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教育技術論文 發布日期:2014-12-15 14:59 熱度:
[摘 要] 新課程實施以來,“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位一體的新課程設計目標與廣大教師開始零距離接觸,教師在教學中開始關注并重視學生的體驗,本文從“借助音樂,感受情感的召喚;借助畫面,還原‘逼真’情境;強化感悟,構建‘合作’的空間;反彈琵琶, 尋找‘獨創’的天地;‘情節’延伸,落下精彩的‘帷幕’”五個方面探索“體驗”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倡導學生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積極參與、投入體驗,促進學生和諧、健康發展,實現師生“生命經驗”共同生長的過程。
[關鍵詞] 中學教育論文范文,情感體驗,生命經驗,學習期待,和諧發展
新課程實施以來,“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位一體的新課程設計目標,現在和我們所有的教師有了零距離接觸,教師在教學中開始關注并重視學生的體驗,一改以往“知識為本”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聽,用嘴巴去說,用手去動,用腦去想,用心去感悟,把學的東西真正內化為自己的素養,外化為自己的素質。
這樣的變化給語文教學帶來了鮮活的空氣,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和融洽的師生關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語文教學與以往相比,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過程突出了對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方法的關注,同時肯定了培養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在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從根本上來講,開始注重師生生命經驗生長的過程。
一、借助音樂,感受情感的召喚――此時“有聲”勝“無聲”
音樂是一種奇妙的語言,正如英國哲學家卡來所說:“音樂是天使的演講。”音樂的魅力主要在于她的“主情性”,比起其他藝術來,音樂無疑更貼近人的心靈,因此也最能直接表現和激發情感、意象,通過音樂往往可以達到神奇的藝術境界。
在教學《荷塘月色》時,當賞讀到朱自清借淡淡的月光和朦朧的荷塘的描寫來抒寫自己內心淡淡的喜和淡淡的憂時,僅僅靠語言上的分析是無法恰到好處的表達出那種意境的。我們不妨插播一段阿炳的《二泉映月》,隨著低沉的樂曲在教室的彌漫,如訴如泣的幽怨,月色的美景與作者的憂郁心情交織在了一起,達到了此時 “有聲”勝“無聲”的境界,學生也就自然和作者、文本達成了心靈的共鳴。
在語文教學中,許多教師也常在指導朗讀時恰當地配以音樂,通過美的節奏、旋律,渲染氣氛,用它無形的筆觸和看不見的色彩線條,在學生的想象空間勾勒豐富靈活的形象,在聽覺中幻化出可任意擺布的任何視覺形象,從而喚醒學生的認識情感,使情感從潛伏狀態轉入活動狀態。
二、借助畫面,還原“逼真”情境――“沉醉”而不知“歸路”
中學教材中的很多文章為我們描繪了具有不同神韻的自然和人文景觀。雨中泰山的撲朔迷離,荷花淀的詩情畫意;天姥山的奇特雄姿,湓浦口的蕭瑟秋景;荷塘月色的朦朧淡雅,故都秋意的清靜悲涼,這些都給人以美的享受。在教學這些篇目時,教師可充分利用多媒體條件,實現文字、圖像、聲音、動畫等多種信息的交互傳遞,獲得聲、像、文并茂的教學內容,使學生從栩栩如生的實景中領略到身臨其境的感受。
我在教學姜夔的《揚州慢》就充分運用了“情境再現”的優化設計。
揚州在隋、唐、北宋期間曾經是著名的繁華之地,但在南宋初期兩次遭到金兵洗劫,變成一座空城。姜夔這首詞的主旨就如詞前小序中說的:抒的是“黍離之悲”。
我在教學中為有效達成讀者、作者、作品情感上的共鳴,設想把詞中所寫的內容適量地變為學生的“視象”,讓學生穿越“時空隧道”可以更好地去體驗詞人為祖國山河殘破、人民不幸而極其沉痛的心情。
當然由于圖片資料庫的有限和制作技術的水平問題,我們在教學中并不能還原所有的畫面,事實上也并不需要,我們大可引導學生以現有畫面為基礎展開豐富的想象,在腦海中進行再“創造”。
三、強化感悟,構建“合作”的空間――天生我“材”必“有用”
“參與”體驗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親身經歷和感悟。“參與”體驗是知識的內化、經驗的升華,是自得自悟的全部活動狀態。它的親歷性、構建性特點造就了高倍數的教育價值。
