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新聞論文 發布日期:2022-04-26 09:44 熱度:
隨著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移動智能技術的不斷發展,傳媒技術也在不斷地更新迭代,進而重構了傳媒發展的格局。目前,媒介融合已成為傳媒業發展的基本趨勢,通過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深度融合、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體也是新時代對黨的新聞事業作出的戰略性部署。[1] 移動互聯網和新媒體發展所帶來的媒介生態變化也促進了媒介的多樣化轉型,搭建了一個全新的媒介網絡和媒介環境,導致了新聞生產和傳播范式的轉變。由媒介融合所帶來的媒介生態環境改變,也意味著新聞傳播從業者的觀念和思維必須隨之轉變和革新。近日,《關于提高高校新聞傳播人才培養能力實施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的意見》發布,提出培養一批具有家國情懷和國際視野的高素質、全媒化、復合型、專家型新聞傳播人才,并提出了四點目標、七項任務和舉措、三項組織保障。[2] 習近平同志指出:“媒體競爭關鍵是人才競爭,媒體優勢核心是人才優勢。”[3]因此,如何面對媒介融合背景下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所面臨的困境,分析當前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新要求,進而探尋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新方法和新路徑,創新傳媒人才的培養模式也成了新時代賦予新聞傳播教育的新使命。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挑戰
長期以來,中國的新聞傳播教育不斷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新聞傳播教育事業的總體規模不斷擴大,學科規模不斷延伸;新聞傳播高等教育體系也在不斷完善,初步形成了多層次的教育體系。傳播技術的變化不僅帶來了傳播方式、媒體格局、輿論生態的重大變革,也給新聞傳播教育與人才培養帶來了挑戰。
傳媒產業激變沖擊人才培養模式。當前,世界已經進入了“萬物互聯”的時代,中國的網民規模已經達到8.02億,互聯網普及率達57.7%[4],互聯網和新媒體的發展推動了信息傳播方式的深刻變化。傳統主流媒體的受眾規模縮小,影響力被稀釋,廣告和發行量“斷崖式”下降。同時,新媒體開始取代傳統媒體成為民眾使用率最高的媒介形態,社交媒體和新聞客戶端開始成為獲取新聞資訊的主要方式,新媒體的廣告收入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上漲趨勢。
職業導向帶來新聞教育理念與方法的危機。新聞教育一直以來都是作為專業方向的教育而存在,主要是為傳媒行業培養人才。因此,傳統的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模式都是圍繞著行業需要,強化學生的技能培養,如記者的“四能”培養。但隨著新媒體的崛起與媒介融合發展,過度重視專才教育和專業技能的培養,往往會導致片面重視學生的行業化培養,而忽視了學生的批判精神和思維能力的提升。在“大傳媒產業”的視域下,職業化的新聞傳播人才需求量越來越少,但“泛媒體”人才需求不斷增加,對復合型、跨媒體的人才需求越來越大。這就對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進一步完善人才培養的目標、學科與專業設置。
局部修補式改革無法滿足新時代人才培養需要。面對傳媒行業激變帶來的沖擊,以及洶涌而來的媒介融合時代浪潮,國內的很多高校都迅速作出了反應。大多數高校都相應進行了涉及網絡及新媒體的教學改革,通過改革課程、改革實踐、改革教學方法等方式進行人才培養。
堅定正確政治方向,開創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新局面
在習近平同志對廣大新聞工作者提出的 “四向四做”希望中,第一個“向”便是“堅持正確的政治導向”,希望新聞工作者能夠同黨中央保持一致,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做政治堅定的新聞工作者。因此,務必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指導新聞傳播教育,將繼承和發揚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貫穿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全過程。
優化新聞傳播人才的融合能力培養體系
新聞輿論工作需要記者深入社會,深入一線進行調查和觀察。而新聞傳播人才培養具有非常強烈的職業導向性,整個學科也是具有很強職業教育特色的應用學科,因而實踐能力的培養對于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至關重要。“腳力、眼力、腦力、筆力”作為新聞工作者的基本功是培養新聞傳播人才的根本途徑。只有練就這“四力”,才能成為如范長江、鄒韜奮一般業務過硬的新聞工作者。
隨著泛傳媒大類和新媒體類人才需求的劇增,新聞傳播的應用領域不斷擴展,整個文化產業都需要具備著全媒型、專家型能力的人才,新聞傳播人才所需要的能力也越來越多元化,新聞專業人才培養的媒介適應面和適應能力成為焦點課題。
在媒介融合語境下,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無論是新聞宣傳單位還是政府企事業單位對于新聞傳播人才能力的要求都越來越高。從整體來看,在堅持“培育實踐技能”的大方向下,新聞傳播人才能力的培養主要有三個核心方面。
融合技能的內容管理能力。在當前傳媒格局深刻變革的新形勢下,全媒型、專家型的人才成為新聞事業發展的需要,同樣也是每一個新聞傳播人才的自覺追求。從媒介融合發展需要看,融合發展與媒體轉型需要一批全媒型、專家型人才去推動;從提高輿論引導力方面看,新媒體在議題設置和影響輿論方面日益增強,占領新輿論陣地迫在眉睫。因此,在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中必須要培養內容管理能力。
知識管理與信息處理能力。在媒介融合的時代,新聞工作者不僅僅采集新聞,而且還要篩選、加工和整合海量信息,并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對這些信息之間的關系和內在聯系進行分析。這就對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提出了加強知識管理與信息處理能力的要求。
