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臨床醫學論文 發布日期:2021-06-16 09:41 熱度:
頸型頸椎病為最早期頸椎病,因癥狀并不嚴重,患者對其多易忽視,導致病情發作反復,使病情不斷加重。中老年是本病高發人群,據研究數據顯示,其患病率近年來有明顯升高趨勢,且逐漸趨于年輕化[1]。針對頸型頸椎病的治療,臨床上常規方法為牽引治療,其次建議以物理治療與中醫按摩治療,并可結合藥物活血化瘀、止痛,對癥狀嚴重者則需行疼痛阻滯或針刀手術治療。關節松動手法是具較強針對性的一種操作手法,對由各種力學因素造成的關節功能障礙均適用[2]。本研究對頸型頸椎病患者施以關節松動手法治療,探究其對患者頸椎功能恢復及疼痛程度緩解的影響。具體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7年3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頸型頸椎病患者88例,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均44例。對照組男21例,女23例;年齡38~65歲,平均(48.08±3.64)歲;病程1-34個月,平均(17.66±5.71)個月。觀察組男22例,女22例;年齡39~66歲,平均(48.17±3.59)歲;病程1~35個月,平均(17.71±5.67)個月。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獲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入選標準
納入標準:均符合《第二屆頸椎病專題座談會紀要》[3]中頸型頸椎病診斷標準;入組前2周均未使用過非甾體抗炎藥與激素類藥物;所有患者均知情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存在頸椎脫位、骨質疏松及骨折患者;存在惡性腫瘤患者;脊髓型、椎動脈型以及神經根型頸椎病;既往行過頸椎手術者;纖維肌痛綜合征患者。
1.3、方法
對照組行頸椎牽引治療,選擇枕頜布帶牽引法,依據病變具體位置確認牽引的角度,若主要是上頸段病變,則宜以0°~10°進行牽引,下頸段宜以15°~30°進行牽引,采用間歇方式牽引,控制牽引重量,由6kg逐步增加,牽引15min/次,1次/d, 牽引5次為1療程,共接受3個療程治療。觀察組行關節松動手法治療,操作如下。(1)旋轉受限。①棘突按壓下旋轉:體位選坐位,頭部處中位,醫師立于患者身后,以單手拇指邊緣置于需治療部位的椎體棘突處,傾斜約45°,以另一只手拇指疊壓,順關節活動的方向對棘突推壓,最大限度的滑動小關節,按壓棘突的同時指導患者朝活動受限方轉動頭部,轉至最大活動度時停頓數秒后回到中位。②牽引下旋轉:體位選坐位,頭部處于中位,頭部朝健側旋轉,醫師立于患者身后,單手將其下頜托住,另一手置于其枕部,均勻用力向上垂直牽引,引導患者朝健側轉動頭部,直至最大限度后回至中位。(2)前屈受限。①棘突按壓下前屈:順關節活動方向對棘突持續施加壓力,并指導患者最大限度前屈,維持數秒后回至中位。②拳牽:體位選坐位,前屈頭部,醫師立于患者身后,單手握拳,小指位于其胸骨的上緣處,置患者下頜于拳眼,另一只手置于其枕部,將頭部朝前下方施力按壓,維持10s, 重復進行3次。(3)側屈、后伸受限:患者體位選坐位,順治療的平面對其棘突施力持續按壓,使其朝受限方位側屈、后伸,至最大限度維持數秒后恢復中位。以上手法1次/d, 1療程為5次,共接受3個療程治療。
1.4、評價指標
(1)療效:參考《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4]評估,治愈:治療后患者頸肩疼痛癥狀消失,肌力恢復正常,肢體功能恢復,可正常工作及生活;顯效:治療后患者頸肩幾乎無痛感,肢體功能明顯好轉,肌力恢復80%以上,對生活有有輕微影響;有效:患者頸肩疼痛有明顯改善,肌力恢復50%以上,肢體功能明顯改善,對生活有一定程度影響;無效:病癥無改善,仍存在頸肩功能障礙。總有效=治愈+顯效+好轉。(2)頸椎功能、疼痛:參考頸椎功能障礙指數量表(NDI)[5]評估治療前、治療3個療程后患者頸椎功能,包括閱讀、個人生活料理、工作、注意力、架勢等10項,每項0~5分,分別代表無殘疾、完全殘疾,總分50分;疼痛程度以視覺模擬評分量表(VAS)[6]評估,0~10分評分標準,其中0分代表無痛,10分劇烈疼痛,評分越高疼痛癥狀越嚴重。
