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自然通風
建筑通風是由于建筑物的開口處(門、窗等)存在壓力差而產生的空氣流動。按照產生壓力差的不同原因,建筑通風可以分為利用風壓通風和利用熱壓通風。但對于不同類型的建筑來說,實現建筑通風的技術手段各不相同。
1、利用風壓實現建筑通風
當風吹向建筑物正面時,因受到建筑物表面的阻擋而在迎風面上產生正壓區,氣流在向上偏轉同時繞過建筑物各側面及背面,在這些面上產生負壓區。風壓通風就是利用建筑迎風面和背風面的壓力差,人們通常所常說的“穿堂風”就是風壓通風的典型范例。風壓的壓力差與建筑形式、建筑與風的夾角以及周圍建筑布局等因素相關。當風垂直吹向建筑正面時,迎風面中心處正壓最大,在屋角及屋脊處負壓最大。因此,當建筑垂直于主導風向時,其風壓通風效果最為顯著。
2、利用熱壓實現自然通風
由于自然風的不穩定性,或由于周圍高大建筑、植被的影響,許多情況下在建筑周圍不能形成足夠的風壓。這時,就需要利用熱壓原理來加速自然通風。
熱壓通風即我們平常所講的“煙囪效應”。其原理為熱空氣上升,從建筑上部風口排出,室外新鮮的冷空氣(比重大)從建筑底部被吸入。室內外空氣溫度差越大,進出風口高度差越大,則熱壓作用越強。對于室外環境風速不大的地區,煙囪效應所產生的通風效果是改善熱舒適的良好手段。與利用風壓通風相比,煙囪效應所產生的空氣流動相對較慢,雖然可以滿足換氣次數的要求,然而要想達到快速蒸發制冷所需的風速,往往還需風壓作補充。
3、風壓與熱壓相結合實現自然通風
利用風壓和熱壓來進行自然通風往往是互為補充、密不可分的。在實際情況下,風壓和熱壓是共同作用的。兩種作用有時互相加強,有時相互抵消,但到目前為止,熱壓和風壓綜合作用下的自然通風機理還在探索之中,風壓和熱壓什么時候相互加強、什么時候相互削弱還不能完全預知。但一般來說,建筑進深小的部位多利用風壓來直接通風,而進深較大的部位多利用熱壓來達到通風的效果。
4、機械輔助式自然通風
對于一些大型公共建筑,由于通風路徑較長,流動阻力較大,單純依靠自然的風壓、熱壓往往不足以實現自然通風。而對于空氣和噪聲污染比較嚴重的大城市,直接自然通風會將室外污濁的空氣和噪聲帶入室內,不利于人體健康。針對以上情況,常常采用一種機械輔助式自然通風系統。該系統有一套完整的空氣循環通道,輔以符合生態思想的空氣預處理手段(深層
土壤預冷、預熱,深井水換熱等),并借助一定的機械方式來加速室內通風。
四、遮陽技術
玻璃幕墻是現代建筑較多采用的外圍護結構形式,是建筑物熱交換、熱傳導最活躍的部位,由于透明圍護結構的保溫性能遠比不上保溫外墻體,在冬季其熱損失是傳統墻體的幾倍,如單層玻璃幕墻所散失的熱量可占整個建筑圍護結構采暖能耗的40%左右。在夏季,陽光透過玻璃射入室內,形成溫室效應,是造成室內過熱,并產生眩光,影響室內人員的舒適性。盡管一些高性能玻璃能夠緩解建筑物冬季散熱矛盾,例如采用了高太陽透過率、低傳熱系數高性能玻璃能夠緩解建筑物冬季散熱的矛盾,例如采用了高太陽透過率、低傳熱系數高性能玻璃的南立面可能成為得熱圍護構件。然而,建筑物夏季得熱的矛盾依然存在,因此,有效的遮陽措施是減少玻璃幕墻建筑夏季得熱的必要手段之一。
參考文獻
[1]毛建西,陳玉興,王波.建筑節能應與地區氣候結合[J]四川
建筑科學研究,2005,(01).
[2]郭煜.建筑與自然環境協調是建筑規劃設計的根本原則[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03,(02).
[3]李德英,壽大云.綠色建筑能源綜合利用與智能控制技術研究[J]安徽建筑工業學院
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04).
2/2 首頁 上一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