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高等教育論文 發布日期:2016-07-16 16:24 熱度:
目前,臨床醫學專業課程體系的改革已經成為國內醫學院校關注的焦點,實踐表明新課程體系培養的學生在總體上明顯優于舊體系,主要表現在臨床技能和臨床思維、醫患溝通技巧、團隊協作精神、自學能力和綜合素養等方面。
《西北醫學教育》作者、讀者遍及我國各個省市地區和美國、日本以及歐洲國家的部分地區,她是我國醫學院校及其附屬醫院、教學醫院的廣大教師、醫學研究生、教學管理人員、醫學教育研究人員等跟蹤報道國內外最新醫學教育動態、醫學教育理論、醫學教育方法和技術以及教學管理成果等,進行學術探討、反映教改成果、交流教學體會的園地。
一、優化課程結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優化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針對醫科院校專業設置單一的實際,學校整合教學資源、調整師資隊伍結構,近年來增設藥學、生物醫學工程、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運動人體科學、康復治療學、應用心理學、音樂治療學等多個非醫學類專業,形成了以醫學相關專業為本,融醫、理、工、管理、教育、藝術學為一體的多學科相互滲透、協調發展的辦學格局。開設醫學心理學、交流技能學、醫學倫理學、醫學社會學、衛生法學、人際關系心理學等24門人文素質教育課程,加強人文教育,培養醫學生的人文素養和人文關懷精神。
(二)重新構建公共衛生課程體系。針對當前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中普遍存在的預防保健、群體健康知識與技能欠缺的實際,從必修課、選修課層面進行預防醫學課程設置,開設預防醫學、流行病學、社會醫學、健康教育、衛生毒理學、少兒衛生學、衛生經濟學等課程,從課程設置上突出社區衛生服務能力培養的重要性。在重新構建公共衛生課程體系的基礎上,以培養學生的社區衛生服務能力為導向,創建了9個公共衛生實踐教學基地,編寫《社區衛生服務實踐指導》,在第四學年臨床見習教學環節增加2周的社區醫療實踐,著重培養醫學生的預防戰略意識和公共衛生突發事件處理的基本知識和技能。
(三)搭建創新平臺,培養學生創新意識。開設文獻檢索、循證醫學、醫學統計學多門科研訓練課程,培養醫學生的基本科研素質。積極構建“4個1”大學生科技創新實踐體系,通過鼓勵學生參加一個科技社團,申報一個科技創新項目,投身一次科技服務活動,參與一次科技競賽活動,加強學生科研訓練和科研能力的培養。通過實驗室開放、大學生課外科技文化活動、科技講座、課外興趣小組、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等多種形式,增強醫學生的創新意識。2008年以來,我校共獲得國家和山西省大學生創新性課題48項,發表論文60余篇,先后有40余名學生在省級以上科技作品大賽中獲獎。
(四)設置早期接觸臨床課程,開設臨床醫學導論和早期接觸臨床必修實踐教學環節。從第三學期開始組織學生進入醫院,讓醫學生感知未來工作環境。通過接觸患者、參與病史采集、問卷調查等促進溝通交流,通過參加病區查房、病例討論、手術觀摩等感受醫療診治過程,體驗醫生角色,并了解病區護理工作實踐和相關醫療法規,感受將來成為醫生所必須的職業素養,牢固樹立專業思想,激發學生學習動力。
二、重組教學內容,構建器官系統
課程模式打破原有學科界限,構建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課程。將基礎醫學核心課程按器官系統進行整合,將在第五學期開設的病理學和病理生理學課程提前至第一學期,與生理學、人體解剖學及組織胚胎學有機整合,整合后的課程體系包括基礎醫學總論、運動、呼吸、消化、泌尿、生殖、內分泌、循環、神經系統以及內環境、能量代謝與體溫11個模塊和機能學實驗、形態學實驗兩大實驗教學模塊。每個系統章節先講授正常器官的組織結構、生理,然后講授疾病狀況下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知識,有助于學生系統掌握正常人體形態結構、機能代謝與病理狀態下的異常形態、代謝和功能。將臨床醫學核心課程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精神病學整合為運動、呼吸、消化、泌尿生殖、內分泌、循環、神經、血液系統疾病8門器官系統課程。各模塊負責人按照整合課程的要求,重新組織編寫各模塊課程教學大綱,加強學科間的融會貫通,有效保證了教學內容的有機融合,并組織編寫了器官系統教學教師和學生指導用書。
與學科為中心的課程相比,基礎醫學核心課程經器官系統整合后,減少54學時,其中理論課減少50學時,實驗課在減少驗證性實驗,增加綜合性、設計性實驗的基礎上僅減少4學時;臨床醫學核心課程經器官系統整合后,雖總學時增加12個,但學時結構發生明顯改變,理論課學時減少,實踐課學時增加,且在臨床課間見習環節增加2次PBL教學,共14學時(表1)。從實踐效果來看,器官系統課程加強了教學內容銜接,減少了不同學科間教學內容的重復,給學生提供了更多的自主學習空間,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能力。該項教改2010年獲山西省教學成果一等獎。
三、實施OSCE考核,客觀評價學生臨床能力
為了驗證課程體系改革在提高醫學生臨床能力中的作用,我們選取2010年臨床醫學專業試點班(臨床核心課程采用器官系統課程模式)與普通班的畢業理論綜合考試成績和臨床技能考核成績進行比較。理論綜合考試題目以臨床病例分析題為主,側重于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臨床思維能力。結果顯示試點班學生的理論綜合考試成績優于普通班學生(P<0.05見表2)。在臨床技能考核中,我們使用標準化病人(SP),實施客觀結構化臨床考試(OSCE),客觀評價學生的溝通技能、人文關懷和臨床技能水平。
文章標題:提高臨床醫學課程體系的改革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optiwork.cn/fblw/jiaoyu/gaodeng/32361.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0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copyright © www.optiwork.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