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文學論文 發布日期:2021-11-23 09:40 熱度:
古典文學的氣韻是中國服飾設計的內涵審美元素,在古典文化深厚的國度里,中國古典文學是服飾品牌不可忽視的設計元素,造就了中國獨有文化氣質。作為中國服飾設計的古典審美元素,古典文學是中國文化的代表,同時也是中國服飾品牌不可忽視的設計元素。
服飾文化是在一定的政治經濟條件下形成的,是社會生活的外在形式。文學是社會生活的反映,文學的肖像描寫包括服飾描寫,能較好地傳達作者的思想意圖,與作品主題,人物性格、命運有著緊密的聯系,是表現主題及人物命運性格的重要方法。反之,文學作品的服飾描寫又很好地體現了社會的服飾文化。《文學與服飾文化》研究的思路就是在前期《漢字與服飾文化》、《成語與服飾文化》的基礎上,從中國文學中尋找線索,探尋中華服飾文化內涵。重點是篩選出具有時代性、典型性的作品,分析其包含的服飾文化內涵。《文學與服飾文化》認為漢字、成語、文學都與中國服飾文化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漢字描摹服飾形象,成語記錄服飾文化,文學記寫服飾更多的內容。
一、中國古典文學略論
中國古典文學是一個歷史文學范疇,泛指晚清鴉片戰爭以前的文學,從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開始,中國文學開始了漫長的文化理想追求,每個歷史時期會產生眾多的文學流派,每個時期的文學發展有著獨特的文學風格。中國古典文學是中華文化山河中一抹絢爛的光輝,詩、詞、曲、賦、小說在古典的光輝里有著不可磨滅的痕跡。
(一)文學釋義與要素
文學的產生同勞動有很大的淵源,中國文學的發源是詩歌,早期的詩歌具有演唱形式。原始社會人類在勞動時發出的吆喝聲中發現了音樂的律動,又在勞動時將具體勞動動作記錄下來,由此產生了詩歌。現代文學理論家將作者、讀者、世界、作品作為文學的四要素,基于世界與作品之間的關系,認為文學是對世界的模仿;從作者與作品的關系來看,文學家認為文學是作家內心情感的流露;從讀者與作品來說,文學家認為文學是一種工具。根據“勞動起源論”學說,西方文學家將文學定義為“對世界的模仿”,中國文學向來主張“表情達意”的象征創作,重在借景抒情。在傳統意境詩學國度中,詩人的詩歌創作關乎自我情感的宣泄,因而中國大多文藝家主張文學是“情感流露的表現象征”。“模仿說”強調客觀載體,“表現說”強調主觀情緒,然而文學作為一個復雜的集合體,緊密聯系“四要素”展開,不可獨立釋義。文學之所以存在且擁有一席之地,無外乎其本身具有教化功能,這種教化功能體現為通過語言符號來傳達文學作品背后的暗示意義,因而真正的文學是一種“言外之意”。
(二)中國古典文學簡議
中國文學的“言外之意”特性歷史經歷是繁復與簡化之間的協調,早期文學重在寫實,到了封建統治時期,文學創作開始避諱,喜怒不露于面,通過一系列的意象來表達情感。“意象”是中國古典文學的代言詞,古典文學講究暗示、含蓄的創作,此種創作手法具有朦朧美學意境,故而受到很多文學家的喜愛。中國古典文學主要分為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時期,先秦時期是古典文學詩歌、散文的發源時期,漢代文學延續前代文學,從屈原詩學創作藝術中借鑒了“賦”的創作方法。古典文學的光輝在魏晉時期初露,魏晉以前的文學沒有獨立的地位,自漢末曹孟德實行“舉賢令”后,文學的地位逐漸被抬高,曹丕將文學視為“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世”,從傳統文人交際娛樂到國家大業人才選拔,文學開始“自覺”。
魏晉南北朝詩學創作開啟了一個具有音律節奏規范化的詩學創作標本,這為唐代詩歌的發展作了一個很重要的鋪墊。唐詩之所以是古典文學的高峰,原因在于完成了南北朝詩歌創作革新的完美境界,促進南朝詩學音律規范與北朝詩學剛勁風骨的融合,既擁有了南朝詩歌的形式,又有北朝詩歌內容上的風骨思想。宋代以后的文學力求“創新”二字,宋詞標新立異,繼承晚唐花間詞傳統,尋求詞學的新式。而元代以后,文學也開始新的路徑,由于唐詩宋詞的高峰不可攀越,加上少數民族的統治,文學開始呈現民間娛樂形式,戲曲與小說涌現于市井之間,中國古典文學體裁也越加豐富。
二、中國古典文學的意境美學文化
中國古典文學的美學文化十分豐富,詩意美學文化中帶有濃厚的音樂美學與美術美學特征。古典詩歌不是獨立的藝術分類,從古典詩歌的音律性和戲曲文化的演唱,到詩畫一體的山水畫意境特征,意境文化是中國古典文學的文化代表。從中國古典文學的藝術特點和中國文學批評理論角度來說,“意境美學”是古典文學藝術的精華。
(一)文學意境的淵源及表現
