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銀行論文 發布日期:2021-12-04 10:05 熱度:
自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全球經濟監管力度逐漸加強,而銀行為了規避監管,開展新業務獲取利潤,逐漸向表外擴展業務以獲得更高利潤,影子銀行應運而生,進入人們的視野。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影子銀行的業務活動不斷向金融領域的各個層面滲透,不可避免地對我國經濟的發展造成了巨大影響。由于影子銀行自身存在透明度低、過度杠桿以及高度復雜的特征,會使風險積累,而影子銀行與金融機構及金融市場具有很強的關聯性,一旦受到負面影響,將使得影子銀行體系產生波動,不加以監管以及防控,會引發系統性風險,乃至整個宏觀經濟衰退。因此本文以影子銀行為研究對象,對其產生以及潛在影響進行分析,并提出針對性建議,規范影子銀行發展,確保金融體系穩健運行,保障金融行業健康發展。
一、 我國影子銀行的產生以及發展現狀
(一)我國影子銀行的產生
影子銀行的概念界定起源于美國金融危機時期,被定義為“行使銀行職能的各類非銀行融資渠道、金融機構”。FSB(金融穩定理事會)將影子銀行定義為游離于銀行監管體系之外、可能引發系統性風險和監管套利等問題的信用中介體系。而中國影子銀行的業務活動更多的是與銀行往來,表現為銀行的影子,本質上是信用貨幣創造行為。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后,各國經濟呈現衰退趨勢,為了防止進一步惡化,各國實施寬松的貨幣政策向市場注入大量貨幣增強其流動性,以促使經濟走出疲軟狀態。其流動性的增強,造成銀行間有大量貨幣進行流動,但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各國監管開始收緊,銀行需要高準備金的儲備,為了謀求更高的收益回報,從而將其業務轉向影子銀行業務。具體而言,銀行與信貸機構合作密切,銀行理財產品逐漸增加,高投資回報率以及發展迅猛吸引了更多非金融機構的參與,影子銀行規模不斷壯大。具體而言,寬松的貨幣政策造成信貸規模的快速發展,銀行和信貸機構合作增加,傳統銀行的貸款供給已經無法滿足市場的巨大需求,這時信貸機構開始擴展市場,與銀行進行合作,依靠其靈活的業務平臺,源源不斷地將銀行已經發放的貸款輸送到表外,使得商業銀行能夠繼續發放貸款。巨大的融資需求促進了中國影子銀行的快速發展。
影子銀行自身具有隱蔽性特點,可以通過規避對傳統銀行的監管,減少融資成本,滿足投資者對高收益、低風險投資渠道的需求,在高度復雜的跨行業資金業務來往中,為監管套利提供溫床,并且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金融創新和技術的進步催生出一系列金融衍生工具,這些因素都促進了影子銀行的產生。
(二)我國影子銀行的發展現狀
Luck和Schempp指出影子銀行的復雜性特征,使得其規模統計在學術界和監管界未能形成統一口徑,而影子銀行的穩定與它的規模大小密切相關,這就導致我國影子銀行風險狀況難以準確衡量。本文采用趙英偉、王浡力和李建軍等的做法,測算出2008~2019年影子銀行規模的變化情況(圖1)。
從結果可以看出,2008年至2010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后,我國央行實施寬松的貨幣政策,經濟開始回暖,影子銀行規模增速較慢,占GDP比重不高,影子銀行整體規模趨于穩定狀態。2011年至2016年,影子銀行快速發展,規模不斷擴張,從11萬億左右迅速增長至65萬億左右,年增長率居高不下,占GDP比重由原來的20%左右上升至85%左右。其上升的原因是,我國央行開始實施緊縮貨幣政策,控制貨幣供給,遏制地方政府債務的惡化,房地產價格大幅上漲,限制資金融通的政策相繼出臺,而銀行為了使利潤不受影響,開始開展各類業務通道規避管制,表外業務不斷豐富并迅速發展,推動了影子銀行規模呈現爆發式增長,而隨著影子銀行業務的不斷創新,脫實向虛,金融體系脆弱性增加,風險在積累。2017年至2019年,我國出臺了一系列限制影子銀行擴張的政策,監管部門開始加強監管力度,嚴格限制影子銀行規模的擴張,其規模開始收緊,甚至開始出現負增長,占GDP比重下降10%左右,可以看出我國影子銀行的發展狀況與我國監管政策變化密切相關。
二、 我國影子銀行的風險表現
(一)期限、流動性錯配引發影子銀行流動性風險
