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經濟學論文 發布日期:2016-08-26 10:36 熱度:
對我國的全面經濟金融人士清楚,就要對現實經濟生活與交易過程中,國家宏觀調控的力度與人均消費指數等基本經濟系數協調起來,真正將內部與外部、個人與整體進行有效的統一起來考慮,使我國的經濟發展在有效的經濟事項的促進下的發展進程進行有效的研究,并且找到不足之處,根據實際情況,真正將解決措施進行科學地運用,使我國的經濟發展能夠更加穩定。雖然我國金融宏觀調控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需加強宏觀調控,促進國民經濟平穩運行。本文對當前我國的經濟金融形勢做出了分析,并找出我國金融業發展所面臨的“瓶頸”問題,進而指出未來我國金融業發展的重點。
《科學經濟社會》經濟學術期刊,創刊于1984年,是由教育部主管、蘭州大學主辦的,融科學技術與哲學社會科學為一體的綜合性學術刊物。辦刊宗旨:研究和探索科學、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主要任務: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重大理論問題為中心,促進學術交流和創新,為西部乃至發達地區的新發展和現代化建設作貢獻。榮獲中文核心期刊(1992)。
1 當前經濟金融形勢分析
1.1 宏觀調控政策
新中國建立后,對金融業實行宏觀調控,要追溯至中央銀行建制之初,再貸款和貨款限額管理是當時的兩項重要手段。到1998年,存款準備金和再貼現制度得到改革,公市場業務也隨之恢復。邁入新世紀,人民銀行于2003年4月發行央行票據,實現了利率市場化改革,促進貨幣市場平穩運行。兩年后,基于市場供求、以一籃子貨幣為調節依據、實行有序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出臺。自2007年1月4日起。Shibor正式運行,逐步形成貨幣市場基準利率。其后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在2008年下半年,我國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調整為適度寬松,更在第四季度數次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和存貸基準利率。2010年通貨膨漲壓力加大,存款準備金率和存款基準利率重新上調,貨幣政策轉向穩健,同年6月,人民幣匯率改革,匯率彈性增強,宏觀審慎政策收效顯著。“十二五”開局之年,在前三季度通脹加劇的情況下,存款準備金率和存貸基準利率分別上調,公開市場業務更加靈活,貨幣信貸增長回歸常態,但從10月開始,歐債危機擴散,國內經濟增長放慢,物價漲幅趨緩。到了2012年2月,存款準備金率繼續下調,金融機構對“三農”、國家重點項目及小微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加大。總體而言,我國金融宏觀調控政策已初見成效。
1.2 經濟總體保持平穩較快增長
由于計劃經濟因素的殘留,我國經濟在改革開放早段缺乏市場活力,從1977年到1981年的平均增長率僅為8%。隨著經濟體制改革加快,生產力進一步解放,1982年至1990年的經濟增長率達到9.8%。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煥發了我國經濟增長的動力,1991年到1999年間的經濟增長率一度躍升到10.7%。來到新世紀,外需的推動,加上國內各項建設加快,2000年至2009年的經濟增長仍保持在10.3%的高位,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我國出臺政策刺激經濟增長,使2010年出現了經濟反彈的苗頭,但隨著2011年刺激政策的收縮,經濟增速又有所回落。2012年,我國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據國家統計局的分析,1-3季度。我國GDP總額達353480億元,同比增長7.7%;9月末,人民幣貸款余額61.51萬億元,人民幣存款余額89.96萬億元。