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文學論文 發布日期:2013-01-12 09:40 熱度:
摘要:作為大眾傳媒中受眾最廣的媒體之一,新聞報道對新聞消費者意識形態的引導一直是一個備受關注的話題。本文以認知語言學作為脈絡,對歐美涉華經濟新聞報道中的意識形態引導進行研究,將力互動圖示與傳統隱喻構建結合起來對美國經濟新聞進行分析,揭示新聞語言的使用對新聞消費者認知和意識形態的引導。
關鍵詞:經濟新聞報道,意識形態,認知語言學
1 引言
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涉及中國經濟的報道在歐美國家新聞媒體上已是屢見不鮮。然而由于東西方經濟利益、政治立場和歷史文化等方面的差異與沖突,以及媒體機構本身經濟利益的驅使,歐美主流新聞媒體對涉華新聞的報道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偏見[1]。由于缺乏非西方意識形態主導的替代新聞來源,這種對中國“負面他者”形象的塑造深刻影響了歐美新聞消費者對中國的認識,對其意識形態產生了引導,甚至是操控的效果。而此種意識形態的引導又是通過新聞報道的語言來影響新聞消費者的認知,使其形成特定的認知模式和構建系統,進而達到意識形態引導和操控的目的。
在對于語言與意識形態關系的研究當中,批評性語篇分析和認知語言學有著極強的分析與解釋力。批評性語篇分析主要研究語言的特征和這些特征的社會文化背景,以揭示語言構建的意識形態及其對社會活動產生的效果和作用,而語篇生產者在這些不同構建系統中做出的選擇正是其意識形態的反應,而通過不同構建系統的選擇,其便能根據自己要達到的目的來影響語篇消費者的意識形態[4]。
2 力互動圖式
力互動圖式是美國心理語言學家Talmy根據力學原理提出的一種語言認知構建系統。其植根于體驗哲學,通過引入無處不在的力的概念,探討不同實體之間力的互動關系。力互動的圖式不僅能夠幫助構建物理力的互動,還能通過隱喻延展幫助理解社會、心理、政治以及語篇中力互動的認知構建[5]。Talmy認為句子的表達有力互動和動力空位兩種狀態。譬如例句the door is closed當中,并沒有兩種力之間的互動,所以是一種力互動的空位。而例句the door cannot open中則包含兩種互相作用的力,門傾向于打開的力和阻止門打開的力。Talmy認為力互動圖式中存在兩種力,作用力(agonist)和反作用力(antagonist)。這兩個力有著相對立的運動傾向,一個傾向于運動,一個傾向于靜止,并且必然有一方的力大于另一方。其運動的結果是力量大的那一方實現自己的運動傾向。例句the door cannot open中door是作用力(ago),而阻礙門打開的力是反作用力(ant);Ago傾向于運動,ant傾向于靜止;ant的力大于ago,所以ant實現了自己靜止的傾向。門雖然傾向于打開,但是由于某種原因卻打不開[6]。
3 涉華經濟語篇中的概念隱喻應用中的意識形態操控
商務、經濟語篇中的理論和內容大都比較抽象,所以其中概念隱喻的應用較為頻繁。其中比較常見的隱喻包括:戰爭隱喻、水力隱喻、容器隱喻、機械隱喻、生物隱喻等等[7][8]。本文利用從美國當代英語語料庫(COCA)中搜索得到的語料,對這些隱喻中的幾種進行力互動的分析,探究其對意識形態操控的作用。
3.1戰爭隱喻
由于力互動理論的核心觀點是對正反兩力互動關系的研究,而戰爭隱喻涉及的也是對抗雙方,兩種力的互動關系,其應用有著自然的兼容性。
(1) USA Today (2006/12/12)
Tens of thousands of jobs in textile plants in states such as North Carolina have been wiped out by low-wage Chinese competition…
(…數以萬計的紡織工作崗位卻已經被來自中國的廉價競爭全部消滅,其中包括北卡羅來納等州。)
新聞(1)中所研究的力的中心是來自中國的競爭,也就是作用力(Ago)。而與之相反的反作用力(Ant)則是沒有直接說明的那成數以萬計工作崗位的持有者。這里的been wiped out原指戰爭中將對手完全消滅,也就是說Ago的力強過Ant,并壓倒性地戰勝和摧毀了Ant。語篇生產者不但通過隱喻將中國的低工資工人和美國工人敵對起來,還將中國工人潛在地描述為殘忍無情的敵人。
(2) Jerome Corsi's Red Alert reports. (2011/1/30)
China has decided to invade the United States, not with tanks and airplanes, but with an army of workers…
(中國已經決定入侵美國,不是用坦克和飛機,而是用工人組成的軍隊…。)
新聞(2)中的Ago為中國,Ant為美國。雖然此處單從invade這個詞并不能看出兩者之間力的關系。如果入侵成功并達到目的,那Ago則為力的強實體;相反,如果失敗,或是目的沒能達成,Ant則為較強的實體。雖然力的互動關系沒有明確,不過戰爭中invade本身就帶有非正義地發起戰爭的意思,所以意識形態的導向依然完成了。同樣的客觀語言事實可以使用動力中和的語言來表達。這種對構建系統的選擇,體現出了新聞媒體對意識形態的引導和操控。
3.2水力隱喻
(3) New York Times (2004/04/03)
At a time when toys, televisions and other products made in China are flooding into the United States…
(雖然如今玩具、電視機等中國制造洪水般涌入美國...)
