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美學論文 發布日期:2011-01-08 17:07 熱度: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快速發展,現代城市公園大量的涌現。如何讓城市公園突出城市特色、創造美麗風景的同時,更大容量,讓大眾方便、安全、有效的使用,是本案的最大挑戰。在調查研究杭州市的城市文化,以及各大城市公園的現狀存在問題的基礎上,分別從規劃和設計兩個層面總結了現代城市公園設計的方法,并在杭州市民公園設計實踐中予以運用。
1.項目概況
杭州市錢江新城市民公園地處錢江新城核心區,位于新業路、秋濤路、解放東路和錢江路圍合的區塊,用地面積約為16.7公頃。2.前期規劃解讀1.公園周邊用地構成市民公園東側為市民中心,錢江路以東主要為辦公用地,其它三側主要為居住與商業用地。2.區域內人口規劃錢江新城核心區總建筑面積約為834.48萬平方米左右,其中公共建筑總面積673萬平方米(含保留54.2萬平方米),居住建筑總面積為161.4萬平方米(含保留56.4萬平方米)。核心區塊內總居住戶數為14604戶(含保留6129戶)。3.規劃要求:市民公園是錢塘江與西湖之間的生態走廊上的綠肺,強調高綠視率、低密度的少量開發。公園是觀賞現代杭州城市中心的主要開敞空間,也是杭州主城東部的重要開敞空間。強調服務于周邊居住區及商務區人們休閑休憩的活動功能空間功能,綠化設計需考慮更多對人的關懷,同時兼顧不同視點了望新城風貌的景觀要求,形成以兩側密林限定中部開敞大氣的綠化空間形態。強化縱向上中央城市陽臺——杭州劇院——波浪文化城——市民中心——市民公園步行交通的連貫性。3.基地現狀分析現狀該地區主要有新開河、浙江金融職業學院、胡慶余堂制藥廠、四季青乳品廠等工業企業,以及大量的農居建筑。新開河常水位4.3米,二十年一遇洪水位4.87~4.75米,百年一遇洪水位:5.42~5.22米。基地現狀地勢較為平整,標高約為6.0~6.5米(所有標高均為黃海高程)。4.項目限制1.公園西側居住區作為從城市陽臺至市民公園城市主軸線的軸線端點空間,不能形成理想的城市背景輪廓。2.2000輛車位停車場的建設不僅增加了公園四周道路的交通壓力,同時產生大量的開挖土方。3.城市地下空間總體規劃中要求市民中心東北角與市民公園穿過錢江路地下相通。
結論:市民公園需與地塊西側H-08、H-09商業辦公建筑組合形成城市主軸背景。公園位于新城核心區,四周道路交通繁忙,公園設計中需科學合理組織、梳理交通,盡量弱化南、北地下停車場對公園交通的影響。公園建造中盡量達到土方平衡。錢江路為地上、地下二層交通,難以實現地下通道連接。5.設計理念
1.從東至西主軸線端景——利用地塊西側H-08、H-09商業辦公建筑組合形成城市主軸背景,并與公園形成透與隱的景觀關系。透是通過對建筑形式的設計,使得中央公園路也能共享到中央公園的綠,隱是建筑能將西側的保留建筑隱藏,使得公園周圍環境從視覺上感覺更加純粹干凈。2.主軸線理念——設計從滾滾錢塘江潮中提取景觀元素,從東往西的城市主軸上營造出緩坡山地,形成景觀大草坪。這種從地域文化特色中提取的景觀元素,巧妙的延伸了城市軸線,形成軸線末端城市綠色輪廓,同時營造了一種大氣磅礴的山地氣勢。3.地下車庫的布局——根據任務書要求,結合《杭州市中央商務區中央公園地下停車場分析報告》,分別在公園南北兩側獨立建設地下車庫。地下車庫出入口設置直接與城市道路相連,避免對公園內部交通系統產生干擾。南北地下車庫共設5處雙向出入口,南側車庫在中央公園路與解放東路各設置1處;南側車庫在就業路設置2處,錢江路1處。4.水系形成——考慮水體對地下車庫消防出入口功能與建設成本的影響,水系不宜設在地下車庫上面。水系順著山腳線彎曲前行,在山頂腳下匯聚成大的湖面。水伴于山,山映于水,山水交融的自然場景做為城市主軸的端點。5.大地貌形成——以軸線緩坡山體、地下車庫與水系為基點,組織劃分公園各功能空間。公園周邊由常綠與落葉喬木圍合出完整的綠色界面,軸線緩坡山體以兩側密林限定中部開敞大氣的緩坡大草坪空間形態;山體以北結合山體豎向與地下車庫人行出入口設置臺地、下沉廣場、地下廣場、綠地公共活動場地;山體以西,山體陡坡與水面形成入口對景,木棧道、西入口廣場成為戲水、觀景的濱水休閑場地;以南,順應岸線,起小坡與軸線山體形成生態休閑的谷地空間。最后形成“南山谷、北臺地、東緩坡、西成嶺”的公園大地貌。6.最大公園容量——設置大草坪、臺地、下沉廣場等多類型活動空間,擴大公園容量。
6.主要景點
公園內主要有以下6個景點:
