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黄色毛片-国产黄色毛片视频-国产黄色片91-国产黄色片一级-一级坐爱片-一级免费

語文建設雜志投稿文化指示方式的解釋

所屬欄目:文學論文 發布日期:2014-12-05 16:00 熱度:

  [摘要] 指示方式是在對話語指示現象的觀察和分析后提出來的一個語用學概念。作為一個話語現象,表達指示的單位在語義上存在著某種不確定性,影響話語整體的理解。因此,消解這種不確定性,就是要把話語和它所在的語境關聯起來。指示語和語境的聯系是我們分析文化語境指示、指示語以及指示方式的理據。文化語境有別于直接語境和社會語境,其大部分信息都處于隱含的狀態。相應地,文化語境的指示方式、話語單位、超話語單位(如會話)要比一般的明確指示和指向更加復雜和隱蔽,有時只能推導出來。文化指示是文化得以向話語滲透,實現其現實人際社交價值、社會價值以及自身重構、復興的主要途徑和方式。

  [關鍵詞] 語文建設,語境,話語,指示方式,情境介入,當代美國英語

  Interpreting the Cultural Deictic Modes: Instantiated

  by Contemporary American English Utterances

  He Gang

  (Department of English,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1,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ssue of how cultural context can be indexed. The mode of deictics is proposed on the basis of our research in the variety of indexical expressions in utterances. Deixis is about acts or patterns of human directing or pointing to things or persons in relation to their particular locations, directions, orbits of motion, external and internal states or changes, most basic to mans ordinary life. Deixis, therefore, has caught the attention of early Greeks, and related discussions and terms are produced. Certain elements of utterances are uncertain in meaning, and to dissolve such an uncertainty, the context or situation in which they occur is traced, just to get a definite message. Utterance ″pointing″ to its particular context becomes a reality. The actual deictic performances reveal verbal, nonverbal and nonlinguistic forms, explicit indexing and implicit indicating. This obviously has to do with different types of contexts (immediate, social or cultural) and varying degrees of contextual complexity. This paper focuses on deictics in the cultural context of utterances. It wouldnt work if we just take a glance at the general features of cultural context, but we must take a particular cultural context for the instantiation of the cultural deictic modes. Therefore we have taken contemporary utterance deictics in the American context. We find that every cultural context has its unique information structure. This is especially true to the American one. The American cultural context is a system of mental information derived from American peoples shared life experience and national development processes. It has a clear frame, a hierarchy of core assumptions: (1) core ideology (ideals, beliefs, values, and attitudes), (2) personal vs. interpersonal ideology (principles, norms, rules, patterns and models of behavior or interaction), and (3) rich stocks of cultural facts. These are the very characteristics that mark a mainstream American identity, guiding and regulating personal and social actions and interactions. Americans are particularly proud of their cultures and cultural traits, frequently uttering them, sometimes for selfrationalizing, making rich amounts of culturesensitive utterances, and making a convenient path for our study of cultural deictics. The American context also reveals an Iceberg Model of cultural information, a small portion explicit while a larger part remains hidden and implicit. This definitely affects the ways of cultural pointing, indicating or indexing, complex expressions even beyond an utterance can easily be detected or inferred. This study also shows that cultural deictic expressions cant occur in a speakerintentionfree fashion. The speakers cultural predisposition, cultural awareness and culturerelated intention can often affect the types of cultural information to activate (pick out) and the way of picking. And it is cultural deictics that provides conditions for cultural projection into interpersonal situations, turning a cultures vitality into its situated vigor, driving participants to culturally feasible actions, and realizing its reconstruction and revitalization in real utterances.   Key words: context; utterance; deictic mode (s); situated cultural intervention; contemporary American English

  指示現象(deictic phenomenon)主要是一種話語現象,與話語中某個成分的意義或解釋有關。它一方面反映出語言對更大系統的索引,另一方面則是把話語所依賴的語境激活。作為語言表達式,指示語構成話語單位,是話語信息的重要組成;作為語境連接,它所激活的相關信息構成對話語及行為用意的強有力支撐。比如:“XX先生,可以請教您一個問題嗎?”在中國文化中,“請教”激活的是一種文化關系,即帶有對被問者(有知識、有德行、受尊敬者)的尊敬。如果是平輩之間,起碼也表示謙恭,而謙恭是中華文化主張的美德之一。可見,此話語中的動詞具有很強的文化語境指示功能,因為它激活的是人們就特定事件展開的文化聯想。本文所要探討的就是語言形式對文化語境進行編碼、激活并與之關聯的方式問題。文章從美國話語的鮮活實例入手,探討美國英語在具體情境中如何指示主流美國文化,并由此釋放話語的文化能量。本研究基于筆者對語境的三分(即刻情境、社會語境和文化語境)模型[1],探討說話者如何通過話語的指向、激活、暗示等方式實現語言和文化語境的關聯。

