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教育學論文 發布日期:2010-08-12 13:31 熱度:
【摘要】2010年全國兩會,是意義深遠的盛會,在會上中央作出重要決定,對我國教育進行中長期改革,這個決定無疑給新形勢下教育育英才的使命成功履行帶來了可能性,也是至改革開放,我國恢復高考以來,黨和國家對教育問題提高到議事日程的一個起點。這次盛會同樣也標志,在黨堅強領導的人民的努力下,我國社會主義教育新局面即將到來。本文圍繞一些高校比較典型的現象,分析我國高等教育的形勢和不足,以給教育改革一定啟示。
【關鍵字】教育經濟社會
現代社會的中國,不再是以往那個受盡欺凌,忍辱負重的中國;現代的中國人民也不再是舊社會那群積貧積弱的人民;現代的中國是一個在世界政治、經濟、文化領域中不可或缺的成員,世界的政治、經濟、文化正在它的影響下走向健康積極的一面;現在的中國人民繼承著老一輩人民勤勞勇敢、艱苦創業的優秀品質,他們通過自己的智慧,鑄就和豐富了世界的歷史和文化,為世界留下了豐富的遺產,讓世界人為之驚嘆。正因為中國有了像錢學森、錢偉長、錢三強那樣的大科學家,有了像毛澤東、鄧小平那樣的領導人,中國才得以成為了世界民族之林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成為了世界的奇跡[1]。但是,這些成績的取得也讓我們社會主義中國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比如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所帶來的生態問題,利益下的官僚腐敗問題,社會消極因素影響下的教育問題。這一切產生的原因都歸根到人的意識問題,那么人的意識產生的問題又源自哪里呢?人之初,性本善,人在后天生活中的變化決定其行為和思想,因此,人后天環境因素賦予了人的意識問題,那么后天環境因素中最重要的影響因子是什么呢,不容置疑是教育因子。現就以某些高校學生轉專業現象的原因為出發點,分析學生心理動向以及人生觀和價值觀。
一、對湖北長江大學學生轉專業情況的調查
1、調查對象
湖北省長江大學2007級的學生,分布到外國語學院、電信學院、石油工程學院、地球科學學院、機械工程學院以及其他。在調查中,充分考慮學生性別比例和各院系調查人數平衡等因素,這樣有利于調查結果的客觀科學性。
2、調查內容
a、對轉入專業的滿意度
b、考研意向
c、轉專業的原因
3、調查結果分析
a、調查樣本本次調查我們向湖北省長江大學2007級在校轉專業學生,發放了200百份問卷調查表,在規定的時間內收回有效問卷188份,占發放問卷總數的94%。
調查結果發現:轉專業學生本專業的滿意度為“基本滿意”說明了學生在轉專業的時候并沒有對心專業進行詳細的了解,對自己的認識和定位還停留在表層,存在一定的盲從;然后,由第一項的滿意度調查,聯系到是否決定考研調查就順理成章,決定考研同學的比例相對較低,更讓我們感到費解的是許多同學轉專業的原因更多在于就業容易。
c、綜合以上調查:大多數同學基于就業容易,以后工資待遇豐厚而轉專業。在轉專業時為了這一原因,他們甚至不顧及自己的興趣愛好,不顧及自身諸多條件的限制,而毅然作出武斷的決定,甚至多數女同學選擇了在未來工作中對性別方面鑒定嚴格的石油領域。(這不是因為性別歧視,只是石油行業大多數工作環境比較惡劣,不大適合女同學自身條件)[2]
二、由轉專業調查引發關于社會和教育的思考
1、多數同學沒有樹立遠大的讀書理想,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高校學生被社會邊緣的功名、利益所影響。
大學被許多人喻為“小社會”,社會上存在的因素,大學校園中大都存在;也有人認為,大學的外緣就是社會的外緣,大學被比喻成社會的內切,大學被社會所包含。這兩種說法無疑說明了:大學環境要受到社會因素影響的事實。那么,在高速發展的中國經濟生活中,市場經濟下,校園存在的真實情況是什么呢?大學生是怎樣的形象呢,這些因素對大學生的人生價值觀影響如何呢?就上文轉專業這一現象,就能折射出這些問題。首先,當有轉專業意向的大學生處在大一的時候,大多數同學要削尖腦袋為轉專業考試取得好成績這一目的而拼命學習,然后成功的轉了專業,結果學習等諸多方面發展并不好,甚至不思進取,為什么會出現這個狀況呢,因為他們學習的心靈已經疲憊,學習的激情已經耗盡,他們甚至只求各科及格,順利畢業,最后憑借轉入好的專業而獲得好的就業機會,以至于進入社會。