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所屬欄目:農業工程科學論文 發布日期:2011-09-01 09:25 熱度:
摘要闡述了森林土壤的作用,介紹了與林木生長密切相關的森林土壤屬性,并從造林、森林經營等方面總結了森林土壤在林業發展中的應用,以供參考。
關鍵詞森林土壤;作用;土壤屬性;林業發展;應用
1森林土壤的作用
森林土壤是發展林業生產的物質基礎,林木生物積累所需的水分、養分、光、熱和空氣除部分來自大氣外,水分、養分和一部分氧氣都要依賴森林土壤的補給,并依靠它的基礎支撐,使林木挺立于大地進行多種生命活動[1]。肥力是森林土壤的重要特性,它是決定森林生產力的主要因素,是土壤物理、化學和生物性質的綜合反映。土壤肥力的高低取決于其中養分、水分、空氣和溫度,即水、肥、氣、熱四者的協調狀況。因此,森林土壤肥力水平既受到成土條件的制約,也可以通過人為管理措施加以調控。森林土壤作為一種自然資源,不但是現有森林植物及其他物種的繁衍基地,而且還使之有再生的功能。林木及森林中的多種資源,在采集利用后,及時采取更新恢復措施,并保持良好的地力,就能夠繼續保證森林植物的后續生長,實現森林土壤的可持續利用。從這個意義理解,它又是可以長期利用、具有再生能力的生產資料[2]。從發生學角度來講,森林土壤是氣候、生物、母質、地形和時間等外在因素在森林生態系統中的重要組成,并與該系統內其他生態因子,如太陽輻射、降水、溫度、森林植物、微生物、動物等進行著不間斷地物質和能量交換,促進森林生態系統的發展演變。正是由于森林土壤是幾種成土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因此它的現狀和某些特性又可為研究森林生態系統中其他生態因子提供借鑒[3-4]。
2與林木生長密切相關的森林土壤屬性
2.1土壤質地
質地是由大小不同的土粒以各種比例組合而成。根據各種土粒級百分比,土壤質地劃分為砂土、砂壤土、壤土和黏土。質地在化驗室用比重計法或吸管法測定,在野外用手感法也能確定。森林土壤質地影響土壤有效水含量、養分含量和土壤保水保肥性能和通氣性、透水性及溫度變化,因而質地與林木生長關系密切。南方低山丘陵林地土壤多黏土、壤土,結持力緊密,易于板結,通透性差,保肥力強,但易導致地表水土流失,這種性狀不利于杉木生長,對毛竹繁衍、生長尤為不利。在林業集約經營中應重視土壤質地的調查研究,在速生豐產林培育中盡可能施加有機肥或間種綠肥,并強化幼林階段的土壤管理,增加松土鋤草次數。黃泛平原林地土壤多砂土或砂壤上,通氣透水性強,適宜楊樹、泡桐等生長,但由于土壤水肥保蓄性能差,加之降水較少,土壤干旱缺水成為肥力發揮的主要障礙。這一地區林地砂土改良措施是掩埋落葉,加施土雜肥,增加土壤有機質,有條件的地方還可采取客黏改沙措施以根本改善土壤質地。
2.2土層厚度
土層厚度是指可供林木根系生長活動的土體厚度。它關系到土壤中水分、空氣的容積及林木所需養分貯量,也影響根系伸展及林木抗風倒性能。土層厚度在山區尤為重要,由于山地森林土壤中石質多、土層薄,因此土層厚度是宜林地選擇的主要因素。在調查研究中土層厚度劃分以A層、B層厚度總和為準,30cm以下為薄土層,31~60cm為中土層,60cm以上為厚土層。山地土壤厚度與地形部位及母質類型有關,一般坡下部堆積母質上形成的土壤厚度較大,山脊山頂或坡上部殘積母質上形成的土壤土層較淺薄,由于具有這種分布規律,在造林地選擇或立地類型圖繪制中可以地形部位作為土層厚度的參考依據,并輔以實測為佐證。
2.3腐殖層厚度
土壤腐殖質是有機質經過微生物深刻作用后形成具有多功能團的、含氮的、酸性的高分子有機化合物,即胡敏酸、富里酸。通常用胡敏酸與富里酸比值(HA/FA)評價腐殖質質量。通常草甸上HA/FA比值大于1.0。闊葉林土壤HA/FA比值為0.5~1.0;針葉林土壤HA/FA比值小于0.5。腐殖質在森林土壤肥力上具有多功能,它是林木營養物質的主要源泉,土壤中大部分氮、磷、鉀等養分存貯在腐殖質中,通過逐漸釋放而為森林植物吸收利用,成為穩定的長效肥源。腐殖質分解過程中所產生的有機酸能夠溶解難溶性磷,提高磷的利用率。腐殖質帶有正、負電荷,可以同時吸附陰、陽離子形態的養分元素,避免其流失,同時具有對酸堿反應的緩沖性能。腐殖質具有膠體性能,利于團粒結構的形成,使土壤疏松多孔,改善通氣性和透水性。腐殖質是土壤中微生物活動的能源,有助于土壤酶活性的加強,改善土壤肥力。