  一、 指示及指示方式

  指示語(deixis)是語言學尤其是語用學重點關心的問題之一。根據 Levinson的觀點,指示語涉及“語言將話語或言語事件的語境特征編碼或語法化的方式”[2]54,因此也涉及“話語解釋如何依賴語境分析”的方式問題。隨后,Levinson和其他語言學者,如Fillmore[3]、Anderson及Keenan[4]、Sidnell[5]、Auer[6]也分別指出,語句(話語)的某些語言成分的解釋必須參照所在話語發生的語境。從上述觀點可以看出,對指示語的理解涉及話語構成成分的語義或語用信息的不確定或待確定狀態,而消除這樣的狀態必須通過語境關聯。因此,指示方式是存在于話語之中或話語背后的、用于確定相關形式的語義或語用價值信息的關聯方式、方法和手段的總和。

  指示方式凝聚著語言和語境的力量。從語言角度講,它可能涉及不同層次的語言單位(詞、短語、構式甚至整個語句或會話),表明語境是何以得到指示、標識、辨別、激活與利用的;從語境角度而言,通過話語表面成分(單一、聯合、混合等),可以揭示有哪些語境結構、成分和特征(集)得到了提及、暗示、指示、激活與利用,因此,也就會產生不同類別的指示場[7]。指示場(deictic field)是一個概括話語激活的語境成分或特征集的關聯域,比具體特征要高一層次,是相關語境特征話語體現的總合。比如,指示者(中心)、指示對象、聽話者、旁觀者、時間、空間、指示方向、運動軌跡、方式、目的地等。請看下面的例子:

  (1) a.We are strong women. (說話者,自信)/ Why should I deny it? (說話者,無畏)

  b.Lillian, youre a nurse. / Why should you need to become what you already are? (沒必要改變自己,動詞become指示變化過程)

  c.That girl is not like the rest of us. (心理間距,異樣)

  d.She lives in Berkeley, and this is a book. she is writing about my life. (對象,彼此關系)

  e.Back to business. (注意回轉)

  f.So what were they building in Moscow?(對象,過去,空間處所)

  g.Ill take you to visit Stalin./ You come alone. (指示中心,聽話者,目標,聽話者,來的方式)

  上面的例子中“I/we/my/you/your/she/they”都屬于“人稱指示語”,但從自我出發,體現出不同的距離感,聽說者“you” 距離較近,談及對象“they/she” 距離最遠。同樣,指示代詞that/this也體現出與說話者的距離遠近;Back to/come/take都表示動作/移動的方向性:靠近或遠離指示中心(說話者)。而且,that 多少有點排他性(那個女孩和咱們(包容)其余的人就是不一樣)。Were/used to/did 等表示過去動作和狀態,其實也是對以前發生的事件的指示。如:I used to be the chair. (現在不是了)/She did borrow my dictionary.(她確實借過我的辭典,我沒騙你。)

  作為話語中特定指示語所激活的語境信息特征集,指示場的每一特征都是通過相關聚合系統選擇出來的。這些聚合系統可以類聚各自相關的指示信息及成對的特征,構成不同的指示子場(subfields):

  人稱場: 我/我們/咱們/咱/你們/你/小子/他/她/他們/它們/家伙/哥們/兄弟/姐妹

  時間場: 現在/過去/曾經/以往/遙遠/將來(now/then/long time ago/just now/from...on)

  空間場: 這里/那里;國外/國內;樓上/樓下;窗外/窗前;房前/屋后;前門/后門/正門/邊門;屋里/屋外;廳堂/廚房;后臺/前臺;左右;咫尺/天邊(here/there;upstairs/downstairs; inside/outside; away/close)

  動向場: 來/去;往返;拿走;回來;過來;上來;下去;滾;取回;離別;回歸/團聚 (come/go; return/take/fetch/come back/come over/get out/leave)   社會場(工作場): 長官/屬下;教授/部長/主任;大夫/護士小姐/白衣天使(chair; dean; Sir/Madam; gentleman; star/fan; master/apprentice)

  文化場: 輩分(先生/學生;長輩/晚輩/先輩/后進);教育場(請示/請教/討教;指導/指正/斧正;賜教/賞賜;點撥/啟迪);宗教場(懺悔/寬恕/贖罪)(excuse/forgive/pardon/humble)

