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社會學論文 發布日期:2016-03-07 14:26 熱度:
各個地區有不同的旅游景區,也有不同的文化發展,馬蹄寺是張掖地區的一個文化保護地區。我國對各個地區文化資源的開發程度也在逐漸加大,本文主要針對張掖馬蹄寺文化資源的傳承與創新研究進行了一些論述,文章是一篇職稱論文發表期刊投稿的論文范文。
【摘 要】馬蹄寺,坐落于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的張掖市,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稱為“河西三大佛教藝術寶庫之一”,絲綢之路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備選點。然而,近年來,隨著馬蹄寺文化資源的陸續開發,馬蹄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出現了諸多問題,嚴重影響了馬蹄文化本身及其內在價值的傳承。因此,研究和掌握馬蹄文化的歷史文脈、傳承現狀、存在的問題以及如何進一步傳承創新,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和借鑒意義。
【關鍵詞】馬蹄寺,文化,現狀,傳承,創新
馬蹄寺位于甘肅省張掖市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境內(裕固族為甘肅所特有的少數民族),北距張掖市市區約65公里,東臨民樂縣,西與康樂區相望,東西長約7公里,南北寬約40公里,總面積1908平方公里。景區平均海拔2580米左右,年平均氣溫1-3攝氏度,是集石窟藝術、祁連風光和民族風情于一體的旅游區。馬蹄寺始建于北涼,距今約1600年,建寺之初為漢傳佛教寺院,后因民族融合、宗教融合和戰爭等諸多因素的影響,逐漸成為藏傳佛教寺院,現屬于藏傳佛教格魯派青海東科爾寺的屬寺。故而,整個馬蹄地區的主流宗教意識形態經歷了漢傳佛教、漢藏融合再到藏傳佛教的演化。其常住居民以藏族和裕固族為主,并有部分漢族、蒙古族居住,主要宗教形式為藏傳佛教。
1 馬蹄文化的歷史淵源
馬蹄文化是在糅合了薩滿教、喇嘛教、漢傳佛教、藏傳佛教等多元宗教文化的基礎上,集石窟藝術和裕固族、藏族、蒙古族、漢族等多元民族文化于一身,共融共生、不斷創新的文化形態。故而,馬蹄文化的形成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和民族印跡。
1.1 漢藏融合的佛教文化
據史書記載,馬蹄寺始建于東晉,為敦煌學士郭�r講學處,后人“擴而大之,加以佛像”。“我認為馬蹄寺的興旺,始于元朝,盛于明代,而清人繼之”[1]馬蹄地區早期崇信漢傳佛教,元代以后藏傳佛教在此興盛,藏語為“卓瑪讓象”,意為菩薩自然出現的地方。明代以后,藏傳佛教逐漸占據主流宗教文化形態,成為藏傳佛教格魯派青海東科爾寺的屬寺。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同時并存是馬蹄寺宗教文化史上的突出特點。
1.2 多民族共融的民族文化
身處于河西走廊南部的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受民族遷徙、部落戰爭、外族入侵和社會變遷等歷史原因的影響,自古以來就具有多民族共融共生的多元文化特性。境內居住有裕固族、藏族、蒙古族、回族、漢族及少量的滿族、東鄉族、保安族等16個民族,因而具有十分豐富的民族文化。而馬蹄文化的所在地馬蹄藏族鄉主要居住有藏族、裕固族、蒙古族和漢族等,隨著歷史的不斷向前發展,各民族的宗教信仰、民族民俗、語言和生活方式逐漸有了“趨同”的特征,在民族大融合的背景下,逐漸形成了以藏傳佛教為核心,以藏族、裕固族和蒙古族為主體的獨具地域特色的多民族共融的民族文化。
1.3 多元一體的石窟藝術
馬蹄寺石窟群始鑿于東晉北涼,包括勝果寺、普光寺、千佛洞、上、中、下、觀音洞和金塔寺等七處小石窟群,共有70余處窟龕。尚存文物洞龕37個,舍利塔350多個(其中包括著名的為紀念藏傳佛教大師薩迦班智達和西夏皇帝李元昊所修建的兩座白塔),珍貴塑像500余身,壁畫2500多平方米。整個石窟群以馬蹄北寺的構造最奇特,布局最為嚴整,面積最大;以金塔寺石窟的塑像最具特色,被視為石窟藝術的瑰寶。著名雕塑家史巖評價,“馬蹄寺石窟內的高肉泥塑飛天要比莫高窟的乳雕式平面影塑又提高了一步,為全國僅有,被稱為‘東方飛天之精華’”。位于千佛洞北段的石塔林,為喇嘛塔,密集的分布在陡峭的紅砂巖壁上,均為元明時期的作品,也有部分西夏時期的作品。這些石塔一般由塔座、塔身、須彌座、相輪、剎盤和塔頂構成,這是馬蹄寺石窟藝術的突出特點。這些石塔塔形精美,十分完整,大部分為長方形龕內鑿出高浮雕粗相輪,塔身為復缽形的復缽塔。另有組合成“山”字形的三塔龕,為西夏時期的珍品。龕內的三塔形制流行于13―14世紀,風格幾乎和柬埔寨的吳哥窟的一座二塔、三塔的風格形象一模一樣。
