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蕁麻疹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論文闡述其診斷要點及中醫學的病因、病機,探討中醫經典代表方劑對各型蕁麻疹進行辨證論治,以提高該疾病的治愈率。
【關鍵詞】蕁麻疹,中醫經典方劑,辨證論治
蕁麻疹是日常生活工作中最常見的一種過敏性皮膚病,約占皮膚科門診疾病中的三分之一。常因各種因素所誘發,發病急驟,傳變迅速,且能累及內臟病變,極個別可能導致危急生命重癥。急性蕁麻疹發病急,癥狀控制也快,極易痊愈。而不明原因的慢性蕁麻疹患者,常因病程長、癥狀反復且不易控制,而困擾許多病人不得安寧、寢食難安,也使許多門診醫生束手無策而大量濫用激素、抗生素、抗過敏等藥物,使患者疾患愈演愈烈,時常使病人處于疾病困擾之中,嚴重損害了患者的身心健康。
近年來,中醫中藥治療皮膚病,已得到廣大醫患人員的認可,在國際上逐漸受到重視。本文將簡要介紹蕁麻疹的臨床表現,辯證施治原則、經典代表方劑及臨床運用體會。
1 蕁麻疹疾病的診斷要點
祖國醫學對蕁麻疹早有記載,見于《金匱要略》《諸病源候論》《千金方》《醫宗金鑒》等著作。一般稱為“癮疹”“蓓蕾”。蕁麻疹是一種過敏性皮膚病,中醫學因其時隱時現,稱為癮癥。因其遇風易發,民間又稱為風疹塊,還有稱蕁麻疹為風疹,風丹,赤白游風的。其特點為:突然發作,皮損大小不等,形態不一的水腫性風團,境界清楚。猩紅或蒼白顏色。皮損時起時消,劇烈瘙癢,發無定處,消后不遺痕跡。部分病例可有腹痛、腹瀉,或又發熱、關節疼痛等癥。嚴重者可有
呼吸困難、喉頭水腫,甚至引起窒息。皮損經過3個月以上不愈,或僅復發作者為慢性蕁麻疹[1]。部分患者皮膚劃痕征陽性,血中嗜酸粒細胞增高。
2 蕁麻疹疾病中醫學的病因病機
中醫學認為機體在致病因素作用下所產生的基本病理反應為病機。病機主要包括邪正盛衰、陰陽失調、氣血津液失常以及“內生五邪”等[2],本病多因平素體弱,氣血不足,以至血虛風動,或氣虛衛外不固,風邪夾熱或夾寒,乘虛侵入所致。也有先天稟賦原因,或食入魚、蝦、蟹、蛋等易動風燥火的食物或藥物,以及某些有腸道寄生蟲的患者皆可導致腸胃和,蘊濕生熱,郁于肌膚而發本病。
3 辯證論治
3.1風寒型
主證 風團色淡紅或蒼白,以露出部位如頭面、手足為重,遇風受寒后皮損加重,得溫則緩,冬重夏輕。舌體胖淡,苔白,脈浮緊或遲緩。治療以祛風散寒,調和營衛。常用中藥包括:荊芥、防風、桂枝、白芍、白癬皮、生姜、浮萍等,經典代表方劑有荊防敗毒散加減。
3.2風熱型
主證 發病急劇,風團色紅,灼熱,遇熱則劇,得冷則減,伴有發熱,咽喉腫痛。舌紅,苔薄黃,脈浮數。治療以辛涼透表,祛風清熱。常用中藥包括:桑葉、防風、蟬蛻、白蒺藜、梔子、銀花、黃芩等。經典代表方劑有桑菊飲加減。
3.3血熱型
主證 先感皮膚灼熱刺癢,搔抓后即隨于起風團或條痕隆起,越抓越起,以夜間為重,發時心煩不寧,口干思飲,舌紅,苔薄黃,脈弦數。治療以清熱涼血,消風止癢。常用中藥包括:荊芥,防風,生地,蟬蛻,苦參,當歸,生石膏,知母,白茅根,紫草等。經典代表方劑有消風散加減。
3.4脾虛型
主證 風團迭發不愈,伴形寒怕冷,四肢不溫,脘悶納呆,腹痛便瀉,舌淡,苔白,脈沉細緩。治療以溫中健脾,調和營衛。常用中藥包括:熟附片、干姜、焦白術、桂枝、灼白芍、茯苓、防風等。經典代表方劑有附子理中湯合桂枝湯加減。
3.5血虛型
主證 風團反復發作,遷延日久不愈,且多于午后或夜間發作,或疲勞時加重。舌紅,少津或舌質淡,脈沉細。治療以滋陰養血,疏散風邪。常用中藥包括:當歸、生地、白芍、首烏、荊芥穗、防風、刺蒺藜、黃芪等。經典代表方劑有當歸飲子加減。
4 小結
綜前所述,蕁麻疹的發病,一般是在先天體質因素的基礎上,因感風、寒、濕熱之邪,或飲食不慎,或七情內傷等誘發。其辨證分型可分為風寒、風熱、血熱、脾虛、血虛等類型[3]。筆者在臨床工作或學習中體會到皮膚病的發生過程時正與邪斗爭的過程,因此治療皮膚病的過程是一個扶正祛邪的過程。在蕁麻疹疾病的急性期,中醫藥的治療原則以祛風清熱,散寒,清熱涼血為主;而慢性期則以溫中健脾調和營衛,滋陰養血,疏散風邪為主[4]。總之,蕁麻疹病情比較復雜,通過審證求因,應用中醫經典代表方劑,用之得當,可獲良好的療效,最終達到標本兼治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