1.緩坡大草坪——位于公園中部,長約180米,寬約100米,呈梯形。是大容量開放性活動空間。草坪依托軸線山地從東往西保持5%坡度的緩坡地形,高差約為9米。草坪兩側為密林區,入口與市民中心入口軸線對應,形成綠色視覺通廊。草坡頂部視線開闊,沿著山坡邊緣設置7米寬觀景平臺,向東可欣賞是以市民中心為端景的綠廊,向西鳥瞰公園水面。
2.臺地——高低錯落的臺地把景觀大草坪與公共活動區連接起來,豎向高差形成各自獨立的臺地活動空間。
3.下沉廣場——在地下車庫與山體邊緣設下沉廣場,解決車庫自然通風和公園交通聯系問題,同時可欣賞山體綠墻對景。在6米寬入口大道的末端設置下沉廣場將大道與地下廣場連接起來。廣場上臺階與花池結合,臺階既可具有坐凳的功能,同時又能解決上下交通問題。旱噴水景形成了大道軸線的對景,活躍了場地氣氛。
4.濱水休閑區——位于公園西側,是戲水、觀景、休憩的濱水活動空間。山頂腳下水系北面湖面是水生植物叢生的濕地,木棧道穿行其間。岸邊涼亭與西面入口廣場是觀景的好去處,“一水、二山、二橋”,如淡墨的寫意山水畫。
5.生態休閑區——是整個公園“靜”區,位于公園南側,是餐飲、燒烤、散步等林下活動空間。地塊沿岸線整體臺高,從南往北形成擁有一高一低兩個制高點的坡地,與河對岸的山體形成形成“谷地”的空間形態。河畔邊是一處臨水而建的覆土建筑。巧妙的結合山體豎向標高,將建筑建于山體內,不僅豐富了山體立面形態,同時增加了公園綠視率。
6.餐飲服務區——河畔邊是一處臨水而建的覆土建筑。巧妙的結合山體豎向標高,將建筑建于山體內,不僅豐富了山體立面形態,同時增加了公園綠視率。公廁布置于建筑東側,結合地形建造。硬地鋪裝廣場與親水平臺將成為人流匯聚的場所。餐飲區為高檔餐飲場所,不僅是公園游人優雅的去處,同時可成為周邊CBD辦公人員會友、洽談商務的場所。
7.植物配植
1. 設計思路A.公園周邊是以常綠樹為主的密林帶,形成公園的綠色邊界,柔化周邊林立的高樓大廈,隔離城市的喧囂,營造安靜舒適的公園內部休息空間。B.公園內部以不同的主景樹形成不同特色的植物景點,每個植物景點突出一兩個品種,形成主題突出、季相變化明顯的植物景觀。2. 設計原則A.適地適樹:植物景觀的持續與穩定依賴于選擇在當地生長良好的樹種。堅持以鄉土植物為骨架,外來馴化樹種為點綴的原則。B.合理搭配:合理搭配速生樹種和慢生樹種,一般綠化樹種和骨干樹種,落葉樹種和常綠樹種,喬木、灌木、叢木、藤木以及具有各種抗性和功能的樹種,兼顧眼前與長遠效果,基調和特色效果,觀賞與防護功能。C.突出特色:根據公園的功能分區,每個區域突出一兩個樹種,形成各具特色的植物景點,豐富景觀層次。同時兼顧植物季相變化,體現植物景觀四季的連續性。體現春季鮮花爛漫,夏季郁郁蔥蔥,秋季漫山紅葉,冬季蒼綠雄渾的植物景觀。基調樹種:常綠:香樟、樂昌含笑、桂花;落葉:沙樸、櫸樹、黃山欒樹;主調樹種:雪松、廣玉蘭、杜英、香拋、合歡、金合歡、無患子、南酸棗、珊瑚樸、銀杏、水杉、垂柳、白玉蘭、櫻花、雞爪槭、梅花等;其它樹種:烏桕、國槐、喜樹、榔榆、三角楓、柿樹、鵝掌楸、池杉、落羽杉、女貞、毛竹、早園竹、孝順竹、二喬玉蘭、石楠、含笑、碧桃、木繡球、木芙蓉、紫薇、紅楓、山茶、臘梅、枇杷、垂絲海棠、海桐、貼梗海棠、木槿、紫荊、杜鵑、黃馨、月季、繡線菊屬、金絲桃、中華常春藤、蘭花三七、闊葉麥冬、灑金東瀛珊瑚、八角金盤、紅葉石楠、八仙花、紫金牛、富貴草、蝴蝶花、二月蘭、白三葉、酢漿草、薜荔、扶芳藤、絡石、石蒜、五葉地錦、睡蓮、黃菖蒲、蘆葦、再力花、水蔥等。
7.結語
通過本次杭州市錢江新城市民公園投標方案設計的實踐,使我們對現代城市公園有了許多新的認識,無論是對前期城市規劃設計的解讀,還是公園自身景觀的營造,都需設計師深入的思考與發掘,才能設計出全新的現代城市公園。 職稱論文
文章標題:現代城市公園設計探索——以杭州市民公園景觀規劃設計為例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optiwork.cn/fblw/wenyi/meixue/6339.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6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文史藝術論文范文
播音與主持論文 動畫藝術設計論文 美術論文 戲劇論文 導演論文 表演論文 音樂論文 哲學論文 歷史論文 社會學論文 邏輯學論文 美學論文 倫理學論文 心理學論文 文學論文 廣告論文 公共關系論文 新聞論文 外文學論文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www.optiwork.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