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文學論文 發布日期:2016-08-10 12:23 熱度:
文化差異由于生活環境、文化背景、人生閱歷等的不同不僅在中國內部有所體現,更多地由于民族信仰不同、文化傳統等的不同而體現在中西之間或者說中英之間,同一個民族的人們由于時代、地域、環境、人生經驗等的不同,同樣會產生文化差異。
《延安文學》西安文學雜志,創刊于1979年,由延安文學雜志社主辦。全國精品期刊,西北首家大型文學期刊�!堆影参膶W》辦刊宗旨:增強現實性、可讀性、趣味性。力圖辦成雅俗共賞的現代期刊。為大西北的大開發、大繁榮鳴鑼開道,搖旗吶喊,讓世界關注西北,讓西北走向世界!
《二馬》作為老舍旅居英國時期的代表作,體現了他作為一位文化型作家對中西文化差異的思考。老舍在小說中通過塑造性格各異的人物形象展,現出中國內部的文化差異以及中西之間價值觀的差異,給當時孱弱中國的文化自新問題進行思考。
老舍在1924年后曾旅居英國多年,早期的人生經歷和在英國生活的經歷使他對文化差異感觸頗深。不同文化的碰撞與融合使老舍成為一個文化型作家,能夠更深刻地領悟到人物性格差異、民族實力差異背后所隱藏的更深層次的文化差異�!抖R》作為老舍旅居英國時的作品,也是老舍早期長篇小說的代表作,自然而然地體現了文化差異的存在以及老舍對于文化差異的思考。《二馬》的主要故事情節是寫一個北平人馬則仁(老馬)因為在倫敦做生意的哥哥去世,于是帶著他的兒子馬威(小馬)奔赴倫敦去繼承哥哥的遺產———一間古玩鋪子,從而在倫敦遇見了店鋪員工李子榮、伊牧師、房東溫都太太、房東女兒瑪麗等各具特色的人,并就此展開了兩人在英國的生活。小說《二馬》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不僅生動而且具有代表性,正如老舍先生在《我怎樣寫〈二馬〉》中說過的:《二馬》中的“一切人差不多都代表著些什么,我不能完全忽略了他們的個性,可是我更注意他們所代表的民族性”。從這些極具民族性、極具個性的人物形象中我們可以明顯感覺到他們所體現出來的文化差異。
一、中國內部的文化差異———父與子的代際沖突
小說《二馬》通過對老馬與小馬這兩個人物的刻畫表現了同一個民族的人們所存在的文化差異,這種差異主要表現為“父與子的代際沖突”。馬則仁與馬威這一對父子無疑是作者重點刻畫的人物形象。馬則仁(老馬)作為一個一點不含糊的“老”民族里的一個“老分子”[1](142),傳統文化和舊道德在他的思想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是中國幾千年歷史文化積淀的化身,是“鄉土”中國的子民[2](17)。他最主要的特點就是有著官本位的思想,他認為做官是唯一能光宗耀祖的事情,雖然他自己從來沒有做過官,但他對于這一件事情確實樂此不疲。也正是由于自己沒能實現這一愿望,所以就將自己的愿望強加在兒子馬威身上。盡管他們已經來到了倫敦,繼承了古玩鋪子,但他的腦海中想著的仍然是馬威最好是回去當個官,然后自己也能享享福。這樣的思想也代表著中國老一輩父母的思想:把自己未能實現的夢想寄托給下一代。不僅如此,他還有著非常強烈的等級觀念,對待李子榮他總是伙計伙計地叫著,希望以此來體現自己的掌柜地位。而對自己的兒子馬威,他也時刻不忘父尊子卑的古訓。他心里清楚兒子比自己能干,有辦法。但他時時不忘一句話,那就是:“別忘了,我是你爸爸。”[3](166)對于父親的思想與行為,作為下一代的小馬是一個痛苦的角色。他生長在古老的土地上,受著傳統文化的制約,也受到父親老馬的影響。但是他又是在新時代、新生活下長大的一代,有著不同于父親的思維觀念。在中國古老的文化傳統的熏陶下,小馬作為兒子受著孝道的影響,尊重自己的父親、孝敬自己的父親,在做事情之前他也會詢問父親的意見。然而作為比老馬年輕的一代,他沒有那么濃重的等級觀念。他不同于父親叫李子榮為“伙計”,而是稱其為“先生”;他不同于父親的官本位思想,他喜歡讀書,他渴望讀書,想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他不同于父親的古板,他善于接受新知識,樂于聽取好的意見,能與李子榮一起創新古玩店的經營方式。然而作為新一代人的小馬與作為兒子的小馬總是不能和平相處,要實現自己的理想、過自己理想的生活,必然違背父親的心愿,同時也與現實生活相沖突。而違背父親的心愿,卻又是小馬作為一個有傳統觀念的兒子所不能坦然面對的。于是,在自己與父親之間的兩難選擇中,小馬陷入一種漩渦,產生一種父與子的代際沖突。然而這種差異和沖突并不是激烈、直觀、顯現的,而是內斂、潛在、隱性的。這樣深沉、不顯現的代際沖突就是中國內部文化差異所導致的最為普遍的表現。小說就是通過塑造馬則仁與馬威這一對父子的性格差異,來深層次地展示蘊藏在父子性格差異背后的文化差異。