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主導下的社會,在一定程度上驅使人急功近利,讓人按照利益富足的方向發展,甚至挑戰法律。利益與就業聯系,就業與就業率聯系,就業率高的專業與轉專業聯系,轉專業與被利益驅使的學生的價值觀聯系,形成了一個封閉環,“利益”隱約的貫穿始終,成為其罪魁禍首,讓大學生不再像中學生那樣單純,他們開始思考未來-------開始思考生活,或許他們是無辜的,或許他們沒得選擇,因為原因很大程度上不再于他們,而在這個社會。因為社會大環境迫使他們這樣去做!長此以往,社會開始回頭批評他們,這樣惡性循環,形成一個怪圈。
2、高校應該對廣泛開展啟發學生興趣的活動或者開設豐富的選修課,甚至加大專業輔修力度,以塑造學生的精神,避免盲目轉專業。
“上大學到底意味著什么,大學到底讀什么?”是一個深邃而富有情趣的問題,這個問題也一直被許多人士搬上桌面討論。有人認為大學就是學好專業知識,培養一下其他方面的能力;也有人認為大學只是為了單純的拿幾個證書,順利畢業。那么,大學道理能賦予我們什么,我們能從大學讀到什么呢。我認為大學更多的學的不是知識而是精神和思想,學的是思維方式。為什么呢,在大學我們很容易學會求解方程,外語,能夠學到一些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但是,當我們過了若干年以后,忘掉這一切留下的卻是解決問題的思想和思維方式,只有這些才是我們大學最應該獲得的,在大學我們可以去是圖書館,從知識的海洋中獲得思想,去聽選修課,聽講座,感受思想大家風趣的授課方式,另一方面,上大學還意味著對人精神品質的塑造和對精神境界的培養,大學存在的偉大意義在于什么,就在于對人的培養,如果說一個大學把一個健全的人培養成了一個思想極其匱乏,心理殘缺的人,我倒覺得大學不上也罷。大學最重要的職能在于培養一些“好人”,怎么界定“好人”,最基本來說,是一個對社會對人民無害的人,再上一個層次,就是一個對社會對人民有巨大貢獻的人。那么,一個人要對社會對人民有巨大貢獻,就必須是一個熱愛社會熱愛人民的人,這種人一定具有優秀的品質和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當今中國的高校應該將對人精神品質的塑造放在育人的第一位。
3、高校應該大力宣傳“愛國主義教育”
盲目轉專業的同學在一定意義上缺乏“愛國教育”,為什么呢?因為,專業并無好壞,興趣并非天生,很多成功人士,不是一開始就因為興趣而去做一件事,而是因為做了一件事而產生興趣,然后在興趣的作用下,他們堅持到了最后而成功了,這一點同時也說明了,我們不論走哪條路都能夠通向成功,只是難易程度不同而已,我們應該以“愛國”為自己的最高理想,塑造為國讀書的遠大理想,只要國家哪個行業需要我們,我們就應該朝那個方向發展。
三、總之,青年大學生是我國未來社會主義建設的主力軍和接班人,青年大學生的成長關系到我國未來的發展。為了讓我國未來發展仍然處于有利地位,黨和人民,學校和社會,應該多方位關注廣大的青年大學生的成長,立足現實,優化教育資源,深化教育改革,讓先進的教育為青年大學生的成長保駕護航,讓青年一代為國家發展添磚加瓦,為實現國家長期繁榮而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1]王偉臣“論高校開展愛國教育的重要性及其途徑”《現代企業文化》現代企業文化雜志社2009.1下版
[2]王偉臣“五一社會實踐活動調查報告”2009.5
文章標題:高校學生轉專業現象折射出的社會和教育問題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optiwork.cn/fblw/jiaoyu/jiaoyuxue/301.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教育論文范文
教育技術論文 特殊教育論文 影視教育論文 藝術教育論文 體育科學教育論文 人文教育論文 成人教育論文 職業教育論文 教育學論文 學前教育論文 小學教育論文 中學教育論文 初等教育論文 高等教育論文 天文學論文 數學論文 物理論文 化學論文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www.optiwork.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