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文學論文 發布日期:2015-04-27 14:15 熱度:
昨天,我和朋友來到了和我闊別已久的地壇,回想起在地壇旁高中三年的學習生活,不禁唏噓,連當年的痛苦都早已化為珍惜的回憶,那時的心境一輩子也不會再有,散落天涯的同窗也許再也聚不齊了,就算能聚齊,怕也再難找回那么多青澀的心境,甘醇的情誼了。
我們是從西門進入的,蒼翠的樹影掩映著片片朱紅的古跡,淅淅瀝瀝的小雨改善了連日酷熱的天氣,我的同伴是原同事兼現網友,素有金城第一文筆之稱的病虎馬朝永。雖然他自號病虎,但我覺得甚不相配,其人實在是個謙謙君子,就算時來運轉,那心底的病消散了,能一展雄風估計也還是個君子,絕沒有王威甚重的虎風。
我以前是常來地壇的,馬朝永卻是頭一次來, 我們向南漫步,先去祭地的方澤壇,方澤壇上下兩層,上層放著一個大鼎,壇南的皇祗室殿里放著山神海神和努爾哈赤,康熙,乾隆的神牌位,以及編鐘等展示品,出了方澤壇我們我們向北來到鐘樓,鐘樓用的是重檐歇山頂和綠色的琉璃瓦,神馬殿和齋宮都大門緊閉。我向知常年如此,但估計馬朝永未免掃興。
之后我們有關于中醫五臟五行的牡丹園,從馨丹小門步曲徑來到長廊,時值小雨漸大,便在廊內聊天避雨,馬朝永本滿腹才學但不知是真不善談論還是放不開,到一直是我在宣講一般。這牡丹園似今已易名,牡丹未曾多見,但只見得一些別的花草,我多次來地壇,這里倒是去的不多。出園時看見了一篇四字一句的短序,回想起牡丹園內見到的兩副對聯,一副尚可,竊以為這文章之事當精益求精,勉強為之有時未免有附庸風雅之嫌,倒是煞風景了。
中午我們在附近的地壇串吧用餐,用完餐用回到了地壇,走走停停,一直想找一個干凈的長椅,但這雨已把長椅搶先占了大半,我們只得在亭子內稍歇,開始聊些家常之事,后亭內人漸多聲漸嘈雜,我們離亭而去,伴著咕咕鳥鳴,我們終于尋得一把干凈的長椅,似是剛才有人坐過。我們的對面是一顆銀杏古樹,足有兩人合抱粗,老得樹皮都有所脫落,但依舊挺拔,不知他經歷了多少年的風雨。也許他見證了明清兩百多年數十代帝王的腳步,見證了史鐵生的車轍,也見證了兩百多年中國的興衰和文化的變遷,我想他也許還能看見很多,可能那時早就沒有了我,不經想起一篇文章《我愿做托斯卡納的一棵樹》。
在這里我們相聊甚歡,講起自身的際遇,宗教,歷史人物,文學大家等等雖然我一向主張莫談國事,但禁不住也聽他說了一些密聞。歷史興衰向來如此,不亂不治,但我總覺得,現在還很好。談起顧城海子,又不禁感嘆天妒英才。我們直聊到下午快五點的時候,才原路返回,送我到上車后他才離去。
我很少在不開書市的時候來地壇,這是我頭一次領略地壇得幽靜,鳥語花香的和諧,在北京這個高樓林立的都市這樣的地方已經不多。略微遺憾的是就算這靜謐地壇也沒能逸出世外,站在方澤壇上,那仿佛與天地相接的感覺就在向那樹影掩不住的高樓中的一瞥間消散,綠樹紅墻的美景中傳來的電鉆聲似乎在提醒著這座屹立幾百年的古跡,誰才是這世界最先進的文化。
地壇,我為你祈禱,但愿不會有那么一天,人們只能在博物館的照片中再次流連我心中這片文化凈土。
作者簡介
盧碩(1991.04——),女 ,漢族,北京人,畢業于北京聯合大學旅游學院,大專。自幼熱愛文學,有興致時常寫些詩詞和散文。
文章標題:地域文化論文范文游地壇小記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optiwork.cn/fblw/wenyi/wenxue/26472.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0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copyright © www.optiwork.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