二、中西之間的文化差異———價值觀念的區別
老舍在英國生活的經歷讓他切身感受到中西之間的文化差異,這種差異是巨大的。于是,他情不自禁地將這些差異表現在作品之中�!抖R》中不僅有典型的中國人,同時還有許多極具特色的英國人。老舍將典型的中國人代表放置在英國人之中,通過鮮明的對比直觀地展示中西之間或者說中英之間的文化差異,這種差異最突出地表現為價值觀念的區別,其中包括金錢觀、愛情觀以及生活觀等。
(一)金錢觀的差異
對于金錢觀念的差異,小說處處都體現出中西間金錢觀的差異。以馬則仁為代表的中國人對于金錢的使用更在乎的是“面子”問題,即不在乎金錢使用是否合理而是在乎錢花得有沒有面子。所以老馬花錢一般都非常大方。不同于以溫都太太、伊牧師等為代表的英國人,他們對于金錢一般是采取“斤斤計較”的態度,即對于每一先令都在乎,把錢花在應該花的地方。小說中有一個細節很明顯地反映了中國人與英國人的差異:伊牧師接老馬父子一塊兒去吃飯,老馬原以為是伊牧師請客,最開始還有點不好意思,而當他知道是各自付各自的飯錢時反而覺得詫異,心里說:幾個先令的事,你做牧師的還不花,你算那道牧師呢!并且他還準備幫伊牧師付賬,想借此來諷刺一下伊牧師。從這里可以看出,中國人在吃飯方面一般是一人請客制,而英國人吃飯一般是AA制。除此之外,小說中還有很多地方都能看出中國人與英國人金錢觀念的差別。溫都太太對于給老馬提供中餐要算錢與老馬慷慨地送溫都太太茶葉、為溫都太太種花而不收任何費用,以及給瑪利送帽子等都形成對比。中國人講交情、顧面子,經常為了所謂的“面子”而不顧自己的實際情況,“打腫臉充胖子”,最后的結局只能是自己有苦不能言。這樣的金錢觀念正是我們民族的一大特性。
(二)愛情觀的差異
愛是人生不可避免的話題,也是文學永恒的主題�!抖R》作為一部長篇小說,也涉及了這個永恒的主題。在小說中,作者設置了老馬與溫都太太、小馬與瑪麗、瑪麗與華盛頓、凱薩琳與華盛頓的愛情婚姻故事,揭示了那個時代中英愛情婚姻文化的沖突[4](36)。老馬來到英國,作為鰥夫的他住進了寡婦溫都太太的家。兩個人在相處之中產生了愛情,然而兩個人對于愛情的態度是不一樣的。作為接受中國傳統思想的男性來說,老馬具有傳統的男權觀念,他對于溫都太太更多地是保護和征服,他對于娶溫都太太考慮更多的是帶有中國迷信色彩的問題:不至于犯七煞,克夫主。他的思想中國傳統男權社會的產物。溫都太太對于老馬是以利益為基礎的。她最開始之所以對老馬有好感,是因為老馬經常給她送東西,最初是中國式小茶壺、茶葉等,當她接受這些禮物時會問“這要多少錢?真的送給我?”這樣的問題。這正是商業社會下一種利益權衡的表現,收到老馬禮物之后,溫都太太也第一次主動地問候并且照顧老馬,要知道這在原來是不可能出現的。然而溫都太太考慮到老馬是中國人,會對自己的生活、社交產生影響。最終兩個人并沒有走進婚姻。從這里可以看出英國社會普遍存在的民族歧視。從老馬與溫都太太的愛情中可以看出中西愛情觀的差異:一個是男權社會的產物,一個是商業社會的產物。從小馬與瑪利、瑪利和華盛頓、凱瑟琳與華盛頓之間交錯的愛情描寫中也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中西愛情觀的差異。小馬來到英國,住進溫都太太的家之后愛上了她的女兒瑪利,可以說他對瑪利一見鐘情。但是小馬作為一個受過中國傳統教育的知識分子,傳統的禮教束縛著他,他不可能不顧一切地向瑪利表達他的愛意。然而在知道瑪利由于民族優越感而根本不可能愛上自己之后,他也沒有任何過激的舉動,只是自己消化傷心,一個人默默地痛苦。最后他對于這份愛情唯一能做的也只是讓李子榮將戒指轉交給瑪利,然后傷心地離開倫敦。這樣的愛情雖然感覺很紳士,但是對于本人而言是痛苦、壓抑且被動的。而瑪利和凱瑟琳則不同,她們對于愛情敢愛敢恨,勇于追求與爭取,善于享受愛情之中的一切,包括甜蜜和痛苦。但她們兩個人對待愛情也是有區別的,她們都愛華盛頓,但是瑪利渴望婚姻,她希望婚姻能穩固愛情,而凱瑟琳就像一團被愛火燃燒的枯草垛,她奮不顧身地愛,甚至認為只要相愛,是否走進婚姻都不重要。商業化背景下西方的熱烈、主動、勇敢的愛情與在傳統舊禮教、舊文化熏陶下中方被動、深沉、壓抑的愛情明顯不同。
(三)生活觀的差異