創新能力的培養貫穿始終。面對傳播環境和輿論生態的變化,新聞輿論工作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創新。如果新聞記者無法適時改變自己的固有思維方式和觀察視角,就無法準確有效地報道客觀發生的世界。這就需要將新聞輿論工作的創新落實到具體的新聞實踐中去。而創新離不開扎實的學習,因此新聞傳播人才的創新能力培養對于新聞輿論工作的創新至關重要。
打造新聞傳播人才的職業素養教育新模式
新聞工作者由于經常接觸社會重大事件,其本身便屬公眾人物,因而要帶頭遵守職業道德、職業規范,遵守法律法規,帶頭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習近平同志在視察解放軍報社時就要求:“要加強隊伍教育管理,嚴肅各項紀律,強化職業精神和職業操守,確保隊伍可靠、干凈、過硬。”[16]因而,確保新聞輿論工作者恪守職業精神和職業操守,也是新聞傳播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一環。
對于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工作而言,只有加強思想引領和價值塑造,構建思想政治教育、職業道德教育、專業知識教育“三位一體”的新聞傳播教育體系,培養學生的深厚情懷和擔當意識,才能堅持新聞專業職業理念和職業道德。
把職業價值理念滲透到教學與實踐中。將新聞傳播人才的職業理想和價值教育與具體的職業技能培養同步化、一體化。通過開設新聞倫理、新聞職業精神、職業道德等專門課程,深挖新聞傳播專業課程的育人元素、育人內涵和育人功能。加強國情教育,強化實踐育人,建設一批 “進基層、懂國情、長本領”的實踐育人項目,推動師生深入基層、深入群眾,進而培養學生對傳媒信息的選擇、理解、評估、創造、制作能力,從而提升批判性思維能力。[17]
回歸專業主義本質,強化職業精神。在媒介語境下,由于市場經濟和媒介產業轉型等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傳統的新聞專業主義精神正面臨著巨大危機。當“以客觀、真實、準確的態度去報道事實”的新聞專業主義與在媒介融合環境下信息傳播主體的平民化和“新聞消費主義”發生沖突時,不可避免地對新聞專業主義的堅守提出嚴峻挑戰。培養新聞傳播人才,需要在重視技能培養的同時,也注重對專業主義的構建和職業精神的培養。傳統的新聞人才培養對于人文學科和人文素養的提升非常看重,注重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新聞倫理和專業主義精神。而在對人才培養內容和格局進行大規模更新和改造的同時,仍然不能放棄新聞專業主義的培養。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精神和責任心,可以激發社會責任感和對專業理論知識以及技能等的學習熱情,進而使學生成為受社會歡迎的合格人才。
培養具有媒介素養的普通公民。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雖然往往是為了滿足社會的職業性需求,但也不能完全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隨著傳播技術門檻的降低,普通公眾借助于新媒體參與新聞信息的發布、制作的機會越來越多,因而也要培養適應現代信息社會的合格媒體公民。
因此,面向社會大眾培養對傳媒信息的選擇、理解、創造和制作的能力,已經成為新聞傳播人才培養不可回避的現實課題。而面向社會,培養信息社會中的未來媒體公民也成為新聞傳播教育人才培養的目標之一。[18]
培育具有國際視野的全球新聞傳播人才
近年來,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推動了綜合實力和國際地位的提升。與之相比,中國媒體的國際影響力和在國際輿論場的話語權仍然較弱。在全球化時代,傳統的以“自塑”為主導的灌輸式新聞傳播框架已經無法滿足全球化趨勢。同時媒介融合所帶來的全球傳播,也使得世界變為一體。正如習近平同志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中所提到的要“聯結中外,溝通世界”,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增強國際話語權成為新聞傳播工作的重要任務,需要新聞工作者廣泛、開放地接受多元文化,理解各國間不同的價值觀與世界觀。國際傳播的格局、環境都發生新變化,這也對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要求,其核心便在于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新聞傳播人才。
注釋
[1][3]習近平:《近平總書記黨的輿論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學習輔導材料》,北京:學習出版社,2016年。
[2][17]教育部中共中央宣傳部《關于提高高校新聞傳播人才培養能力 實施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的意見》(教高〔2018〕7號)。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聞傳播人才培養》來源:《人民論壇·學術前沿》,作者:強月新
文章標題: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聞傳播人才培養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optiwork.cn/fblw/wenyi/xinwen/48254.html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48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30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4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42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30
copyright © www.optiwork.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的海量職稱論文范文僅供廣大讀者免費閱讀使用!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