  語用學的前期研究者,如Levinson也將敬語(honorific) 納入了研究范圍,認為它是社會語用現象[2]。其實這是一個受到文化態度影響的社會語用現象,唯有文化解釋構成最終解釋。

  從指示語的原型出發,又可以將指示大致分為三類:非言語(手勢、頭部、視線移動等)、言語以及非言語和言語混合式。從“指示”在希臘語中的含義看,用手勢指向某一客體的處所,或用頭部帶視線轉向來指向所談物體的所在,是十分常用的手法,具有指引或引起注意的作用。通常的方法是言語伴隨著手勢或身勢動作(混合式),例如:

  (2) ″Whats that thing?″ demanded Sadie, pointing at the plastic clip affixed to the vestige of the umbilical cord. (Harry Stein, One of the Guys: The Wising Up of an American Man, p.182)賽蒂逼問(那是什么)時,手指著(伴隨)貼在臍帶上的膠片。

  顯然,指示是語言與情境(語境)的關聯方式;指示語也是表達語境信息的語言(主要)方式,其意義和解釋必須參照話語發生時的情境或語境特征。因此,要了解話語的文化指示方式,首先必須了解文化語境的特征。

  二、 文化語境及其特征

  所謂文化語境,就是焦點話語(或話語內部成分、話語整體、會話、整個交際事件)所激活或凝聚的特定文化信息。文化語境的結構與即刻的、隨時變化的情境不同。就即刻情境而言,它的物理屬性確定了指示方式的具體可感和明晰性(時間、地點、參與者、話題等都是社交現場就能感受到的,可以說在很大程度上是共知、共享的)。文化語境則不一樣,它在很多時候都不是具體的物理存在,而是特定人群、族群、民族長期生活在一起形成的、對物理或物質存在進行處置或管理的方式;同時,文化又是隱含的、處于可感知層面之下的潛在結構;文化語境也是一個關聯的信息網絡,彼此之間很難像物理事實那樣清晰可辨,所以,它的個體特征很難明說,而只能通過隱喻、象征等手段加以聯想;最后,文化語境又是一個系統的心理存在,其核心的思想、信念、價值、態度等世界觀的內容為全體成員所共享,但必須通過不斷的內化,為個體成員所認同,以指導、約束、解釋其行為和話語。

  (一) 文化語境的非物質性

  文化語境的首要特性就是非物質(物理)屬性。文化是一種心理存在,是一個群體、族裔、民族通過自身的歷史發展而積累起來的穩定性極強的規范、指導、支配物質生活和社會活動中互動行為及言語交際的設定系統。它是關于物質卻又高于物質的心理實在。盡管我們可以發現許多承載文化信息的物質形態(自由女神、巴臺農神廟、羅馬斗獸場、奧林匹亞山、長城、京杭大運河、教堂、《圣經》、《古蘭經》、埃及法典、金字塔、獅身人面像等),但這些存在卻只是文化的特殊表現形式,因為它們在某種程度上體現、承載或建構著特定民族文化理想和追求,是特定民族或人民在特定時期生活方式或生存方式的寫照。文化的承載物是零散的、具體可感的,而文化設定本身則是系統的、相互關聯的意識形態設定。比如:平等主義認為,上帝之下,人人生而平等。這是一種美國文化信念。根據基督教的教義,人是上帝創造的,人是上帝的臣民(侍奉上帝),所有人都一樣,是兄弟姐妹,所以必須平等相待,不能相互歧視。因此,在社會生活中,每個人都應享有同樣的權利和機會。這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封建主義思想截然不同。文化語境的非物質性存在決定了它的表達方式和指示方式在很多情況下都只能是關聯的(非單一)的指稱或提及,即提到一個設定,你就會聯想到其他相關的設定(平等、基督教、上帝、臣民、自由、機會、公平、民權、性別、年齡、種族、喜好、性格、反歧視等)。物質是文化發生的基礎,非物化是文化光芒普照的手段和過程。

  (二) 文化語境的潛在性

  作為一種非物質的深層結構,文化的結構深深地植根于一個民族、族裔、群體的集體意識之中,大部分內容是潛在的。根據Edward T. Hall的冰山模型(Iceberg Model)轉引自L.Terreni & J.McCallum, ″Considering Culture,″ in J.Shaules(ed.), Deep Culture: The Hidden Challenges of Global Living, Bristol: Multilingual Matters, 2007, p.40。, 文化就像一座冰山,浮在海面上(可以直接感知或經驗)只是很小一部分:美術、文學、戲劇、古典音樂、流行音樂、民俗舞蹈、競技游戲(體育與游戲)、烹飪和服飾等,絕大部分都淹沒于海面(水面)之下(主要存在于人們的意識之外,也就是沒那么容易意識到)。潛在的文化要進入人們的意識之中,只能融貫到人的社會活動和社交言語行為中。因此,對文化語境特定事項的指示有時也只能是隱含的、通過不同的方式來體現,如:酒桌上賓主的座次體現的禮儀、會議主席臺上的座次體現的重要性差異、男女同行誰先誰后體現的特定文化順序,這些都是思想、觀念、聯系的語序化。

