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農業期刊 熱度: 時間:
《廣西植物》
關注()【雜志簡介】
《廣西植物》刊創刊于1981年,是創刊較早的植物學專業學術期刊,國內外公開發行。現已成為植物科學研究發表論文的主要學術性刊物之一,中國自然科學核心、我國生命科學的常用期刊。主要刊載植物學及相關學科的有創新性的具有較高水平的中英文研究論文,以及植物學領域的新方法、新技術、具有重大應用價值的新成果快報,酌登反映本學科重要領域的國內外最新研究進展的綜述等。
【收錄情況】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收錄
中國自然科學核心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期刊方陣雙效期刊、廣西十佳科技期刊
【欄目設置】
系統演化植物學、植物生態學與環境植物學、植物化學、結構植物學、發育生殖植物學、植物體細胞遺傳學與植物細胞工程學、代謝與分子植物學
雜志優秀目錄參考:
基于 ITS 和matK 序列的蘭科沼蘭族分子系統研究及二新種 唐光大,張國強,洪文君,劉仲健,莊雪影,TANG Guang-Da,ZHANG Guo-Qiang,HONG Wen-Jun,LIU Zhong-Jian,ZHUANG Xue-Ying
苧麻葉綠體 SSR 引物篩選及分析 賀燕飛,李同建,吳永恒,趙珊紅,徐玲玲,廖亮,HE Yan-Fei,LI Tong-Jian,WU Yong-Heng,ZHAO Shan-Hong,XU Ling-Ling,LIAO Liang
中國-喜馬拉雅植物亞區特有物種江孜烏頭的分類學訂正 熊安東,趙志禮,嘎務,XIONG An-Dong,ZHAO Zhi-Li,GAAWE Dorje
中國灰石蘚屬研究新資料 馬婧,左勤,章博遠,魏倩倩,王幼芳,MA Jing,ZUO Qin,ZHANG Bo-Yuan,WEI Qian-Qian,WANG You-Fang
貴州小檗屬植物(小檗科)葉脈序研究 王永,何順志,WANG Yong,HE Shun-Zhi﹡
當歸根顯微結構及其根腐病真菌分布研究 唐文菊,趙慶芳,李巧峽,霍慶迪,馬艷,張玉芳,TANG Wen-Ju,ZHAO Qing-Fang?,LI Qiao-Xia,HUO Qing-Di,MA Yan,ZHANG Yu-Fang
桂林毛村巖溶區典型植物葉片碳、氮、磷化學計量特征 楊慧,李青芳,涂春艷,曹建華,YANG Hui,LI Qing-Fang,TU Chun-Yan,CAO Jian-Hua
季節變化對聚果榕-榕小蜂互利共生系統生長與繁殖的影響 張媛,楊大榮,陳歡歡,徐磊,李宗波,ZHANG Yuan,YANG Da-Rong,CHEN Huan-Huan,XU Lei,LI Zong-Bo
施肥對盆栽香樟幼苗不同根序細根養分的影響 范川,黃復興,李曉清,李賢偉,舒翔,李平,FAN Chuan,HUANG Fu-Xing,LI Xiao-Qing,LI Xian-Wei,SHU Xiang,LI Ping
中國果業信息雜志投稿:四倍體蘆筍花藥培養技術初步研究
摘要:以四倍體蘆筍為試材,研究了花蕾不同長度及培養條件對蘆筍花藥培養的影響。結果表明:(1) 四倍體蘆筍花蕾長度為2.0~2.5 mm 時,其誘導效果最好;(2)pH值為6.0時愈傷組織誘導率最高;(3)接種時間以4月底最好;(4)適合于四倍體花藥愈傷組織誘導的激素配比是2,4-D 0.5 mg/L,NAA 0.5 mg/L,6-BA 0.1 mg/L;(5)愈傷組織器官分化的培養激素配比是6-BA 1.0 mg/L、NAA 0.5 mg/L。
關鍵詞:蘆筍,四倍體,花藥培養,愈傷組織,誘導,分化
蘆筍是世界十大名貴蔬菜之一。近年來,我國蘆筍面積逐漸擴大,蘆筍成為重要的出口創匯產品。如何提高蘆筍的產量是當前生產上亟待解決的問題。蘆筍雌雄異株[1,2],但其雄株在幼莖產量和品質方面明顯高于雌株[3~5]。如能在實際栽培過程中全部種植全雄品種[6],可以明顯提高蘆筍產量,改善蘆筍品質。利用蘆筍四倍體花藥培養[7~14]可以培育出超雄株,超雄株與純合二倍體雌株雜交可以篩選出優良全雄品系。本試驗以四倍體蘆筍為試材,研究了花蕾不同長度及培養條件對蘆筍花藥培養的影響,為培育蘆筍超雄株奠定基礎。
廣西植物最新期刊目錄
不同繁殖方式對宿根蔗根系內生微生物群落結構與功能的影響————作者:何紫薇;盧文;馮君茜;韋勛;譚宏偉;高軼靜;楊尚東;潘永鵬;羅亞偉;
摘要:為探究不同繁殖方式對宿根蔗根系內生細菌、真菌群落結構和功能的影響,該文以組織培養和常規蔗莖繁殖方式下宿根蔗根系為研究對象,采用高通量測序技術方法,分析了宿根蔗根系內生微生物群落的結構特征,并利用PICRUSt和FUNGuild軟件分別對細菌群落和真菌群落進行了功能預測。結果表明:(1)與常規的蔗莖繁殖方式相比,組織培養繁殖方式改變了宿根蔗根系內生微生物群落組成。常規蔗莖繁殖方式下特有的優勢內生細菌...