到9月為止,廣義貨幣余額達94.37萬億元,同比增長14.8%,狹義貨幣余額達28.68萬億元,同比增長7.3%;前三季度,新增人民幣貨款6.72萬億元,同比增加1.04萬億元,新增人民幣存款9.03萬億元,同比增加9243億元;1-3季度,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2.8%,漲幅與上半年相比回落0.5個百分點,與去年同期相比回落2.9個百分點;前三季度,城鎮居民人均總收入為20190元,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8427元,同比增長13.0%,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幅為2.0個百分點。從當前國內外復雜的經濟形勢,以及結構調整加快的因素來看,適度的增速回落有利于緩和供需矛盾。另外,貨幣政策穩健,工農產品供應充足,物價總水平基本保持穩定,居民消費價格漲幅逐漸回落。在今后較長的一個時期里,我國經濟繼續保持平穩較快增長的可能性較大。
進行經濟金融事項的研究,就必須將經濟大環境中的消費者的消費傾向進行有效的研究分析,找到人民群眾在進行生活、工作中的經濟消費方向,并且找到企業經濟發展在進行發展過程中,為國家經濟的整體進步所做出的貢獻與趨勢是哪些。
2 我國金融業發展面臨的“瓶頸”
反觀我國整個金融體系,主要業務是銀行的信貸服務,銀行業資產規模占92%,而保險業和證券基金僅占金融市場的8%。我國資本市場規模雖然有著強勁的擴張動力,但股票、債券等市場的發展存在嚴重不平衡的現象,難以擺脫市場產品較為單一的結構性矛盾,市場層次有待完善。
從各金融結構來看,商業銀行面對利率市場化、流動性控制加強、金融非中介化等因素,將迎來資本補充、盈利以及流動方面的巨大壓力。海外中資金融機構更要承擔主權風險、法律風險。金融體系的系統性風險很可能因為順周期行為、監管制度和會計制度的影響而增加。
部分中小企業在經受融資困難、資金供應乏力等考驗。宏觀上,金融市場銀根緊縮,造成企業融資難;微觀上,勞動力、原材料以及資金等成本明顯上升,加之未能及時轉型,以致中小企業的盈利空間逐漸萎縮。
央行雖多次加息來進行調控,但由于通脹的關系,居民存款的積極性被削弱。我國正面臨城鄉金融發展不平衡的局面,沿海發達地區本外幣存款余額明顯高于其他地區。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尚在建設中,未能發揮應有的作用。農戶較少使用信用貸款,擔保物欠缺,農戶貸款的比例處于較低水平。
3 經濟金融形勢的發展問題解決措施研究
3.1 加大發揮宏觀調控政策的作用
繼續推進宏觀調控政策的實施,實行宏觀審慎政策,健全貨幣政策調控體系,優化信貸結構,穩健推進金融市場利率體系的建設;強化人民幣匯率機制,利用動態管理和調節措施,增強匯率彈性,放寬對跨境流動資本的限制政策,健全外匯儲備經營管理體系,拓展多渠道、多層次的外匯使用方法。
3.2 強化金融監管和風險防范的力度
基于我國國情,完善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管理評估體系,加大對跨境、跨行業、跨市場金融風險的檢測和評估力度,尤其在重大風險的防范上,要盡快完善識別和預警和控制的能力。
3.3 繼續推進金融機構改革
我國金融機構改革要繼續保持與經濟社會良性互動,在深化改革的過程中,抓好發展質量、發展水平,從而使銀行業具有較強的競爭實力;調整銀行機構配置,科學合理地發展更多的地方性中小銀行,幫助中小企業實現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壯大;完善農村金融服務組織、社區金融服務組織的建設,深化農業發展銀行改革。
3.4 加快金融創新步伐
加快創新服務“三農”的手段和產品,增加農業保險、涉農保險服務項目和覆蓋面,提升保險服務品質;加快銀行機構經營機制的轉變,通過轉型、資本節約等手段,走出同質化效率和資本集聚能力的提升。
4 結束語
放眼未來,我國國民經濟仍將保持平穩較快發展勢頭,但金融業在發展過程中又將迎來新一輪的挑戰,需要我國繼續深化金融改革,不斷加大宏觀調控的力度,加快金融創新和金融服務升級,完善各項金融風險防范機制的建設。
文章標題:經濟金融形勢的認識與思考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optiwork.cn/fblw/jingji/jingjixue/33089.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0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copyright © www.optiwork.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