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所屬欄目:歷史論文 發布日期:2011-09-03 08:14 熱度:
摘要:漢長安城城墻遺址是漢長安城遺址歷史文化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西安城市化的迅猛發展,遺址除受到自然力威脅之外,受到城市發展干擾和沖擊更加強烈,保護和利用處于基本空白的狀態,保護管理的壓力也很大。對漢長安城城墻遺址進行綜合評估之后,針對遺址保護存在的一些重要問題,提出了保護規劃中的部分對策。
關鍵詞:漢長安城城墻遺址,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規劃
1引言
漢長安城遺址是第一批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它是我國現存大型城市遺址中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遺跡最豐富的統一王朝都城遺址,是我國歷史上最具代表性、典型性的重大歷史文化遺產。漢長安城作為古代“絲綢之路”的起點,是“絲綢之路”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重點項目之一。而漢長安城城墻遺址,是顯示漢長安城宏大的城市規模、顯現其完整歷史格局的重要組織內容。
漢長安城墻遺址是落實其歷史文化信息永續存在的必要保證。作為漢長安城的輪廓邊界,是漢長安城大遺址區和西安現代城市的有效區隔。隨著西安城市空間的飽和,城市化迅速向漢長安城遺址所在地北郊區域發展,“西咸一體化”也進一步加劇了該地區的城市發展壓力。那么,如何有效保護漢長安城城墻遺址,讓其真實的歷史信息得以保存和延續,讓遺址成為西安城市發展和城市生活中的積極因素,就成為本文思考和探討的問題。
2遺址概況
漢長安城遺址在今西安市區西北約10公里。在遼闊的平野上,凋壁殘垣蜿蜒起伏,深溝斷崖之間盡是無限滄桑。這個古代名城昔日的浩大規模和繁華景象,于此可見。崎嶇的城墻形態走勢與其選址布局,地貌地形和營建過程息息相關(見圖-1)。本文所指的漢長安城城墻的內涵是:以城墻墻體為中心、包括城壕、環途、外環路在內的一套完整而系統的軍事防御體系。其外延也己不再局限于它的周圍的建筑環境、自然環境,而擴大到與歷史文化和人們當前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的城市環境。
3遺址在城市化背景下存在的主要問題
3.1漢長安城城墻遺址面臨威脅重重破壞突出
漢長安城城墻遺址目前現狀令人堪憂,面臨的諸多威脅和破壞因素。在人為破壞方面:城鄉建設發展的破壞、蠶食和威脅;基礎設施建設的破壞;生產生活對大遺址的破壞等。在自然力破壞方面主要是水、風蝕、風化及環境氣體污染對大遺址的破壞。漢長安城城墻遺址背景環境保護主要面臨下列破壞因素的挑戰:
城鎮建設方面:土地資源緊缺,承載壓力過大;城市化、工業化建設迅猛,土地使用性質變更;建設活動對環境景觀造成破壞。生態環境方面:過度墾殖導致生態環境蛻化;植被不合理種植造成對遺址環境風貌的破壞;工業發展污染環境質量;城市污水肆意排放干擾遺址周邊大地景觀風貌;未來氣候變化與潛在的威脅。因此城墻典型時期的地形地貌遭到破壞,遺址生態系統無法獲得延續。
從遺址保存現狀評估來看,城墻中南墻和東墻保存較為完好,北墻和西墻保存差,破壞嚴重。南墻西安門以西至西南角段保存完整;東墻東南角至楊善寨段保存較好,楊善寨向北至東北角段保存較差;北墻被多個村莊占壓,約80%被嚴重破壞;西墻被6個村莊占壓,60%已被破壞。
城墻表面大多被雜草及灌木等覆蓋,部分區段長有大型喬木,嚴重破壞了城墻結構。沿城墻存在大量近現代墓葬,其倚墻而挖,造成墻體下部空洞,極易坍塌。由于近年來文物保護宣傳力度的加大,當地居民的文物保護意識逐步提高,沿城墻取土現象明顯減少,調查中未見新的大面積開挖取土現象,但以前開挖取土現象嚴重,部分區段城墻已面目全非。
東、南城墻內“環涂”保存較好,西、北城墻內“環涂”與城墻同時遭到破壞。北城墻東段墻外的城壕基本保持了延續性;城墻東南角外側城壕演變為團結湖水庫,積滿污水;其他部分的城壕遺跡已被淤平,現為農田,整體保存較好;局部被房屋建筑疊壓,保存較差。
另外,漢長安城城墻遺址在管理和利用展示上也基本處于空白狀態。
3.2遺址保護與遺址區域難以協調發展
首先,了解到城墻遺址區居民因為保護管理規定被“捆綁”,遺址區居民生產生活與遺址保護事業難以協調。
第二,漢長安城始終維持著保護性的發展,漢長安城城墻圈定了西安市三環以內最大的“城中村”,而遺址所在區域的區政府更為之承受著巨大的經濟壓力。
第三,如何根據城墻遺址現狀,區別化保護對策,如何依照遺址保護的輕重緩急和協同相關規劃而采取分步分期實施的對策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4規劃對策
4.1在上位規劃基礎上制定保護區劃及詳細的保護措施
漢長安城城墻遺址保護規劃應在《漢長安城遺址總體保護規劃》的基礎上展開,保護應體現漢長安城城墻遺址及其背景環境的真實性和完整性,以不損害遺址及其環境為根本原則。遵循最小干預原則、可逆性原則、無保護性破壞原則、遺跡本體保護與遺址景觀環境相協調原則。