金融中介的功能之一是期限轉換,將資金的來源和運用做到在期限上完全匹配。在傳統的金融業務中,監管部門為了避免期限錯配可能引發的銀行流動性風險的發生,設置了若干監管標準約束金融機構的資金的融通和運用,而影子銀行自身的低透明度特性,使得其較少受到監管的約束。因此影子銀行為了獲取更高利潤,往往開展一些高風險高收益的業務,通過資產證券化等一系列流程將一些短期融資投入長期項目,進行資產負債的期限、流動性錯配。在資金來源方面,常常借用短期的資金;在資金運用方面,常常用于長期投資業務。這樣的短期融資投入長期項目具有很強的不穩定性,在金融體系平穩發展中不會有問題發生,但風險在這種情形下不斷積累,當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存在不良狀況時,資金鏈條斷裂,很難迅速變現用于資金周轉,造成流動性嚴重不足,從而產生影子銀行風險。何德旭和鄭聯盛以及龔明華等認為,資產與負債之間通過資產證券化進行的短期長期融資轉換導致期限錯配,是影子銀行流動性風險的重要根源。
(二)監管缺位及信息不對稱引發影子銀行違約風險
商業銀行作為我國影子銀行業務主體,往往通過表外的信用擴張業務和產品,但其不公開、隱蔽性特征,使得影子銀行游離在監管系統之外。資本逐利的特性加上未能受到監管約束,影子銀行在不同的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進行監管套利獲取利潤。此外,影子銀行透明度低,導致信息披露的不充分,市場參與者與監管者的信息不對稱,監管者無法充分了解到整個金融體系運行情況。目前,我國銀行的影子銀行業務主要來源于理財產品。理財產品往往具有較高的利率,投資者為了獲取更高收益,常常購買理財產品作為投資,而不是存在銀行賬戶中,理財產品作為銀行的表外業務,既可以滿足監管的要求,也不會使得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增加。但其信息披露不充分,存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市場參與者無法知道自己購買的理財產品,資金投向哪里,而銀行自身也不會告知市場參與者理財產品所存在的風險。一般來說,理財產品的收益越高,其蘊含的風險越大,當金融市場或金融機構出現危機時,投資收益低于投資者預期收益時,金融產品無法償還本息,資金鏈條斷裂,從而產生影子銀行風險,乃至整個金融體系系統性風險。巴曙松認為,在出現流動性收緊和違約事件時,影子銀行因游離于監管之外而不能得到及時救助,往往會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
(三)影子銀行高杠桿、高關聯度容易引發系統性風險
影子銀行為了獲取更高利潤,會開展具有較高風險的業務(此類業務一般存在高杠桿率和高回報率的特征),并將此類金融產品轉移到表外,規避現有銀行的監管制度和體系,以謀取更大收益。由于金融機構自身的順周期特性,在經濟高漲時期,企業、個人對于市場的發展趨勢保持樂觀態度,而影子銀行的高杠桿率能夠帶來高額收益,卻不會帶來監管的限制,因此金融機構就通過影子銀行業務進行資金融通,以追求更高收益;但在經濟增速放緩或經濟衰退時,影子銀行業務高杠桿率會使風險上升,當金融機構受到負面沖擊影響時,會放大負面沖擊,并不斷傳播擴散,導致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產生。而另一方面,影子銀行具有跨業務、跨市場高度關聯性特點,在經濟高漲時期,影子銀行為了快速發展業務,謀求更高收益,跟關聯市場、金融機構聯系密切;在經濟不穩定時,影子銀行由于跟市場、金融機構聯系緊密,產生的風險會在不同的金融主體和市場傳染,并迅速擴散,最后導致整個金融體系和宏觀經濟系統性風險的發生(王喆、張明和劉士達2017)。
三、 防控我國影子銀行風險的可行性建議
(一)完善影子銀行約束制度
針對銀行金融機構,需要對其資金池進行規范整改。我國影子銀行業務主要來源于理財產品,而理財產品的資金池投向是不確定的,會存在風險的可能。而銀行理財產品的資金池規模往往是巨大的,突然進行幅度較大的整改,將高風險業務轉為低風險業務,會導致金融市場紊亂。所以需要通過緩慢治理模式進行規范約束,對于資金池的產品,進行資產負債一一對應,期限較短的一般風險較小,對于期限較長的需要加強監管,對于不滿足披露要求的,嚴格限制進入。由上文可知,期限錯配會造成影子銀行流動性風險的產生,我國影子銀行流動性風險的產生主要是交易透明度低以及風險管理水平弱導致的,所以銀行在資金來源和運用上需要做好嚴格的風險評估,并告知投資者資金的投向以及投資期限,做好最優解的理財規劃。最后,限制影子銀行風險傳染,通常表外業務的風險產生時會向表內進行傳遞,所以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風險隔離措施,在業務出現問題時,及時處理,杜絕風險,防止表外風險向表內傳遞。
