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畜牧科學論文 發布日期:2017-07-10 14:12 熱度:
我國有著豐富的淡水魚養殖資源,淡水魚養殖范圍也非常廣,在淡水魚養殖過程中,水溫是個關鍵因素,本文主要研究水溫變化對淡水魚養殖的影響。
《漁業現代化》原名《漁業機械儀器》創刊于1973年,由農業部主管,中國漁船漁機行業協會和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漁業機械儀器研究所共同主辦,本刊在國內漁業裝備行業享有很高的知度。本刊文章注重現代科研趨向與先進技術方法,同時密切聯系生產,立足實際應用;信息突出新、巧、廣、實,及時介紹國內外漁業各領域的新方法、新思路、新實驗。本刊對漁業生產、管理、科研與教學等各界均有裨益。
夏季是魚類生長的黃金時期,投餌施肥多,最易導致水質變壞;同時水溫高,寄生蟲與致病菌大量滋生,易引起淡水魚暴發性疾病,應引起生產上的高度重視。該文主要就水溫變化對淡水魚養殖的影響進行了分析,以供參考。
我國的水產品消費中,魚類占50%以上;在消費的魚類產品中,消費量超過200萬t的有鰱魚、鳙魚、鯉魚、鯽魚和草魚,這5類大宗淡水魚占淡水魚消費量的70%以上[2]。水是魚類賴以生存的基礎,養魚先養水,良好的水質環境是實現水產養殖高產、高效的重要環節之一[1]。而適宜的水溫不僅是魚類自身生長、繁殖及抵抗疾病等的必要條件,同時也是影響水質的重要因素之一。適宜的水溫在水產養殖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3],因此,了解水溫變化規律及其對大宗淡水魚水產養殖的影響,對指導淡水魚養殖具有重要意義。
1 淡水魚養殖水體夏季水溫規律
夏季水體溫差變化較小,水體溫度受當日及前5d氣溫的影響較大。鄧愛娟[4]等研究發現,對當日平均水溫預報影響最大的因子是前1d的平均氣溫和最高氣溫,其次是當日的最高氣溫和最低氣溫,且表層水溫日變化大于深層水溫日變化,深層水溫更趨于穩定,淺層水溫較深層更易受到當日的氣溫影響,深層水溫則更易受前1d氣溫影響,體現了深層水溫變化存在相對滯后性。馬建波等[1]研究發現,水體晝夜溫差較小,水深0.5~2.0m溫度差小于5℃,白天隨著氣溫的升高,水溫逐漸上升,并在氣溫達到最高點后約1h,水體溫度達到最高值,說明當日水體溫度升高相對氣溫存在滯后性。
2 水溫對淡水魚的生理生長的直接影響分析
水體溫度是水生生物環境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3]。淡水魚類是冷血動物,其體溫及一系列生理活動均與水溫的高低有密切關系[5]。水溫直接影響魚類的體溫,并對其生存和生長產生影響。各種魚類都有其自身生長的最適溫度及適溫范圍,我國南、北方的主要大宗淡水魚類有鯉、鰱、鳙、鯽,其生長適宜溫度范圍為15~32℃,最適生長水溫為(24±4)℃,產卵適宜水溫18~30℃,最適溫度為(25±3)℃。在適宜溫度范圍內,水溫升高可以加快魚類的代謝強度,增加魚類的攝食量,加快生長。上述魚類在水溫低于15℃和高于32℃時食欲降低,生長緩慢,水溫低于10℃時,攝食量急劇減少,低于5℃停止攝食[6]。
淡水魚的不同生長階段,其生長速度不同,在不同水域(水溫)生長速度也不同。性成熟前,生長最快,水溫高,性成熟早,生長速度提前減慢。因南方水溫高,鉺料生物豐富,淡水魚生長期長,長江、珠江種群生長優于黑龍江,但珠江水溫高,性成熟早,生長速度提前減慢,故長江種群>珠江種群>黑龍江種群[7]。
因此,采用水積溫結合魚類的生理習性,可判別各地熱量資源對魚類生長的適用性,有利于實現魚類的快速生長及較高的經濟效益。
3 水溫對淡水魚的間接影響分析
