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所屬欄目:美學論文 發布日期:2011-09-26 08:12 熱度:
摘要:本文討論了人類無度的需求與自然供給失衡使生態問題成為不可回避的課題,針對當今城市景觀建設方面所存在混亂和迷茫的局面,人們對環境美好和生活質量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因而城市景觀設計設計師已成為其中的一個重要角色,應以建立生態自然觀的意識來審視城市景觀設計。
關鍵詞:環境、自然、生態景觀設計、生態自然觀
一、 設計師開啟生態智慧
溫家寶總理在哥本哈根會議中講話說:“遏制氣候變暖,拯救地球家園,是全人類共同的使命,每個國家和民族,每個企業和個人,都應當責無旁貸地行動起來。”人類為了自己無限的貪欲,已忽略了人與自然的和諧。
伴隨人類發展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其過度發展和環境、生態、能源保護意識及措施的滯后,造成了人與自然的敵對、隔膜,乃至疏遠,使其自身潛在的、隱性的弊端逐漸地暴露出來。此時人類已將生存壓力幾乎全部的轉嫁給了環境,無視當前行為對未來產生的后果,成為自己創造文明的犧牲品,且付出了遠離自然的痛苦代價。恩格斯曾經深刻地指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人類文明的發展似乎就是在這種“二律背反”的前提下進行的。
與其在沉默中滅亡,不如在沉默中暴發。在這樣的背景下,人們對環境美好和生活質量提出了迫切的要求,人類緊急呼吁在生活中就能接觸到未受破壞的大自然,并建立令人鼓舞的城市與社區,創造一個比較舒適和健康的環境。地球興亡,匹夫有責。在此我們作為景觀設計師擔任著解決好生態、文化與藝術關系角色,并勇敢地承擔起后工業時代重大的人類整體生態環境規劃設計的重任,為了支持政府響應溫總理的號召,作為設計師的一份子應采取具體行動。
二、 建立生態自然觀意識
生態自然觀是在人類面臨生存與環境危機過程中形成的,它是是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的現代形式之一。它主張把人的角色從自然的征服者改變成自然界的成員、生態系統的調控者和協同進化者,強調生態系統是一個由相互依賴的各部分組成的共同體,而人與共同體中的其它成員一樣,在生態上是平等的,彼此相互尊重;人與自然之間應協調發展、共同進化。任何一種行為,當它不利于甚至是破壞生命共同體的和諧、穩定和美麗時,都會遭到自然界的懲罰。正如當代著名的美國物理學家弗•卡普拉對老子的思想這樣評價說:“在偉大的諸傳統中,據我看,道家提供了最深刻并且最完善的生態智慧。”近年來我國城市景觀建設更多的是步履美國與歐洲“城市美化運動”的后塵,屢蹈覆轍西方城市景觀建設的誤區,人們繼續挖湖堆山的“詩情畫意”、繼續“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中國古典園林的效仿、繼續中國帝王與士大夫“藝術”生活嗜好的“發揚光大”,這是錯誤的,是方向的迷失。在人與自然關系迥異的今天,面對化解國土生態危機,人類賴以生存的綠色家園正在被人類自己吞噬,被追逐名利的鐵蹄瘋狂踐踏。
當代生存環境危機就是人對自然過度“奴役”的結果,由于人類不合理的實踐行為,導致了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的紊亂,破壞了生態系統的和諧和穩定,從而威脅了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這完全悖逆了生態自然觀。“道法自然”、“道通為一”、“知和”與“知常”、“知足”與“知止”、“自然無為”等老子自然思想將“自然”具體應用于人與人和人與自然的踐行,為我們提供了重要哲學依據,給了我們很多的啟示,尤其面對當今社會面臨的環境與生態危機及迷途的城市景觀建設有著積極意義。
三、 基于設計實踐的思考
人們對生態環境景觀設計理念的缺乏,導致出現了環境與生態危機,且忽視民族歷史文化及地域特征,設計方案趨同,個性不足,千城一面的“國際化”文化身份危機等給景觀設計師帶來了眾多挑戰和機遇。因此從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層面出發,進行符合我國國情的城市景觀設計思維及設計途徑的思考是十分必要的。