教師應努力挖掘教科書中的“活動”因素,進行“活動化”的教學。比如在教學《我與地壇》一課,讓學生聯系自己的成長經歷,談談與父母相處過程中的沖突與矛盾,因為學生有生活實際積累,課堂上學生各抒性情,充分發表自己的體驗感悟。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就應當要為他們搭設一個活動的“舞臺”,為他們提供“表現”的機會,讓他們在這個“舞臺”上,盡情地表達自己,不斷地創造自己。
四、反彈琵琶, 尋找“獨創”天地――道是“無情”還“有情”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在課堂上把所教學的內容“講深講透”,不給學生留下疑問的老師是好老師嗎?顯然肯定不是,如果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反復機械地操練,只會訓練出一批“解題的機器”。作為一名成功的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要提倡學生和鼓勵學生“標新立異”、“縱橫馳騁”、“無中生有”……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留一片“天地”給獨創。
《祝福》一文到底誰是殺害祥林嫂的兇手?《雷雨》中周樸園對魯侍萍是不是真的有感情?《念奴嬌 赤壁懷古》最后兩句“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該作如何理解?是自慰之詞,是傾訴苦悶,還是人之常用情或者是奮發向上的表現?《項鏈》中究竟是諷刺了小資產階級虛榮心和追求享樂的思想,還是表達了人自身對于生活中戲劇性變化的無能為力,還是作者對女主人公和她丈夫償還項鏈的誠實品德和奮斗精神進行肯定?《秋聲賦》到底是 “以悲秋”為主題還是在抒發作者政治上的不能有所為亦或是體現作者豁達超然的情懷?《錦瑟》究竟是思念而不能相聚的痛苦還是對亡妻的深情悼念抑或是作者的自傷?
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給學生一片“獨創”的天地。
五、“情節”延伸,落下精彩的“帷幕”――“余音”繞梁而“不絕”
《語文課程標準》教學建議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能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也。”公元前304年,屈原帶著對祖國的熱愛,對君王的尊敬,對自己懷才不遇的鉆心之痛,失落,憤恨,憂心如焚和無可奈何地吟出了這首我國古代最長的抒情詩。
在教學這首詩(節選)時,我在完成了教學任務后,在最后又設計了一個開放式討論題:你如何評價屈原“抱石投江”這一選擇?
……
正如英國的應用語言學家皮特・科德所指出的“語言學習不僅僅是一個積累的過程,也是一個結合的過程。” 而對于這“結合”的過程, 我的理解就是師生對作品“生命”完成“體驗” 的過程。
所以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只有把一篇篇的作品當成一種“生命形式”去“體驗”, “五官開放”,我們才能真正感受到來自作品的生命的召喚,感受到生命的活動之氣。同樣,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我們師生才能真正感受到“生命活動”的光彩,感悟到“體驗”的喜悅,從根本上實現師生“生命經驗”共同生長的過程。
參考文獻:
[1]于漪.追求綜合效應[M].湖北教育出版社.
[2]胡君 主編.基于新課標的語文教學[M].浙江大學出版社
[3]高帆 主編.名師營造課堂氛圍的經典細節[M]. 九州出版社
[4]劉慶昌.對話應成為現代教學生活的基本方式[J].語文教學通訊,2006(1).
文章標題:中學教育論文范文品讀作品 體驗生命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optiwork.cn/fblw/jiaoyu/jishu/24337.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7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教育論文范文
教育技術論文 特殊教育論文 影視教育論文 藝術教育論文 體育科學教育論文 人文教育論文 成人教育論文 職業教育論文 教育學論文 學前教育論文 小學教育論文 中學教育論文 初等教育論文 高等教育論文 天文學論文 數學論文 物理論文 化學論文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www.optiwork.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