1.5、統計學方法
用SPSS 25.0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以百分數和例數表示,比較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表示,比較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療效
相較對照組,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NDI評分、VAS評分
相較對照組,觀察組治療后NDI評分、VAS評分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頸型頸椎病主要是因關節輕度錯位或頸椎骨質輕微增生導致頸肩部疼痛與活動受限,究其根源是因骨關節和軟組織出現位置關系的變化。而臨床治療發現,對大部分頸型頸椎病患者偏移棘突進行撥動時容易產生上肩外側與頸肩酸痛感,通過對存在偏移棘突施以推力可改善臨床癥狀,甚至能夠完全消除疼痛[7]。
關節松動手法為臨床應用廣泛的一種力學治療手段,其強調治療過程中的自然負重,在治療期間施力方向根據受力的關節面作調整。此方法將關節內部滑動特性充分運用,結合關節生理活動,由患者配合醫師共同完成,目前其有效性與安全性已獲臨床廣泛認可[8,9]。本研究結果顯示,相較對照組,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較高,表明通過關節松動手法治療可有效提高頸型頸椎病患者臨床療效。關節松動手法涉及主動運動與被動運動,而其特點主要有:(1)滑配合主動運動,不會造成疼痛感;(2)與關節生理活動配合,并注重關節內持續滑動;(3)醫師可據患者具體反應與表現調整方案,具有較高的針對性;(4)在治療過程中能結合多項技術[10,11]。將關節松動手法運動到頸型頸椎病治療中,可有效改善關節疼痛癥狀,且持續、多次治療,可獲得持續進步。實施關節松動手動過程中,其動作平面垂直于治療平面并且作單向活動,例如進行屈曲方向活動時,不僅對屈曲角度可作改善,同時能夠提高伸直角度[12,13]。重復多次進行關節松動治療,可使關節運行軌跡更順暢,且可改善單方向動作[14]。本次結果顯示,相較對照組,觀察組治療后NDI評分、VAS評分較低,表明使用關節松動手法治療頸型頸椎病有助于促進其疼痛緩解、頸椎功能恢復正常,減輕病情。
綜上所述,將關節松動手法用于頸型頸椎病治療中,有助于改善頸椎功能,減輕疼痛,可增強臨床療效。
參考文獻
[1]彭小文,張盤德,容小川,等Mulligan技術配合按摩手法治療頸型頸椎病的臨床研究[J].中國康復, 2016,31(3):205-207.
[2]于觀瀟,于洋,侯娟,等動態關節松動術治療頸型頸椎病患者的臨床研究[J]中華保健醫學雜志, 2017,19(5)-:420-422.
[3]孫宇第二屆頸椎病專題座談會紀要[]中華外科雜志, 1993,31(8):472-476.
[4]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2012:189.
[5]伍少玲,馬超,伍時玲,等頸椎功能障礙指數量表的效度與信度研究[]中國康復醫學雜志, 2008,7(16):625-628.
《關節松動手法治療頸型頸椎病臨床研究》來源:《遼寧醫學雜志》,作者:葉紅軍
文章標題:關節松動手法治療頸型頸椎病臨床研究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optiwork.cn/fblw/yixue/linchuang/45939.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0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copyright © www.optiwork.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