“意境”是中國獨有的文學概念,是中國古典文學批評的內容,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便有許多關于意境論述研究,但大多研究格局較小,直至清代王國維詞學批評“境界說”的提出,“意境”理論才得到充分的解釋。按照清代王國維的說法,意境是“有我”與“無我”的交融表現,“有我之境”體現為詩人的思想情感在意象之中的表達,“無我之境”則是詩中純粹的寫景表現,由此可以得出意境是“情與景”的交融表現。中國古典詩歌力求“意境”,這種意境詩學理想追求在宋代文學中尤其明顯。如賀鑄《青玉案》“若問閑情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又如歐陽修《蝶戀花》“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最為經典的意境詩學當屬柳宗元《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王國維以后,中國文學家將意境作為詩歌創作的一大原則,認為上乘詩歌應該追求意境情景渾然天成,不著刻意痕跡。
(二)意境文化的美學意義
從美學意義角度來說,意境已經不是簡單的文學詞匯,而是一個廣泛的美學元素。意境美學文化跨越藝術與自然、社會與科學,在現代社會藝術發展中不可或缺,除去文學范疇,意境還是美術、服飾、音樂、動畫、傳媒等行業的重要設計要素。美術意境文化是中古傳統繪畫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大眾十分熟悉的中國畫藝術理念,自蘇軾“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理論提出后,文學與美術似乎產生了明顯的交集。宋詩講究“理趣”,重在“文字”與“議論”,議論對象大多以山水為主,宋詞雖以風花雪月為主流,然而其中對景物描寫也富含理趣意味。
宋代詩歌意境雖沒有王維詩一目了然,卻帶有一定的議論趣味,這種趣味在景物議論中融合情感來體現。蘇軾詩畫一體理論是對唐代王維閑適詩的總結,王維的閑適詩確實是山水畫意境的詩學代表,這種極具空靈與幽靜是中國意境美學的作家代表,現代美學的意境元素重在塑造“意境”風格,如現代園林造景、國風服飾設計等等。
三、傳統詩學下的服飾審美發展
中國古典文學對現代服飾行業的發展體現為設計元素與設計靈感的提供。近年來中國服飾行業逐漸回到傳統。在歐美服飾品牌潮流的市場占據下,中國服飾產業一度跟隨模仿,隨著傳統文化的逐漸深入與傳播,中國服飾行業慢慢回歸到中國獨有的文化設計中,將中國文學、中國文化、中國美學作為服飾設計的理論指導。
(一)傳統文學中的服飾美學元素
服飾是藝術的產物,服飾設計力求審美視覺下的愉悅,設計元素的正確使用與能夠保證服飾的美感,美學元素是服飾設計的基本內容,可以是服飾設計的圖案與文字,也可以是款式設計。中國古典文學囊括服飾設計的所有設計要素,可以為服飾設計提供獨特的設計元素,主要體現為戲劇元素、詩學元素、意境元素。中國古典戲劇是服飾設計的重要內容,戲劇元素主要包含傳統戲劇服飾、戲劇造型、戲劇頭飾、戲劇臉譜。以京劇為例,京劇文化元素的服飾美學設計可以體現為傳統京劇服飾的改良,例如京劇頭飾與妝容可以作為服飾設計的圖案,京劇色彩的多元化可為新式國潮服飾提供視覺上的審美感。京劇是一種表演,同時也是一種文學,元以后我國文學逐漸與唱曲文化融合,文學為樂曲提供詞令,詞令同傳統詩學一樣具有詩意性特征,這種詩學與意境在現代十分受歡迎,現代社會將詩學意境作為一種崇高的理想追求,這種理想追求通過視覺性的藝術設計得以具體化表現。如古典詩詞中山水意境可以成為服飾設計的元素,又如古典詩詞中“明月”、“香草”、“松柏”等意象元素的設計,更有經典文學作品“蘭亭序”、“赤壁賦”等名篇元素設計使用。
(二)詩學文藝美與服飾格調美的交互
詩意文化是中國古典文學的文化代表,中國是一個具有高度詩學文化的國度,“詩”是中國古代文人的理想追求,也是現代人的文化追求,擁有了“詩”就等于擁有了中華民族的文化氣質。中國古典詩歌具有濃厚的文化內涵,從創作方法來說,古典詩歌創作講究形式與內容,形式上呈現為創作規律,主要包含基本詩歌平仄、押韻、對仗、用字煉句等。內容上創作主要體現為思想情感的表達,唐代詩歌將此二者完美結合,極具傳統士大夫風骨氣質與詩歌創作規范,這種以唐詩為代表的詩學風骨發展到現代呈現為文藝氣質。現代服飾將傳統詩歌的文學美學作為服飾設計的重要標準,意在提倡傳統詩學文化的氣韻,這種詩學文化的元素使用繼承了傳統詩學文化,同時又提高了現代服飾設計的文藝格調。
《中國古典文學對服飾發展的影響》來源:《棉紡織技術》,作者:陳曉靜
文章標題:中國古典文學對服飾發展的影響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optiwork.cn/fblw/wenyi/wenxue/47234.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0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copyright © www.optiwork.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