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哲學論文 發布日期:2021-12-02 09:37 熱度:
中小學的思想政治課是一門以理論說理為主的學科,在傳統的課堂教學當中,教師主要通過講授教材的理論知識來達到教學目的,學生以背誦、記憶等方式來獲取教材中的價值觀念。這一相對封閉性的教學方式使得兒童止步于政治、思想和道德的表層認識,無法深入思考和探索理論知識背后的價值意義。兒童哲學教育項目P4C (Philosophy for Children)起源于美國,由李普曼和他的同事設計制定。李普曼的兒童哲學教育旨在提高兒童的批判性思維和獨立思考的能力,讓哲學走進兒童生活。兒童哲學教育的開放性有利于解決當前中小學思想政治課存在的問題,文章將以李普曼的兒童哲學教育理論為指導,探討兒童哲學教育滲透中小學的思想政治課。
一、中小學思想政治課與兒童哲學教育的關系
中小學思想政治課與兒童哲學教育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兒童哲學教育就是幫助兒童形成一套觀察、思考和行動的準則。尊重兒童的好奇心,注意兒童的觀察特點,引導兒童進行思考,在此基礎上形成指導行動的價值觀念與生活智慧是兒童哲學教育的重要內容。在《義務教育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強調引導兒童"學會生活",幫助兒童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質,培養勇于探究、創新的科學精神。可以看出,小學低年級的思想政治課正在推動哲學思維走進課堂,培養小學生樂于探究的創新精神和生活意識。創新來源于思考,但是兒童的思考往往帶有哲學意味。童年是一個蘊藏著巨大發展潛力的生命階段。童年生活具有完全不同于成人生活的需要和特點,它不僅僅是未來生活的準備或教育的手段,其本身就蘊含著豐富的發展內涵與價值。于是,素養的提升與能力的培養需要教師從兒童的世界出發,引導學生耐心觀察、探索發現,激勵學生積極思考、多樣表達。教師在關注兒童發展過程中,要立足于正確的兒童觀進行課堂教學,從而發掘兒童內在的情感、道德和法治意識。
中小學思想政治課旨在培養兒童的思想品德和社會意識。兒童哲學教育為中小學思想政治教學提供了新的視角。兒童哲學教育不僅要求兒童對道德行為作出推斷,同時要求兒童在實踐中驗證其推斷的道德行為。[1]哲學對生活的關照,對話是重要的方式,質疑是獨特的精神。蘇格拉底通過對話引導對方思考,通過質疑明確概念,從而起到教化的作用。中小學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充分運用了對話交流的哲學方法和質疑的哲學精神,例如,在《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課程目標的能力與方法提出要讓學生學會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學會傾聽他人的意見,培養學生與他人交流與合作的能力,讓學生積極地參與集體生活。在課程性質中強調兒童的問題意識,指出:課程設計與實施需要聯系學生的生活實踐,引導學生發現問題、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在參與豐富多樣的社會活動中,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創新精神。由此看出,兒童哲學教育能夠運用哲學的理論和方法對兒童的思想政治教育給予啟發。
兒童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是兒童哲學教育內涵的補充。如今,隨著科技的進步,中小學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也呈現出多樣化。對學生學習與發展規律的重視使兒童哲學教育的內容更加豐富。此外,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發展對人的思想觀念、道德品質和綜合素質提出了新的挑戰和要求。中小學的思想政治教育為學生適應不斷發展變化的社會生活奠定了基礎。兒童哲學教育在其時代的背景意義下,需要充分關懷學生精神成長需要,與此同時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注重與社會實踐的聯系,引導中小學生在日常的生活中積極參與豐富的實踐活動,使其在認識、體驗與踐行中形成和發展正確的思想觀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質。當代中小學生的思想政治課程融合了時代內容,在幫助學生發展道德品質、健康心理、法律意識和公民意識的同時,也促進其養成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中小學思想政治課包含的時代信息不斷豐富著兒童哲學教育的內涵。