  (三) 文化語境的隱喻性

  文化語境的潛在性決定了激活方式的隱喻性。為了讓人更加容易理解一個文化的特點,人們常常使用隱喻的手法(象形、象征、隱喻、借喻等)將某種文化形象化為特定的形態或物體。比如,曾經有人將美國社會比成“melting pot”,好像美國就是一個熔爐,所有其他文化來了就必然能夠很快地融入主流文化,從而融為一體,這是經典的歐裔美國人的觀念;后來又有人把美國比喻成一塊“比薩餅”、“馬賽克”;最近又有人說美國文化是一個“色拉碗”(主流文化就像色拉醬,其他的文化就是各種蔬菜、水果等,色拉醬控制整碗菜的味道)。透過隱喻,我們不難發現主流文化與亞文化的深層關系。   (四) 文化語境的內在性

  文化隱喻激活的潛在文化從另一側面說明文化語境是一個存在于文化共同體成員集體意識中的心理結構。每一個有文化意識的個人都會不由自主地按照文化語境的設定系統說話做事,在達成情境特定目的時,確保自己的言行不出文化的“格”――行動與言語行為、交往行為的文化底線。內在的文化語境是一套集體認同的設定。它包括該文化共同的理念與理想、信念、價值觀、態度,以及與上述幾項密切關聯和一致的行事原則、規則、規范、優選的行事方式和行為特征集、忌諱的行事方式與行為特征集、文化認定的事實集合等。所有這些事項共同作用于個體的文化身份界定:凡是遵從這些事項,并以此作為說話做事、話語理解和解釋的參照框架的人,表明他對這些體系有心理認同和自覺意識,也就有了相應的文化身份。在具體情境中,他的文化意識就會發揮強大的指引作用、規范作用、資源作用和規避作用,使其言行不僅不會偏離文化的軌跡,而且還會為文化的繁榮與興盛做出積極的貢獻。比如:

  (3) Fox has four children ― Sam, 20, twins Aquinnah and Schuyler, 15, and Esme, 8 ― and he says one daughter (he doesnt want to say which one) is also a free spirit, a little quirky.

  ″Shes very much like me,″ says Fox, who is married to actress Tracy Pollan. ″She can end up being anything from Ethel Merman to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Maybe both.″ Its a thought that makes him happy.

  Fox says hes not ″a complete Pollyanna,″ but he does believe ″that life is good and we should celebrate that.″

  Despite having Parkinsons disease ― he wryly calls it ″a gift that keeps on taking″ ― he says hes fine. ″I cant arrest it, so it does keep on taking, but it continues to be a gift because everything it takes, it gives an opportunity to give something else back.″(http://usatoday30.usatoday.com/life/books/news /20100412Fox12_ST_N.htm?loc=interstitialskip)

  從這則報道的字里行間不難看出一個有文化的美國人的樂觀主義生活態度。一是對女兒的自由精神的高度認同(她也許可以當美國總統);二是對自身疾病(帕金森氏綜合征)的辯證的樂觀,認為這已是一種禮物(它不斷地拿走你的這樣那樣,可又不斷地回贈給你機會去獲取別的東西)。邁克爾・福克斯原本是好萊塢明星,生病以后,他漸漸獲得寫作的靈感和對生活的樂觀態度。關于文化語境的內在性,還可以在法國學者Dan Sperber等人的自然主義文化語境觀中找到印證。

  三、 文化指示方式的形式特征

  話語對文化語境的指示可以表現為顯性、直接的指向和隱性、間接、隱含的示意。直接指向可以從話語中找到激活文化事項的成分,而間接示意則要通過推理來獲取話語與文化特定事項的關聯。一般而言,直接指向文化事項相對比較單一,間接示意就要復雜多了。

  (一) 直接指向

  話語對文化語境的直接指向是對話語和文化關聯性的顯性表達,說明話語的意義在其表面(組合意義)即受到了文化語境的作用。 比如:“別去摻和,他們倆是周瑜打黃蓋。”周瑜打黃蓋――一個愿打、一個愿挨,是漢語里的歇后語,和三國演義中的歷史人物相關聯,屬于文化事實關聯。美國英語中,這樣的關聯也是隨處可見。比如:

