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教育學論文 發(fā)布日期:2019-12-02 10:15 熱度:
【摘 要】根據(jù)認知語言學理論,語言范疇包含在人類的心理范疇內(nèi),兩者都是建立在具體經(jīng)驗基礎之上的,同時又會受到人們生理基礎和心理基礎的限制。在英語空間介詞的學習中,認知語言學能夠為二語習得提供新的視角。本文對認知語言學相關理論及英語空間介詞教學現(xiàn)狀進行分析,并就認知語言學角度的英語空間介詞學習進行探討。
【關鍵詞】認知語言學;英語空間介詞;學習
1.認知語言學相關理論
1.1 原型范疇理論人類在對世界萬物進行分類時,是通過語言進行的,對事物歸類是一種認知過程,而此過程被稱為范疇化,范疇化的結果就是認知范疇。 根據(jù)研究者對美國印第安語中,關于親屬稱謂體系的研究,在相同范疇的稱謂中,同時存在著焦點和非焦點成員。 前者占據(jù)著非常特殊的地位,在整個范疇的構建過程中,是以焦點成員為核心進行的。 原型例子便是由此產(chǎn)生的,研究人員在對原型理論進行研究時,認為即使人們所講的語言不同,但在其指出存在于基本顏色范疇內(nèi)的典型顏色時,這些人的選擇是相同的。 由此可見,在顏色范疇中同樣存在原型成員。 后來,研究人員對此理論進行研究,并拓展到更廣的領域,各研究均表明原型是具有普遍意義的。 以此為基礎,研究者提出 prototype 一詞,即原型。 其認為原型在物體范疇中最具有典型性,范疇會以此為認知參照點,按照家族的相似性,由內(nèi)向外的進行擴展。 同時,有研究者認為“原型”最確切的含義應該是一種心理表征,此表征是圖示化的,在范疇中占據(jù)著核心地位,典型成員或者是最佳成員都只是個例。
1.2 意象圖式理論關于意象圖式的定義主要有三個:第一,意象圖式是一種動態(tài)結構,其存在于感知互動活動和感覺運動活動中,會不斷的再現(xiàn),這種結構能夠將人們的經(jīng)驗連貫起來,并形成相應的結構。 第二,意象圖式是一種動態(tài)模擬表征,表征的是空間關系和空間中的運動。 第三,意象圖式是對感性經(jīng)驗的壓縮性再描寫,其目的是要將空間結構映射到概念結構中。 有研究者認為,在對事物之間的關系進行認知時,存在兩種認知層面,一是基本范疇,二是意象圖式。 其認為后者屬于認知模式,當知識與形狀有關,或者與移動、空間關系有關時,就可以采用意象圖式模式對其進行儲存和記憶。 研究者認為意象圖式有多種形式:第一,路徑圖式;第二,容器圖式;第三,連接圖式;第四,平衡圖式;第五,上-下圖式;第六,前-后圖式;第七,部分-整體圖式;最后,中心-邊緣圖式。
2.英語空間介詞教學現(xiàn)狀
在英語空間介詞教學中, 教師往往會借助 PPT 完成教學活動,利用 PPT 對空間介詞的用法進行提示,學生的產(chǎn)出一般都是正確的。 比如,教師在對 spend 一詞進行講解時,將其與空間介詞 in 和 on 搭配起來講解,教師會在 PPT 上將例句及其中文意思結合起來講解,以便區(qū)分 spend 與不同介詞搭配所表示的含義。 如 Lily spends 45minutes on study everyday (莉莉每 天 花 45 分 鐘 學 習 );Lily spent three hours in reading this book yesterday (莉莉花三個小時的時間閱讀這本書)。 然而,當沒有 PPT 作提示時,許多學生都無法正確的使用 spend 后面的介詞。如有的學生給出這樣的句子:Lilei spends one hour at reading。類似的介詞誤用情況非常多,這也反映出學生在英語空間介詞的學習中存在不少問題,搭配問題就是其中的一項。
3.認知語言學角度的英語空間介詞學習
3.1 運用原型理論學習英語空間介詞在英語空間介詞的實際運用中, 同一空間介詞會有多種用法,其可以表示多個不同的空間圖式, 但這些圖式之間又存在一定的關聯(lián)性。所以會出現(xiàn)意象圖式轉換的情況,這就會產(chǎn)生多義現(xiàn)象。同一介詞的不同空間意義,是人們以介詞為基礎,形成的不同的意象圖式的折射。 也就是說,人們以將原型空間意義作為基礎,利用意象圖式之間的轉變, 形成另外的邊緣義項。 比如,Combine the remaining ingredients and put them into a dish (把剩余的配料混起來放到一個盤子里);He thrust his hand into his coat pocket(他把手插進大衣口袋里)。 在這兩個句子中,into 的基本語義是相同的,都表示“從一處到另一處”,并在 “進入”的意義上進行延伸。 盡管如此,從整體上來看,其并沒有與原型意義的基本范疇發(fā)生偏離。 在這兩個句子中,都有兩個明顯的成分,一是“動體”,二是“界標”,且兩個句子都存在動體變化,即從“界標”外變化到“界標”內(nèi)。 在前一個句子中,“動體”為 remaining ingredients,“界標”為 dish;在第二個句子中,“動體”為 He,“界標”為 coat pocket。
3.2 運用意象圖式理論學習英語空間介詞意象圖式是由三個部分組成的,一是動體,二是界標,三是路徑。 其中,動體是主體,其空間方位并不確定;界標為參照物,在對主體的方位進行確定的過程中,界標能夠為其提供參考;路徑則為參照物。 如果意象圖式表示的是動體與界標之間的動態(tài)關系, 那么動體所經(jīng)過的路徑就為路徑。 當意象圖式表示的兩者之間的靜態(tài)關系時,則路徑為零。 英語空間介詞通常表示的是動體與界標之間的關系圖式, 采用意象圖式理論分析空間介詞中的方位介詞,能夠使學生更好的理解其多義現(xiàn)象,以及其所代表的深層關系。 以空間介詞 into 的學習為例,其動體既可以處于界標之外,又可以表示動體路徑中的任何狀態(tài),動體還可以處于界標以內(nèi)。 在對具體空間意義的意向進行分析時,采用意象圖式能夠使學生更加形象直觀的理解介詞的含義,能夠強化學生對空間介詞的記憶。
4.結束語
綜上所述,常見的認知語言學理論有幾個方面:原型范疇理論、意象圖式理論、隱喻投射理論。 因此,在英語空間介詞的學習過程中,可從這些理論出發(fā),對空間介詞的學習給予相應的指導,從而使學生能夠深刻的理解各空間介詞的具體含義, 強化學生對空間介詞的記憶,提高學生的英語空間介詞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袁緣.空間隱喻視域下分析介詞 Up 及其在介詞編纂中的應用[J].廣東經(jīng)濟, 2017,(20):287-288.
[2]費紅.LCCM 理論框架下空間介詞 in 的非空間關系語義派生研究[J].學術探索,2014,(12):113-117.
[3]何運華,郭小華.Over 的空間隱喻分析及對英語介詞教學的啟示[J].知識經(jīng)濟, 2014,(22):167-168.
《認知語言學角度的英語空間介詞學習探討》來源:《山東農(nóng)業(yè)工程學院學報》,作者:張 碩。
文章標題:認知語言學角度的英語空間介詞學習探討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optiwork.cn/fblw/jiaoyu/jiaoyuxue/41385.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chǎn)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yè)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0
評職稱發(fā)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copyright © www.optiwork.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wǎng)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