很可能會不斷流失教師,學校的士氣會下降,提供優秀教學工作的能力將進一步減弱,畢業生就業狀況會變得更加糟糕,社會聲譽變壞也就自然而然了,于是更難以招到學生。特別是對那些前幾年大規模擴建了新校區、引進了人才的學校來說,招不到足夠多的學生就意味著產能過剩。這又會進一步加劇弱勢高校的薄弱程度。這種惡性循環,最終導致學校關閉停辦,被淘汰。一年前,原武漢大學校長顧海良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隨著人口基數的下降,某些高校特別是某些民辦學校和獨立學院離破產可能不遙遠了。”[8]專家的預言絕不是危言聳聽。
三、弱勢高校發展對策論文
高等教育大眾化帶來高校擴招,最后導致生源大幅度減少。這不是一個局部現象,目前在全國各省市都普遍存在。弱勢高校尤為突出,如何應對,這是不可回避的現實。不少專家學者對此提出了調整發展思路,找準自身定位,注重內涵發展。廣州大學軟件學院招生辦主任李雯說:“民辦高校切不可為求生存而放棄質量,要強化管理,利用民辦的靈活機制提高有限資金的利用率,我認為生源危機因素是多方面的,不能就一個因素去分析,需要四求即求準、求升、求轉、求特,倒逼轉型發展。
�。ㄒ唬┣鬁�,就是定位準確。一所高校的定位很重要,這是一所大學改革與發展的基本依據。首先弱勢高校要理性定位,必須站在戰略發展的高度,結合自身的實際,依循高等教育發展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在充分論證和反復討論的基礎上,形成共識,選準所處的位置和扮演的角色,為特色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其次,弱勢高校理性定位,必須考慮地方的特點與需求,為區域經濟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為此,方能得到地方政府和社會的大力支持,從而在地方區域中辦出地方特色,進而在高校之林彰顯自身特色,如果盲目追求綜合性,大而全就可能失去原有的優勢和特點。實際上學生在填報志愿的時候也是專家,在對高校進行打分、排隊和評價。學生個體需求是否一樣的,比如說智力因素、個人愛好,還有他愿意花多少錢,都決定了對學校的選擇。危機也是生機,只要能夠準確定位,明確目標,不斷對學校辦學理念、管理模式、人才培養模式進行適時調整,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應變和創新能力,不斷提高辦學水平和辦學效益,培養未來的學生肯定會受社會歡迎,高校就不會重新洗牌。
(二)求升,就是提升辦學質量。北京理工大學教授楊東平認為,對高等教育而言,生源危機也是一種契機,提高辦學質量應成為高等學校未來十年的最重要的目標。[9]劉延東國務委員在教育部直屬高校工作咨詢委員會全會上強調,堅持走質量提升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道路[10]。樹立科學的質量觀,一是多樣化的質量觀,就是高等教育要為社會提供多層次、多類型、多形式的教育,滿足人們多樣化的教育而設立的質量標準,如果只講一種,弱勢高校就沒有生存余地;二是以人為本的質量觀,把人才培養質量作為學校發展的核心標志。要樹立以學生為本,人人成才的理念,將學生發展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要樹立學生評價為先的理念,把學生評價作為衡量辦學的依據。
�。ㄈ┣筠D,就是轉變發展方式。前幾年,大學持續擴招,有的高校走的主要是規模擴張的粗放式發展路子。高校之間的競爭,主要集中在規模上,不少高校一般規模在2-3萬人,有的高校規模高達6-8萬人,而很少有辦學質量比較,隨著生源危機的出現,辦學能力逐漸成為考生擇校的重要因素。過去“大而全”的粗放發展模式已經不再適用。應盡快加強內涵建設,培育特色專業、優勢專業,克服同質化傾向,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把握好重點突破和整體推進的關系,培育適應不同類型教育和人才成長的學校管理體制與辦學模式,將工作重點轉移到內涵建設上來,調整學科專業結構,根據不同時期自身發展特點和要求,有計劃、有步驟、有重點的開展各項內涵建設,以提高辦學效益和辦學質量為中心任務,不斷夯實內涵發展基礎,實現又好又快發展。
�。ㄋ模┣筇兀褪乔筠k學特色。辦學特色是學校在長期教育實踐中形成的獨特的、優質的、穩定的教學風貌。辦學特色不是總結出來的而是辦出來的,大學特色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積淀的過程。前幾年,有的高校隨著擴招浪潮,追求專業大而全,學科涵蓋七、八個門類的學校很多,有的多達10多個,而這些專業通常差別不大,甚至完全雷同。與此同時卻發現了另外一個問題就是自身原有的特色卻逐漸在喪失,在發展專業的過程中也沒有形成自己新的特色。要追求自身辦學特色,必須切忌互相攀比,求全、求大、求高。要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強,人強我特。一方面,要繼承優良傳統;另一方面要適應經濟發展需要,打開辦學之門,看看社會上需要什么就干什么;其三弱勢高校大多處在中小城市,突出服務“地方性”,人才培養“應用型”,為地方服務不等于降低水平;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學校也可以辦出高水平,每個層次都能產生一流的學校。
論文參考文獻:
[1]賈永堂:我國高等教育發展中弱勢高校問題[j]教育發展研究,2010(3),23-24頁
[2]姜乃強:高校面對生源減少挑戰[Ⅳ]中國教育報,2011-6-9第一版
[3]教育與人力資源問題報告課題組,從人口大國邁向人力資源強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07頁
[4]閔維方等,2005年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的調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1),32頁
[5]原春琳:今年高校畢業生就業率同比基本持平[N]中國青年報,2009-7-9第一版
[6]姜葳:畢業生工資等同農民工:專家建議高校按市場需求確定專業和招生規模[N]北京晨報,2009-9-9第2版
[7]趙婀娜等:生源危機倒逼發展轉型[N]人民日報,2011-8-5第18版
[8]張爍、徐升升:2011年高校調查報告顯示:部分高校將因生源銳減出現“存亡危機”哪些高校將面臨生存挑戰[N]人民日報,2011-5-20第18版
[9]劉延東在教育部直屬高校工作咨詢委員會全會上講話[N]中國教育報,2011-8-11,第1版
文章標題:弱勢高校生源危機困境及對策研究之教育學論文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optiwork.cn/fblw/jiaoyu/jiaoyuxue/11500.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6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教育論文范文
教育技術論文 特殊教育論文 影視教育論文 藝術教育論文 體育科學教育論文 人文教育論文 成人教育論文 職業教育論文 教育學論文 學前教育論文 小學教育論文 中學教育論文 初等教育論文 高等教育論文 天文學論文 數學論文 物理論文 化學論文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www.optiwork.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