二、中小學思想政治課滲透兒童哲學教育的意義
學生的品德、價值觀念和社會意識源于自我在生活體驗中的認知和感悟。兒童對事物產生的好奇心往往富有哲學意味,他們是天生的哲學家。兒童哲學教育可以幫助學生在理解社會生活的同時,呵護他們的哲學天性、訓練他們的哲學思維,進而提高兒童的道德理解力。
(一)呵護兒童的哲學天性
哲學的本義是愛智慧,追求智慧是一種觀察、思考、質疑、對話和探究的過程。呵護兒童的哲學天性對兒童早期的人格塑造具有深遠的意義。康德在《論教育》中提出:一個兒童的聰慧必須是孩子式的聰慧,而不能是對成人盲目的模仿。如果一個孩子滿口成年人的那種道德說教,那就完全超出了他那個年齡水平,純粹是一種模仿。他應該只具有兒童的理解能力,而且不能過早地表現出來。這樣一種早熟的孩子決不會成長為一個真正有見地、具有開明思想的成人。[2]在當今的中小學思想政治課教學活動中,兒童總是通過他們的視角提出各式各樣的問題。例如:我們在導入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時,教師注重的是道德與法治的關系,但是學生可能會提出"什么是道德"的問題。這說明基于兒童視角產生的疑問往往帶有元認知的性質。讓中小學思想政治課滲透兒童哲學教育,激勵兒童充分發揮其哲學天性,對生活中的道德事件進行追問、思考,由此逐漸形成自身的價值判斷和行為準則。因此,中小學思想政治課滲透兒童哲學教育可以幫助學生提高道德判斷和適應社會的能力,同時呵護兒童的哲學天性,保護兒童對智慧的追求,善待兒童好思、好學、好問的天性,將其引上求真、向善、審美的人生之路。
(二)訓練兒童的哲學思維
哲學思維具有高度自覺的抽象性、批判性、反思性。這三大特性體現在觀察任何對象的視角和層次之中,也體現在哲學思考使用的概念形式、哲學推理追求的邏輯走向等。[3]李普曼一直致力于鍛煉兒童的批判性思維,將哲學帶入兒童生活。中小學的思想政治課是以小學和初中生活為基礎,圍繞不同階段的成長需要而開設的課程。因此,中小學的思想政治課與成長中的生活體驗息息相關。如今,大多數中小學的思想政治課堂,往往對行為準則的是非對錯未加探討,輕易否定多元觀點,以此樹立標準答案的權威。因此,呵護兒童的哲學天性,從兒童的世界出發,以兒童的視角去探索生活,教學生學會抽象地、批判地去反思自我、生活與社會顯得更為重要。
(三)提高兒童的道德理解力
中小學的思想政治課與道德教育密切相關。李普曼認為道德教育包括推理、塑造性格、疏導情感與訓練敏銳的觀察力等。[4]讓中小學思想政治課滲透兒童哲學教育,引導學生思考周邊的道德事件、社會現象和體驗豐富多彩的生活對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至關重要。李普曼曾經提出:兒童的欲望和情感是可以被教化的,因為通過教化,兒童可以去追求更精的食品、更好的朋友、更美的藝術作品、更愜意的交際環境,從而把自己的欲望納入到更明智和理性的軌道上。[1]因此,在兒童哲學教育的影響下,中小學思想政治課中的兒童哲學思維方式有利于激勵學生成為善于思考的人,幫助兒童形成良好的道德理解力。現今的中小學思想政治課堂單一地強調道德認知,或者道德情感的作用都是不恰當的。適當的認知技能和情感作用的結合,能夠促進兒童在道德實踐中"建設性行為"的發生,從而促進兒童建立道德認知和行為的一致性。[1]于是在學習和生活情境中,若讓中小學的思想政治課走出課堂,在課堂之外運用哲學思維進行批判與反思,可以幫助兒童形成正確的道德判斷力并養成良好的行為方式。
三、中小學思想政治課滲透兒童哲學教育的方法
中小學思想政治課具備生活性和實踐性,這決定了兒童的感知體驗和直接經驗都是教師課堂教學的重要來源。李普曼在蘇格拉底和杜威的影響下,兒童哲學教育方法的選擇以哲學對話和群體探究為主。在中小學思想政治課中,運用兒童哲學教育方法,結合學生的社會生活,有助于在中小學思想政治課上探索啟發哲學智慧的方法。以下以人教版八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第六課《責任與角色同在》為例,從教學內容、情境創設、課堂互動等探討思想政治課滲透兒童哲學教育的方法。
(一)梳理思想政治教學內容中的哲學主題
兒童哲學教育通過哲學的方法影響兒童的成長,即通過哲學來促進兒童思維的發展,因而道德思維的發展有賴于哲學方法的影響。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理論與生活實踐結合,分析梳理教學內容中的哲學主題,能夠在教學中發掘學科的哲學意義,給予兒童哲學啟示,有助于提高兒童的辨析能力,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并內化為自覺的思想道德品質。以下以人教版八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第六課責任與角色同在為例分析其蘊含的哲學主題。(見表1)