由于腐殖質的多功能性,在森林土壤調查中人們都非常重視腐殖質的調查研究,通常以腐殖質含量和厚薄來確定土壤的利用途徑。腐殖質質齡一般用腐殖質層(A層)及其亞層的厚度、顏色衡量,顏色愈暗,厚度愈大,則腐殖質質量愈高。A層厚度在10cm以下。灰褐色土壤為少腐殖質;A層厚10~20cm,暗灰褐色土壤為中腐殖質;A層厚度在20cm以上,黑褐色土壤為多腐殖質。
不同地區、不同森林土壤類型的腐殖質含量有很大差別,北方森林土壤多于南方,山地森林土壤多于平原、丘陵,陰坡森林土壤多于陽坡。從森林土壤類型比較,腐殖質含量依次為棕色針葉林>暗棕壤>棕壤>黃棕壤>紅壤、黃壤>磚紅壤。“七•五”期間國家攻關課題“用材林基地森林立地分類評價及適地適樹研究”表明,東北山地林區及南方林區的立地研究中將腐殖質層質量列為分類評價的主導因素。黃泛平原區楊樹豐產林培育采取落葉歸根的措施以增加土壤腐殖質,改良林地土壤。這些實踐都說明腐殖質在森林土壤培肥中具有重要作用。
2.4土壤水分
土壤水分狀況(土壤濕度)影響到物理、化學和生物過程,對林木生長有顯著制約作用。水分在土壤中受到各種作用力的影響,分為重力水、毛管水、吸濕水和膜狀水。重力水受重力作用影響極易滲漏或流失,甚少為林木利用。吸濕水和膜狀水受土壤顆粒的強烈吸附,也難于為林木吸收。毛管水可長時間在土壤孔隙中滯留,能為根系充分吸收,是林木利用的主要水分類型。
土壤水分狀況直接受氣候(降水、氣溫)、地形、植被及土壤本身性狀的影響。在一定氣候區域內地形對水分再分配起著主導作用。通常高海拔地區降水量大、空氣濕度高,土壤濕度較低海拔濕度大。山坡上部有地表徑流及土內側滲,水分隨地形匯于山腳坡麓,因此山坡上部土壤濕度明顯低于下部。山地坡面分為凹形坡、直形坡及凸形坡等,降水或土壤水受這些坡形影響,其土壤濕度大小依次為:凹形坡>直形坡>凸形坡。陰、陽坡及坡度陡緩導致土壤水分狀況差異更明顯。土壤本身的質地、結構和孔隙狀況也是制約土壤水分含量的主要因素。在相同地理條件下黏質土含水量高于砂質土。團粒結構土壤能滲入更多水分�?紫抖却蟮耐寥廊菪钏恳泊蟆�
在一定條件下土壤含水量與林木生長成直線相關。江南山地凹形坡杉木林、毛竹林生長量遠大于凸形坡和直形坡的林木。大興安嶺地區坡麓草類落葉松林地位級為I~Ⅱ級,山坡上的杜鵑落葉松林地位級為Ⅲ~Ⅳ級。黃泛平原林地土壤濕度常年偏低,毛白楊人工林4—10月土壤含水量在20%~25%林木才能有較高生長量。這表明在林木培育中對土壤水分狀況的管理是至關重要的。在人工林營造中主要通過立地類型劃分和正確選地以盡可能適應林木生長要求。平原地區營造的速生豐產林已采用人工灘溉方式進行調控,以滿足林木速生豐產要求。
2.5土壤養分
土壤養分是構成林木生物量的基本物質,在林木生命活動中不可缺少的營養元素有20種左右。碳、氫、氧等元素自于空氣和水中,其他養分元素都依靠土壤補給。氮、磷、鉀、鈣、鎂、鐵等在林木器官中含量多,土壤中含量也較豐富,通稱為常量元素。硫、錳、銅、鋅、硼等在林木及上壤中含量均少,通稱為微量元素。林木各種器官含氮量為0.1%~0.3%,缺氮量時其根、莖、葉生長均受到抑制。森林土壤表層全氮含量一般為0.1%~0.3%,速效氮更少。林木組織含磷0.1%~0.2%,缺磷時則生長停滯,干形發育差。森林土壤磷含量多在0.02%~0.10%,速效磷含量為0.5~50.0mg/kg。林木組織中含鉀0.3%~2.0%,鉀對樹木生理有重要調節功能,貧缺時會嚴重削弱樹木抗逆性。森林土壤中全鉀含量為2.5%~5.0%,速效鉀含量20~200mg/kg,有效鉀含量20~200mg/kg。微量元素是構成樹木體內酶、維生素及生長激素的成分,并直接參與代謝過程,是樹木正常生長發育不能缺少的。土壤中這些元素含量低,但能滿足林木需要。
上述這些營養元素在天然林中依靠森林生態系統內部的積累與循環,進行自我調節供應林木需要,未見天然林因某種養分不足而使生長受嚴重抑制的現象。但在人工林中,特別是短輪伐期的速生豐產林,生物量移出林地多,輪伐期短,養分積累與循環失調,會導致林木養分不足,生長減緩。北方平原楊樹人工林、南方杉木、桉樹人工林常見缺少氮、磷而生長受挫,因此林地施肥成為速生豐產林培育的必要技術措施。
2.6土壤酸堿性