城墻遺址本體根據現狀情況分類別對保護措施加以規定,例如,直城門至雍門段破壞嚴重,可采用覆蓋保護方式進行保護,并采用植被或非植被方式進行標識展示;覆盎門——安門——西安門一線城壕,現狀淤平且被農田覆蓋保存較好,其保護應清除淤泥堆積,恢復原狀,引入凈水或經治污處理后的中水。
城墻遺址背景環境保護的核心問題是確立城墻環境景觀的審美標準。通過漢長安城城墻環境景觀考古研究,對歷史環境進行適當的修復,力求從城外到城內由蒼涼野趣的景觀風貌自然褪變為嚴整有序的景觀風貌。另一方面,生態環境承載力控制是遺址所在地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問題。
依據:《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規劃編制要求》的規定;漢長安城城墻遺址保護區劃的制約因素;《漢長安城遺址保護總體規劃(2009-2025)》的保護區劃。體現真實性保護、整體保護、利于管理、便于操作的原則。分析比較考古勘探法、水平投影法、最小邊界法、視廊與景觀控制法等劃定保護區劃:重點保護區與一般保護區、建設控制地帶、環境協調區。
4.2保護區管護與原住民參與相結合
漢長安城城墻遺址的保護要最大限度減少自然和人為對城墻遺址的破壞,在保護規劃的同時要解決好遺址保護與遺址區經濟共同發展的問題,進行社區發展與共建規劃。例如:漢長安城管委會現在正在籌建中,是為協調遺址區與區政府、群眾和其他利益者之間的關系;制定遺產資源管理計劃,確定城墻相關遺址資源的管理方式和經濟發展項目,提出解決保護和利用間矛盾的方案;建立多種經營經營,遺址旅游等示范項目,為遺址區群眾提供技術培訓,幫助周邊群眾從保護區的發展中得到實惠,進而主動參與到保護遺址的行列,真正發揮遺址區共管值能。注入新的產業結構,基于遺址區與周邊社區的基礎與要求,選擇旅游和文化服務業等產業模式。
4.3遺址的展示與利用
漢長安城城墻遺址展示的目標就是把真實的歷史展現出來,體現其各個層面的價值。展示的內容包括:城墻輪廓格局的整體展示、遺址本體及出土遺物展示、歷史環境景觀展示、考古及保護工程展示、歷史文化展示。
漢長安城城墻遺址展示與利用必須突破以往的凍結保護的傳統思路,在環境容量控制的范圍內打造以遺址自然生態為主題的展示利用,從而豐富西安及周邊城市的遺址體驗活動。以漢長安城城墻遺址保護為前提,確保保護與利用的和諧統一;堅持社會效益為主,促進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協調發展;尊重歷史、滿足真實性;學術研究和科學普及相結合。本著以上原則,漢長安城城墻遺址展示區劃分為五個功能區:環城遺址展示區、環境展示區、歷史民俗文化展示區、服務區、綠化生態緩沖區。道路交通組織采用慢行道路交通體系,做半日或一日游覽。
5結語
城市不斷向城市遺址區蔓延,更多的城市大遺址區會受到城市化沖擊和影響,筆者的觀點僅為漢長安城城墻遺址保護兒的初步探討。大遺址區保護規劃思路和方法的研究將是不斷完善的過程,也迫切需要更多的城市規劃科學技術、政策等方面研究工作支持。
參考文獻
[1]阮儀三、王景慧、王林.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理論與規劃[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2
[2]吳良庸.建筑•城市•人居環境[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3]張松.歷史城市保護學導論—文化遺產和歷史環境保護的一種整體方法[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
[4]劉慶柱、李毓芳.漢長安城[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5]西安市未央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陜西地方志叢書——未央區志[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4
文章標題:漢長安城城墻遺址保護與規劃研究思路探討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optiwork.cn/fblw/wenyi/lishi/10108.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6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文史藝術論文范文
播音與主持論文 動畫藝術設計論文 美術論文 戲劇論文 導演論文 表演論文 音樂論文 哲學論文 歷史論文 社會學論文 邏輯學論文 美學論文 倫理學論文 心理學論文 文學論文 廣告論文 公共關系論文 新聞論文 外文學論文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www.optiwork.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