新聞(3)中的Ago為一系列的中國制造,Ant則是沒有明確的實體,可能是缺陷的政策、或是阻擋商品大量流入的政策不再存在。不論是那種情況,力量較強的Ago都打入了美國的市場。由于洪水帶有消極意義(災難、混亂),其目標域—商品入市也被涂上了消極的顏色。語篇消費者的意識形態則可能會被引導至:中國產品的到來會給美國帶來混亂和災難。
(4)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2009/11/6)
Each year, tens of millions of poor Chinese pour into large cities from the countryside in pursuit of better-paying work.
(每年在中國,來自農村數以萬計的貧困人口涌入大城市以追求報酬更好的工作。)
新聞(4)中的Ago是中國貧困人口,Ant則同(4)一樣沒有明確指示。Ago的內在運動趨勢傾向于靜止,但是為了尋求收入更好的工作,便進入城市。pour into給人的感覺是量大且混亂。使人形成的概念是中國城市由于大量農村人口的涌入而人群混雜,形成一種對中國城市的負面印象。
3.3 容器隱喻
(5) USA Today (2005/9/13)
Earlier this month, bilateral talks aimed at capping surging Chinese textile shipments to the USA failed to reach an accord.
(本月早些時候,旨在封頂高漲的來美中國紡織品的雙邊談判未能達成一致。)
新聞(5)的Ago為高漲的中國紡織品,內在力傾向于運動,Ant為雙邊談判,內在力傾向于靜止。由于此次的雙邊談判沒有達成一致意向,,那么就會造成麻煩。而此處語篇生產者要傳達的意識形態是,中國紡織品入美的發展需要控制和管理起來,以防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6) The Economist (2011/7/13)
The rub is this: an artificially cheap yuan is one of the ways China suppresses household purchasing power and consumer spending.
(惱人的是,人為地壓低人民幣價值是中國壓制家庭購買力和公眾消費的手段之一。)
新聞(6)中的Ago為中國,內在力傾向于靜止,Ant為家庭購買力和公眾消費,內在力傾向與于運動。此條新聞和新聞(6)頗為相似,只是Ago和Ant內在力傾向正好調換了過來。但是由于suppresses帶有抑制本該自然地運動或釋放的情感或物體的含義,所以此處傳達的認知概念則是家庭購買力和公眾消費本該自然發生,而不該將其壓制在容器之內,借此達到指責中國政策的目的。
4 結語
語篇生產者在不同構建系統中做出的選擇反應了其意識形態,而通過不同構建系統生成語言表達,便能根據自己要達到的目的來影響語篇消費者的意識形態。報刊作為大眾傳媒中舉足輕重的一種媒介,其報道對大眾意識形態的導向力與操縱力不可小覷。在兩則容器隱喻的新聞中,當中國的發展不利于美國經濟時,中國被塑造為一股應該被封存管制起來的負面力量(新聞5),而當中國實施對自身有利的政策時,卻仍被塑造為一股壓抑活力的負面力量(新聞6)。
作為社會學科重要論題之一的意識形態研究一直是一個復雜的問題,單一的學科和理論都無法很完善的對這個問題進行解答。鑒于意識形態的構建與交流主要是一個認知的過程,本文通過結合認知語言學之中的概念隱喻、力互動圖式以及批評性語篇分析三種理論,再將這種互動的理論運用于研究英美報刊涉華經濟新聞報道中的意識形態引導。由于歷史文化,價值取向和世界觀等差異,西方媒體對中國在西方形象的構建不可避免地帶著其烙印,而在這追求文化多元的今天,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不可忽視[9]。這就讓了解西方意識形態的構建、提高對其的敏感度變得更為重要。了解語言和認知的互動作用,能幫助我們更好的認識和抵御對認知的操控。
參考文獻
[1] 張麗君. “中國威脅論”:美國對中國偏見“意象”的生成 [J]. 探索與爭鳴, 2011, (3).
[2] 辛斌. 批評語篇分析的社會認知取向 [J]. 外語研究, 2007 (6) : 19 - 24.
[3] Van Dijk, T. A. Multidisciplinary CDA [A]. In Wadak &Meyer (Eds.), 2001, 95 - 223.
[4] Hart, Christopher. Force-interactive patterns in immigration discourse [J]. Discourse & Society, 2011, 22(3).
[5] [6] Talmy, Leonard. 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 [M] Cambridge, MA: MIT Press, 2000.
[7] 李明. 商務用途英語中經濟類文本里的隱喻機制及功能 [J].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 2005, (16)
[8] Henderson, W. Metaphor in Economics [J]. Economics, 1982, 18(2).
[9] 施旭. 話語分析的文化轉向:試論建立當代中國話語研究范式的動因、目標和策略 [J]. 浙江大學學報, 2008, 38(1).
文章標題:英美報刊涉華經濟新聞報道中的意識形態引導—基于認知語言學的語篇研究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optiwork.cn/fblw/wenyi/wenxue/15481.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6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文史藝術論文范文
播音與主持論文 動畫藝術設計論文 美術論文 戲劇論文 導演論文 表演論文 音樂論文 哲學論文 歷史論文 社會學論文 邏輯學論文 美學論文 倫理學論文 心理學論文 文學論文 廣告論文 公共關系論文 新聞論文 外文學論文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www.optiwork.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