刺梨全長轉錄組測序分析及黃酮類化合物生物合成相關基因挖掘————作者:何斌;張陽麗;伍雨函;唐大海;楊群英;劉林婭;黃亞成;
摘要:刺梨是一種藥食兩用植物,在炎癥和癌癥研究方面顯示出巨大的潛力。為了進一步推動刺梨的研究和應用,建立一個完整的刺梨全長轉錄組數據庫是必要的,這將有助于揭示其復雜的分子機制和生物活性物質的合成途徑。為了深入探究刺梨功能基因信息,選擇三代建庫方法,采用PacBio sequelII測序平臺,利用單分子實時測序技術(Single Molecule Real-Time, SMRT)對刺梨6種組織混合樣品進行...
巴西蕉MaCMO和MaBADH原核表達體系篩選及純化————作者:朱博為;于佳玄;李新國;劉菊華;
摘要:膽堿單加氧酶(choline monooxygenase, CMO)和甜菜堿醛脫氫酶(betaine aldehyde dehydrogenase,BADH)分別是香蕉甘氨酸甜菜堿(glycine betaine, GB)合成過程中的限速酶和關鍵酶。先前研究在不同基因型香蕉中發現來源于香蕉A、B基因組的CMO和BADH基因存在顯著結構差異,可能導致其功能分化。為從蛋白水平解析香蕉A、B基因組CMO...
低溫脅迫下8個澳洲堅果品種的抗寒性綜合評價————作者:黃思婕;黃運鵬;李冰;葉維雁;楊祥燕;楊為海;蔡元保;
摘要:為了解澳洲堅果抗寒性強弱,選育抗寒性強的澳洲堅果品種,該研究采用-8℃低溫脅迫8個廣西澳洲堅果主要栽培品種的枝條,測定葉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過氧化物酶(POD)活性、可溶性糖(SS)含量、可溶性蛋白(SP)含量、脯氨酸(Pro)含量、丙二醛(MDA)含量、相對電導率(REC)和葉綠素(Chl)含量等抗寒性生理指標,運用相關性分析、主成分分析、隸屬函數分析和聚類分析等方法,綜合評價澳洲堅...
秋石斛遺傳轉化篩選標記基因及篩選劑的篩選————作者:蔣瓊海;李亞梅;李崇暉;尹俊梅;
摘要:秋石斛(Phalaenopsis-type Dendrobium hybrids)是熱帶地區重要觀賞植物,其花形奇特、花色豐富,在花卉市場中具有極高的產業價值。分子育種是突破傳統育種局限性的重要手段,篩選標記基因輔助篩選則可以加速轉基因進程。為獲得適合于秋石斛遺傳轉化的篩選標記基因和篩選劑,該研究以‘三亞陽光’和‘諾貝爾’的胚性愈傷(ECs)和原球莖為外植體,將其置于含不同濃度卡那霉素、遺傳霉素(...
不同提取方法的八角茴香油香氣特征的表征與分析————作者:郭向陽;
摘要:為深入探究不同提取方法對八角茴香油香氣特征及品質的影響,并提升八角茴香資源的綜合利用率,本研究采用電子鼻、紅外光譜分析技術及氣相色譜質譜聯用(GC-MS)技術,并結合旋光度、相對密度及折光率的測定,對水蒸氣蒸餾(SD-SAO)、超臨界CO2流體萃取(SFE-SAO)和微波輔助醇提(MAEE-SAO)三種方法提取的八角茴香油的揮發性成分、香氣特征及物理指標進行檢測分析。結果表明...
樟和云南樟枝條功能性狀的差異性研究————作者:張雪蓮;劉紀元;王苓汝;陶冶;周多奇;
摘要:樟(Camphora officinarum)和云南樟(Camphora glandulifera)同屬于樟科(Lauraceae)樟屬(Camphora),為了探究兩種植物之間是否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功能性狀及協變特征,以樟和云南樟2年生枝條為研究對象,測定枝條形態、構件生物量及含水量等18個性狀,采用描述統計分析、相關性分析、異速生長分析以及植物性狀網絡分析系統解析了兩種植物枝條內各構件生物量與水...
