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所屬欄目:農業經濟科學論文 發布日期:2012-02-13 11:13 熱度:
摘要:矮牽牛(Petuniahybrida)為茄科矮牽牛屬多年生草本植物,通常都作為1~2年生草花栽培,原產于南非,由野生種雜交培育而成,現世界各地均有栽培,在園林中用途十分廣泛。矮牽牛一般采用播種繁殖,種子多是從國外進口的雜交種,價格昂貴。本試驗通過對矮牽牛組織培養的技術進行研究,以組織培養途徑達到經濟和快速繁殖的目的,實現矮牽牛的工業化生產。
關鍵詞:矮牽牛論文、組織培養論文、栽培管理
1、品種、形態特征
1.1形態特征與品種
矮牽牛為多年生草本。莖直立或匍匐。葉卵形,全緣,互生或對生。花單生,漏斗狀,花瓣邊緣變化大,有平瓣、波狀、鋸齒狀瓣,花色有白、粉、紅、紫、藍、黃等,另外有雙色、星狀和脈紋等。常見品種有:
a、重瓣的小瀑布(Cascade)系列:早花種,可提前開花14~28天。其中紅色葡萄酒(Burgundy),花深玫瑰紅色,早開花21~28天。梅脈(PlumVein),花淡玫瑰紅,具深色脈紋,可早開花14天。隨想曲(Caprice),花玫瑰紅色,花瓣緊湊。二重唱(Duet),為橙紅/白雙色品種。
b、的重瓣果餡餅(DoubleTart)系列:蘋果餡(AppleTart)株高25~30厘米,花大紅,花徑6~7厘米。櫻桃餡餅(CherryTart)花白色具不規則玫瑰紅縱條紋。紫天堂(HeavenlyLavender)株高20厘米,花紫色,花徑6~7厘米,早花種。
c、大花的阿拉廷(Aladdin)系列:株高30厘米,花色多種,其中藍天(SkyBlue)花鮮藍色,花徑10厘米,更為突出。
d、(Dreams)系列:株高18~20厘米,抗病品種,其中玫瑰夢(RoseDreams)花玫瑰紅,黃心,花徑8~10厘米。鷹(Eagle),矮生種,株高10厘米,花徑9厘米,花色多,其中紅星(RedStar)鮮紅/白雙色呈星狀。
e、(Magic)系列:其中超級魅力(SuperMagic)為超大型花,分株性強,株高10厘米,花徑10厘米;黃魅力(YellowMagic)花黃色,最誘人。
f、中藍冰(BlueIce)花淡藍色,具深色脈紋;夏冰(SummerIce)花橙紅色具深色脈紋。
1.2矮牽牛的生物學特征論文
矮牽牛原產南美。喜溫暖和陽光充足環境。不耐寒,怕雨澇。矮牽牛的生長適溫為13~18℃,冬季溫度在4~10℃,如低于4℃,植株生長停止,能經受-2℃低溫。但夏季高溫35℃時,矮牽牛仍能正常生長,對溫度的適應性較強。
矮牽牛喜干怕濕,在生長過程中,需充足水分,特別夏季高溫季節,應在早、晚澆水,保持盆土濕潤。但梅雨季雨水多、對矮牽牛生長十分不利,盆土過濕,莖葉容易徒長,花期雨水多,花朵褪色,易腐爛,若遇陣雨,花瓣容易撕裂。如盆內長期積水,往往根部腐爛,整株萎蔫死亡。
2、組織培養
2.1組織培養
植物的一些組織細胞,無論來自根、莖、葉,還是來自子房和花粉,只要接種在合適的人工培養基上,在一定的外界條件下,就能使它們長成一株完整的植物,這種技術稱為組織培養。
3、研究計劃論文
3.1研究品種:我選取了兩個品種的矮牽牛:淡紅色品系和深藍色品系。通過組織培養來研究其無性繁殖。
3.2‘實驗準備
3.2.1查閱相關資料,了解有關知識。
3.2.2實驗器材:高壓滅菌鍋、超凈工作臺、無菌培養室等
3.2.3研究所需藥劑:培養基的大量元素、微量元素、植物激素等
3.2.4實驗設計與實驗進程
附表培養基的種類
----------------------------------------------------------------------------------------
編號培養基的組成(mg/L)編號培養基的組成(mg/L)
------------------------------------------------------------------------------------------
1MS+6-BA3.07MS+6-BA3.0+2,4-D0.6
2MS+6-BA2.08MS+6-BA2.0+2,4-D0.6
3MS+6-BA1.09MS+6-BA1.0+2,4-D0.6
4MS+6-BA0.510MS+2,4D2.0
5MS+KT3.011MS+2,4-D1.0
6MS+KT2.012MS+2,4-D0.5
3.3外殖體的選取和滅菌
3.3.1牽牛葉片作為外植體,在無菌條件下,先用75%酒精浸泡30s,然后置于0.1%的升貢溶液中處理8—10min,最后用無菌水沖洗5—6次。以無菌吸水紙吸取材料表面的水,并將葉切成5-8mm的小塊。