  (4) Hes a Texas Democrat all right, but not from the liberal Lyndon Johnson wing of the state party. Hes a free trader and deficit hawk with close ties to business and Wall Street.(Robert Reich describes Bentsen in Locked in the Cabinet, p.17)

  在描述被推薦人本特森時,作者用“德州民主黨”、“黨內自由的林頓約翰遜派”、“預算鷹派”(強硬控制派)和“華爾街”(金融中心)這些各有特殊文化內涵的指示語,用于說明此人的政治傾向性和做事風格,而這樣的話語信息的產生離不開上述指示語所激活的文化語境聯想。直接指向的條件是:有明確的、合適的文化事項可以關聯;有合適的、慣用表達手段可以利用;被直接指向的文化事項一定對話語的信息表達和情境功能發揮有所幫助。又如:

  (5) ″Oh,″ she said pleasantly, ″you can talk to me in English.″

  So she was English ― evidently upperclass, at that.

  ″Is my accent that bad?″

  ″Its not hard to recognize an American ′r′.″(Harry Stein, One of the Guys, p.149)   本來“我”是在講法語,可那個年輕的小姐讓我講英語,這是為什么?因為我的美國式兒化音“r”讓我露餡了。也就是說,明明你是美國人,干嗎要硬撐著說法語呢?因此,在本段會話中,女士的最后一句話“聽出美國式兒化音并不難”通過兒化音直接指向對方的文化身份。

  (二) 文化語境的間接示意

  與直接指向文化語境相對的是隱含的、間接的文化語境指向或暗示。正如前面討論所示,文化的絕大部分是隱性的、存在于話語背后的信息。因此,指示這類信息只能通過那些具有高度敏感的話語形式來實現,許多是超越詞匯層面甚至語句和整個會話的。

  (6) (Librarian at SUNY Albany Main Library)

  a.How are you today?

  b.How can I help you?

  c.You are all set, sir.

  表面上看,似乎其他英語國家的人也會說類似的話,但在美國的大學圖書館里聽到管理員說出來,尤其是在How are you后面還加上today(今天),就顯得不一般了,美國式的熱情溢于言表。再說How can I help you作為對另一固化的行業招牌話語的替代,同樣可以顯示美國服務從業人員的行業自信(我一定可以幫到你,只是請你告訴我從何幫起)。眾所周知,盡管商業文化并非源自美國,可是就服務業、服務意識和服務水準而言,美國人都將其發揮到了令人佩服的水平。You are all set(搞定) 是一句流行的美國俚語,幾乎在所有服務場所都可以聽到,顯示出美國式的爽快。這些話語形式的頻繁使用就會使聽話者產生一種對美國文化的親近感,因此,盡管它們并不直接指向美國文化的特定信息,卻也不失美國文化語境向導的作用。

  如上文所示,文化語境的指示方式多種多樣,但比較常見的是:將時空等即刻情境特征投射到文化事項上去,從而使文化的信息易于識別。比如:

  (7) a.a nation on wheels.

  b.Under God, all men (and women) are created equal. In God we trust.

  c.Upward mobility is the theme.

  d.You guys are going to stay here.

  e.Usguys, themguys.

  第一講的是生活方式,汽車在美國人生活中的中心地位。第二講的是美國建國的理念(普天之下,人人平等,因為均為造物主所造),以及美元紙幣上印的“我們信任上帝”折射出的金錢背后的信念。第三講的是美國文化的特點之一:高度的流動性(主流是向上)。第四講的是對聽說者的一種通稱(復數),不分性別,這和英國英語不太一樣,反映出美國人對聽話者近距離指示的隨意性。第五更有意思,基于個人主義,美國人的社群分化與不同的文化意識有關。比如,有一種人的生活態度是漫不經心、拖沓,什么事都慢半拍,站在這群人的角度,他們將那些有珍惜時間、按時作息、準時納稅和還款等習慣的人們視為另類并加以排斥, 而對有相同嗜好的人則視如同類,類似的說法折射出彼此間的文化心理間距(cultural distance)。

  文化隱喻(折射文化意識的隱喻形式)也是指示文化語境的一種方式,因為從隱喻中人們可以發現一個民族或人群的思維方式。美國社會是一個典型的市場經濟社會,什么都可以作為商品交換,包括時間,所以,時間就是金錢,是有價值和價格的。 美國人說某人說話不當真會說:You must be kidding. /Are you kidding? Kid是小孩,作動詞就有“把某人當小孩看”的意思,表達驚恐、開玩笑、生氣等。此處作為現在分詞,表示過程,有隱喻的意味。還如:You got a point there. Point 是一個器具的尖端,其實這話里講的是“有道理”,但道理是不可視的,尖端是可視的,所以,從源域(尖端,可以扎進另一物體)到目的域(道理,可以深入人心)的隱喻說明美國人也喜歡將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又如:

