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所屬欄目:作物生產科學論文 發布日期:2012-02-17 10:50 熱度:
2.1.1分生繁殖是蘆薈的主要繁殖方法,通過人工技術,將蘆薈幼株從母體分離出來,另行栽植,形成獨立生活的蘆薈新植株。在蘆薈整個生長期中都可進行,但以春秋2季作分生繁殖溫度條件最為適宜[1]。春秋分生繁殖的蘆薈新苗返青較快,易成活,只要土床保持良好的通氣透水狀態,蘆薈分生苗很快可以恢復生長論文。
[5]朱永瑩.蘆薈及其栽培技術[J].熱帶農業科學,2005,25(2):31-35.
2.5.3中耕除草。中耕能疏松表土,促進土壤內空氣流通,加快土壤中有機物的分解,為根系正常生長發育、吸收營養創造條件,同時還要結合除草、追肥,促進蘆薈的正常生長[6]。
2.5.1溫度控制。蘆薈最適生長條件是保持溫度15~28℃、濕度75%~85%,冬季溫室不低于8℃。由于蘆薈的生態習性,不同地區、不同栽培條件下亦有所不同,冬季平均氣溫5℃以上可以大地面積栽培,冬季平均氣溫-5℃以上可以在大棚內過冬,平均氣溫-10℃以下,就需溫室栽培,有條件的地方要備有取暖設備論文。
2.5.4病蟲害防治。一般蘆薈很少發生病蟲害,一旦葉部或莖部出現黑斑病,可通過加強通風透氣、排除田間積水、控制土壤溫度、消除低溫潮濕的危害、及時除草來防治。由于地區差異不同,一般的病蟲害有紅蜘蛛、蚜蟲、棉鈴蟲、介殼蟲,蟲量不多時,用水沖洗即可,蟲情面積較大時,可噴40%氧化樂果乳油1200倍液,具有良好的防效。
2.5其他管理措施
2.5.2灌水。根據土壤的干濕確定灌水量,原則是見干、見溫。即干透或濕透,最怕是干夾層。
2.2選地
[1]韓學儉.蘆薈栽培及藥用[J].花卉,2009(12):32-33.
2.3整地作畦
[2]楊偉.蘆薈的組織培養和快速繁殖[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8,18(28):126-128.
蘆薈系百合科蘆薈屬多年生常綠肉質草本植物,別名龍角、油蔥、烏七、象鼻花、羅幃花。原產非洲,廣泛分布于熱帶、亞熱帶地區。野生蘆薈大約有300多種,其中原產南非的有250多種,馬達加斯加約40個種,其余10多個種分布在埃及、加拿群島、阿拉伯等地,亞洲南部的印度、馬來西亞等地也有分布。我國蘆薈大多種植于云南、廣西、廣東、福建、海南、臺灣等南方地區。蘆薈是集醫療、美容、保健、觀賞于一身的神奇植物,素有“多備良藥”“天然美容師”“植物醫生”“萬應良藥”“家庭醫生”等美稱,它含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物質,具有催瀉、健胃、通便、消炎、抗菌、抗癌等藥理作用論文。
在分生繁殖過程中,具體操作可采用2種方法。一是蘆薈莖基或根部吸芽長成后,將帶有幼根的幼株直接從母體剝離下來,然后移栽到苗圃或生產田中。二是用分株刀具將母株萌發出的幼苗與母株分離,仍讓幼苗留在原位,使其生長一股時間(一般15d左右),形成獨立的根系,達到完全自養狀態,再將幼苗作帶土移栽,定植在大田中,及時澆一遍定植水。如果將蘆薈幼苗切離、帶土移栽,基本上無“緩苗期”,蘆薈幼苗生長快,在春夏秋季都可以隨時進行移殖,但比較費工。
2.2.2扦插繁殖。其是蘆薈良種繁良中常用的一種方法,與分生繁殖的區別是,扦插繁殖是利用不帶根蘆薈主莖和側枝的下端可以發生不定根的特性,分離繁殖蘆薈新植株,對于分株發達和莖節容易伸長的蘆薈種和品種特別適宜。在去除頂芽后,側芽發育迅速,易生長多分枝可作扦插繁殖材料[2]。