把經消毒滅菌后的外植體接種于ms培養基,填加不同濃度的6—BA、NAA、IBA等,ph值調至5.8,培養過程中溫度保持20—28℃,光照10—12h/d,光照1000—2000lx
4、結果與分析
4.1愈傷組織的誘導:本研究共選用了12種培養基,通過對各配方中培養材料的分化和長勢情況進行分析比較和優化組合,篩選出培養基Ms+6-BAI.0,pH5.8最適合愈傷組織的誘導。將葉片接種到誘導培養基中培養1周后,切塊開始萌動,繼續培養1個月后切塊四周切口處有淺綠色的愈傷組織分化。
4.2叢生芽的分化及繼代:將愈傷組織切下后轉入分化培養基,經過3O天的培養,在愈傷組織上開始分化出芽,繼而很快形成芽叢。芽叢分成小單株,分別轉入相同培養基,約2O天后左右,又可分化成新芽叢。如此,芽叢塊在相同成分的新鮮培養基上不斷分切繼代,短期內即可得到大量增殖苗。
4.3生根誘導:將培養3O天左右,高2~3em的增殖芽從叢生芽塊上單個切下,轉入生根培養基1/zMS+NAA0.05中,1周后瓶中的材料全部長出1~2cm的白色須根。
5、矮牽牛的栽培管理
將瓶打開鍛煉30天,然后將達到移栽標準的生根苗從培養苗中取出,洗去附著的培養基,由于在培養室內養分及光照溫度濕度最佳,如果從室內直接轉入到室外會對植株造成傷害,所以正式移栽以前必須經過煉苗。將生根苗移入消毒過的含珍珠巖的基質中,套上塑料袋,以保持濕度。煉苗期間給以充足的光照和適宜的濕度,經過15~20天以后正式上盆,成活率可達90以上。
5.1矮牽牛宜用疏松、肥沃和排水良好的微酸性砂質壤土。春播苗待長出2片真葉后移植一次,移植后5~6個月可定植于露地或上盆。秋播苗也需經過一次移植上盆后再翻盆一次,才可在溫室或冷床越冬。需摘心的品種,在苗高10厘米時進行,在摘心后10~15天用0.25%~0.5%比久噴灑葉面3~4次,來控制植株高度,促進分枝,效果十分顯著。
5.2生長期可使用"卉友"20-20-20通用肥或15-15-18無土栽培用肥。傳統栽培,每半月施肥1次,以腐熟餅肥水為主。花期增施2~3次過磷酸鈣。矮牽牛在無土栽培時,施用硝酸鉀和硝酸銨的,對矮牽牛生長發育最為有利。如矮牽牛在幼苗期噴施0.25%~4%B9液可提早開花,使花朵緊密美觀。矮牽牛在夏季高溫多濕條件下,植株易倒伏,注意修剪整枝,摘除殘花,達到花繁葉茂。
6、矮牽牛常見的病蟲害防治
6.1矮牽牛常見的病害
矮牽牛的病害主要是:苗期猝倒病(采用百菌清、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生長期莖腐病;
6.1.1葉斑病。盡量避免碰傷葉片并注意防止風害、日灼及凍害;及時摘除病葉并燒毀,注意清除落葉;噴灑50%代森銨1000倍液。
6.1.2白霉病。發病后及時摘除病葉,發病初期噴灑75%百菌清600-800倍液。
6.1.3病毒病。間接的防治方法是噴殺蟲劑防治蚜蟲,噴灑40%氧化樂果1000倍液;在栽培作業中,接觸過病株的工具和手都要進行消毒。
6.2矮牽牛常見的蟲害
主要蟲害有菜蛾、蚜蟲、紅蜘蛛、青蟲、卷葉蛾等,尤其在國慶花卉生產較為常見。蟲害防治:生長期內發生的蚜蟲、紅蜘蛛等蟲害可用40%樂果乳劑1000—1500倍液噴霧或三氯殺螨醇乳劑1500-2000倍液噴施或用殺螨菊酯1500倍液進行葉面噴霧,噴藥時間一般在上午9點之前或下午3點之后進行,兩次噴藥的間隔期以710天為宜,風天、陰雨天禁用藥。
7、小結:
長期以來,我國矮牽牛大量用種都主要依賴進口,因此開辟育種新途徑,加速新品種選育,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矮牽牛新品種,顯得尤為迫切。因此利用組織培養手段,達到經濟和快速繁殖的目的,實現矮牽牛的工業化生產。
參考文獻
1樸日子.矮牽牛的快速繁殖技術.延邊大學農學學報。999,21(4):313~316.
2楊增海.園藝植物組織培養.北京:農業出版社,1987.2.
參考文獻:
3、矮牽牛的繁殖栽培技術----山東省臨沂師范學院趙新玲
4、矮牽牛的栽培技術----吉林省大安市園林管理處于雅靜閆麗宏張君和
5、矮牽牛盆花培育技術---廣東省東莞市農業種子研究黃子鋒劉遠星
文章標題:矮牽牛組織培養的初步研究之農業經濟論文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optiwork.cn/fblw/nongye/jingji/11224.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6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www.optiwork.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