  (8) ″Theres this very nervous man,″ she begins, ″whos on the verge of a breakdown. His doctor advises him to get away from the city.″ (Mel Tormé, The Other Side of the Rainbow, p.33)

  On the verge of (在邊緣上),把一個人的精神狀態比作一個物體(人)處于另一個物體的邊緣,說明“即將、就要、快要”;而 breakdown 是機器停止做工(出了嚴重故障), 把人的狀態比喻成機器的狀態,說明他已經快不行了(撐不住了)。

  夸張作為一種修辭格是普遍的,可美國人把夸張發揮到了極致,說明他們的心態之放松,心情之暢達,性格之豪放。比如:

  (9) a.So the man says, ″Gee, thats not a bad idea. Might do me a world of good.″ (Mel Tormé,The Other Side of the Rainbow, p.33)

  b.″That theres Ol Blue,″ says George. ″Greatest huntin dog in the world.″ (同上)

  例(9)a中的“do somebody good”(對誰有益)是一般的搭配,可以加一個修飾語,但用“滿世界的”(world of)實屬夸張。可美國人就喜歡用這種程度遠遠超過實際的修飾詞以示其性格的豪放。(9)b也是如此,本來就一只獵犬,犯得著說它是“最棒的” (greatest)嗎?更不用說后面的“in the world”,好像世界上就這么一條狗厲害,無狗能出其右。由此,美國人處事的積極正面態度展露無遺。   與單一的指示手段相對應的是混合或復合的手段,甚至是通過會話結構來指示。像文化隱喻之類的指示方式通常還借助于特定的文化形象,因為特定的形象也可以凝聚許多精神特征。比如,美國的許多名校都有自己的吉祥物,伯克萊大學的人叫自己“Cal Bears”(加州熊),其他學校也有自己的叫法。美國籃球聯盟的每個球隊都有自己的名號(Chicago Bulls, LA Lakers, Portland Blazers),這些名號不僅可以指示自己的志趣和愿望,也可以將其球迷凝聚到一起,發展出體育文化和進取精神。換言之,動物名稱、人物、抽象理念的名稱等代表了某種文化特征。

  會話以及會話所要求的合作、平等協商的姿態也可以指示美國文化語境。雖然會話無處不在,但不同民族對會話的重視程度、會話中彼此的態度、對會話互動結果的期待等還是存在顯著差異的。單一民族的文化與多民族并存的文化在會話中的表現也是不盡相同的。像美國這樣多元文化的國家,差異性和平等性使社會互動需要通過會話來實現,因此,美國人盡管話多,但只要有第二人在場,就會說一會兒停下來,讓出說話的權利,也會不時地邀請更多人加入會話。對美國人而言會話特別有幫助,可以促進彼此理解,協調社會關系,促進社會合作。因此,即便存在明顯的身份差異(上下級、師生、父子、母子),人們仍然選擇會話與磋商、友善與合作來處理彼此的差異,達成溝通。比如:

  (10)(學校副校長,一位白發紳士與一個故意不學好的學生的談話)

  Mr. Childs: Walter, I can not stop you, but I want to know why youre doing so poorly.

  Walter: Theres nothing to know, I dont want to stay in school, Thats all.

  Mr. Childs: Youre only sixteen. What do you plan to do? (擔心和關心)

  Walter: I am going to be a Marine.

  Mr. Childs: Dont you think, that the Marines might ″mess with you″ even more than your teachers?

  Walter: You dont understand, Mr. Childs.

  Mr. Childs: (Reaching across his desk and squeezed Walters hand) Good luck.

  且讓我們看看這位叫查爾茲的副校長是怎樣和一個差生說話的。按常規的理解,副校長有權把差生找來訓斥一通,說“你怎么搞的”之類的話,可是他沒有。他請這位叫沃爾特的同學來,開誠布公地說:“我阻止不了你(你不愿學好,誰也管不住你),可是你總可以告訴我你做成這樣(學得如此糟糕)的原因吧。”請注意他的措辭,美國老師不能當面說學生愚蠢,只能說“做得很糟”(so poorly)。而當對方說無可奉告時,這副校長只說了“你才十六歲,你有什么計劃”,而當對方說想當水兵并表示“你不會明白”時,這位校領導也只好說 “祝你好運”。因為他只能尊重,而不能干涉他人的決定(對個人決策力的信任)。所以,整個會話和副校長的言語折射出美國教育肩負的文化理想:把學生作為獨立、自主、平等的個體來尊重和塑造。