3.1 水溫對水體中溶解氧、pH及氨態氮等水環境因子的影響 水體中溶解氧及其他有害氣體的溶量均與水溫有關[6,8]。夏季水溫升高,魚類新陳代謝增強,耗氧量增大,由于浮游生物受光照強度的影響,水中溶解氧也隨之發生變化,晴天較陰天含氧量高,白天較夜晚含氧量高,晴天下午含氧量最高,黎明前含氧量最低,當水中溶解氧量低至0.3mg/L,魚類即開始死亡。因此,夏季應特別注意水中溶解氧的含量,可采用增氧設備增氧,使水中溶解氧量保持在4mg/L左右。另外,水溫還是影響水體初級生產力的重要因子[8]。溫度較高有利于水中植物及浮游生物生長,而水中pH變化主要由水中CO2的含量變化引起,白天植物及浮游生物在光合作用下消耗CO2的速度大于魚類等生物因呼吸產生的CO2的速度,pH值上升,晚間光合作用停止,CO2含量快速上升,pH值隨之下降。含氮有機物分解,水生生物(包括魚類)代謝以及反硝化細菌還原可以產生水中氨態氮,水中氨態氮含量與pH及水溫成正相關關系,氨易溶于水,并對魚類有毒害作用。因此,夏季高溫時可以采取降低養殖密度、減少飼料喂養次數以及換水等方法,對水中的氨態氮加以控制。
3.2 水溫對魚類感染疾病的影響 夏季由于水溫高,水質較肥,水中病原體大量繁殖,在高密度飼養條件下,池水負載量大,可能會降低魚類本身抗病能力,使其干擾病原菌[9]。進入高溫季節后,淡水魚類易發暴發性出血病,該病是造成損失最大的一種急性傳染病,主要由嗜水氣單胞菌、溫和氣單胞菌、魯克氏耶爾森氏菌、弧菌等細菌感染引起,水溫持續在28℃以上最易暴發流行,感染早期魚體體表各器官均出現輕度出血,嚴重感染時,魚體體表嚴重充血。因此,必須做好暴發性出血病的防治工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藥物消毒、換水保持水體清潔;降低養殖密度;使用質量較好的飼料或適當減少飼料投喂;使用增氧機及時降低水體氨氮及亞硝酸鹽的含量[10]。
4 結語
綜上所述,夏季是魚類生長的黃金時期,投餌施肥多,最易導致水質變壞;同時水溫高,寄生蟲與致病菌大量滋生,易引起淡水魚暴發性疾病的發生,應引起高度重視。對夏季淡水魚養殖進行科學管理,包括水質狀況的檢測以及魚類疾病的監控等,這是實現夏季淡水魚養殖穩產、高產的重要環節。
參考文獻
[1]馬建波,藍宗堅,李永鋒,等.大宗淡水魚夏季混養池塘水質理化因子的晝夜變化[J].河北漁業,2011,03:15-19.
[2]劉佳.我國淡水魚產量將會持續增長[J].農業知識,2014,15:14.
[3]張志勇,張志偉,張曹進,等.江蘇南部沿海養殖池塘水溫時空變化規律研究[J].海洋通報,2010,06:674-677.
[4]鄧愛娟,劉敏,劉志雄,等.洪湖地區養殖魚塘春夏季水溫變化及預報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13,29:61-68.
[5]童裳亮.魚類生理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283-292.
[6]葉建生.養殖水環境因子對淡水魚類的影響[J].漁業致富指南,2008,09:26-27.
[7]李思發,王瑞霞.長江、珠江水系鰱、鏞的性成熟速度及其遺傳分析[J].水產學報,1990,03:189-197.
[8]劉乃壯,鄭美秀.淡水魚類水溫區劃的氣候生態探討[J].水產學報,1991,01:9-16,26.
[9]于慧秋.夏季魚塘的管理及魚病防治措施[J].養殖技術顧問,2012,05:270.
文章標題:水溫變化對淡水魚養殖的影響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optiwork.cn/fblw/nongye/xumu/36095.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0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copyright © www.optiwork.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