苦豆子葉綠體基因組密碼子偏好性分析及系統發育研究————作者:才讓扎西;胡夏宇;劉玉萍;蘇旭;劉濤;毛軒睿;徐玉潔;楊萍;張朋輝;鄭長遠;
摘要:為明確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的葉綠體基因組特征及其系統發育位置,該研究利用Illumina平臺對苦豆子葉綠體基因組進行測序,并且通過生物信息學方法進行了葉綠體基因組裝、注釋和特征分析,基于葉綠體基因組和單拷貝直系同源基因分別對苦豆子進行系統發育研究以及分歧時間估計。結果表明:(1)苦豆子葉綠體基因組全長154 399 bp,呈典型的四分體結構,GC含量36.6%;編碼...
基于代謝組學的鐵皮石斛生物活性物質比較分析————作者:張望舒;楊立志;劉真;汪慶昊;
摘要:鐵皮石斛作為具有顯著藥用價值的草本植物,其生物活性物質的研究對解析其藥用機制及拓展應用極為關鍵,但目前對其不同組織生物活性物質的系統研究較少。為系統闡明鐵皮石斛不同組織間生物活性物質的代謝差異及其分布規律,該研究基于代謝組學技術對其根、莖、葉中類黃酮、多糖及氨基酸等生物活性物質的組成及分布特征。結果表明:(1)共檢測到460種類黃酮化合物,其中黃酮類(35.22%)和黃酮醇(32.61%)為主要組...
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海南風吹楠種子萌發對高溫高濕的響應————作者:樊容源;楊繼生;王仁杰;姜英;李娟;蔣燚;黃榮林;劉雄盛;
摘要:為探究高溫高濕(HTH)脅迫下海南風吹楠(Horsfieldia hainanensis Merr.)種子萌發特性和生理生化特征,該文對海南風吹楠種子進行不同高溫高濕脅迫時間(0、1、3、5、7 d)處理,5個處理分別為CK、HTH-1、HTH-3、HTH-5、HTH-7,測定種子萌發和幼苗生長指標,并對種子內含物、抗氧化酶活性進行研究。結果表明:(1)相對于CK,高溫高濕脅迫均顯著抑制海南風吹楠...
鋁脅迫對穿心蓮抗氧化能力和碳氮代謝的影響————作者:鐘楚;簡少芬;黃燕芬;
摘要:鋁脅迫是制約酸性土壤中植物生長的主要非生物脅迫之一,穿心蓮是一種南藥大宗藥材,主要分布于廣西和廣東的南部酸性土壤地區,鋁脅迫對穿心蓮生長和代謝的影響尚未見報道。該文以藥用植物穿心蓮(Andrographis paniculata)為材料,采用無土栽培試驗,設置不同Al3+濃度(0、10、20、50、100 mmol·L-1),探討了鋁脅迫對其抗氧化能力和...
沙蒿PP2C2基因的序列分析及其在干旱脅迫下的表達模式————作者:劉若琪;郭思雨;羅曼;馬玉花;
摘要:2C類蛋白磷酸酶(PP2C)在植株生長發育、細胞周期調節、信號傳導、及應對環境脅迫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該研究以干旱荒漠地區強耐旱、多功能植物沙蒿(Artemisia desertorum)為試驗材料,通過對沙蒿PP2C2基因進行擴增,基于生物信息學分析沙蒿PP2C2基因序列,預測蛋白結構,研究沙蒿PP2C2基因在不同水分脅迫條件下的表達模式,旨在探索PP2C基因對沙蒿耐旱的調控作用。結果表明:(1...
基于MSAP技術對不同蒙古黃芪居群表觀遺傳多樣性的研究————作者:梁云慧;高慧霞;姚妙卓;劉澄玉;張鵬飛;劉亞令;
摘要:為探討不同蒙古黃芪居群的表觀遺傳特征,該文利用甲基化敏感擴增多態性(methylation sensitive amplified polymorphism,MSAP)技術,分析了來自內蒙古武川、陜西子洲、山西渾源等8個居群259份蒙古黃芪樣本的DNA甲基化水平和模式,并結合居群表觀遺傳多樣性、居群表觀遺傳結構和Neighbor-Joining(NJ)聚類分析進行深入研究。結果表明:(1)篩選出的...