在造像風格上,“1954年考古學家石巖到金塔寺考察之后,曾說:‘這是具有偉大氣魄的高內雕大型之美,是富有創造性的。它是接受了影塑的傳統形式,又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它給予人們的感染力,大大超于影塑。藝術家非有更健全的想象力,更高度的表現藝術,更豐富的創作經驗和大膽的構圖設計能力,是不能做到的’”[2]。馬蹄石窟藝術兼具印度佛教、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的特點,在造像手法上,又保存有敦煌莫高窟、道教的印記,造像藝術兼容百家,風格獨特,充分彰顯了馬蹄石窟藝術的多元化。
2 馬蹄文化傳承現狀
馬蹄文化自馬蹄寺建寺之初,在1600多年的風雨歷程中,見證了馬蹄地區民族融合和宗教文化交流的歷程,是反映馬蹄地區文化發展繁榮的物質載體和“活的文物”,是勤勞的馬蹄先民們智慧的結晶。新中國成立以來,馬蹄文化得到了有效的傳承與保護,隨著文物挖掘和旅游資源的開發,馬蹄文化逐漸被更多的人所認知,如今已然是反映河西走廊民族融合、宗教傳播和文化變遷的“文化明珠”。
2.1 宗教世俗化功能增強
上任何一種宗教形態都有其文化體系和普世價值觀,無論是基督教、佛教還是伊斯蘭教,“向善”、“和平”、“愛”都成為影響世界三大宗教的核心價值觀和宗教教義的核心理念,這些價值理念時刻規范和影響著信教群眾的言行舉止。在馬蹄文化的發展過程中,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都起到了同樣的作用。然而隨著旅游資源的開發和一味的追求經濟效益,宗教意識形態所表現出來的“普世價值”產生了不同程度的“異化”。一方面,旅游資源開發越來越走向單純追求經濟效益和經濟指標的極端,忽視了宗教文化正向價值功能的原初性和生態性,更多的帶有功利主義的色彩;另一方面,社會對于馬蹄寺文化本身的價值和其所帶來的經濟利益比較缺乏一個科學合理的認知,即在發展經濟和保護傳統文化之間如何尋找一條更趨于合理、更符合現實、更加可持續的發展道路。 2.2 民族文化傳承的經濟功利色彩日趨濃厚
甘肅獨有的少數民族裕固族文化以及藏族,蒙古族、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多民族融合的歷史沿襲使得馬蹄文化自誕生之初就具備多民族、多元化的文化特征,這也成為馬蹄文化的突出特點。
然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和發展當地經濟的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以馬蹄寺為主的歷史人文古跡成為發展當地旅游業的重中之重。不可否認,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馬蹄文化的傳承得到了一定的保護,比如修復文物的資金技術投入、基礎設施建設等等。但是,對于這些飽含著馬蹄先民們歷史與智慧結晶的馬蹄文化我們是否真正做到了“繼承”?我們是否以一個民族文化的傳承者和守護者的身份做到對于馬蹄文化的敬畏和保護?“文化遺產是一種脆弱的、不可修復的資源,必須受到保護,以保持它的真實性并留給后人享用”[3]
事實告訴我們,在對待馬蹄文化的人文價值和經濟價值的態度上,人們選擇了后者,大建大修,然而對于其真正的歷史價值和人文價值卻沒有得到很好的挖掘和保護,人類往往帶著功利主義的心態去開發文物古跡所蘊含的經濟價值,卻在不經意間忽略或者埋沒了馬蹄文化的原生性和生態性,破壞了馬蹄文化的本來面貌。
2.3 石窟的保護存在嚴重隱患
隨著歷史的發展,馬蹄寺文物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但筆者認為,造成馬蹄寺的文物破壞的主要原因有:一方面,文物盜竊。這是造成文物損失的最常見原因之一;另一方面,“文化運動”或“政治運動”或其他原因導致的社會動亂。例如,馬蹄寺石窟中的文物就曾在1958年和“文革”時期遭到嚴重破壞。此外,文物保護技術落后、管理制度不完善、游客的不文明行為等原因也是造成文物破壞的重要因素。
3 以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為契機,創新馬蹄寺文化資源的傳承與創新模式
2013年1月21日,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獲國務院正式批復,中國第一個國家級文化發展戰略平臺落戶甘肅,確立了以文化建設為主題,以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為主線,確立了圍繞“一帶”,建設“三區”,打造“十三板塊”的工作布局。那么,面對如此機遇,馬蹄寺如何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創新文化傳承與你發展模式,進而推動“文化強市”、“文化強省”建設,響應國家“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戰略布局?