  四、 指示方式與文化的情境化

  話語建構的過程既是一個用意與情境關聯和匹配的過程,也是一種文化介入現實活動情境的方式。文化的現實價值在于它對情境中言語行為與交往互動的驅動和參與, 指示方式以現實情境化的用意為指南,卻又深刻地體現文化的關切。因此,在話語結構中,指示方式成了文化投射的焦點。文化的情境化需要滿足幾個條件:第一,情境化的言語行為用意對文化有需要;第二,文化體系具有向該用意輸出信息的可能;第三,在眾多的選擇中,文化的選擇一定是最適合雙方、最有力的因此也是最有效的選擇。

  (一) 情境需要

  情境需要是指說話者作為社會交往者,為了達成某個特定目的,在感到其他形式語力不足或過多時,需要調動文化信息來實現用意和情境效果的匹配。比如:

  (11) ″This Thanksgiving Day, we reflect on the compassion and contributions of Native Americans, whose skill in agriculture helped the early colonists survive, and whose rich culture continues to add to our Nations heritage,″ Obama said in the declaration.(Nov. 23, 2010)

  在白宮的演說詞中,美國總統是想通過“感恩”來進一步推銷他的多族裔團結、共生的理念,因此,他把感恩的焦點集中在早期的印第安人。大家知道,當五月花號載著舊世界的清教徒來到麻省的普利茅斯殖民地的時候,生活環境相當惡劣,是印第安部落的酋長帶著一幫人來幫助了這些白人耕種,所以第二年(1621)當白人歡慶豐收的時候,他們把印第安人請過來一道感謝上帝的恩典,同時也感謝他們的慷慨相助。那么為什么奧巴馬要用“本土美國人”,而不直接說印第安人呢?因為,他覺得有必要特別提及那些長期被忽視的人群,從而強化融合各個族裔的“美國傳統”,一個統一國家的傳統。在這個意義上,印第安人是正宗的美國人,黑人也是美國人,大家都一樣。他們是先民,他們的文化為國家的文化傳統做出了并繼續在做巨大的貢獻。“我們”感謝他們,是要進一步加強融合和團結,促進國家的進一步繁榮。因此,提及印第安人的方式實際上反映了奧巴馬的話語用意――作為總統在感恩節追根溯源、引導公眾情感走向的需要。   (二) 文化情境化的可能性

  文化情境化的可能性涉及特定情境是否為文化介入的合適情境以及事件和話語主題可否受到文化的關照等方面。也就是說,文化體系內部有沒有適合該情境中的話語、行為或互動的相應設定。盡管一般認為,文化的光芒普照大地,可是,文化若要對特定地方產生特殊的關照,就必須確定其特定的輸出選項。比如:

  (12) On growing up biracial in Long Island: ″Our family just didnt really fit in. I was 9 years old, I had an Afro. I was a lightskinned black girl with lots of freckles, as I am still today. Some people would be puzzled, ′Well, what are you?′ There were people who threw out the Nword whenever they felt like. It was a wonderful place to grow up, and then every so often, you were reminded that you didnt fit in.″(http://www.nydailynews.com/entertainment /cnnhostsoledadobriendifficulttimedishingnewbookbigstoryarticle1.451040)

  本段話語的主人公成長在紐約長島的一個混血家庭,所以她自幼就是不黑不白,所以,感到不倫不類。在白人占優的社會里,她的心情自然很復雜,簡單地說,就是有點格格不入。在美國英語里就有這樣的詞語使她感到格格不入,如:fit in (正好合適),the Nword (所有指稱黑人的貶義詞)。Fit in 不僅僅是身體的,更是文化心態的。因此,當說話人想要表現自己的窘境時,文化習語滿足了她的情境需要。

  (三) 文化選項為最優選項

  在言語交際中,執行同一個意向的往往有多種選項,彼此存在競爭的聚合關系,有些選項更能直接地滿足行為用意表面化的需要。那么,文化選項如何才能實現其情境化的功能呢?首先,它必須能夠滿足情境的需要,并且使情境化的用意主題化更加凸顯;同時,它還有文化的優勢:使該主題化的用意成為文化合適的用意,也就是說,它不僅能夠幫助話語獲得最佳的情境效果,而且能夠獲得最佳的文化效果。比如:

  (13)(福克斯電視節目主持人Zakaria反擊CNN主持人Beck關于“穆斯林是恐怖分子”的言論)