(二)創設課堂探究群體
兒童哲學教育倡導把課堂轉變為一個學習探究的群體,即通過構建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聯系,把課堂轉變為目標一致的探究群體。在這個探究群體中,學生學會通過思考將外界感知的經驗加以邏輯論證和批判性思辨,逐步構建自我的知識和能力,學會尊重他人的觀點,在課堂互動的過程中相互配合。群體探究可以分為四個步驟:材料呈現、建立探究(學生提問、教師提出可以引發哲學思考的問題)、發展探究群體(師生討論、生生討論)、課末小結。[4]由于中小學思想政治課是一門集生活性和實踐性為一體的課程,利用生活情境材料適當導入,有助于產生對話、情感和思考,包括將生活中典型的道德事件以趣味的方式帶進課堂,可以啟發學生的哲學思考,從而逐步產生對社會道德規范的認同。以下以人教版八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第六課責任與角色同在內容為例,設計一節兒童哲學教育活動課。
《責任與角色同在》教學活動設計
活動目標:引發學生對幸福的思考。
一、教學活動:讓學生討論生活中職業角色,并且說明每一職業對應的工作內容
二、教師提問(導入)
想想自己和身邊的人在生活中扮演了哪些角色?他們承擔著什么責任?
教師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
不同的人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一樣嗎?
他們的工作給大家的生活帶來了什么影響?
創造幸福生活需要不同的角色各盡其責嗎?
什么是幸福?
你什么時候感覺到幸福?為什么?
哲學思考:幸福的定義、幸福生活、主觀的幸福
三、讓師生對幸福的經歷和體驗進行討論交流
四、內容拓展--角色+責任→幸福
是否讓個人扮演的每個角色都獲得滿足的體驗就是幸福?
在每個角色中,出于愛去承擔責任、履行職責,是不是就能創造幸福?
五、總結反思
同學們今天學到了什么?如何更好地認識自己的角色和責任去創造幸福?
(三)引導哲學對話交流
在中小學思想政治課上,緊密聯系學生的社會生活體驗,發揮兒童的自主學習能力,啟發學生的哲學思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進行哲學對話交流。李普曼認為"開放的對話形式是兒童哲學教育對蘇格拉底哲學教育方法的復歸".[5]通過教師提出的問題,促進師生對話交流,給予學生哲學啟示,從而發展其對哲學的思考,同時也有助于中小學思想政治的課堂教學和兒童社會道德規范的踐行。教師的課堂提問可以分為六種類型:記憶型提問、理解型提問、應用型提問、分析型提問、評價型提問和綜合型提問。基于責任與角色并結合這一課的內容,教師需分析在課堂教學中如何通過提問引導學生進行哲學思考。(見表2)
兒童哲學教育走進中小學思想政治課,為兒童學會生活提供了哲學的視角。通過學生主體地位的展現,對兒童的思維加以引導,提高兒童的哲學素養,培養其思考和邏輯推理的能力,使其獲得的獨立探索的智力成果,萌發兒童早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從而奠定兒童的哲學之路。
參考文獻
[1]呂紹嫻李普晏兒童哲學中學校德育理論與實踐探析[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04:10, 12.
[2] Howard A. Ozmon, Samuel M. Craver.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s of Education (Seventh Edition) [M]. 石中英,鄧敏娜,譯北京:中國輕。 I業出版社。2006:45.
《讓哲學之光照亮中小學思想政治課堂》來源:《福建教育學院學報》,作者:鄧珊
文章標題:讓哲學之光照亮中小學思想政治課堂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optiwork.cn/fblw/wenyi/zhexue/47310.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0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copyright © www.optiwork.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