老子在二千多年前關于自然觀的言論:“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道法自然”是道家哲學的核心,是老子生態智慧的核心,“道法自然”是道以自己本來固有的狀態為法則,順應自然的規律,不可違背自然之道。在景觀設計中利用自然,這就是說讓自然做功,強調生態自然過程的生生不息,維持人類生存。這種設計可以以原自然地貌與植被為基質,盡量小地對原始自然環境進行變動。其次,物盡其用。材料與資源再利用的景觀設計,變廢為寶,化腐朽為神奇。第三,延續文脈。注重地域特征與歷史文脈,文化作為歷史的投影,是在一個特定的空間發展起來的歷史范疇。第四,借助技術。生態技術包括利用植物、動物或微生物的活動來處理污水,通過景觀設計收集雨水、對其進行處理后循環再利用。對能源提煉的景觀設計,如果合理地利用自然的過程如光、風、水等天然清潔能源,則可以大大減少能源的使用,提高使用效率。
景觀不但要滿足一定的美學和功能上的要求,同時景觀也是生態的載體。因此景觀設計師不可能完全注重自然而忽略人的需求、忽略審美的需要,因而我認為要強調景觀藝術性、功能性與生態性的融合。在新疆獨山子南環路的景觀實踐項目中,是什么原因使這片長2800米,寬50米,基地內堆放約12萬立方的建筑垃圾區域獲得活力?分析原因如下:通過對基地的解讀,設計方案中提出利用廢棄的土地,原有材料,包括植被、土壤、磚石等服務于新的功能,大大節約資源和能源耗費的生態設計方法。同時以建筑垃圾棄置地作為土地的歷史、景觀基礎,提出“化不利為有利”的設計構思,進行基地局部調整,以更小的代價,消除不利影響。在50米寬的橫向空間內調配建筑垃圾,一邊降低臨居住用地一側建筑垃圾高度,將建筑垃圾坡面向北移2.5米,形成連續緩坡地,敞開視線空間;另一邊拉大建筑垃圾坡面與南環路之間距離,爭取綠化空間,在臨近道路一側構建防護帶,臨南環路2米之外種植兩排行道樹。坡面采用臺階式處理方式,分割每一層的擋墻采用建筑垃圾篩分出來的大塊磚石,用石籠工藝固定,擋墻之間種植花灌木,花灌木間隔50-80米更迭,形成獨山子標志性景觀道路。本案例采取簡單而高效的措施,對材料和資源充分利用和循環利用,減少各種資源的消耗。同時選用本地建筑材料,對廢棄材料進行分類篩選,解決了12萬立方的建筑垃圾變廢為寶。綜上,生態設計思想體現在城市和景觀設計實踐中是以提高和保護自然環境為原則,提高自然資源的利用率,延續和發展原有的地域性特征,追求長期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四、 結語
我認為景觀設計的發展必須嚴格遵守自然系統的演進,我們應當特別注意人類要求的合理性以及設計活動是否會對自然造成破壞。正確的、合乎規律的理論思想是指導實踐的依據和動力,并產生適應社會發展的作品,錯誤的思想導致自發性、盲目性造成財力、人力和時間上的極大浪費,為社會的發展帶來不利影響。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生態自然觀不但是一門學科、一種知識,更是一種關于社會、文化、歷史和人生的哲學思考,所以它絕對是一門不折不扣的“生存智慧”。
最后希望更多的設計師能為當代城市景觀設計的發展找到開啟生態智慧的思想資源,找回本質和諧的人與自然關系,使設計尊重自然。
參考文獻:
1恩格斯:《自然辯證法》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05頁
2弗•卡普拉:《轉折點:科學•社會•興起中的新文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第30頁
3陳永栽黃炳輝著:《老子章句解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文章標題:景觀設計師尊重“自然”的探索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optiwork.cn/fblw/wenyi/meixue/10279.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6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文史藝術論文范文
播音與主持論文 動畫藝術設計論文 美術論文 戲劇論文 導演論文 表演論文 音樂論文 哲學論文 歷史論文 社會學論文 邏輯學論文 美學論文 倫理學論文 心理學論文 文學論文 廣告論文 公共關系論文 新聞論文 外文學論文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www.optiwork.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