針對非銀行的金融機構,其常常缺乏相應的監管,游離在監管范圍之外。因此需要將其納入監管范圍之內。對于違規的嚴懲不貸,加強非銀行金融機構的自我約束能力,并盡量對其進行規模測算,使其公開透明化,暴露在監管之下。具體措施包含三個方面:一是了解規模大小,盡量測算出民間借貸的資金總量。借貸利率一直是風險的風向標,過高的利率會蘊含較高的風險,需要將其納入監管體系中,并制成月度報表以便觀測。二是收編機構,對于一些經營情況良好、風險低的民間機構,勇于參股,并規范操作流程,建立符合行業標準的民間借貸機構。三是引入政策,與金融創新相結合,大量發展民間借貸試點區域,合理規范,提高治理和管理水平。
此外,我國實行的是分業監管體制,法律法規不健全,各大監管單位采用不同的監管準備,同時制度制定本身具有滯后性,效率低下不利于監管。因此我們需要健全監管法規,補監管短板,嚴格規定標的資產資質要求,對于影子銀行高風險業務,嚴格限定其融資來源,明確資金去向,旨在將影子銀行表外操作透明化,納入統計與監測范圍。針對影子銀行業務復雜、跨度大、覆蓋面廣的體系特點,加強各監管部門協調合作,制定相應的法律規章,明確各監管部門的監管范圍,防止各金融監管部門之間監管真空的產生。
(二)加強影子銀行宏觀審慎監管
數次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使人們意識到微觀審慎監管的弊端,針對單個金融機構的監管模式,無法保證整個金融體系穩健運行。“宏觀審慎”的概念重新進入人們的視野,將監管角度從單個金融機構轉向整個金融體系,確保整個金融體系的良好運轉。當影子銀行產生風險時,會對相關行業產生負面影響,微觀審慎監管只能保證單個金融機構的運行正常,無法保證其他金融機構對其的影響,從而造成影子銀行風險的產生,最終影響整個金融體系。因此需要將宏觀審慎監管引入監管體系,將整個金融體系作為監管對象,參照巴塞爾協議,明確資本充足率、杠桿率、流動性、貸款損失準備等監管標準,與微觀審慎監管形成互補,不局限于單一金融機構的運作情況,減少危機對經濟產出的影響,確保整個金融體系穩健運行,在風險發生時提前遏制住,在空間維度上確定給定時間的機構之間風險的分布情況,并在時間維度上確定整個系統中風險的時間跨度分布。從目前來看,影子銀行體系是最有可能發現系統性風險的部分,可以通過有效控制市場中的資金總量,來調配資本價格,所以靈活地運用宏觀審慎監管的工具來控制和管理影子銀行的風險是極為有效的。
(三)建立風險防控機制,提高自身風險防控能力
影子銀行具有高風險、高杠桿、高關聯性以及隱蔽性特點,其監管的強度與傳統銀行的監管不同,這對金融體系內部監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應健全金融體系內部監管機制,使其每一個業務活動處在監管和掌控范圍,制定完善的影子銀行法人管理結構,加強信息披露,增加風險監測和評估,強化內部人員制約和行業自律機制,建立收益與風險掛鉤的激勵機制,重視事前監管、過程控制、事后監督,對金融機構的重要管理人員實行權力制約,強化他們的風險管理意識與責任承擔意識,促進我國經濟健康平穩發展。
參考文獻
[1] FSB. Shadow Banking:Scoping the Issues,A Background Note of the 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R]. FSB Background Note,2011:1.
[2] LUCK S,SCHEMPP P.Banks, Shadow Banking,and Fragility[R].ECB Working Paper Series No.1726, European Central Bank,2014.
[3]趙英偉.我國“影子銀行的信用風險聚集:基于歷次金融危機的視角分析[J]財經科學, 2013(11):24-33.
《我國影子銀行風險的潛在影響及對策研究》來源:《市場周刊》,作者:俞通
文章標題:我國影子銀行風險的潛在影響及對策研究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optiwork.cn/fblw/jingji/yinhang/47329.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0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copyright © www.optiwork.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