環境因素對蘆薈扦插的成活和生發有密切關系[3]。①溫度。蘆薈起源于熱帶,一般適宜的扦插溫度為25~28℃,如果基質溫度比氣溫略高2~4℃,則更適宜蘆薈扦插苗生根成活。②濕度。蘆薈生根需要有適宜的土壤水分,一般土壤田間最大持水量50%~60%較為適宜,土壤水分過多,會造成土壤空氣不足,扦插材料腐爛。③光照。蘆薈插穗帶有葉片,可以進行光合作用和各種生理活動,并可以將合成的生長素向下輸送,促進下部愈合傷口處加速生根。④氧氣。當蘆薈插穗端傷口愈合發生新根時,呼吸作用增強,因此,要求扦插基質具有良好的透氣性,保證蘆薈插穗在生根過程中對氧氣的要求。⑤pH值。一般在pH值6.5~7.2的基質中進行蘆薈插穗扦插易生根立苗,當pH值偏酸和偏堿時都不利于插穗生根,對于偏酸土壤,在育苗前可施用石灰加以改良,再進行育苗論文。
關鍵詞蘆薈;生態特征;栽培技術
蘆薈葉簇生,呈座狀或生于莖頂,葉常披針形或葉短寬,邊緣有尖齒狀刺,花序為傘形、總狀、穗狀、圓錐形等,色呈紅、黃或具赤色斑點,花瓣6片、雌蕊6枚,花被基部多連合成筒狀。蒴果三角形,種子多數,花期7—8月。
蘆薈性喜溫暖和濕潤的氣候條件,不耐寒,冬季室溫不得低于5℃,休眠期宜干;喜排水良好、肥沃的砂壤土;對土壤酸堿度要求不嚴,耐干旱和鹽堿,忌潮濕積水,不需大水、大肥管理;但喜陽光,不耐蔭,在蔭蔽環境下多不開花。
[6]劉洋,孫志恒,劉志偉,等.蘆薈栽培技術[J].現代化農業,2006(8):22.
摘要介紹了蘆薈的生態特征,從種苗繁殖方法、選地、整地作畦、移栽施肥、溫度控制、灌水、中耕除草、病蟲害防治等方面總結了蘆薈的栽培技術,以為其優質栽培提供參考。
3參考文獻
1生態特征
溫室最好是東西走向,室外南北走向易通風。提高日光利用率,行距根據苗的大小而決定1次或2次定植,苗高10~15cm,其株行距15cm×15cm;苗高20~30cm,以定植30cm×30cm為宜。在移苗期間最好進行適當的遮陽處理,可進一步縮短緩苗時間。正確使用人糞尿、農畜、家禽糞尿等有機肥,在使用前要經過高溫發酵處理,滅蟲、滅菌[5]。另一類為餅類肥料,如花生餅、豆餅、棉麻菜籽餅等,但要經腐熟發酵方能施用,蘆薈盡量不使用化肥,以促進其無公害栽培。
[3]孫利祥,鄒清成,盧鋼.影響蘆薈離體繁殖系數的幾個因素研究[J].江西農業學報,2005,17(4):44-47.
蘆薈的扦插主要采用莖插和根插,而葉插很難成功。蘆薈扦插可以露地進行,也可以在大棚保護地或溫室內進行。露地扦插可以利用露地床進行大量繁殖,依季節不同,可以適當地采取塑料覆蓋保護或蔭棚遮蔭等措施,促進蘆薈枝條發根和不定芽產生,以提高扦插苗的成活率。
[4]戴秋菊.蘆薈優質高產栽培技術[J].云南農業,2009(12):14.
2.1種苗繁殖方法
2.4移栽施肥
2栽培技術
耕地深度以30cm為宜,可機耕或人力翻耕。如土壤過干、土塊不易破碎,應先灌水,待土壤含水量達到60%左右時,耙地2~3遍,再整平作畦。種植畦分平畦、高畦2種方式,最好是高畦,能排水排澇,保證土壤見干見濕。同時對土壤進行消毒及撒滅草劑進行除草。
蘆薈喜疏松肥沃、排水良好,富含有機質的沙土或河淤土,在此環境中生長快,葉片肥厚而濃綠[4]。蘆薈切忌重粘土性土壤,在長期潮濕的土地生長,易爛根,感染黑斑病。在粘性板結的土地栽種,根系不發達。根據各地區的實際情況,可通過增施爐灰、草木灰、風沙、水沙、腐樹葉、麥稻殼、秸桿粉等改良土壤。
文章標題:畦移栽施肥溫度控制灌水中耕除草論文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optiwork.cn/fblw/nongye/zuowushengchan/11260.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6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www.optiwork.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