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文學論文 發布日期:2015-12-09 16:00 熱度:
我國現代文學作品有很多都不錯,也都是值得閱讀和深入研究推敲的。 《第七天》是中國當代知名作家余華繼《兄弟》之后,時隔七年后最新長篇小說。本文主要針對“反小說”的小說進行了一些研究,文章是一篇文學論文范文。
【摘 要】余華新作《第七天》在剛剛出版不久就引起了讀者廣泛的關注,后現代式的“新聞串燒”在一定意義上消解了作為小說這種文類的最初意義。而看似主人公的楊飛,其實也只是扮演了一個上帝角色。所以《第七天》中,主人公的唯一性其實是缺失的,相反一個個獨立的人物卻填補了主人公缺失的空白。
【關鍵詞】敘述空間,敘述時態,敘述視角
余華小說《七天》,以楊飛的口吻講述了他在死后七天內遇到的亡靈,聽到的慘事。相比較余華前期作品《活著》或者《許三觀賣血記》這兩部作品來看:福貴與許三觀無疑是作為文本中的主人公在起作用的。但同樣的模式卻無法用于楊飛的身上。整篇小說中,楊飛,作為一個時時出現的經歷者與參與者,他在小說中的作用為何成為這篇論文著重討論的問題。我將從敘述時態與視角兩個方面分析楊飛在其中所擔當的角色,從而探討余華小說《第七天》中主人公的缺失與填補,這個具有一定矛盾性的話題。
一、多角度的敘事時態
從敘事時態這個方面來看,《第七天》采用了過去時態與現在時態。這正好也是與陽間與陰間的場域是相互聯系的。即在陽間的時候,作者以楊飛的視角采用過去時態的回憶,回憶他生前所見之事;到了陰間則是運用了現在時態,楊飛傾聽死去的人講述他們死亡的原因。
(一)過去時態
過去時態的運用需要界定楊飛的身份問題。在這些回憶中,楊飛是以一個活著的人的身份來看待發生的這些事情的。從楊飛回憶的這些事情當中我們不難發現有一下幾個特點:
首先是事件發生與楊飛的關聯性。楊飛作為一個小說從頭到尾在場的人物,在一個個發生的事件當中,楊飛總是會在其中扮演或是主人公或是小配角更或是路人甲的大大小小的角色。例如李青是他的前妻,而他在譚家鑫家吃飯時正是因為看到李青死亡的消息而與譚家鑫一起被燒死;由李青的死,引出楊飛生前的婚姻狀況,與養父的關系。隨之講到養父的重病,為不連累楊飛而選擇離家出走;找完養父得知“媽媽”李月珍去世,李月珍與27名死嬰一起在太平間,隨著太平間的塌陷而不知去處;楊飛出租屋的隔壁即住著劉梅跟伍超。所以作者所講述的一切事件基本上都是與楊飛有關的。
其次,楊飛觀察事件的局限性。如果對照第一部分所列的表格,在寫到目的或結局的時候,我所用的詞大多是死亡,而具體的死亡過程或是具體原因寫的并不是十分的清楚。這也就是說,過去時態的運用是與陽間這個場域相聯系的。最典型的一個例子便是楊飛的養父楊金彪。在回憶中,楊飛是無法得知自己的養父究竟去了哪里,只有楊飛死了之后才能看到自己的養父,聽他親口講述自己去了哪里。這便是楊飛觀察事件的局限性,即活人觀察社會的局限性。而這種話說一半后停住的手法一方面給讀者留下了懸念,一方面又推進了故事的發展,即到了陰間那個“死無葬身之地”聽親歷者講述自己死亡過程,解讀楊飛生前所不知的所有疑惑。
(二)現在時態
現在時態的發生是在“死無葬身之地”的,楊飛在鼠妹的帶領下來到了這里。而楊飛到達這里的目的也是為了找尋自己的養父,在這里他得知了當初他第一份家教工作的那個孩子的父母,被暴力拆遷壓在了廢墟底下;得知了當初醫院送還的李月珍的骨灰是假的,而真正的李月珍的亡靈卻沒有去美國仍然在這里等等。而在這里,楊飛也得知了自己養父的消息,并順利的找到了他。
與過去時態相對應的,現在時態的運用也需要詢問楊飛此時的身份,作為一個已死之人,已無任何條條框框的制約,同樣生活在“死無葬身之地”的亡靈們也擁有與楊飛相同的身份。正是這種身份的平等,使亡靈們可以肆無忌憚、毫不避諱地給楊飛講述他們的故事,即運用一種現在時態,以一種對話的形式將故事完整化。
由此看來,這部小說的敘述時態與傳統小說的敘述模式是不同的,傳統的小說大多采用的是過去式的機制,過去時的運用,讀者像是在聽楊飛講述他的遭遇,在講述期間,作為講述人楊飛會設置一些障礙點,或者在某個精彩之處停下,吸引讀者接著將故事聽完。然后,現在時的運用,使這個講述人瞬間變成了讀者的導游一般,帶領讀者一起將剩下的故事聽完。所以,楊飛,對于他在小說中的作用僅僅只能定義為一個被讀者完全熟知的旁觀者。
三、多向度的敘事視角
不管是用過去時描寫的陽間,還是用現在時描寫的陰間,這兩個空間中,作者都刻畫了類似于《示眾》中的看客形象,他們不是事件的主人公,卻比主人公更加關心著整個事件的發展。
(一)在世魔鬼的舞蹈
在鼠妹聯系不上自己的男朋友之時,她借用現代網絡,宣稱自己不想再活。面對一個想要輕生的女孩子,網友們沒有好心的去勸道她,反而告訴劉梅怎樣死才不會太痛苦且又很壯觀。這讓劉梅選擇了在鵬飛大廈的頂層自殺。樓底下圍觀的人群越來越多,甚至一些小販趁機兜售產品。這便是一個個活在新時代的看客。