3.1 開展馬蹄寺石窟文物調查與資料整理,建立文物資源保護數據庫
“文化環境的保護是第一位的,但對文化生態的保護既要有很高的理論素養,又要有深遠的文化眼光,文化資源保護是一個整體,怎樣讓文物和它的歷史、它的環境協調起來,而不是孤立的為保護而保護,這時應當十分重視的問題”[4]。在保護文化環境基礎之上,強化文物保護措施,加大對重點文物的保護和修復力度才能行之有效。在馬蹄寺文化資源的的開發過程中,要始終堅持保護第一的原則,積極學習敦煌莫高窟等重點石窟文物的保護經驗,對佛塔、舍利塔和石窟內的佛像,壁畫等進行重點保護。同時強化文物安全防范措施,促進文物風險單位(馬蹄寺景區)安防設施達標建設,切實提高文物單位安全防范能力。
3.2 做好裕固族“頭面”、“服飾”等獨具區域民族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裕固語的保護傳承工作,使馬蹄寺民族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基本形態、承載形式和核心內涵得到有效傳承。其次,要深度挖掘馬蹄文化所蘊含的歷史、民族民俗和宗教研究價值,為區域文化發展提供理論支撐,構建以多民族共融共生的多元民族文化為核心的馬蹄文化體系。此外,要加強馬蹄地區基礎設施建設,依托地方高校,加強人才培養,豐富文化宣傳模式促進馬蹄文化更好的傳承與發展。
3.3 以華夏傳承文明創新區建設為契機,促進馬蹄文化與河西走廊多元文化的交流與合作
近年來,隨著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的建設的逐步深入,河西走廊再度走入公眾視野,并且成為“一路一帶”建設的核心地帶。在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的戰略布局下,以敦煌為核心的河西走廊文化生態區建設將成為馬蹄文化發展的時代契機。例如,在文化資源的開發模式上,以核心文化基點為基礎,建設獨具特色的主題文化。“以石窟文化傳承為主題,串聯敦煌莫高窟、麥積山石窟、瓜州榆林石窟和張掖馬蹄寺石窟等,更有助于清晰了解甘肅的石窟文化,也為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夯實了基礎”[5]
此外,隨著文物保護、大遺址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民族文化傳承、古籍整理出版、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文化品牌打造和節慶賽事會展等諸多板塊工作的深入推進,河西走廊將迎來一個文化大繁榮時代,而作為身處于河西走廊中心城市張掖市的馬蹄寺將在文物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民族民俗旅游以及文化傳承創新方面得到更加全面的發展。
【參考文獻】
[1][2]張浩廉.試論馬蹄寺石窟群的歷史地位和藝術價值――兼論修復與發展旅游業[J].張掖師專學報(綜合版),1988,01:68-76.
[3][英]邁拉・沙克利.旅游管理:世界文化遺產管理案例分析[M].張曉萍,等,譯.云南大學出版社,2004.
[4]彭嵐嘉.西部文化生態保護與文化資源開發的關系[J].社會科學研究,2001,05:81-84.
[5]王肅元.華夏文明傳承與創新的協同研究――以甘肅省為例[J].甘肅社會科學,2013,05:135-139.
職稱論文發表期刊推薦《文學與藝術》雜志是經國家新聞出版署批準,由:吉林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管,延邊州文學 藝術界聯合會主辦。本刊系CNKI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等網絡數據庫全文收錄、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收錄期刊。
文章標題:職稱論文發表期刊投稿張掖馬蹄寺文化資源的傳承與創新研究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optiwork.cn/fblw/wenyi/shehui/30366.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0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copyright © www.optiwork.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