對待生活,英國人與中國人有著更加明顯的區別。作為一個典型中國人老馬不思進取、追求舒適生活、思想僵化保守。而英國人則是不斷進取、勇于嘗試的。小說把老馬放置在英國背景下生活,從自我批判、自我剖析的角度從多方面反映了中國人的弱點。小說中有一處十分具有代表性,伊牧師勸老馬寫一本東西文化比較的書,老馬回答說:“快50歲的人啦,還受那份累!”伊牧師聽了很吃驚,很誠懇地對他說:“我的好朋友!你50啦?我60多了!蕭伯納70多了,還一個勁兒寫書呢!我問你,你看見過幾個英國老頭子不做事?人到50就養老,世界上的事都交給誰做呀!”[1](142)這一細節很清楚地表明了中英之間在生活觀上的差異,當然這與兩國之間的社會環境是不可分割的。中國人處在一種長幼尊卑有序的社會環境下,快50的老馬把兒子養育成人之后理所當然地認為自己應當開始享兒孫福,而英國是一個競爭激烈的社會,是一個優勝劣汰的社會,人們不會因為年齡大小而放棄奮斗,放棄生存的機會。除此之外,中國文學、文化中有一脈閑適無為的強大傳統,它以老莊哲學、佛教禪宗哲學為根基,倡導人放下操勞奔波的進取態度,以超然隱逸、平和悠閑的心境享受生命的自由自在[3](166)。所以老馬在鋪子經營不善的時候不是想著改變經營方式,而是希望讓別人經營,自己直接分紅。老馬去哥哥的墓地,始終不愿坐公交車而是直接雇汽車,對于自己的古玩店他也只是每天去坐坐,很少為古玩店付出精力。所以,老馬自然而然地成為了整個英國唯一一個閑人。相反,伊牧師60多歲了還想著寫本書,掙點名譽,成為大學的中文教授。溫都太太在丈夫死后仍然自力更生,去打字賺錢生活。不僅老一輩的英國人為了生活不斷奮斗,年輕的一代更是如此。生活觀念的差異使中英兩個國家、兩個民族分別走向了落后與先進的發展道路。這是老舍作為一個愛國的作家在警醒中國和中國人,我們不想落后就應當改變我們的價值觀念。為此,《二馬》塑造了一個代表著作者理想的,有英國特性的中國人形象———李子榮。李子榮是在英國生活的中國人,他有著中國人的優良傳統:樸實、勤勞、熱心,他在古玩店里做事踏實,有責任心,面對老馬百般挑剔,仍保持著對工作的熱情,但卻不像老馬那樣帶著濃重的舊中國氣息,相反,他有著英國人的生活態度,他積極進取,幫助小馬一起改善古玩店的經營,同時也不斷地追求更好的生活,去讀書、學習,不斷嘗試新的生活方式。這樣一個代表著作者理想的人物形象是作者對于當時中國發展、中國國民精神與西方文化比較深思所得的結果,展示了老舍在異族文化面前客觀冷靜的“他者”心態。這種心態使得老舍在強大的資本主義文化面前既沒有迷失自己而沉寂其中,又沒有過分自卑而刻意逃避[5](3-4)。他沒有一味地肯定西方文化,也沒有一味地否定中國傳統,而是辯證地看待兩者之間的差異,對兩者的差異有著客觀、清醒的認識。作為一個文化型的作家,身受中國文化熏陶的老舍來到英國,看到一個發展的世界、一個充滿生命力的世界。他切身感受到中西文化的差異,然而作為一個愛國的知識分子,感受并不能成為全部,于是他帶有一種客觀并且具有批判性的眼光去審視差異,從文化角度剖析我們民族孱弱的原因。作為一位愛國的知識分子,他渴望中國能夠強大,希望中國人能夠不再被歧視,雖然他沒有直接指出如何使中國強大,但是小說中通過人物形象所體現出來的文化差異實際上是老舍從文化的角度改造中國的思考。
參考文獻:
[1]老舍.老舍小說全集:第二卷[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1996.
[2]張洪濱.從二馬看老舍的中西文化心態[J].甘肅高師學報,2009(3).
[3]陽國光.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淺析老舍小說《二馬》中的老馬形象[J].才智,2012(14).
[4]陽國光.淺析老舍小說《二馬》中的中英愛情婚姻[J].青年文學家,2012(18).
[5]何志臣.異族面前的冷靜———淺析老舍小說《二馬》中的“他者”心態[J].安徽文學,2007(4).
文章標題:大裂變時代的文化差異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optiwork.cn/fblw/wenyi/wenxue/32761.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0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copyright © www.optiwork.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