在這里有一個癥候所在,劉梅本不打算死,就在她抓住警察的瞬間,腳邊卻一劃,墜落了下去。本可以活著的劉梅就這樣在一種巧合中被作者寫死。本身一個人物的生死大權是掌握在作者手中的,但隨著情節的發展,人物已經跳脫出作者的掌控之外,成為一個獨立的鮮活的人物了。所以,與其說劉梅的死是作家造成的不如說她的死是這一群群的看客造成的,作者將這些看客塑造成導致劉梅死亡的潛在因素,就像一個個魔鬼,雖然沒有成為致使劉梅最終跌落的那只手,卻誘惑著劉梅一步步的走向死亡。這種人性的冷漠,與卡夫卡《變形記》中“他人即地獄”式的隔膜與孤獨異曲同工。類似于劉梅這種事情在文本中還有多處描述,不管是嘲笑曾經追求李青的那個年輕人致使他辭職的那些同事,還是張剛的那些不干實事的領導們。與其說他們是一個個真實存在的人,不如說是混入人群中的魔鬼,而在這群魔亂舞的社會中,楊飛卻又是那個可以主動跑去幫被辭同事收拾東西的天使。然而,在群魔的社會,一個善良的天使是無所改變的。當楊飛這個角色無法支配和控制整個文本的時候,楊飛在文本中的作用就值得思考。只能從楊飛本身出發來尋找答案了。 (二)來世上帝的救贖
在文本的開頭,作者引《舊約・創世紀》一說:“到第七日,神造物的工已經完畢,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其實這句話的引用與《第七天》這個題目是相吻合的。首先從基督教的角度來說,上帝在第七日休息時,人間也便失去了神的監督與庇佑,各種污濁開始浮出地表。文本開頭作者將楊飛的身世交代清楚,然后楊飛死亡,尋找父親這樣一個大體的故事情節,與《四大福音書》中基督降生,受難,復活是有異曲同工之處的。所以將楊飛定義成一個上帝的角色,也就更好的解釋為什么所有發生的事件都會與楊飛有關。
從中國的喪事習俗來看,《第七天》也包涵了中國“頭七”傳統,正如余華所說:“我寫到第七天才是故事的開始,我這次是反過來寫的,我的小說開始是傳統小說的結尾,第一天開篇楊飛死了去殯儀館,那時傳統小說的結尾,寫到第七天是死無葬身之地的故事開始了,但我在這里結束了。我這個小說是反過來的,從結束地方開始寫,寫到開始的地方結束。”用一句話來概括余華所說即“方生方死,方死方生”。這也是文本中存在的環形結構與“上帝”楊飛之間的關系。從現實的污濁,到死無葬身之地環境的優美,作者“在為亡靈尋找歸宿的過程中,從現實人生到詩意的審美世界,作者并沒有在這里止步,這篇小說的精神指向似乎仍繼續向前指向彼岸世界,因此小說中的死亡即是解脫,也是新生”。因此楊飛在扮演上帝的角色的同時,也見證了一個個苦難者步步完成了自我救贖,得到永生。正如余華在《第七天》中所寫:“我怎么覺得死后反而是永生”。
四、結語
綜上而言,楊飛雖然在文本中處處在場,但他只是一個旁觀者的形象,即是一個上帝的形象來俯視這個文本的。所以不能稱之為真正的主人公。其實,由整個文本來看,主人公并不能具體到某一個人身上,它是以一個集體化的符號存在的。是由像鼠妹、張剛、楊父等一個個同而不同的小人物構成的,他們的遭遇架構起了《第七天》的中心。所以在《第七天》中,單個主人公的缺失并不代表沒有主人公,而作為一個集體主人公的亮相又填補了主人公這一小說必要因素的空白。因此是反傳統小說的小說。
參考文獻:
[1]余華.第七天[G].新星出版社,2013(6).
[2]劉郁琪.從《第七天》看余華小說的生存敘事及其新變[J].江淮論壇,2014(2).
[3]余華長篇小說第七天學術研討會紀要[J].當代作家評論,2013(6).
[4]李蓉.第七天:死亡的詩意[J].余華長篇小說《第七天》評論小集,2013(6).
文學論文發表期刊推薦《文學遺產》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所屬學術刊物之一,主辦單位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以深入研究和總結中國古代文學成就和經驗為基本任務,為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提供重要參照。
文章標題:文學論文范文“反小說”的小說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optiwork.cn/fblw/wenyi/wenxue/29055.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0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copyright © www.optiwork.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