  ″Lets do a bit of math here″ said Zakaria, demonstrating his calculations on a chalkboard. ″There are 1570000,000 Muslims worldwide. Take ten percent of those Muslims and you get 157000000. Thats how many Muslim terrorists Glenn Beck is suggesting there are in the world.″ ″Beck wondered why ′Oh why this wasnt receiving any media coverage?′″ Zakaria continued. ″Well let me suggest one reason. It is total nonsense. A figure made up by Glenn Beck with absolutely no basis in fact.″(http://www.nydailynews.com/news/national/2010/12/13 /20101213glennbeckclaims10ofmuslimsareterroristscnnsfareedzakariablastshimfo.html#ixzz182LFv5xj)

  當今美國社會彌漫著對恐怖主義的恐懼,所以一旦誰和恐怖主義者沾邊,立即會引起人們的仇視。在這種背景下,格倫・貝克的主觀臆測可能帶來對全美穆斯林人群的極大傷害,因此,必須針鋒相對地反擊。那么怎么反擊才能奏效呢?你貝克不是說10%的穆斯林是恐怖分子嗎?那就給你做個小小的算術,證明你的話是何等的荒唐。由于美國人喜歡玩數字游戲(文化嗜好、科學傾向),所以,Zakaria 選擇了相應的也是最適合、最直接和有說服力的方式來提升話語的文化效果,以消除格倫的話造成的仇穆斯林態度。

  也許人們要問,文化語境指示到底是怎樣發生的?關于這一點,Manning指出,語境本身就是一個轉移因子(shifter), 它的意義和形態都會轉移,從即刻情境到社會語境;指示語諸范疇可以機動地使用社會成員共享的文化知識[8]。根據Silverstein的觀點,Manning結合他觀察多種語言指示形態的經驗認為,很多看上去與文化無關的指示詞(時間、空間關系指示)其實都是受文化圖式化(cultural schematization) 作用的。從指示主體視角看,指示就是說話者根據自己的用意去引導聽話者注意的一種方式;文化指示就是讓聽話者或解釋者將話語的注意轉向文化語境的結果,說明當前話語及行為是具有文化理據或文化用意的。

  從以上討論可以看出,指示方式關注的并不是一個簡單的詞匯問題,它在多種層次上都是可能的;同時,語境形態是確定指示語對應語境屬性的關鍵參數;指示方式并不是簡單地體現語境,而更可能激活會話參與者的語境聯想,或幫助搭建會話及言語行為所需要的文化語用平臺,為話語釋放文化與人際功能提供重要條件。因此,指示方式與文化語境研究已經不是對簡單的指向關系的研究,而是一項涉及語言和文化之紐帶的研究,是話語文化解釋的關鍵所在。   (在本文寫作過程中筆者同國內多位同行進行了交流,在此一并感謝!)

  [參考文獻]

  [1] 何剛: 《文化語境的建構――擬想的模型》,《中國外語》2006年第5期,第7377頁。[He Gang,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Context: A Hypothetical Model,″ Foreign Languages, No.5(2006), pp.7377.]

  [2] S.C.Levinson, Pragma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3] C.J.Fillmore, ″Towards a Descriptive Framework for Spatial Deixis,″ in R.J.Jarvella & W.Klein(eds.), Speech, Place and Action: Studies in Deixis and Related Topics,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Ltd., 1982, pp.3159.

文章標題:語文建設雜志投稿文化指示方式的解釋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optiwork.cn/fblw/wenyi/wenxue/24155.html

相關問題解答

SCI服務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性色生活片全黄 | ffee性xxⅹ另类老妇hd | 久久免费精品国产72精品剧情 | 久草视频福利在线 | 国产三a级日本三级日产三级 | 亚洲免费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综合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 午夜精品影院 | 日韩欧美在线播放 | 精品国产免费人成在线观看 | 成年人黄色免费网站 | 一级床上爽高清播放 | 手机免费看毛片 | 国产欧美成人免费观看视频 | 日韩福利视频精品专区 | 日本高清aⅴ毛片免费 | 久久国产一区二区 | 免费人成年短视频在线观看免费网站 | 日本韩国欧美一区 | 国产午夜三级 | 怡红院最新免费全部视频 | 日韩一级在线播放免费观看 | 米奇色网| 国产成人啪精品 | 久久午夜影视 | 日韩成人中文字幕 |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91久久久 | 亚洲激情欧美 |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 | 亚洲视频精品 | 在线观看亚洲人成网站 | 成年人免费小视频 |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 亚洲精品综合一区二区 | 亚洲高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一级毛片免费观看不卡的 | 在线播放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国一级毛片片aa | 热99re久久精品2久久久 | 国产99久久九九精品免费 | 精品久久久日韩精品成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