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所屬欄目:臨床醫學論文 發布日期:2016-10-10 11:55 熱度:
小兒腸套疊是嬰兒時期比較常見的腸道疾病,對新生兒的健康非常不利,新生兒會因此出現嘔吐、便血等癥狀,目前醫學界對小兒腸套疊主要通過手術治療,主要是腹腔鏡手術,對患兒損傷低,安全性較高。
《中國兒童保健雜志》是專屬國家教育部主管,西安交通大學、中華預防醫學會主辦的國家級技術性期刊。本刊以反映中外兒童保健學的學術動態和科研成果,交流優生、優育、優教知識及兒童保健管理經驗,介紹新的適宜實用技術,提高兒保工作者的素質,促進兒童保健事業發展為宗旨。以從事兒童保健工作的研究人員及業務工作人員,兒科醫生、幼兒園保健醫、中小學校保健醫生及相關人員等為讀者對象。
目的探討腹腔鏡手術用于小兒腸套疊的臨床治療效果。方法隨機選取該院2012年11月—2014年11月間收治入院的腸套疊患兒58例,按照隨機雙盲法原則將其分成研究組和對照組,各29例,對照組實施傳統開腹手術,研究組實施腹腔鏡手術,術后對比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后肛門排氣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以及術后并發癥和復發率等情況。結果研究組手術耗時(58.65±26.48)min略長于對照組(52.75±39.46)min,但經統計學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術后肛門排氣時間為(4.46±1.19)d,住院時間為(4.15±0.63)d,術中出血量為(20.76±2.48)ml均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3.45%,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復發率比較,統計學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腹腔鏡手術用于小兒腸套疊治療,不僅能夠降低對患兒造成的創傷,同時還能縮短術后恢復時間,并且術后并發癥也較少,安全性較高,值得推廣。
腸套疊是小兒常見的急腹癥之一,其也是導致小兒腸梗阻發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患兒主要臨床癥狀為陣發性腹痛、腹部包塊以及便血等,臨床常表現為突發陣發性劇烈腹痛,患兒常出現哭鬧不安以及面色蒼白和嘔吐等[1]。目前臨床針對本病可通過手術治療和非手術治療,以手術治療為主,傳統開腹手術以及空氣灌腸復位手術也能達到很好的治療效果,隨著醫療技術不斷創新,微創技術的普及,使得腹腔鏡手術用于本病治療得到廣泛關注,且大量研究證實,腹腔鏡手術不經能減輕患兒痛苦,降低手術創傷,同時還能促進患者恢復,且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也相對較少[2-3]。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隨機選取該院2012年11月—2014年11月間收治入院的腸套疊患兒58例,按照隨機雙盲法原則將其分成研究組和對照組,各29例,研究組:男18例,女11例,年齡在3個月~11歲不等,平均(2.13±0.92)歲,發病時間在3~72h不等,平均(15.45±2.65)h,初次發作25例,再次發作4例;對照組:男19例,女10例,年齡在4個月~10歲不等,平均(2.74±0.85)歲,發病時間在5~64h不等,平均(14.78±2.04)h,初次發作27例,再次發作2例。兩組患兒性別以及年齡和發病時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研究組:腹腔鏡手術治療,具體:術前常規置入胃管,全身麻醉后,于臍上緣穿刺,建立人工二氧化碳氣腹,壓力維持在8mmHg左右,穿刺3mmTrocar,置入腹腔鏡,在其監視下,在腹部正中偏左和右下腹分別進行穿刺。首先采用無損傷鉗擠壓腸套疊的頭部,腸套疊腸管緩慢退出后,牽拉升結腸以及套入的回腸和系膜,使其復位,然后檢查是否出現壞死、穿孔等情況,然后將回腸末端腸壁漿肌層和盲腸壁漿肌層間斷縫合。對照組:實施開腹手術,于右側腹部行手術切口,并逐層切開,針對腸套疊部位進行復位,并確認有無壞死和觸控等,然后進行腸管縫合,基本操作與研究組相同。
1.3觀察指標主要觀察手術時間、術后排氣時間、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并發癥以及術后復發率。
1.4統計方法應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該研究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用(x±s)表示,并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用百分率(%)表示;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兒手術一般情況對比分析研究組術后肛門排氣時間和住院時間內均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明顯少于對照組,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兩組的手術時間通過統計學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分析結果如下表1.2.2兩組術后并發癥和復發率比較研究組術后僅1例出現腸粘連,發生率為3.45%;對照組中3例出現切口感染,4例出現腸梗阻,2例出現腸粘連;發生率為31.03%,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隨訪1年時間,兩組患者均未見復發病例,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臨床以往主要通過傳統開腹手術對小兒腸套疊實施治療,雖然其操作簡單有效,但手術給患兒造成的創傷較大,手術切口較大,繼而也增加說切口感染的風險,手術切口疼痛會嚴重后果影響患兒的精神狀態,同時也影響胃腸功能的恢復[4]。而隨著腹腔鏡技術的開展,人們對于其用于本病治療的關注度不斷提升。腹腔鏡手術在進行小兒腸套疊治療時,僅需在臍上緣做一條3mm長的小切口,加之人工二氧化碳氣腹的建立,較小的創傷小,借助腹腔鏡的觀察,能夠有效縮短術后瘢痕大小,并且手術術野也隨之增加,繼而提高操作安全性,同時還能有效防止腸粘連以及腸梗阻等并發癥的發生[5]。此外,腹腔鏡手術對腹腔內其他臟器造成的刺激和損傷較小,并且有利用術后功能的恢復。大多數研究者表示,腹腔鏡手術用于小兒腸套疊臨床治療具有顯著優勢。其具有一定參考應用價值。
李新剛[6]在研究中對50例小兒腸套疊進行腹腔鏡復位,與傳統開腹復位療效相比,手術時間、出血量、排氣時間與住院時間均顯著更低,且術后僅出現1例(2.0%)切口出血,而開腹手術并發癥發生率高達24.0%,結果提示腹腔鏡手術治療小兒腸套疊可在短時間內改善疾病癥狀,促進恢復,且減少并發癥的發生。馬駿[7]研究報道了對30例小兒腸套疊進行腹腔鏡手術,結果顯示,腹腔鏡手術患兒術后24hCRP顯著低于開腹手術患兒,且下床活動時間、胃腸功能恢復時間、住院時間和并發癥發生率也均顯著低于開腹手術患兒。在而本次研究中,研究組的手術時間雖然略長于對照組,但通過統計學分析發現,并不存在顯著性差異,同時研究組患兒術后肛門排氣時間和住院時間卻明顯短于對照組,手術操作過程造成的出血量也明顯少于對照組。由此可見,腹腔鏡手術在減少術中出血量,縮短術后排氣時間和住院時間的同時,還不會延長手術操作的時間。除此之外,研究組患兒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也顯著低于對對照組。研究結果與前人基本一致[8-10]。綜上所述,腹腔鏡手術用于小兒腸套疊治療,不僅能夠降低對患兒造成的創傷,同時還能縮短術后恢復時間,并且術后并發癥也較少,安全性較高,值得推廣。
文章標題:腹腔鏡手術治療小兒腸套疊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optiwork.cn/fblw/yixue/linchuang/33623.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0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copyright © www.optiwork.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