廣西原生蜘蛛抱蛋屬植物種質資源特點及其園林應用研究————作者:鄒玲俐;盤波;唐文秀;張瓊;閆蓬勃;
摘要:基于文獻研究與野外調查,對廣西區域內的原生蜘蛛抱蛋屬植物種質資源的分布、生境、觀賞特點及其園林開發價值進行了研究,并對引種栽培的52種該屬植物從生態適應性、觀賞特性和園林應用潛力3個方面進行了綜合評價。結果表明:(1)廣西原生蜘蛛抱蛋屬植物種類96種(含種下等級),其中廣西特有種59種,占廣西該屬總種數的61.46%,特有化現象非常明顯。(2)水平分布上,該屬植物在全區分布不均衡,主要分布于桂西南...
廣西巖溶地區植物區系新資料————作者:蘇敏;常世立;莫明林;陸昭岑;陳海玲;
摘要:擬建西南巖溶國家公園(廣西片區)具有原生性強的亞熱帶巖溶森林生態系統和巖溶洞穴生態系統,孕育了豐富多樣的野生植物資源。為了探明擬建西南巖溶國家公園(廣西片區)的植物多樣性本底,為西南巖溶國家公園的創建提供重要的參考資料,該文通過多年野外調查、資料查閱整理以及標本鑒定,最終確定了廣西巖溶地區分布的4個廣西新記錄屬和25個廣西新記錄植物。在這25種新記錄植物中,包括了多數的巖溶特有植物,具有明顯的巖溶...
橡膠樹葡萄糖轉運蛋白(HbGLUTs)基因家族的鑒定與分析————作者:薛永康;曾力旺;郝園園;龍翔宇;
摘要:葡萄糖不僅是生物體基本的能源物質,同時作為前體物質參與各種合成代謝,其轉運蛋白(GLUT)可調節生物體內葡萄糖含量,在維持葡萄糖穩態系統中發揮重要作用。目前,橡膠樹中GLUT家族的功能及其在糖穩態、膠乳再生等關鍵生物學過程中的作用尚未明晰。因此,該研究采用生物信息學方法鑒定橡膠樹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并對該基因家族成員理化性質、蛋白結構、保守基序、系統發育、順式作用元件結構特征和基因表達模式...
棱枝槲寄生葉綠體基因組結構特征及系統發育分析————作者:張煜冰;曾曉麗;班啟明;鄭紅軍;邱建生;
摘要:該研究以棱枝槲寄生(Viscum diospyrosicola)為研究對象,基于Illumina高通量測序平臺完成葉綠體基因組的測序,采用生物信息學分析方法進行組裝、注釋與比較分析,闡明其葉綠體基因組特征并解析槲寄生屬物種的親緣關系。結果表明:(1)棱枝槲寄生葉綠體基因組具有典型環狀四分體結構,全長126 315 bp,總GC含量為36.40%,注釋得到111個基因,其中包括69個蛋白編碼基因、3...
云南亞熱帶森林固氮地衣與共存附生植物間的氮轉移————作者:孫維;普曉妍;胡小文;魯志云;李蘇;
摘要:在養分貧瘠的林冠生境中,如何獲取充足的氮(N)以滿足自身生長需要,是附生植物面臨的主要挑戰之一。藍藻型地衣類群具有卓越的固氮能力,為探究附生植物能否從共存的固氮地衣中獲取N,該文以哀牢山亞熱帶山地濕性常綠闊葉林系統中的附生植物與固氮地衣為研究對象,通過15N自然豐度分析,探討了二者之間的氮轉移及其對附生植物養分變化的影響。結果表明:(1)固氮地衣能夠將可觀的N轉移給附生植物,...
氣候變化下3種櫟類光合系統高溫適應性對其分布的影響————作者:王麗敏;周帥;
摘要:氣候變化導致的溫度升高對溫帶森林光合作用及其地理分布格局產生了顯著影響。櫟類樹種是溫帶森林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其升溫條件下的光合作用表現和分布格局變化尚未得到充分研究。該文以遼東櫟(Quercus liaotungensis)、猩紅櫟(Q. coccinea)和北美紅櫟(Q. rubra)為研究對象,結合冠層和葉片兩個層面,探討了它們的光合系統高溫適應性,及其對地理分布格局的影響。結果表明:(1)3...
基于葉綠體全基因組和形態學證據探究鳳了蕨屬網脈組的系統發育及物種分類————作者:叢威;楊文利;顏鵬鵬;吳蝶;張鋼民;
摘要:鳳了蕨屬(Coniogramme Fée)隸屬廣義鳳尾蕨科的珠蕨亞科,曾根據葉脈是否聯結形成網眼被分為離脈組(sect. Coniogramme)和網脈組(sect. Notogramme)。后者主要包括以日本鳳了蕨(C. japonica)為代表的葉脈具網結現象的類群。迄今為止,有關鳳了蕨屬的系統發育研究很少,網脈組各類群之間的系統發育關系一直存有爭議。由于對形態性狀的理解不同,不同學者對各類群...
相關農業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optiwork.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