土壤酸堿性由土壤溶液中氫離子與氫氧根離子二者相對數量決定的。一般用氫離子濃度來反映土壤酸堿性,并用pH值表示。當pH值=7時為中性,pH值<7時為酸性,pH值>7時為堿性。土壤水溶液pH值一般為4~9,但因土壤類型不同而異。山地土壤類型多為酸性,平原土壤為中性或堿性,森林土壤除少數類型外多為酸性。土壤酸堿性分級:pH值<4.5為強酸性;pH值=4.5~5.5為酸性;pH值=5.6~6.5為弱酸性;pH值=6.6~7.5為中性;pH值=7.6~8.5為弱堿性;pH值>8.5為強堿性不同林木對土壤酸堿性有不同適應性,這在育苗、造林、特別是引種外來樹種時更要注意它們對土壤的適應能力。土壤酸堿性對林木生長影響在許多情況下是通過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養分有效性而間接影響于林木。土壤pH值還可通過微生物影響有機物的分解和固氮作用的強度。此外,土壤酸堿度還會影響土壤營養元素的化學形態、溶解度及土壤保持養分的性能。
3森林土壤在林業發展中的應用
森林土壤學是研究土壤特性及其管理的應用基礎學科。林業要發展,林地生產力要提高,很重要一點就是以森林土壤學為指導,根據土壤特性與林木生長關系,在生產中采用適宜的技術。現就造林、森林經營及林區上應用土壤的實踐作一簡述。
3.1在造林中的應用
在綠化造林和速生豐產林培育中,從樹種和造林地選擇(適地適樹)、造林前整地方式、幼林撫育乃至成林后的施肥灌水,都需根據土壤的特性采取相應措施。立地類型是造林設計中落實技術措施的基本單元,無論山區或是平原都根據土壤某些屬性如土層厚度、腐殖質層厚度、土壤質地等擇其要者作為立地類型劃分的主要因子。在造林中樹種選擇是關鍵環節,本著適地適樹的原則,選擇生態特性與土壤條件相適應的樹種,以獲取最大效益。江南地區杉木是主要造林樹種,但它在肥沃濕潤的土壤上才會有達到高產。北方平原造林樹種有楊樹、刺槐,但它們生態特性各異。楊樹好水肥,并能充分發揮其速生優勢;刺槐抗逆性強。因此,在水肥條件好的土壤上栽植楊樹更為合適。造林前整地可以改善土壤透水性與通氣性,易于幼樹根系擴展,有利于成活與生長,是一項重要的造林措施,但各地要因地制宜。江南山地多為花崗巖風化物上形成的紅黃壤,其質地松散,易于流失,全墾整地會導致大量養分流失,造林前整地以穴狀為好,避免全面整地�;幢逼皆值赜写竺娣e砂姜黑土,質地黏重,板結緊實,新植幼樹根系難以伸展,采用大穴整地效果明顯。黃泛平原宜林地多沙質潮土,肥力貧瘠,同時造林苗木較大,非常適于大穴或撩壕整地(深寬約1m),這樣可擴大幼樹營養范圍,增強水分保蓄能力。各地營造速生豐產林養分耗用多,林地又多貧瘠,應根據土壤養分含量及樹木生長需求,適時施用化肥。
3.2在森林經營中的應用
對有林地中幼林的撫育間伐,成過熟林的采伐利用及天然次生林的改造,都需根據土壤立地條件,采取相應措施。大興安嶺林區興安落葉松天然更新普遍良好,幼樹密度多達10萬株/hm2以上,相互擠壓,生長受到抑制,亟需疏伐撫育,但限于當前人力物力,不可能全面實施,只能選擇土壤立地條件好的地段進行撫育疏伐。我國各林區分布有大面積天然次生林,它們所在的土壤條件不同,生長各異,應根據土壤肥瘠分別采用隔帶補植目的樹種、去劣留優或封山育林的改造措施。成過熟林的采伐可導致采伐地土壤及小氣候的劇變,影響日后森林恢復,因此不同林分采伐方式選擇是很重要的。通常土壤肥力好的林分采用皆伐,伐后人工造林;肥力差的采用漸伐方式,伐后天然更新或人工促進更新;綜合作用和影響下形成的歷史自然體。
4參考文獻
[1]李慶逵.我國土壤科學發展與展望[J].土壤學報,1989,26(3):207-216.
[2]趙其國.九十年代的土壤科學[J].土壤通報,1992,23(1):17-20.
[3]羅汝英.森林土壤學:問題和方法[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3:222-240.
[4]楊承棟,張萬儒.臥龍自然保護區森林土壤有機物質的研究[J].土壤學報,1986,23(1):30-39.
文章標題:森林土壤及其在林業發展中的作用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optiwork.cn/fblw/nongye/gongcheng/10085.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6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www.optiwork.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